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家通過生物礦化可控制備蛋白-無機雜化納米結構

2020-12-06 生物谷


生物礦化是自然界的一種普遍現象,如牙齒、骨骼、磁小體等的形成。受其啟發,近年來,以生物分子為模板進行礦化也成為材料學家可控合成新材料的一種重要途徑,在

納米

影像、高靈敏傳感、

腫瘤

無創診療、疫苗、催化、電池等領域均有重要應用價值。


病毒

納米

顆粒(virus-based nanoparticle)是由病毒衣殼蛋白自組裝形成的空心籠形或管狀結構,尺寸一般10-200

納米

,具有精確的三維結構,是一種理想的納米材料生物礦化模板。它不僅可實現尺寸和形貌的精確控制,更提供了多功能整合的平臺。


近期,中國科學院武漢病毒研究所研究員李峰課題組與中國科學院生物物理研究所研究員張先恩課題組合作,建立了一種普適性的蛋白籠內生物礦化的策略,即先在病毒納米顆粒內腔包裝一個預先合成的無機納米顆粒核心,再以該核心為種子,可控地生長厚度可精細調控的同質或異質無機納米外層。應用該策略成功地在野生型SV40病毒納米顆粒內礦化了一系列粒徑(≤10 納米)均一的AuNP及Au@Ag核殼型異質納米顆粒(圖)。該策略克服了傳統方法在蛋白籠內直接礦化的重要局限——種子生成條件苛刻情況下造成蛋白籠破壞,大大豐富了生物礦化種子材料的種類。該研究所構建的病毒納米顆粒-貴金屬雜化納米結構可用於發展多功能納米器件。


這一研究結果發表於《納米研究》(Nano Research)。武漢病毒所博士生張文靜為論文第一作者。該工作受到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和中科院重點部署項目資助。(

生物谷

Bioon.com)

