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怕超級細菌!磁性液態金屬納米顆粒可粉粹細菌 還不傷害有益細胞

2020-11-23 騰訊網

研究人員利用液態金屬開發了新的殺菌技術,這可能是解決抗生素耐藥性這一致命問題的答案。

這項技術使用磁性液態金屬的納米顆粒來粉碎細菌和細菌生物膜——細菌賴以生存的保護性「房子」——而不傷害有益細胞。

這項由RMIT大學領導的研究發表在ACS Nano雜誌上,為尋找更好的抗菌技術提供了一個突破性的新方向。

抗生素耐藥性是一個重大的全球健康威脅,每年造成至少70萬人死亡。如果不採取行動,到2050年,死亡人數可能達到每年1000萬人,超過癌症成為頭號殺手。

最大的問題是危險的、耐藥的超級細菌的傳播和細菌生物膜感染的增長,這些細菌生物膜感染已經不能用現有的抗生素治療了。

亞倫·埃爾伯恩博士(Aaron Elbourne)說,自從90年前抗生素被發現以來,抗生素已經徹底改變了人們的健康狀況,但由於濫用抗生素,抗生素正在失去效力。

「我們正在邁向後抗生素時代,普通的細菌感染、輕傷和常規手術可能再次成為致命疾病。」RMIT納米生物技術實驗室的博士後埃爾伯恩說。

「僅僅減少抗生素的使用是不夠的,我們需要徹底重新思考如何對抗細菌感染。」

「細菌的適應能力令人難以置信,隨著時間的推移,它們會對抗生素中使用的化學物質產生防禦,但它們沒有辦法應對物理攻擊。」

「我們的方法是使用精確設計的液態金屬,將在物理上細菌撕成碎片,並通過細菌生活和繁殖的生物膜進行徹底粉碎。」

「隨著進一步的發展,我們希望這項技術可以幫助創造抗生素耐藥性的歷史。」

殺死細菌的新方法

這項技術背後的RMIT團隊是世界上唯一一個研究磁性液態金屬納米顆粒抗菌潛力的團隊。

當暴露在低強度磁場中時,這些納米大小的液滴會改變形狀並形成鋒利的邊緣。當液滴接觸到細菌生物膜時,它們的運動和納米鋒利的邊緣會破壞生物膜,並在物理上破壞細菌細胞。

在這項新的研究中,研究小組測試了該技術對兩種細菌生物膜(革蘭氏陽性菌和革蘭氏陰性菌)的有效性。

在接觸液態金屬納米顆粒90分鐘後,兩種生物膜都被破壞,99%的細菌死亡。重要的是,實驗室測試表明,這些能消滅細菌的液滴不會影響人體細胞。

博士後研究員Vi Khanh Truong博士說,這項多功能技術有一天可能會被用於治療感染的一系列方法。

「它可以作為植入物的噴塗塗層,使它們具有強大的抗菌性,並降低髖關節和膝關節置換手術的高感染率。」Truong說。

「還有可能將其開發成一種可注射治療,可用於感染部位。」

這項研究的下一個階段——在臨床前動物試驗中測試這項技術的有效性——已經在進行中,研究團隊希望在未來幾年轉向臨床人體試驗。

在Truong、Elbourne和James Chapman博士的領導下,這個多學科團隊還計劃將這項技術擴展到抗菌治療之外,探索如何將其用於:

