...等發現細菌利用地磁場上下穿梭驅動有氧-無氧界面物質和能量循環

2021-01-17 瀟湘晨報

研究發現趨磁細菌可能是一類重要的微生物功能群,它們利用地磁場的定向作用,在有氧-無氧界面(OAI)中上下穿梭,將OAI上部有氧或微氧與其下部的厭氧環境聯動起來,進而驅動碳、氮、硫和鐵等在地球水生環境的無氧與有氧環境中的元素循環。

有氧-無氧界面(OAI)是地球有氧與無氧環境之間的過渡帶。在地球的水生環境中(如海洋、湖泊、沼澤和河流),OAI主要存在於沉積物表層或具有化學梯度分層的水體中。氧氣(O2)與硫化氫(H2S)的反向化學梯度變化是水生環境OAI的重要特徵。一般來講,從上向下,氧氣濃度逐漸降低;從下向上,硫化氫濃度逐漸遞減;中間通常存在一個二者濃度較低或都缺失的地帶,其厚度變化可從幾釐米到幾十米。

OAI在自然界硫循環中發揮重要作用。通常而言,OAI下部無氧環境中的硫化氫,需要被帶到OAI上部的有氧環境下,才能被徹底氧化成硫酸鹽。已有研究發現,微生物演化出多種策略,充當硫物質的「轉運使者」或硫氧化-還原反應的電子「傳遞體」,並從中獲得能量供自己生長。比如,電纜細菌以頭尾相接的方式組成一條上千個細胞長度的絲狀結構,一頭伸出沉積物連接氧氣,一頭扎入沉積物中吸收硫化物。在下部將硫化氫氧化成單質硫,同時釋放電子,通過身體上的納米電纜把電子傳遞到上端進行有氧呼吸,產生能量以供細胞生長。與電纜細菌不同,納米比亞嗜硫珠菌(迄今發現尺寸最大的單細胞細菌,可達750微米)在厭氧環境利用體內存儲的硝酸鹽將硫化氫氧化成單質硫(S2-→S0),並以硫顆粒的形式暫時存貯起來(在光學顯微鏡下硫顆粒會發出閃爍奪目的光彩,使得整個納米比亞嗜硫珠菌細胞泛著微微的「珠光」,飽滿圓潤的珍珠,因而得名)。當受到水流或其他物理擾動,攜帶有大量硫顆粒的細胞被帶到有氧環境後,會利用氧氣將單質硫氧化成硫酸鹽(S0→SO42-),同時吸收並將大量硝酸鹽存貯在囊泡中,以備無氧環境下氧化硫化氫所需(圖1)。

趨磁細菌是典型的梯度微生物,廣泛分布於全球水生環境中,且集中生活在OAI界面或稍靠下的厭氧環境中。趨磁細菌能在細胞內合成納米磁性晶體顆粒(也被稱為磁小體,化學成分為磁鐵礦(Fe3O4)或膠黃鐵礦(Fe3S4)),磁小體多呈鏈狀排列,作為細胞的小磁針,可感知地磁場,並使其沿磁力線方向遊泳,從而迅速找到適合生存的微環境,即水體中「有氧-無氧界面(OAI)」,這種行為稱作「趨磁性」或「磁輔助-趨化性」。大量觀測發現,趨磁細菌除在細胞內礦化合成磁小體外,很多還可在細胞內合成硫、多聚偏磷酸、脂質體、甚至碳酸鈣等顆粒,指示趨磁細菌具有C、N、P、S和Fe等元素多樣化的代謝潛能,及其在推動這些元素的地球化學循環中的潛在貢獻。

