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質地球所等發現細菌利用地磁場上下穿梭驅動有氧-無氧界面物質和...

2021-01-15 瀟湘晨報

研究發現趨磁細菌可能是一類重要的微生物功能群,它們利用地磁場的定向作用,在有氧-無氧界面(OAI)中上下穿梭,將OAI上部有氧或微氧與其下部的厭氧環境聯動起來,進而驅動碳、氮、硫和鐵等在地球水生環境的無氧與有氧環境中的元素循環。

有氧-無氧界面(OAI)是地球有氧與無氧環境之間的過渡帶。在地球的水生環境中(如海洋、湖泊、沼澤和河流),OAI主要存在於沉積物表層或具有化學梯度分層的水體中。氧氣(O2)與硫化氫(H2S)的反向化學梯度變化是水生環境OAI的重要特徵。一般來講,從上向下,氧氣濃度逐漸降低;從下向上,硫化氫濃度逐漸遞減;中間通常存在一個二者濃度較低或都缺失的地帶,其厚度變化可從幾釐米到幾十米。

OAI在自然界硫循環中發揮重要作用。通常而言,OAI下部無氧環境中的硫化氫,需要被帶到OAI上部的有氧環境下,才能被徹底氧化成硫酸鹽。已有研究發現,微生物演化出多種策略,充當硫物質的「轉運使者」或硫氧化-還原反應的電子「傳遞體」,並從中獲得能量供自己生長。比如,電纜細菌以頭尾相接的方式組成一條上千個細胞長度的絲狀結構,一頭伸出沉積物連接氧氣,一頭扎入沉積物中吸收硫化物。在下部將硫化氫氧化成單質硫,同時釋放電子,通過身體上的納米電纜把電子傳遞到上端進行有氧呼吸,產生能量以供細胞生長。與電纜細菌不同,納米比亞嗜硫珠菌(迄今發現尺寸最大的單細胞細菌,可達750微米)在厭氧環境利用體內存儲的硝酸鹽將硫化氫氧化成單質硫(S2-→S0),並以硫顆粒的形式暫時存貯起來(在光學顯微鏡下硫顆粒會發出閃爍奪目的光彩,使得整個納米比亞嗜硫珠菌細胞泛著微微的「珠光」,飽滿圓潤的珍珠,因而得名)。當受到水流或其他物理擾動,攜帶有大量硫顆粒的細胞被帶到有氧環境後,會利用氧氣將單質硫氧化成硫酸鹽(S0→SO42-),同時吸收並將大量硝酸鹽存貯在囊泡中,以備無氧環境下氧化硫化氫所需(圖1)。

趨磁細菌是典型的梯度微生物,廣泛分布於全球水生環境中,且集中生活在OAI界面或稍靠下的厭氧環境中。趨磁細菌能在細胞內合成納米磁性晶體顆粒(也被稱為磁小體,化學成分為磁鐵礦(Fe3O4)或膠黃鐵礦(Fe3S4)),磁小體多呈鏈狀排列,作為細胞的小磁針,可感知地磁場,並使其沿磁力線方向遊泳,從而迅速找到適合生存的微環境,即水體中「有氧-無氧界面(OAI)」,這種行為稱作「趨磁性」或「磁輔助-趨化性」。大量觀測發現,趨磁細菌除在細胞內礦化合成磁小體外,很多還可在細胞內合成硫、多聚偏磷酸、脂質體、甚至碳酸鈣等顆粒,指示趨磁細菌具有C、N、P、S和Fe等元素多樣化的代謝潛能,及其在推動這些元素的地球化學循環中的潛在貢獻。