治療真菌感染——下一個超級細菌

突破膽固醇斑塊,解決心臟問題

通過直接注射到癌細胞來阻止腫瘤。

相關焦點

  • ACS Nano:細菌粉碎技術對抗超級耐藥細菌
    研究人員利用液態金屬開發了新的殺菌技術,這可能是解決抗生素耐藥性這一致命問題的答案。 這項技術使用磁性液態金屬的納米顆粒來粉碎細菌和細菌生物膜--細菌茁壯成長的保護性"房子"--而不傷害有益細胞。
  • 研究開發納米塗層,可保護牙齒有益細菌防治蛀牙
    研究開發納米塗層,可保護牙齒有益細菌防治蛀牙 2020-08-19 11:54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湃客
  • 研究發現細菌胞內生物礦化可形成磁性納米化石
    1975年,一位美國微生物學博士在研究海底汙泥中螺旋菌時,意外發現這一類能夠沿外加磁場遊泳,在細胞內合成鏈狀排列的納米級四氧化三鐵晶體顆粒的微生物,將其命名為趨磁細菌,引發科學家關注,拉開趨磁細菌研究序幕。
  • 陳根:研究開發納米塗層,可保護牙齒有益細菌防治蛀牙
    研究人員還研究了由氧化鋅,氧化銅或銀製成的納米顆粒,以治療牙齒感染,但簡單地殺死口腔中的所有細菌並不是一個好主意,因為口腔中還包括有助於消化食物或控制其他微生物的有益細菌。現在,伊利諾伊大學芝加哥分校的一個團隊找到一種代替方案,是將一種特殊的塗層納米顆粒塗在牙齒表面,以防止空腔,同時保留有益細菌。
  • 磁性細菌或可用於製造生物計算機
    據美國《大眾科學》網站報導,隨著計算機元件變得越來越小,用傳統方法製造計算機變得越來越困難,這意味著製造出未來的納米硬碟需要付出很大的代價,為此,英國利茲大學和日本東京農工大學的科學家正謀求磁性細菌的幫助。他們表示,能利用磁性細菌製造出與傳統計算機內的元件類似的微小元件,甚至能用這些細菌建造未來的生物計算機。
  • 飛秒雷射納米結構有效減少非晶合金上的細菌粘附
    塊狀金屬玻璃(BMG),也稱為非晶態合金或液態金屬,由於其在醫療設備、傳感器和納米技術等領域的廣泛潛在應用,近年來受到越來越多的關注。非晶合金獨特的納米結構,其內部原子同時表現出短程有序和長程無序,表現出高斷裂韌性、低彈性模量、良好的耐腐蝕性和超塑性。這些性能已被證實優於普通生物醫學材料,如不鏽鋼、純鈦和鈦合金。
  • 地質地球所等揭示趨磁細菌複雜磁性機制
    趨磁細菌(magnetotactic bacteria)是生物控制礦化研究的典範和古地磁學研究的新生長點,它們能夠在細胞內合成有生物膜包被的、納米尺寸、單磁疇磁鐵礦晶體顆粒,也稱為磁小體(magnetosome)。
  • 帶有離子液體的磁性納米顆粒 用於水淨化
    在世界許多地方,獲取清潔飲用水的途徑還很不確定。然而,大量水的過濾是緩慢且不切實際的。在《Angewandte Chemie》雜誌上,科學家介紹了一種新的水淨化方法,該方法基於塗有所謂「離子液體」的磁性納米顆粒,該顆粒同時去除有機,無機和微生物汙染物以及微塑料。
  • 細菌主宰人體:共生細菌數量為人體細胞10倍
    在我們的身體內,住著數以萬億計的細菌和其他微生物。它們寄生在我們的皮膚、生殖器、口腔,特別是腸道等部位。實際上,人體細胞並不是人體內數量最多的細胞,共生細菌的數量是人體細胞的10倍。由微生物細胞和它們所包含的基因組成的細菌群落,不僅不會危害我們的健康,反而對人體有益,能幫助身體進行消化、生長和防禦。小小的細菌居然有如此大的影響力。
  • 澳利用納米微粒摧毀細菌生物膜
    參與研究的國家心肺研究所研究人員安德魯·索利說,化療藥物直接注入人體後,殺傷癌細胞的同時,也可能將正常細胞和免疫細胞一同殺滅,產生副作用。利用黃金納米顆粒有望實現化療藥物的精準投送,讓其只作用於癌細胞,不傷及其他細胞。此外,還可以在體外用紅外線加熱已進入癌細胞的黃金納米粒子,利用熱量從內部殺滅癌細胞,實現對癌細胞的雙重打擊。
  • 美國科學家稱納米顆粒會損傷DNA 可誘發癌症
    然而,《科學美國人》雜誌北京時間今晨報導稱,美國科學家研究發現,化妝品的納米物質不僅對人體有害,對生態環境也有嚴重的破壞作用。  納米顆粒可誘發癌症  一直以來,納米材料在化妝品中都是作為高科技賣點的,比如,防曬功能更強,可有效殺滅隔絕有害菌。