為研究趨磁大桿菌 「趨磁性、生物礦化、生理代謝」三者之間的內在聯繫,中國科學院地質與地球物理研究所地磁場與生物圈演化學科組研究團隊聯合加拿大同步輻射光源實驗室和澳大利亞國立大學的合作者,綜合利用透射電子顯微學、同步輻射和單細胞宏基因組學技術對發現自天津於橋水庫的趨磁大桿菌開展深入研究。研究發現:(1)除了已經發現的磁小體(M)、硫(S)和脂質體(L)顆粒外,趨磁大桿菌能在細胞內形成第四種微米級別大小的囊泡(V)結構,掃描透射電鏡電子能量色散譜(STEM-EDS)和同步輻射X射線吸收譜(STXM-XAS)分析表明,囊泡中不含有機物,可能是一種無機物的貯藏結構。統計分析顯示,與所有細胞均含有磁小體不同,約24.7%的細胞只含有硫顆粒,約12.9%的細胞只含有囊泡,其餘細胞(~62.4%)即不含硫顆粒,也不含囊泡。這指示硫與囊泡只是細胞內的「臨時住戶」,二者存在某種「此消彼長」的關係(圖2)。(2)同步輻射掃描透射X射線顯微譜學(S L-吸收邊的X射線近邊結構譜,S L-邊STXM-XANES)分析表明,趨磁大桿菌細胞內的硫顆粒不是通常認為的環狀硫(S8)結構,而是線狀結構,且朝向顆粒內部,其聚合度增加(e.g., S3+→S5+),這可能指示這些硫顆粒處於從外到內的動態降解或合成過程中。(3)C K-邊的STXM-XANES分析表明,趨磁大桿菌細胞內的有機質及其分布具有顯著的非均質性,多糖類物質主要分布在細胞外,為胞外多糖組織;脂類和芳香族類有機質在囊泡部位基本沒有分布,而在其他部位特別是磁小體鏈部位顯著存在,這與細胞質、磁小體膜及鏈有機質骨架相匹配;蛋白質在囊泡膜上顯著分布,指示囊泡可能為富含蛋白酶的活性結構(圖3)。(4)N K-邊STXM-XANES分析顯示,囊泡與細胞其他部位的蛋白質種類及組成明顯不同,且能檢測到微弱的硝酸鹽信號。同時,基因組分析顯示趨磁大桿菌不含有合成氣泡的任何關鍵基因,但具有合成液泡的關鍵基因,且存在一整套膜結合的硝酸鹽還原酶基因。這些實驗觀察和基因證據均指示,趨磁大桿菌合成的囊泡是液泡,可能用來臨時貯藏過多的硝酸鹽。

基於已有研究,科研人員提出了趨磁大桿菌利用地磁場上下穿梭驅動硫循環的新模型(圖4)。(1)在OAI下部的無氧環境中,趨磁大桿菌利用硝酸鹽將硫化氫氧化成單質硫以顆粒的形式沉積在細胞內(S2-→S0);(2)為繼續完成硫的氧化,細菌需要向上遊泳到OAI上部的有氧環境中;(3)在有氧環境中,細胞內存儲的硫被徹底氧化成硫酸鹽(S0→SO32-→SO42-),同時吸收硝酸根並將其存儲在液泡中。(4)懷揣硝酸鹽的細菌再次向下遊泳到OAI下部的無氧環境,為硫化氫的氧化提供氧化劑。由於北半球地磁場的磁力線是傾斜向下的,因此,在整個過程中地磁場的定向作用可把趨磁大桿菌的遊動限定在一個近似「上下穿梭」的二維空間中,從而既提高了細菌的穿梭效率,又利於節省能量。通過這種上下穿梭,趨磁大桿菌可以完成Fe2+和Fe3+的吸收及其氧化還原,從而合成大量混合價態的四氧化鐵顆粒。數目眾多的磁小體顆粒也為趨磁大桿菌克服局部擾動或沉積物顆粒阻撓,高效沿地磁場方向定向遊泳提供保障。