為研究趨磁大桿菌 「趨磁性、生物礦化、生理代謝」三者之間的內在聯繫,中國科學院地質與地球物理研究所地磁場與生物圈演化學科組研究團隊聯合加拿大同步輻射光源實驗室和澳大利亞國立大學的合作者,綜合利用透射電子顯微學、同步輻射和單細胞宏基因組學技術對發現自天津於橋水庫的趨磁大桿菌開展深入研究。研究發現:(1)除了已經發現的磁小體(M)、硫(S)和脂質體(L)顆粒外,趨磁大桿菌能在細胞內形成第四種微米級別大小的囊泡(V)結構,掃描透射電鏡電子能量色散譜(STEM-EDS)和同步輻射X射線吸收譜(STXM-XAS)分析表明,囊泡中不含有機物,可能是一種無機物的貯藏結構。統計分析顯示,與所有細胞均含有磁小體不同,約24.7%的細胞只含有硫顆粒,約12.9%的細胞只含有囊泡,其餘細胞(~62.4%)即不含硫顆粒,也不含囊泡。這指示硫與囊泡只是細胞內的「臨時住戶」,二者存在某種「此消彼長」的關係(圖2)。(2)同步輻射掃描透射X射線顯微譜學(S L-吸收邊的X射線近邊結構譜,S L-邊STXM-XANES)分析表明,趨磁大桿菌細胞內的硫顆粒不是通常認為的環狀硫(S8)結構,而是線狀結構,且朝向顆粒內部,其聚合度增加(e.g., S3+→S5+),這可能指示這些硫顆粒處於從外到內的動態降解或合成過程中。(3)C K-邊的STXM-XANES分析表明,趨磁大桿菌細胞內的有機質及其分布具有顯著的非均質性,多糖類物質主要分布在細胞外,為胞外多糖組織;脂類和芳香族類有機質在囊泡部位基本沒有分布,而在其他部位特別是磁小體鏈部位顯著存在,這與細胞質、磁小體膜及鏈有機質骨架相匹配;蛋白質在囊泡膜上顯著分布,指示囊泡可能為富含蛋白酶的活性結構(圖3)。(4)N K-邊STXM-XANES分析顯示,囊泡與細胞其他部位的蛋白質種類及組成明顯不同,且能檢測到微弱的硝酸鹽信號。同時,基因組分析顯示趨磁大桿菌不含有合成氣泡的任何關鍵基因,但具有合成液泡的關鍵基因,且存在一整套膜結合的硝酸鹽還原酶基因。這些實驗觀察和基因證據均指示,趨磁大桿菌合成的囊泡是液泡,可能用來臨時貯藏過多的硝酸鹽。

基於已有研究,科研人員提出了趨磁大桿菌利用地磁場上下穿梭驅動硫循環的新模型(圖4)。(1)在OAI下部的無氧環境中,趨磁大桿菌利用硝酸鹽將硫化氫氧化成單質硫以顆粒的形式沉積在細胞內(S2-→S0);(2)為繼續完成硫的氧化,細菌需要向上遊泳到OAI上部的有氧環境中;(3)在有氧環境中,細胞內存儲的硫被徹底氧化成硫酸鹽(S0→SO32-→SO42-),同時吸收硝酸根並將其存儲在液泡中。(4)懷揣硝酸鹽的細菌再次向下遊泳到OAI下部的無氧環境,為硫化氫的氧化提供氧化劑。由於北半球地磁場的磁力線是傾斜向下的,因此,在整個過程中地磁場的定向作用可把趨磁大桿菌的遊動限定在一個近似「上下穿梭」的二維空間中,從而既提高了細菌的穿梭效率,又利於節省能量。通過這種上下穿梭,趨磁大桿菌可以完成Fe2+和Fe3+的吸收及其氧化還原,從而合成大量混合價態的四氧化鐵顆粒。數目眾多的磁小體顆粒也為趨磁大桿菌克服局部擾動或沉積物顆粒阻撓,高效沿地磁場方向定向遊泳提供保障。

其它趨磁細菌有沒有可能採用同樣的機制呢?科研人員通過基因組學對比分析了84種代表性趨磁細菌和硫細菌對碳、氮、硫和鐵等元素的代謝潛能(圖5)。基因預測分析表明,與其他硫細菌相比,趨磁細菌具有更加完善和全面的Fe2+/Fe3+吸收途徑,具有成套的磁小體礦化合成相關基因;具有完整的硝酸鹽還原和亞硝酸鹽氧化酶基因;具有完整的硫氧化(S2-→S0→SO32-→SO42-)和硫酸鹽還原(SO42-→SO32-→S2-)關鍵酶基因。除δ-變形菌綱趨磁細菌外,其他類群的趨磁細菌均具有碳固定的自養生長和有氧呼吸的異養生長相關的關鍵酶基因。這指示,趨磁細菌可能採用與趨磁大桿菌相似的策略,利用地磁場的定向作用,在水生環境的無氧環境和有氧環境中上下穿梭,從而驅動OAI中的碳、氮、硫、磷和鐵等元素循環。該研究揭示了趨磁細菌可利用地磁場的定向作用,在水體有氧-無氧界面上下高效穿梭,從而驅動OAI環境中的物質和能量循環,既指示趨磁細菌是自然環境中驅動碳、氮、磷、硫、氧和鐵等重要元素地球生物化學循環的重要微生物功能群,又表明趨磁細菌利用這種高效的穿梭機制,將「趨磁性、生物礦化、生理代謝」三者有機聯繫起來,較好地適應厭氧和微氧環境,並從中獲取細胞生長和磁小體合成所需要的能量和物質。