相關焦點

  • 仿生礦化有機-無機雜化纖維
    這都歸功於蜘蛛絲中排列十分有序的超分子網絡結構:蛋白自組裝形成剛性的納米限域結晶β片和柔性的無定形基質。但是蜘蛛會同類相殘,因此不能圈養,導致人們難以大量收集蜘蛛絲。骨也是經典的由剛性結晶相和柔性無定形相組成的生物材料:在生物礦化過程中,無機組分羥基磷灰石有序組裝到骨膠原束中。與蜘蛛絲的韌性不一樣,骨總是以硬度高出名。
  • 利用DNA自組裝結構引導無機非金屬納米材料可控制備方面獲進展
    二氧化矽是一種自然界常見的無機非金屬材料,在生物礦化以及納米材料構築領域有著廣泛的應用。如何製備具有特定尺寸且形貌可控的二氧化矽納米結構,是納米科學領域的難點問題之一。DNA自組裝結構具有強大的可編程性和精確的定位修飾特點,是構築二氧化矽納米結構的有力工具。
  • 利用DNA自組裝結構引導無機非金屬納米材料可控制備研究獲進展
    二氧化矽是一種自然界常見的無機非金屬材料,在生物礦化以及納米材料構築領域有著廣泛的應用。如何製備具有特定尺寸且形貌可控的二氧化矽納米結構,是納米科學領域的難點問題之一。DNA自組裝結構具有強大的可編程性和精確的定位修飾特點,是構築二氧化矽納米結構的有力工具。
  • 有機-無機雜化納米材料電催化CO2還原反應的研究進展
    本文介紹了ECR的最新進展、機遇和挑戰,著重總結和討論了有機-無機雜化電催化劑對CO2初始活化及產物選擇性的結構優勢,針對有機-無機雜化電催化劑的不足提出改進策略,並展望了其未來研究前景。圖3.利用可再生能源(如太陽能、風能等)轉化為電能,再通過電能並在催化劑的作用下將CO2轉化為有價值的碳基化合物(如CO、甲酸、甲醇、甲烷、乙烯、乙醇等)有機-無機雜化納米材料,不僅可以集成有機材料
  • 研究發現細菌胞內生物礦化可形成磁性納米化石
    然而,學界對磁小體生物礦化的精細過程(尤其是晶體生長和磁性變化的無機過程)及其多樣性的認識仍不足。從地質記錄中識別磁小體化石並利用其開展古地磁、古環境和早期生命研究仍具挑戰。主要原因在於:(1)對磁小體晶體生長機制的初步研究只在少數幾種實驗室可培養的趨磁細菌中進行,制約對趨磁細菌磁小體多樣性及其生物礦化機制的全面認識;(2)基於少數幾種趨磁細菌研究而建立的磁小體化石識別標準和方法存在局限,甚至有些標準並不準確,制約尋找識別磁小體化石的進度,完善原有的識別標準並建立新的磁小體化石識別標準迫在眉睫;(3)缺乏系統的微生物分子生態學、電子顯微學和納米磁學研究,導致並未建立「趨磁細菌種類
  • 文獻直達|牙本質的生物礦化
    存在於納米單位中的初級單位稱為預成核簇,其與參與硬組織礦化的非膠原蛋白生物仿生類似物相互隔絕,這些預成核簇隨後聚集形成更大的液態無定型磷酸鈣(ACP)納米顆粒,後者可滲入到膠原基質的纖維間隔,自組裝形成介孔晶體,如圖1所示。由於礦化過程通常發生在外周控制的環境下,這個過程展示了高度的空間和等級控制。
  • 中-法生物礦化與納米結構聯合實驗室掛牌
    9月6日,「中-法生物礦化與納米結構聯合實驗室(Laboratoire International Associe Franco-Chinois de Bio-Mineralisation et Nano-Structures, 簡稱LIA_BioMNSL)」第一屆科學指導委員會會議暨實驗室揭牌儀式在中國科學院地質與地球物理研究所舉行。
  • 我國科學家研製可生物降解稀土無機納米生物醫學探針
    稀土無機納米發光材料作為新一代發光納米生物醫學探針,因其發光性能優異、化學性質穩定及自發螢光幹擾小等優點,已在各種危重疾病如腫瘤的精準診斷和治療等領域展現出應用前景然而,目前已報導的稀土無機納米生物醫學探針都不可生物降解,易在生物體內聚集,無法以代謝的方式排出體外,這限制了其在生物醫學領域的臨床應用和成果轉化。
  • 生物礦化作用
    礦化作用區別於一般礦化作用的顯著特徵是通過有機大分子和無機離子在界面處的相互作用。從分子水平上控制無機礦物相的結晶、生長,從而使生物礦物具有特殊的分級結構和組裝方式 。近年來研究表明,生物體對生物礦化過程的控制是一個複雜的多層次過程,其中,生物大分子產生排布以及它們與無機礦物相的持久作用是生物礦化過程的兩個主要方面。一般認為生物體內的礦化過程分為四個階段。(1)有機質的預組織:生物體內不溶有機質在礦物沉積前構造一個有組織的微反應環境,該環境決定了無機物成核的位置和形成礦物的功能。該階段是生物礦化進行的前提。
  • AFM:原位礦化增強黑磷的抗腫瘤生物活性
