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發現細菌胞內生物礦化可形成磁性納米化石

2020-12-08 生物谷

 

1963年,義大利學者Bellini首次在淡水中發現磁敏感細菌,並發表研究成果,但未引起關注。1975年,一位美國微生物學博士在研究海底汙泥中螺旋菌時,意外發現這一類能夠沿外加磁場遊泳,在細胞內合成鏈狀排列的納米級四氧化三鐵晶體顆粒的微生物,將其命名為趨磁細菌,引發科學家關注,拉開趨磁細菌研究序幕。1986年,美國和德國的兩個研究小組在海洋沉積物中發現趨磁細菌死亡後遺留的磁性納米化石-磁小體化石,這直接促使地球科學家(特別是古地磁學和海洋磁學領域的研究人員)加入到趨磁細菌和磁小體化石的研究中。1996年,美國NASA科學家表示,在火星隕石ALH84001中發現疑似磁小體化石的納米級磁鐵礦顆粒,再次掀起從古老沉積物和巖石中尋找磁小體化石開展早期生命、古環境和古地磁研究的熱潮。

經過多年的研究,生命科學、地球科學和材料科學等領域的學者在趨磁細菌的生態分布和種類多樣性、磁小體生物礦化過程及其分子機制、磁小體化石識別及古地磁學應用、磁小體生物仿生和納米醫學應用等方面開展研究。磁小體合成的大致路徑和多個相關基因及其功能已被明確,諸多巖石磁學、礦物學和晶體學參數已被提出,用來識別磁小體化石。

然而,學界對磁小體生物礦化的精細過程(尤其是晶體生長和磁性變化的無機過程)及其多樣性的認識仍不足。從地質記錄中識別磁小體化石並利用其開展古地磁、古環境和早期生命研究仍具挑戰。主要原因在於:(1)對磁小體晶體生長機制的初步研究只在少數幾種實驗室可培養的趨磁細菌中進行,制約對趨磁細菌磁小體多樣性及其生物礦化機制的全面認識;(2)基於少數幾種趨磁細菌研究而建立的磁小體化石識別標準和方法存在局限,甚至有些標準並不準確,制約尋找識別磁小體化石的進度,完善原有的識別標準並建立新的磁小體化石識別標準迫在眉睫;(3)缺乏系統的微生物分子生態學、電子顯微學和納米磁學研究,導致並未建立「趨磁細菌種類-磁小體生物礦化-磁小體磁學性質」三者的內在聯繫,造成目前學界還不能從磁小體化石的磁學性質和晶體結構特徵獲得地質歷史時期趨磁細菌的生物學和生態學信息,限制磁小體化石的古地磁學和古環境學應用。

針對上述問題,近年來,中國科學院地質與地球物理研究所地磁場與生物圈演化學科組研究團隊聯合中科院物理研究所、法國巴黎第六大學、澳大利亞國立大學等,對環境中未培養的趨磁細菌展開生物地磁學和地球生物學多學科交叉研究。研究人員建立「螢光-電子顯微鏡聯用」新技術(FISH-SEM和FISH-TEM)(圖1),結合趨磁細菌種類鑑定的螢光顯微鏡觀測信號與磁小體結構觀測的電子顯微鏡觀測信號,首次在單細胞水平實現未培養趨磁細菌的種類鑑定和生物礦化研究。應用該技術,研究人員已從北京及周邊區域湖泊(如密雲水庫、北海)、西安及周邊區域湖泊(如未央湖、護城河和鹹陽湖等)、以及河北秦皇島近海沿線的半鹹水和海洋環境(如湯河、石河入海口和七裏海等)中發現四個門類超過二十餘種趨磁細菌新菌種;應用同步輻射技術,對每一種趨磁細菌的一個細胞開展從微納米尺寸到原子水平的綜合研究。

近期,研究人員對來自西安未央湖沉積物中的豆形趨磁性桿菌WYHR-1進行細胞形態、化學成分及其磁小體的晶體生長過程進行研究,發現趨磁細菌能在細胞內礦化合成「納米尺寸大小、晶體結構獨特」的磁鐵礦(Fe3O4)顆粒(也稱磁小體),磁小體的晶體生長過程和晶型多樣,但在同一類群或同一種趨磁細菌中具有獨特性。