相關研究成果發表在上,並被選為美國地球物理學會(AGU)亮點文章,並在其EOS網站進行了。研究工作得到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重點國際(地區)合作研究項目、重大項目課題和創新研究群體項目的資助。

圖1 各種硫細菌各顯神通跨越「有氧-無氧界面」。電纜細菌充當硫氧化還原的電子傳遞體,而嗜硫珠菌充當硫物質的轉運使者

圖2 掃描透射電鏡電子能量色散譜(STEM-EDS)和同步輻射X射線吸收譜(STXM-XAS)研究趨磁大桿菌細胞結構和化學組成

圖3 同步輻射掃描透射X-射線顯微譜學技術(STXM-XANES)研究趨磁大桿菌細胞有機質種類及其分布特徵

圖4 趨磁大桿菌沿地磁場上下穿梭驅動硫循環模式圖

圖5 基因預測分析揭示趨磁細菌具有碳、氮、硫和鐵等元素多樣化的代謝潛能,指示其是一類重要的微生物功能群,在地球水生環境的物質和能量循環中起重要作用

圖6 趨磁細菌利用地磁場的定向作用,在水體中向上向下來回穿梭,不僅將不同類型化學物質上下運輸,而且將其在OAI上部的有氧代謝過程(硫氧化和硝酸鹽吸收等)與OAI下部的厭氧代謝過程(硫酸鹽還原、硫的部分還原及沉積和硝酸鹽還原等)聯動起來,從而促進細胞的生長和磁小體的生物礦化

【來源:地質與地球物理研究所】

聲明:轉載此文是出於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註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作者持權屬證明與本網聯繫,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 郵箱地址:newmedia@xxcb.cn

