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物理所發現亞鐵與多硫協同誘發細菌鐵死亡

2020-12-06 騰訊網

近日,中國科學院生物物理研究所/中科院納米酶工程實驗室高利增課題組等以Nano-decocted ferrous polysulfide coordinates ferroptosis-like death in bacteria for anti-infection therapy為題在Nano Today上發表研究論文稱,他們發現亞鐵與多硫協同誘發細菌發生鐵死亡的機制並將該機制用於抗菌治療。

鐵死亡是一種鐵依賴的氧化性細胞死亡,區別於傳統的細胞凋亡、壞死和自噬,其特徵是在鐵或脂質氧化酶作用下催化細胞膜發生脂質過氧化,同時耗竭GSH;鐵死亡也會導致線粒體變小,膜密度增高。目前發現鐵死亡與神經系統疾病、腫瘤、心臟疾病等密切相關,研究鐵死亡有助於深入認識這些疾病的發生發展機制並為藥物研發提供指導。目前鐵死亡研究主要集中在動物細胞和植物細胞等真核系統中,並受到精確的細胞通路調控,如GPX4,system XC-,p53等。但是原核系統,如細菌等缺少這些通路分子,因此目前尚未發現細菌等可產生鐵死亡。

研究團隊長期從事納米酶的開發及其抗菌應用,聚焦鐵基納米酶的過氧化物酶活性模擬免疫抗菌機制,為克服細菌耐藥性提供新的策略和治療方法。2007年,研究人員首次發現氧化鐵納米酶具有類過氧化物酶活性,近年來又發現氧化鐵納米酶可以清除口腔細菌生物膜,殺死胞內沙門氏菌,最近又開發了硫化鐵納米酶並發現其具有高效的抗菌性能。研究人員最初利用納米酶殺菌時主要是藉助其過氧化物酶活性催化雙氧水產生自由基來殺菌,但是實驗過程中多次發現單獨的氧化鐵納米酶(無雙氧水)也具有一定的殺菌效果,通過提高ROS水平並導致細菌產生形變,尤其是硫化鐵納米酶,單獨使用即可快速殺死多種細菌,但對這些現象背後的機制了解甚少。研究人員最初推測硫化鐵納米酶中釋放多硫化氫來殺傷細菌,但單獨的多硫化物分子殺傷效率有限。

在該研究中,研究人員闡明了上述鐵基納米酶(單獨使用)殺傷細菌的生化機制,並提出細菌也會發生鐵死亡。首先,研究人員發現硫化鐵納米材料如四硫化三鐵(Fe3S4)在水中會發生氧硫置換反應,釋放出過硫化氫,進而釋放大量的鐵離子,形成了一個以亞鐵和多硫化物為主的溶液體系。為便於抗菌性能測試,研究人員仿照中藥湯劑炮製的思路,將硫化鐵納米材料水懸液利用高壓滅菌和離心處理製備了一種納米湯劑(nano-decoction),這種納米湯劑能夠在5分鐘內殺死90%以上大腸桿菌和金黃色葡萄球菌,而抗生素如萬古黴素需要24小時才能達到同等殺菌效果。進一步研究發現這種納米湯劑破壞細菌完整性導致內容物外洩和DNA降解,可誘發細菌產生脂質過氧化,同時顯著抑制細菌呼吸鏈中複合物I和II的活性,轉錄組分析表明多種代謝通路受到抑制。而且這一殺菌過程中GSH被氧化成GSSG造成穀胱甘肽耗竭。研究人員推測這種死亡方式具有典型的鐵死亡特徵。利用鐵死亡抑制劑如Ferrostatin-1等發現其可以抑制納米湯劑引發的細菌死亡,同時EDTA、ATP等具有螯合鐵離子能力的分子也可以抑制這一過程;生化實驗驗證納米湯劑具有直接把GSH氧化為GSSG的反應活性,主要由多硫化物完成。基於上述特徵,研究人員認為納米湯劑中的亞鐵和多硫化物協同誘發細菌發生鐵死亡。需要強調的是,這種鐵死亡也是依賴於亞鐵(二價鐵)而非三價鐵,只能殺死細菌而對真菌沒有效果,而且在水溶液環境中效果最佳,在培養基條件下由於螯合劑和GSH等存在會削弱其抗菌效果。

更有趣的是,這一納米湯劑能夠抑制存在於巨噬細胞內的金黃色葡萄球菌及其耐藥株(MRSA),但對宿主細胞沒有毒害作用。實驗表明納米湯劑中的亞鐵和多硫分子都可以進入巨噬細胞內,但只是抑制細菌,並沒有引發細胞發生鐵死亡,研究人員推測這種差別是由於細菌抗氧化系統簡單,更容易被殺死,而細胞等真核系統具有豐富的抗氧化系統和高水平GSH,因此能夠承受納米湯劑的刺激。動物實驗表明靜脈注射納米湯劑能夠顯著降低血液內浮遊和胞內存在的金黃色葡萄球菌,延長敗血症的生存期;更為重要的是,針對感染金黃色葡萄球菌引發肺炎的小鼠,納米湯劑具有與萬古黴素相當的治療效果(圖1)。