研究發現,WYHR-1在細胞內合成「子彈頭形」磁鐵礦晶體顆粒,具有典型的「多階段晶體生長」模式:顆粒初始各向同性生長到~20-22 nm時,開始各向異性生長(長度增加速度大於寬度增加速度),到長度~75 nm和寬度~35 nm後,顆粒寬度基本保持不變,長度增加到~150-180 nm,個別顆粒(~1.1%)長度可達~280 nm。WYHR-1磁小體在初始生長階段,無明顯晶型,各向異性生長時,始終沿[001]方向拉長生長。成熟的WYHR-1磁小體具有標準的子彈頭形,顆粒底部相對平整,為一個較大的{100}面,顆粒側面圓柱形,頂部圓錐形,少數顆粒頂端殘留一個小的{100}面。對整個磁小體鏈進行HAADF-STEM三維重構和STEM旋進電子衍射(即ASTAR)分析,結果表明,WYHR-1磁小體鏈束大致由2-3條磁小體鏈緊密排列構成,單個顆粒均沿[001]方向排列成鏈(圖2)。

研究人員對比上述研究結果和前期研究,發現WYHR-1與其它趨磁細菌不同,其磁小體的晶體生長過程及其晶型具有獨特性。比如,趨磁球菌SHHC-1磁小體為八面體形磁鐵礦晶體(Zhang et al. Front Microbiol,2017)、趨磁螺菌AMB-1磁小體為稍微拉長的立方-八面體形 (Li et al. Geochem Geophys Geosyst,2013)、趨磁桿菌SHHR-1磁小體為拉長截角六稜柱形(Li et al. appl Environ Microbiol,2017)、趨磁大桿菌MYR-1為拉長的、彎曲的子彈頭形,其磁小體也具有「多階段晶體生長」模式,但是初始階段晶體各項同性生長成為立方-八面體,隨後顆粒多沿[112]或[114],甚至[111]方向拉長生長到一定階段後,改變拉長方向,最終統一沿[001]方向拉長生長,因此,成熟MYR-1磁小體顆粒多為彎曲的,其顆粒底面為一較大的{111}面(Li et al. J R Soc Interface,2015)。

綜合上述研究,研究人員提出磁小體的生物礦化模式(至少從晶體生長方面)具有多樣性,但是其晶體生長過程在基因層面上受不同趨磁細菌類群或菌種/菌株的嚴格調控,其晶型因而具有特異性(圖3)。趨磁細菌磁小體是潛在磁性納米化石,在未來研究中,可通過分析沉積物中的磁小體化石的形貌特徵及其相應的磁性性質,獲得古趨磁細菌類群或種類的信息,從而同時開展「古趨磁細菌、古環境和古地磁場」研究。(生物谷Bioon.com)

 