    雖然各類新型納米材料在癌症治療中展現出了諸多的優勢,但是目前圍繞納米材料的腫瘤治療研究仍主要基於對其物理性能的應用,而對於納米材料在與細胞內環境相互作用時產生的生物活性則僅被認為是一種生物毒性作用而被忽視。黑磷(黑磷烯)作為一種新型無機二維材料,因其良好的生物活性和生物可降解特性,在生物醫學領域受到廣泛關注和研究。
  • 納米石墨烯與無機納米氫氧化鈣「搭檔」修復古畫的神器
    納米級結構材料簡稱為納米材料,廣義上就是指三維空間中至少一維處於納米尺度範圍超精細顆粒材料的總稱。根據就歐盟委員會的通過定義,納米材料是一種由基本顆粒組成的粉狀或天然材料,這一基本顆粒的一個或多個三維尺寸在1納米至100納米之間,並且之一基本顆粒的總數量佔50%以上。納米材料具有一定的獨特性。納米具有特殊的理化性質,可廣泛用於化工、生物、醫藥等領域。
  • 化院樊春海課題組在框架核酸編碼仿生礦化取得進展
    自然界衍化出了以蛋白框架為代表的模板結構,用於引導生物礦化過程,生成各種複雜、精巧的生物硬組織。儘管過去十年,生物礦化及仿生礦化領域有長足的進展,如仿生貝殼結構的構建,但是設計程序可控的仿生礦化方法仍面臨諸多困難,比如磷酸鈣(Calcium Phosphate, CaP)的礦化過程就受到無法精準控制形貌和缺乏普適性方案的限制。
  • 第二屆趨磁細菌與生物礦化國際研討會在京召開
    理解地球生物圈與其他圈層的相互作用是地球系統科學的重要研究內容。生物礦化作用研究對理解地球無機-有機過程及其作用機理,以及開發新型生物納米材料至關重要。趨磁細菌磁小體是生物控制礦化的典範,已成為研究生物礦化過程和機制、生物感知地磁場機理、早期地球或地外生命等重大科學問題的焦點。趨磁細菌還在元素地球化學循環、沉積剩磁、古環境重建和現代生物醫學等方面具有重要的科學研究價值。
  • 碳納米礦化還原環境治理技術通過國家級鑑定
    中國環境報訊 由瑞寶環境治理有限公司自主研發的「碳納米礦化還原環境治理技術」近日在北京通過了由中國環境科學學會組織的國家級成果鑑定。  鑑定委員會專家聽取了項目技術報告、查新報告和研究工作報告,審查了相關技術資料,並實地考察了北京市南護城河水汙染治理項目。
  • 【生物】「分子光刻」,可編程DNA,3D無機納米
    但是由於缺乏創建完全工程化的三維3D納米結構的方法,這些研究大多集中於一維和二維結構。傳統的製造工具(如光刻)僅限於一維1D和二維2D納米結構,如超導線和薄膜。 美國布魯克海文國家實驗室、哥倫比亞大學、和以色列巴伊蘭大學的科學家們開發了一個途徑,可通過指定的組織製造3D超導納米體系結構。
  • 福建物構所滷化鉛雜化半導體材料研究獲進展
    這類材料的半導體性能主要來源於雜化材料中的無機骨架部分,目前研究主要集中在三維鈣鈦礦無機結構和二維層狀無機結構上。尋找具有新型滷化鉛結構的雜化材料或可成為解決當前這類材料穩定性不好和導電性能差的一個解決方案。
  • 【綜述】有機-無機雜化鈣鈦礦材料的化學形成與多功能應用
    有機-無機雜化鈣鈦礦材料屬於一種具有獨特光、電、磁性能且通過有機小分子與無機分子發生自組裝而形成的新型複合晶體材料
  • 模擬生物礦化合成碳酸鈣礦物材料研究獲重要進展
    海洋生物的貝殼通常是由碳酸鈣和有機物質交替構築而成的層狀結構,  相對與單純的碳酸鈣而言,  其擁有優越的機械性能,因此有關模擬碳酸鈣生物礦物的結構一直是科學家們研究和模擬的對象。模擬生物礦化與仿生合成研究融化學、材料科學、生命科學、凝聚態物理等學科於一體,  具有重要的科學意義和廣闊的應用前景。
  • 不同的物種使用相同的機制進行生物礦化
    製作這些材料的配方是大自然的秘密之一,但是強大的新型分析工具和顯微鏡已經幫助科學家們揭開了生物礦化的許多謎團,在納米尺度上精確地展示了一大批動物是如何使用完全相同的機制和起始化學物質來製造出它們賴以生存的生物材料結構的。
  • 病毒蛋白與基因組RNA 構築DNA-蛋白複合結構多級可控構築
    生物大分子在自然進化中發展出一套獨特的「自下而上」自組裝方式進行各種複合結構的可控裝配,為多功能生物納米材料的加工製備提供了絕佳範例。其中,核酸-蛋白質納米複合體系的可控構築,不僅將實現生物學上兩種基本組裝模式的有效結合,以提供愈加複雜的生物結構模板,還有助於體內生物大分子相互作用的深入理解,對仿生器件製造和生物醫學應用具有深遠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