研究人員認為該項工作提出了一種新抗菌機制,即細菌能夠通過鐵死亡方式進行殺傷。結合前期發現氧化鐵納米酶引發病毒脂質氧化死亡的機制,研究人員提出細菌和病毒都會發生鐵死亡,儘管缺乏相關信號通路調控機制,但是均可通過該種途徑開發新型抗菌/抗病毒藥物。此外,這種鐵死亡殺菌方式有可能是多種無機納米抗菌材料所共有的一種殺菌機制,可為抗菌材料開發提供指導。

該工作由生物物理所和揚州大學合作完成,高利增為本文通訊作者。該研究得到國家重點研發計劃、國家自然科學基金等項目的資助。

圖1. 亞鐵與多硫協同誘發細菌鐵死亡及抗菌治療

論文連結:

https://www.sciencedirect.com/science/article/pii/S174801322030150X

相關焦點

  • 研究發現亞鐵與多硫協同誘發細菌鐵死亡
    ferrous polysulfide coordinates ferroptosis-like death in bacteria for anti-infection therapy為題在Nano Today上發表研究論文稱,他們發現亞鐵與多硫協同誘發細菌發生鐵死亡的機制並將該機制用於抗菌治療。
  • 亞鐵與多硫協同誘發細菌鐵死亡及抗菌應用
    近日,中國科學院生物物理研究所/中科院納米酶工程實驗室高利增課題組等以Nano-decocted ferrous polysulfide coordinates ferroptosis-like death in bacteria for anti-infection therapy為題在Nano Today上發表研究論文稱,他們發現亞鐵與多硫協同誘發細菌發生鐵死亡的機制並將該機制用於抗菌治療
  • 宏基因組學技術對生物冶金的貢獻
    微生物浸出技術,是利用微生物自身代謝過程對硫化礦中硫、鐵等元素的氧化還原作用,從礦石中選擇性浸出有價金屬的過程,我們稱之為生物冶金。生物冶金與傳統的冶煉工藝相比,具有能耗低、能夠綜合利用資源、投資和操作費用較少以及環境友好等特點,並且能夠處理傳統冶煉方式不能處理或難以處理的低品位或難處理的原礦、尾礦資源,在國內外被廣泛研究並應用於工業實踐中。
  • 地質地球所等發現細菌利用地磁場上下穿梭驅動有氧-無氧界面物質和...
    當受到水流或其他物理擾動,攜帶有大量硫顆粒的細胞被帶到有氧環境後,會利用氧氣將單質硫氧化成硫酸鹽(S0→SO42-),同時吸收並將大量硝酸鹽存貯在囊泡中,以備無氧環境下氧化硫化氫所需(圖1)。趨磁細菌是典型的梯度微生物,廣泛分布於全球水生環境中,且集中生活在OAI界面或稍靠下的厭氧環境中。
  • PNAS:細菌硫循環曾經統治地球
    科學家提出,在海洋表面的光合細菌可能在地球早期「單調的數十億年」裡妨礙了多細胞生物的形成,當時海洋的大部分處於大致無氧的狀態。David Johnston及其同事提出,這種細菌很可能在地球的18億年前到8億年前的中年時期使用硫阻止了海洋和空氣中的氧的大量積累。
  • ...等發現細菌利用地磁場上下穿梭驅動有氧-無氧界面物質和能量循環
    當受到水流或其他物理擾動,攜帶有大量硫顆粒的細胞被帶到有氧環境後,會利用氧氣將單質硫氧化成硫酸鹽(S0→SO42-),同時吸收並將大量硝酸鹽存貯在囊泡中,以備無氧環境下氧化硫化氫所需(圖1)。趨磁細菌是典型的梯度微生物,廣泛分布於全球水生環境中,且集中生活在OAI界面或稍靠下的厭氧環境中。
  • 地質地球所等揭示趨磁細菌複雜磁性機制
    磁小體在細胞內多成鏈排列,作為趨磁細菌的「磁場感應器」,促使其沿磁場方向定向遊弋,這個過程被稱為趨磁性。趨磁細菌死亡後,磁小體能夠被保存下來,成為化石磁小體(magnetofossil)。近年來,得益於分子生物學和基因組學的快速發展,微生物學家已發現了與磁小體合成相關的基因,鑑定出參與鐵吸收轉運、顆粒尺寸控制及鏈組裝的蛋白質。然而,與有機過程相比,學界尚不清楚磁小體鏈合成的無機過程(即晶體成核和生長等)及由此產生的複雜磁性機制。宏觀磁學與微觀結構研究有機結合、微生物學及礦物學和物理學等多學科交叉研究,是趨磁細菌和識別磁小體化石研究的必要手段。
  • 植物所等解析綠硫細菌光合作用反應中心複合物冷凍電鏡結構
    光合作用是地球上規模最大的太陽能轉換過程,光合生物利用光能將無機物轉化為有機物同時釋放出氧氣(或生成硫單質),是自然界中高效的太陽能固定「機器」。綠硫細菌是一類厭氧型光合細菌,誕生在大約35億年前,是最古老的光合細菌之一。