相關焦點

  • 第二屆趨磁細菌與生物礦化國際研討會在京召開
    理解地球生物圈與其他圈層的相互作用是地球系統科學的重要研究內容。生物礦化作用研究對理解地球無機-有機過程及其作用機理,以及開發新型生物納米材料至關重要。趨磁細菌磁小體是生物控制礦化的典範,已成為研究生物礦化過程和機制、生物感知地磁場機理、早期地球或地外生命等重大科學問題的焦點。趨磁細菌還在元素地球化學循環、沉積剩磁、古環境重建和現代生物醫學等方面具有重要的科學研究價值。
  • 地質地球所等揭示趨磁細菌複雜磁性機制
    趨磁細菌(magnetotactic bacteria)是生物控制礦化研究的典範和古地磁學研究的新生長點,它們能夠在細胞內合成有生物膜包被的、納米尺寸、單磁疇磁鐵礦晶體顆粒,也稱為磁小體(magnetosome)。
  • 高場核磁共振技術幫助揭示趨磁細菌生物礦化機制之謎
    近期,中國科學院合肥物質科學研究院強磁場科學中心王俊峰課題組與智能機械研究所副研究員羅濤合作,在趨磁細菌內磁小體蛋白Mms6調控磁性納米材料形成機制方面取得新進展,研究成果作為封面文章發表在材料科學雜誌《材料化學雜誌B》(Journal of Materials Chemistry B,2017, 5, 2888--2895)上。
  • 磁性細菌或可用於製造生物計算機
    據美國《大眾科學》網站報導,隨著計算機元件變得越來越小,用傳統方法製造計算機變得越來越困難,這意味著製造出未來的納米硬碟需要付出很大的代價,為此,英國利茲大學和日本東京農工大學的科學家正謀求磁性細菌的幫助。他們表示,能利用磁性細菌製造出與傳統計算機內的元件類似的微小元件,甚至能用這些細菌建造未來的生物計算機。
  • Environmental Microbiology:趨磁細菌生物與礦物多樣性鑑定及其相關性研究
    通過礦化作用,微生物直接參與地球上至少六十餘種礦物的形成和轉化。研究自然界中能夠礦化的微生物及微生物形成的礦物對認識現今和地質歷史時期的微生物參與及微化石記錄的地球與生命演化過程具有重要指示意義。然而,自然環境中的微生物一般多雜居混生,且超過99.99%的微生物還不能在實驗室實現純培養。如何開展環境中未培養微生物的種類鑑定和深入研究,是當前地質微生物學領域研究的熱點和難點。
  • 中科院趨磁細菌生物控制礦化機理研究取得新進展
    中科院趨磁細菌生物控制礦化機理研究取得新進展 來源:中國科學院   發布者:管理員   日期:2015-01-05   今日/總瀏覽:1/3128
  • 科學家通過生物礦化可控制備蛋白-無機雜化納米結構
    生物礦化是自然界的一種普遍現象,如牙齒、骨骼、磁小體等的形成。受其啟發,近年來,以生物分子為模板進行礦化也成為材料學家可控合成新材料的一種重要途徑,在納米影像、高靈敏傳感、腫瘤無創診療、疫苗、催化、電池等領域均有重要應用價值。
  • 中-法生物礦化與納米結構聯合實驗室掛牌
    9月6日,「中-法生物礦化與納米結構聯合實驗室(Laboratoire International Associe Franco-Chinois de Bio-Mineralisation et Nano-Structures, 簡稱LIA_BioMNSL)」第一屆科學指導委員會會議暨實驗室揭牌儀式在中國科學院地質與地球物理研究所舉行。
  • Environmental Microbiology:趨磁細菌生物與礦物多樣性鑑定及其...
    劉沛餘等-EM:趨磁細菌生物與礦物多樣性鑑定及其相關性研究摘要:微生物是地球上出現最早、種類和數目最多、功能最全的一種生命形式。通過礦化作用,微生物直接參與地球上至少六十餘種礦物的形成和轉化。研究自然界中能夠礦化的微生物及微生物形成的礦物對認識現今和地質歷史時期的微生物參與及微化石記錄的地球與生命演化過程具有重要指示意義。
  • 【展望】生物礦化在重金屬汙染治理領域的研究進展
    生物礦化在重金屬汙染治理領域的研究進展黨政1, 代群威1,2, 趙玉連1,2, 鄧遠明1, 董發勤1,21.西南科技大學環境與資源學院, 四川 綿陽 621010;2.西南科技大學, 固體廢物處理與資源化教育部重點實驗室, 四川 綿陽 621010摘要
  • 科學家發現磁性細菌 有望打造生物電腦
    食品夥伴網訊 據英國廣播公司報導,英國裡茲大學與日本東京農工大學的研究團隊目前在研究會吃鐵的微生物-磁性細菌,研究人員表示,磁性細菌在未來或許可用來打造生物電腦。     據了解,這些微生物攝取鐵時,本身內部會製造出微小磁鐵,類似個人電腦硬碟的內部情況。