其它趨磁細菌有沒有可能採用同樣的機制呢?科研人員通過基因組學對比分析了84種代表性趨磁細菌和硫細菌對碳、氮、硫和鐵等元素的代謝潛能(圖5)。基因預測分析表明,與其他硫細菌相比,趨磁細菌具有更加完善和全面的Fe2+/Fe3+吸收途徑,具有成套的磁小體礦化合成相關基因;具有完整的硝酸鹽還原和亞硝酸鹽氧化酶基因;具有完整的硫氧化(S2-→S0→SO32-→SO42-)和硫酸鹽還原(SO42-→SO32-→S2-)關鍵酶基因。除δ-變形菌綱趨磁細菌外,其他類群的趨磁細菌均具有碳固定的自養生長和有氧呼吸的異養生長相關的關鍵酶基因。這指示,趨磁細菌可能採用與趨磁大桿菌相似的策略,利用地磁場的定向作用,在水生環境的無氧環境和有氧環境中上下穿梭,從而驅動OAI中的碳、氮、硫、磷和鐵等元素循環。該研究揭示了趨磁細菌可利用地磁場的定向作用,在水體有氧-無氧界面上下高效穿梭,從而驅動OAI環境中的物質和能量循環,既指示趨磁細菌是自然環境中驅動碳、氮、磷、硫、氧和鐵等重要元素地球生物化學循環的重要微生物功能群,又表明趨磁細菌利用這種高效的穿梭機制,將「趨磁性、生物礦化、生理代謝」三者有機聯繫起來,較好地適應厭氧和微氧環境,並從中獲取細胞生長和磁小體合成所需要的能量和物質。

相關研究成果發表在上,並被選為美國地球物理學會(AGU)亮點文章,並在其EOS網站進行了。研究工作得到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重點國際(地區)合作研究項目、重大項目課題和創新研究群體項目的資助。

圖1 各種硫細菌各顯神通跨越「有氧-無氧界面」。電纜細菌充當硫氧化還原的電子傳遞體,而嗜硫珠菌充當硫物質的轉運使者

圖2 掃描透射電鏡電子能量色散譜(STEM-EDS)和同步輻射X射線吸收譜(STXM-XAS)研究趨磁大桿菌細胞結構和化學組成

圖3 同步輻射掃描透射X-射線顯微譜學技術(STXM-XANES)研究趨磁大桿菌細胞有機質種類及其分布特徵

圖4 趨磁大桿菌沿地磁場上下穿梭驅動硫循環模式圖

圖5 基因預測分析揭示趨磁細菌具有碳、氮、硫和鐵等元素多樣化的代謝潛能,指示其是一類重要的微生物功能群,在地球水生環境的物質和能量循環中起重要作用

圖6 趨磁細菌利用地磁場的定向作用,在水體中向上向下來回穿梭,不僅將不同類型化學物質上下運輸,而且將其在OAI上部的有氧代謝過程(硫氧化和硝酸鹽吸收等)與OAI下部的厭氧代謝過程(硫酸鹽還原、硫的部分還原及沉積和硝酸鹽還原等)聯動起來,從而促進細胞的生長和磁小體的生物礦化

【來源:地質與地球物理研究所】

聲明:轉載此文是出於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註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作者持權屬證明與本網聯繫,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 郵箱地址:newmedia@xxcb.cn