相關焦點

  • ...等發現細菌利用地磁場上下穿梭驅動有氧-無氧界面物質和能量循環
    研究發現趨磁細菌可能是一類重要的微生物功能群,它們利用地磁場的定向作用,在有氧-無氧界面(OAI)中上下穿梭,將OAI上部有氧或微氧與其下部的厭氧環境聯動起來,進而驅動碳、氮、硫和鐵等在地球水生環境的無氧與有氧環境中的元素循環。有氧-無氧界面(OAI)是地球有氧與無氧環境之間的過渡帶。
  • ...細菌利用地磁場上下穿梭驅動有氧-無氧界面物質和能量循環
    近日,中國科學院地質與地球物理研究所科學團隊成員聯合國內外多個單位科研人員,發現趨磁細菌利用地磁場的定向作用,在OAI中上下穿梭,從而將OAI上部有氧或微氧與其下部的厭氧環境聯動起來,進而驅動碳、氮、硫和鐵等在地球水生環境的無氧與有氧環境中的元素循環。研究結果表明趨磁細菌可能是一類重要的微生物功能群,在地球水生環境的物質和能量循環中起重要作用。
  • JGR Biogeosciences: 細菌利用地磁場上下穿梭驅動有氧-無氧界面...
    近日,中國科學院地質與地球物理研究所科學團隊成員聯合國內外多個單位科研人員,發現趨磁細菌利用地磁場的定向作用,在OAI中上下穿梭,從而將OAI上部有氧或微氧與其下部的厭氧環境聯動起來,進而驅動碳、氮、硫和鐵等在地球水生環境的無氧與有氧環境中的元素循環。研究結果表明趨磁細菌可能是一類重要的微生物功能群,在地球水生環境的物質和能量循環中起重要作用。
  • 地質地球所揭示地磁場百年衰減導致磁層收縮
    地質地球所揭示地磁場百年衰減導致磁層收縮 2015-04-07 地質與地球物理研究所 【字體過去對磁層頂位置的研究僅考慮太陽風動壓及行星際磁場等外部驅動因素。為了預測磁層頂的位置及位形,研究者們基於不同的磁層頂穿越事件的資料庫建立了大量的磁層頂經驗模型。但所有這些模型都只是針對當前的地磁場強度所建立。
  • 中科院地質地球所揭示全新世地磁場極端變化
    (原標題:中科院地質地球所揭示全新世地磁場極端變化)
  • 地質地球所揭示新石器時代晚期東亞地磁場強度變化
    地質地球所揭示新石器時代晚期東亞地磁場強度變化 2020-07-01 地質與地球物理研究所 地磁場還是地球的保護傘,屏蔽太陽風帶電高能粒子和宇宙射線,減少大氣離子逃逸,從而保護地球宜居環境。古地磁學研究表明,地磁場存在從百萬年尺度到千百年尺度不等的長期變化,這些變化是理解和重建過去地球內部動力學過程的重要依據。考古磁學是解析地磁場全新世以來百年尺度高解析度精細變化特徵的有效途徑。全新世地磁場分布表現為很強的區域特徵,深入研究各區域地磁場變化是認識地磁場全球分布的基礎和前提。
  • 地球磁場是如何形成和維持的?
    地核的化學組成是如何塑造地球的地質歷史性和宜居性的?眾所周知,如果沒有地球磁場及其偏轉來自太陽風和更遙遠宇宙射線的危險電離粒子的能力,生命就不可能存在。地球磁場是由地球外核中液態鐵不斷流動產生的,這種現象被稱為地球發電機。儘管地球發電機具有重要意義,但關於它的起源以及幾千年來維持它的能源,仍然有很多問題懸而未決。
  • 中科院地質地球所揭示全新世地磁場極端變化—新聞—科學網
    中科院地質地球所特提斯研究中心古地磁與年代學學科組博士後蔡書慧和該所合作導師朱日祥、鄧成龍、秦華峰、潘永信及山東大學合作導師靳桂雲、美國合作導師Lisa
  • 地球磁場—人類賴以生存的必須環境—第四章 地磁場的翻轉疑問
    (一)關於物質的剩磁性質磁性材料被磁化之後,還留有的剩餘磁性,剩磁的強弱和方向隨磁化時磁性的強弱和方向而定。剩磁(remanent magnetism)是將鐵磁體磁化到一定狀態後再逐漸減小外磁場至零時,鐵磁體內所保留的磁感應強度,其全稱為剩餘磁感應強度。
  • 地質地球所等揭示趨磁細菌複雜磁性機制
    趨磁細菌(magnetotactic bacteria)是生物控制礦化研究的典範和古地磁學研究的新生長點,它們能夠在細胞內合成有生物膜包被的、納米尺寸、單磁疇磁鐵礦晶體顆粒,也稱為磁小體(magnetosome)。
  • 物理所等在實驗室中利用強雷射模擬對日地磁場活動
    地球磁場保護著地球免受來自太陽及宇宙深處的高能射線的侵害。太陽風與地球磁場作用,會造成地磁場由於壓縮拉伸甚至交叉而發生重聯過程,導致磁場拓撲結構的改變並以高能粒子與射線的形式釋放出巨大能量。對磁場重聯物理過程的研究對人類的活動具有重要意義。