  • 從液態金屬溶劑中提取合成納米金屬材料
    被排出的金屬表現出納米級和多孔的形態,根據細胞的電化學,這些金屬可以被氧化層鈍化或被完全氧化成不同的納米結構。現在,澳大利亞新南威爾斯大學(UNSW)化學工程學院研究人員已經證明了使用液態金屬作為溶劑進行類似觀察的可能性,並在ACS Nano雜誌上發表了令人振奮的報告("用於合成納米材料的脈衝液態合金", Pulsing Liquid Alloys for Nanomaterials Synthesis)。
  • 殺死「超級細菌」!科學家從蜻蜓翅膀的納米粒子獲得靈感,開發出...
    殺死「超級細菌」!蟬和蜻蜓的翅膀是天然的細菌殺手,這一現象激起了許多科學家的興趣,促使研究人員尋找擊敗耐藥性「超級細菌」的方法。他們正在開發一種新型抗菌表面,其特徵是模擬昆蟲翅膀致命作用的不同納米粒子。
  • PNAS:研究認為「納米細菌」不是生物
    納米細菌是一種形似細胞的微小顆粒,直徑可小至80納米,只能通過電子顯微鏡觀察,且廣泛存在於各種生物體和非生物體中。人們一直懷疑它是生物,原因是:納米細菌往往形似正在分裂的細胞;而且其周圍可聚集羥磷灰石———動物骨骼中的主要成分,這被認為是納米細菌繁殖的可能方式。那麼,納米細菌是活的嗎?屬不屬於生物範疇?
  • 理化所等發現液態金屬焊接納米顆粒效應並獲系列應用技術進展
    近期,中國科學院理化技術研究所與清華大學聯合研究小組,首次報導了液態金屬焊接納米顆粒效應。在題為《基於液態金屬模板電化學焊接效應實現薄層導電多孔納米金屬網》(Tang et al.究其原因,是在鹼性溶液中,液態金屬界面呈還原性,而銅納米顆粒表面由於氧化會形成氧化物;二者在溶液中電化學勢不同,體系於是發生電化學反應,由此造成納米顆粒表面的氧化物被還原,進而導致新生成的金屬銅將周圍銅顆粒牢牢粘結到一起。
  • 福音:終於能檢測血液中的細菌了!每年70萬人死於超級細菌感染
    抗藥性細菌(超級細菌)是一個主要的公共衛生問題,全球每年至少有70萬人死於耐藥感染,其中23萬人死於耐多藥結核病。根據2019年的一份報告,如果不採取行動,到2050年,這一數字可能會飆升至每年1000萬人。基於一種新的方法,這個微型的新設備可以從體液中快速分離、提取和濃縮目標細菌。
  • 磁性納米粒子有助於瘤細胞的化療
    打開APP 磁性納米粒子有助於瘤細胞的化療 cnBeta.COM 發表於 2021-01-07 14:18:16 倫敦大學學院研究人員領導的一項新研究表明
  • 納米技術:用金屬有機骨架殼減少金屬核顆粒的磁性!
    納米技術:用金屬有機骨架殼減少金屬核顆粒的磁性!用於智慧型手機和風力渦輪機的稀土元素的表面採礦很困難,在美國很少進行。科學家們想知道他們是否可以使用磁性顆粒從地熱鹽水中提取痕量水平的金屬。包裹在稱為金屬有機骨架(MOF)的分子骨架殼中的顆粒應易於捕獲金屬並讓其餘的金屬流過。然而,由太平洋西北國家實驗室的Pete McGrail領導的研究小組發現,在MOF外殼形成後,磁場強度下降了70%。MOF的使用可以允許從地熱源的鹽水,來自油氣田的產出水或諸如飛灰的廢物中分離釔,鈧和其他元素。
  • 磁鐵變電池 細菌能發電
    原標題:磁鐵變電池 細菌能發電  這的確令人震驚。研究發現,細菌生長在天然磁鐵的微小粒子上面。這些細菌是一個混合群落,能「吞掉」和「呼吸」來自金屬的電子。 近年來,發電細菌已成為熱門話題。科學家發現,一些在全球海底和河床發現的細菌能從微小金屬顆粒中獲取電子。通過向細菌「捐獻」電子,鐵粒子成為細胞的一個有效能量來源。
  • 「撕碎」細菌細胞壁 裂解酶噬菌體輕鬆「吃掉」超級細菌
    近年來研究發現,由於新型抗生素的研製速度遠遠趕不上耐藥菌的進化速度,部分糞腸球菌耐藥性嚴重,逐漸演變成「超級細菌」。俗話說「一物降一物」,「超級細菌」的天敵又會是誰呢?來自福建師範大學生命科學學院、南方生物醫學研究中心歐陽松應教授認為,噬菌體或能做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