相關焦點

  • ...細菌利用地磁場上下穿梭驅動有氧-無氧界面物質和能量循環
    近日,中國科學院地質與地球物理研究所科學團隊成員聯合國內外多個單位科研人員,發現趨磁細菌利用地磁場的定向作用,在OAI中上下穿梭,從而將OAI上部有氧或微氧與其下部的厭氧環境聯動起來,進而驅動碳、氮、硫和鐵等在地球水生環境的無氧與有氧環境中的元素循環。研究結果表明趨磁細菌可能是一類重要的微生物功能群,在地球水生環境的物質和能量循環中起重要作用。
  • 地質地球所等發現細菌利用地磁場上下穿梭驅動有氧-無氧界面物質和...
    研究發現趨磁細菌可能是一類重要的微生物功能群,它們利用地磁場的定向作用,在有氧-無氧界面(OAI)中上下穿梭,將OAI上部有氧或微氧與其下部的厭氧環境聯動起來,進而驅動碳、氮、硫和鐵等在地球水生環境的無氧與有氧環境中的元素循環。有氧-無氧界面(OAI)是地球有氧與無氧環境之間的過渡帶。
  • JGR Biogeosciences: 細菌利用地磁場上下穿梭驅動有氧-無氧界面...
    近日,中國科學院地質與地球物理研究所科學團隊成員聯合國內外多個單位科研人員,發現趨磁細菌利用地磁場的定向作用,在OAI中上下穿梭,從而將OAI上部有氧或微氧與其下部的厭氧環境聯動起來,進而驅動碳、氮、硫和鐵等在地球水生環境的無氧與有氧環境中的元素循環。研究結果表明趨磁細菌可能是一類重要的微生物功能群,在地球水生環境的物質和能量循環中起重要作用。
  • 「鋰知道」鋰氧電池和碘有什麼關係?
    鋰氧電池中,放電產物的分解需要有效的催化劑來推動,但是傳統的固體催化劑在循環幾十圈之後就會被副產物覆蓋,失去活性。氧化還原介體(redox mediators,RM)溶解在電解液中可以作為液相催化劑來持續地催化放電產物分解,顯著降低充電過電位,提高能量效率。
  • 微生物底物利用策略和驅動機制研究獲進展
    中國科學院瀋陽應用生態研究所採用13C標記葡萄糖為底物進行土壤模擬培養並定期取樣,利用穩定同位素核酸探針(DNA-SIP)和高通量測序技術,探討真菌和細菌利用葡萄糖來源碳的動態特徵。研究發現,從細菌向真菌演替的r-k策略決定微生物群落對葡萄糖的動態利用特徵。
  • 首次發現以錳為食和能量來源的細菌
    自然界中微生物的一個奇妙之處在於,它們可以代謝看似不太可能的物質,比如金屬,產生對它們的細胞有用的能量。」這項研究還揭示,這種細菌可以利用錳將二氧化碳轉化為生物量(biomass),這一過程被稱為化能合成(chemosynthesis)。此前,科學家們已知道有一些細菌和真菌可以氧化錳,或者剝奪錳的電子,但是他們只是推測尚未被發現的微生物可能能夠利用這一過程來促進生長。
  • 太陽磁場和太陽風源有新發現
    根據日本「日之出」衛星上的X射線望遠鏡和光學望遠鏡拍攝的照片,美國科學家對太陽磁場和太陽風的起源有了新發現。他們認為,在太陽風從太陽射向太空的過程中,磁波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 動物的磁場第六感可能來自細菌
    儘管在過去的50年裡,動物利用地磁場進行定向和導航的現象已經得到證實,但這些動物體內的磁感應器官及其結構的身份仍然難以捉摸。為什麼一些動物有磁場的 &34;?比如海龜能夠回到它們出生的海灘。美國中佛羅裡達大學生物系的助理教授羅伯特·菲塔克和英國及以色列的研究人員最近在《皇家學會哲學期刊B:生物科學》雜誌上撰文,提出了一個理論,即,動物的磁感來自於與趨磁細菌的共生關係。
  • 最新發現:首次揭示「碳氮氧」聚變循環,在太陽內部產生中微子!
    來自包括麻薩諸塞大學阿默斯特分校粒子物理學家安德裡亞·波卡爾(Andrea Pocar)在內大約100名科學家組成的國際研究團隊合作Borexino項目,在《自然》(Nature)期刊上發表了對來自太陽中微子的探測研究成果,首次直接揭示了碳-氮-氧(CNO)聚變循環在太陽和恆星中起作用
  • 物理所等在實驗室中利用強雷射模擬對日地磁場活動
    地球磁場保護著地球免受來自太陽及宇宙深處的高能射線的侵害。太陽風與地球磁場作用,會造成地磁場由於壓縮拉伸甚至交叉而發生重聯過程,導致磁場拓撲結構的改變並以高能粒子與射線的形式釋放出巨大能量。對磁場重聯物理過程的研究對人類的活動具有重要意義。
  • PNAS:細菌硫循環曾經統治地球