  • Science:一種新的吃硫細菌能產生2種磁體
    據11月23日期科學雜誌上的一則報告稱,最近在死亡之谷附近發現了一種具不同尋常特性的細菌。儘管有些細菌能夠像候鳥一樣產生微小的磁鐵用於導航,這種新發現的細菌卻是第一個被發現能夠產生2種磁性粒子的細菌。前身為愛荷華州立大學的研究人員Bazylinski和他的博士後助手Christopher Ldfevre,在死亡谷國家公園邊緣一個名為BadWater的盆地中發現了這種新細菌,命名為BW-1。趨磁細菌,這種可能是星球上最古老的生物,在胞內產生一種磁性納米晶體,使這種遊泳的細菌能夠沿著地球磁力線方向定向。趨磁細菌為室溫合成大小及形態可控的磁性納米晶體提供了靈感及礦物蛋白來源。
  • 文獻直達|牙本質的生物礦化
    這一顯著的發現是關於液態無定形磷酸鈣,它可以作為納米前驅體使羥磷灰石碳化,這些非膠原蛋白質及其類似物由於其在晶體成核和生長過程中控制礦化的關鍵作用而被廣泛研究。這些關於空白區的深度研究為我們理解膠原的結構和膠原纖維內的再礦化提供了很大的幫助。這些膠原並不像過去所認為的那樣是被動基質,其在引導納米前驅體的滲透和調節其成核方面的主動作用已經得到證實。
  • 不同的物種使用相同的機制進行生物礦化
    生物礦化過程的世界專家Gilbert說:「利用同樣的機制,生物礦化獨立進化了多次,這一發現告訴我們,這樣做有很強的物理或化學原因。如果一種生物開始以這種方式製造它的生物材料,它就會超過其他所有不製造生物材料或利用不同方式製造生物材料的物種,就不會被吃掉,並將這種好想法傳遞給下一代。」
  • AFM:原位礦化增強黑磷的抗腫瘤生物活性
    雖然各類新型納米材料在癌症治療中展現出了諸多的優勢,但是目前圍繞納米材料的腫瘤治療研究仍主要基於對其物理性能的應用,而對於納米材料在與細胞內環境相互作用時產生的生物活性則僅被認為是一種生物毒性作用而被忽視。黑磷(黑磷烯)作為一種新型無機二維材料,因其良好的生物活性和生物可降解特性,在生物醫學領域受到廣泛關注和研究。
  • 不怕超級細菌!磁性液態金屬納米顆粒可粉粹細菌 還不傷害有益細胞
    這項技術使用磁性液態金屬的納米顆粒來粉碎細菌和細菌生物膜——細菌賴以生存的保護性「房子」——而不傷害有益細胞。 這項由RMIT大學領導的研究發表在ACS Nano雜誌上,為尋找更好的抗菌技術提供了一個突破性的新方向。 抗生素耐藥性是一個重大的全球健康威脅,每年造成至少70萬人死亡。
  • ...等發現細菌利用地磁場上下穿梭驅動有氧-無氧界面物質和能量循環
    趨磁細菌能在細胞內合成納米磁性晶體顆粒(也被稱為磁小體,化學成分為磁鐵礦(Fe3O4)或膠黃鐵礦(Fe3S4)),磁小體多呈鏈狀排列,作為細胞的小磁針,可感知地磁場,並使其沿磁力線方向遊泳,從而迅速找到適合生存的微環境,即水體中「有氧-無氧界面(OAI)」,這種行為稱作「趨磁性」或「磁輔助-趨化性」。
  • 地質地球所等發現細菌利用地磁場上下穿梭驅動有氧-無氧界面物質和...
    趨磁細菌能在細胞內合成納米磁性晶體顆粒(也被稱為磁小體,化學成分為磁鐵礦(Fe3O4)或膠黃鐵礦(Fe3S4)),磁小體多呈鏈狀排列,作為細胞的小磁針,可感知地磁場,並使其沿磁力線方向遊泳,從而迅速找到適合生存的微環境,即水體中「有氧-無氧界面(OAI)」,這種行為稱作「趨磁性」或「磁輔助-趨化性」。
  • 研究發現亞鐵與多硫協同誘發細菌鐵死亡
    目前發現鐵死亡與神經系統疾病、腫瘤、心臟疾病等密切相關,研究鐵死亡有助於深入認識這些疾病的發生發展機制並為藥物研發提供指導。目前鐵死亡研究主要集中在動物細胞和植物細胞等真核系統中,並受到精確的細胞通路調控,如GPX4,system XC-,p53等。但是原核系統,如細菌等缺少這些通路分子,因此目前尚未發現細菌等可產生鐵死亡。
  • 生物物理所發現亞鐵與多硫協同誘發細菌鐵死亡
    目前發現鐵死亡與神經系統疾病、腫瘤、心臟疾病等密切相關,研究鐵死亡有助於深入認識這些疾病的發生發展機制並為藥物研發提供指導。目前鐵死亡研究主要集中在動物細胞和植物細胞等真核系統中,並受到精確的細胞通路調控,如GPX4,system XC-,p53等。但是原核系統,如細菌等缺少這些通路分子,因此目前尚未發現細菌等可產生鐵死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