  • 科學網—發現麥角硫因生物合成新通路
    中科院廣州生物院與美國波士頓大學
  • JGR Biogeosciences: 細菌利用地磁場上下穿梭驅動有氧-無氧界面...
    在與地磁場的長期協同演化過程中,很多生物(包括微生物和動物)都產生了感知地磁場的能力。比如,信鴿、知更鳥、大馬哈魚、海龜、蜜蜂等高等動物能利用地磁場的導向作用,進行長距離的遷徙或洄遊等。趨磁細菌是一類能在細胞內合成納米磁性晶體顆粒(也被稱為磁小體,化學成分為Fe3O4或Fe3S4)的原核生物。
  • 高中化學知識點總結:鐵及其化合物
    1.鐵鐵是一種較活潑的金屬,具有較強的還原性,遇到一般的氧化劑(如硫、碘、硫酸銅等)被氧化為亞鐵離子,遇到強氧化劑(如氯氣、硝酸、濃硫酸等)被氧化為鐵離子。鐵和氧氣在不同的條件下反應,所生成的氧化物也不同,通常有氧化亞鐵、氧化鐵和四氧化三鐵。2.鐵的氧化物氧化亞鐵,是一種黑色粉末,不穩定,在空氣裡受熱迅速被氧化成四氧化三鐵。
  • Science:浙大張興團隊等首次解析綠硫細菌光合作用反應中心複合物...
    綠硫細菌的光反應中心為鐵-硫型 (type-I型),其核心由兩個相同的蛋白亞基構成 (即同質二聚體)。在生物進化上,綠硫細菌的反應中心被認為可能接近於地球上原始的光合反應中心。在此之前,地球上已知的光合生物類群中代表性物種的反應中心結構已經被解析,綠硫細菌 (與酸桿菌類似) 的反應中心是迄今唯一結構尚未被解析的反應中心。
  • ...細菌利用地磁場上下穿梭驅動有氧-無氧界面物質和能量循環
    在與地磁場的長期協同演化過程中,很多生物(包括微生物和動物)都產生了感知地磁場的能力。比如,信鴿、知更鳥、大馬哈魚、海龜、蜜蜂等高等動物能利用地磁場的導向作用,進行長距離的遷徙或洄遊等。趨磁細菌是一類能在細胞內合成納米磁性晶體顆粒(也被稱為磁小體,化學成分為Fe3O4或Fe3S4)的原核生物。
  • 中美科學家合作發現麥角硫因生物合成新通路
    中美科學家合作發現麥角硫因生物合成新通路 來源:廣州生物醫藥與健康研究院   發布者:張薦轅   日期:2015-01-05   今日/總瀏覽:6/3037
  • 山東硫銨噴淋式飽和器
    如權利要求2所述的氨水澄清槽,其特徵是,所述幹沉降分離板為波形板,所述波形板的波動主軸方向沿沉降分離垂直方向,波形脈動方向為水平方向。如權利要求5所述的氨水澄清槽,其特徵是,所述波形板截面形狀為正弦曲線型、角形、梯形。如權利要求2所述的氨水澄清槽,其特徵是,所述沉降分離板截面形狀為菱形。
  • 我國科學家首次解析綠硫細菌光合作用反應中心複合物冷凍電鏡結構
    光合生物利用光能將無機物轉化為有機物同時釋放出氧氣(或者生成硫單質),是自然界最高效的太陽能固定「機器」。綠硫細菌是一類厭氧型光合細菌,誕生在大約35億年前地球的還原性環境,其能夠以硫化物為電子供體進行光合作用(圖1),是最古老的光合細菌之一。
  • 地球上人類能探測到的地方,都有生物生存嗎?
    雖然我們肉眼看不見,但是細菌確實幾乎無處不在,無論是其他生物的身體內外,還是一些條件非常不適宜生物生存的極限環境,都有細菌的蹤跡。極熱之地生存著細菌。目前發現最耐熱的生物是一種鐵代謝嗜熱菌。1979年,美國麻薩諸塞大學的微生物學家德裡克·洛夫利從義大利亞平寧半島附近的一處海底火山口的硫磺礦區分離到一種極端鐵代謝嗜熱菌——阿比西火山菌,它們生存在85~110℃的火山沉積巖中。
  • 鐵打的謠言流水的讀者,「食鹽的亞鐵氰化鉀」又出來嚇人了
    本文來自微信公眾號:松鼠雲無心(yunwuxin945),作者:雲無心。 這幾天,是一位雕塑家寫的《鹽⾥⾯加進了亞鐵氰化鉀》爆了款,文中活靈活現地描述了自己生病,歸因於加了亞鐵氰化鉀的食鹽,後來不吃這樣的食鹽病就好了的故事。
  • 城市環境所發現硝酸鹽依賴的鐵氧化菌的代謝活性
    城市環境所發現硝酸鹽依賴的鐵氧化菌的代謝活性 2019-07-22 城市環境研究所 【字體:實驗表明,此株菌可以進行不完全的硝酸依賴鐵氧化反應,孵育48小時之後鐵氧化和硝酸還原過程基本停滯。經過計算得知,120小時的孵育可以氧化10%的亞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