    David Johnston及其同事提出,這種細菌很可能在地球的18億年前到8億年前的中年時期使用硫阻止了海洋和空氣中的氧的大量積累。這組作者提出,這些細菌在那個時期佔據了海洋表面,產生了一個無氧區域,在那裡,使用硫的細菌傳播開來,在全世界創造出了具有化學毒性的海洋層。這些細菌主要使用硫化物而不是水從而獲取能量。否則硫化物會與鐵結合形成黃鐵礦(愚人金)。
  • 人們常說的「能量」和「意念磁場」到底是什麼?
    再觀察這些基本粒子,竟然發現這些粒子不停地消失,出現,究竟發生了什麼?這種能量就是磁場,之所以他們以「粒子」的形態出現,是因為磁場具有有波、粒二象性。6、意念磁場可以影響隨機事件的發生。意念磁場能夠吸引和意念特徵相一致的事情、環境和人群。
  • 多能量理療儀原理及說明
    血液循環促進,內分泌系統改善,人體各部分的機能得以調節,就能達到防病、治病的目的。適量的將熱能送入體內,能有效地取得溫通經脈、驅散寒邪、行氣活血、消瘀散結、溫補益氣、預防疾病、保健強身、… 等效果。低頻交變磁場療法地球本身是一個巨大的磁場。世界上的一切物體,小至基本粒子,大至天體都具有一定的磁性。
  • 科技公開課|廣東科學家從海洋細菌裡發現的「酶」,竟有這樣的功能!
    生命不可缺少「酶」由於酶的作用,生物體內的化學反應在極為溫和的條件下可以高效進行,可以使生物消化食物,吸收營養,並且維持內臟功能,比如,消炎排毒、新陳代謝、提高免疫力、產生能量、促進血液循環等。酶最主要的作用就是催化,酶的催化機制主要有酸鹼催化和共價催化兩種。酸鹼催化指質子轉移加速反應的催化作用。共價催化指一個底物或底物的一部分與催化劑形成共價鍵,然後轉移給第二個底物。許多酶催化的基團轉移反應都是通過共價催化的方式進行。
  • 物質燃燒產生了光和能量,那麼能量和光,怎麼才能再變回成物質?
    宇宙大爆炸開始幾分鐘後,產生了物質和反物質的第一批粒子,現在我們熟悉從營火到原子彈一切事物中的相反過程:即物質產生能量,但很難再現從光到物質的關鍵轉變。現在,加州大學聖地牙哥分校的阿列克謝·阿雷菲耶夫領導一個研究小組進行了一組新模擬,為利用光製造物質指明了方向。這一過程首先將高功率雷射對準目標,以產生與中子星一樣強的磁場。
  • 首次捕獲太陽深處釋放的「幽靈粒子」 證實太陽某些能量來自碳氮氧...
    然而,在較大的恆星中,所謂的碳-氮-氧(CNO)循環——這三種元素幫助催化核反應——成為一種更重要的能源來源。它還釋放出被稱為中微子的幽靈般的粒子。 它們幾乎沒有質量——並且能夠穿過普通物質而不放棄任何它們存在的跡象。
  • 首次捕獲太陽深處釋放的「幽靈粒子」,證實太陽某些能量來自碳氮氧...
    恆星的動力來自氫與氦的聚變,這可以通過兩種不同的過程發生——第一種是所謂的質子-質子鏈,它只涉及氫和氦的同位素。這在像太陽這樣的恆星中佔主導地位。然而,在較大的恆星中,所謂的碳-氮-氧(CNO)循環——這三種元素幫助催化核反應——成為一種更重要的能源來源。它還釋放出被稱為中微子的幽靈般的粒子。
  • 大自然能量轉換站—生物體
    異養生物異養生物:不能直接利用無機物製成有機物,只能把從外界攝取的現成有機物轉變成自身的組成物質,並儲存了能量的一類生物。化能合成作用利用體外環境中的特定無機物氧化時所釋放的能量,來製造有機物的合成作用。能夠進行化能合成作用是少數種類的細菌。
  • 有氧和缺氧地下水混合產生的鐵氧化微生物熱點區
    人們通常認為,地下水從補給區到排洩區,隨著循環深度逐漸增加,將由氧化環境逐步變成還原環境,在地下深處氧化微生物難以生存。實際情況究竟如何? 近日,法國雷恩大學Bochet O.等通過在法國Ploemeur觀測基地一個130m的鑽孔,對地下水進行分層取樣與研究後發現,隨深度逐漸增加,整體上鐵的濃度逐漸增加,溶解氧的濃度則逐漸降低。
  • 上矽所孫宜陽&張濤Angew:錨定碘抑制穿梭效應,延長鋰氧電池壽命
    氧化還原介體(redox mediators,RM)溶解在電解液中可以作為液相催化劑來持續地催化放電產物分解,顯著降低充電過電位,提高能量效率。但是RM面臨的問題也有很多,比如對中間體的穩定性以及穿梭效應會腐蝕負極的金屬鋰,所以如何抑制RM帶來的副反應是充分利用RM的前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