  • 用地磁場破解迷陣
    生物學家對此探究了百餘年,出現了多種解釋,有「太陽導航說」、「地磁導航說」、「天體雷達導航說」等等。關於鴿子導航能力的物質基礎,也有許多爭議。有的認為其導航物質在皮膚上,有的認為在腿腳上,諸如此類的說法千差萬別,莫衷一是。 對此,朱日祥團隊成員、中科院地質與地球物理研究所研究員潘永信小組開展了細緻的研究。實驗中,他們發現,含Fe3+磁性顆粒存在於鴿子上喙皮膚組織。
  • 地球磁場為何會倒轉?(宇宙探索)
    多數地質學家認為,地球的磁場產生於外地核液態鐵的對流,液態的鐵流動起來,相當於電流的性質,而電流能夠產生磁場。馬勒則進一步認為,外地核的物質對流可能是由於鐵在內地核表面結晶所導致的。科學家猜測,鐵流的往返運動使地球出現了磁場,在正常時期,磁場是穩定的。  沉積物的積累和滑落過程每時每刻都在發生,液態鐵流的往返運動同樣也是每時每刻都在發生,但是地球磁場的倒轉卻並不是那麼頻繁的。因此馬勒猜測,地下鐵流和沉積物正常的上升和下落並不會強烈地改變地球磁場,只有那些劇烈的地下物質「大雪崩」,才會使地下發生翻天覆地的變化,地球磁場發生混亂,甚至出現磁場的倒轉。
  • 地球磁場的起源之謎,變得更複雜了
    科學家已經知道,現在的地球磁場是由地球的液態鐵核的凝固所驅動的。鐵核的冷卻和結晶攪亂了周圍的液態鐵,產生了強大的電流,從而生成了能延伸到太空的磁場。這種磁場被稱為地球發電機。○ 顯示了地球周圍磁場的藝術構想圖。
  • 研究推測細菌能幫助動物感知地球磁場
    在過去的一個世紀裡,最持久的科學謎團之一,就是一些生物究竟是如何似乎擁有感知地球磁場的能力。儘管有多種假說,也有大量的研究,但對於這個謎團,至今仍沒有確切的答案。發表在英國《皇家學會哲學彙刊B輯》雜誌的一篇新文章提出了一個新的假說,認為這種無法解釋的感覺可能是動物之間共生關係的結果,而一類特殊的細菌具有沿著地球磁場線定向的能力。
  • 新實驗證實:人類大腦與地球磁場有神秘聯繫,避免我們想到死亡!
    我們知道磁場圍繞著我們的星球,保護它免受太陽輻射對一些生物來說,地球周圍的磁場像指南針一樣指引他們的方向。像鳥類遷徙一樣,候鳥、海龜和一些細菌都有這種內置導航系統。但是人類呢?最近發表的一項新研究表明,人體內有一種古老的能力,或者至少是一種無意識的感官認知,但我們還沒有弄清楚如何使用它。地球被地球內部液體運動產生的磁場所包圍。這就是為什麼磁羅盤指向北方。在地球表面,這個磁場相當弱,大約比冰箱弱100倍。
  • 動物的磁場第六感可能來自細菌
    儘管在過去的50年裡,動物利用地磁場進行定向和導航的現象已經得到證實,但這些動物體內的磁感應器官及其結構的身份仍然難以捉摸。為什麼一些動物有磁場的 &34;?比如海龜能夠回到它們出生的海灘。美國中佛羅裡達大學生物系的助理教授羅伯特·菲塔克和英國及以色列的研究人員最近在《皇家學會哲學期刊B:生物科學》雜誌上撰文,提出了一個理論,即,動物的磁感來自於與趨磁細菌的共生關係。
  • 科學家最新發現,地球磁場的起源仍然是一個未解之謎
    我們認為,地球磁場在地球宜居度方面扮演著重要角色。它不僅僅決定了我們指南針上標記的方向,更起到了偏轉太陽風的屏障作用。如若沒有磁場,我們的大氣層就會被太陽風侵蝕。科學家們都知道如今地球的磁場是受這顆行星的液態鐵心的凝固所影響控制的。鐵心的冷卻和結晶電流會激發地心周圍的液態鐵,從而產生了強大的電流,進而產生放射延伸到宇宙空間的磁場。這種地球磁場也被稱為地球發電。
  • 地球的磁場是如何維持的?
    如果沒有地球的磁場及其偏轉來自太陽風和更遙遠的宇宙射線的危險電離粒子的能力,地球生命就不可能存在。它是由地球內部外核中液態鐵的運動不斷產生的,這種現象被稱為「地球發電機」理論。這一學說認為,地球磁場是由於地球外核中熔融鐵、鎳的對流以及整個行星自轉的科裡奧利力作用造成的。
  • 46億歲的地球,有一顆年輕的「心」
    除此之外,還有地質年齡,描述的是地球上從地質作用開始之後到現在的時間,地質年齡一般略大於地球上最古老的巖石年齡。我們通常所說的地球年齡是指它的天文年齡。那麼,科學家們如何測量地球年齡呢?理論上,只要找到和地球同時期形成的巖石,測量出巖石的年齡,就能知道地球的年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