納米技術:用金屬有機骨架殼減少金屬核顆粒的磁性!

2020-12-04 百家號

納米技術:用金屬有機骨架殼減少金屬核顆粒的磁性!

用於智慧型手機和風力渦輪機的稀土元素的表面採礦很困難,在美國很少進行。科學家們想知道他們是否可以使用磁性顆粒從地熱鹽水中提取痕量水平的金屬。包裹在稱為金屬有機骨架(MOF)的分子骨架殼中的顆粒應易於捕獲金屬並讓其餘的金屬流過。然而,由太平洋西北國家實驗室的Pete McGrail領導的研究小組發現,在MOF外殼形成後,磁場強度下降了70%。

MOF的使用可以允許從地熱源的鹽水,來自油氣田的產出水或諸如飛灰的廢物中分離釔,鈧和其他元素。「這些元素有很多應用 - 石油精煉,計算機顯示器,風力渦輪機中的磁鐵,」該研究的材料設計負責人Praveen Thallapally說。「目前,這些稀土中有99%是進口到美國的」

從這項研究中獲得的基礎知識表明,為什麼這種MOF對磁力的影響如此之大,並提供了避免這些問題的方法的見解。

科學家們開始使用名為Fe3O4 @ MIL-101-SO3的MOF。它含有通過有機配體連接的鉻離子。合成過程通過分子自組裝過程形成MOF殼,MOF在磁鐵礦核顆粒周圍形成一層。研究人員預計殼對顆粒的磁場強度幾乎沒有影響,但發現它下降了70%。

「我們想弄明白為什麼,」Thallapally說。理論比比皆是,但沒有人將材料,專業知識和儀器匯集在一起,以明確證明正在發生的事情。

他們使用EMSL的成像能力,環境分子科學實驗室,位於PNNL的DOE科學辦公室用戶設施。具體而言,他們使用掃描電子和透射電子顯微鏡來研究MOF殼。他們發現粒子的大小按預期增加。這意味著問題不是磁鐵礦顆粒溶解在合成過程中使用的液體中,這是一個普遍的理論。

接下來,他們還使用57Fe-Mssbauer光譜學來研究金屬核的氧化態。他們發現了比預期更多的氧化三價鐵。通過原子探針層析成像進一步深入研究,該團隊發現鉻已經在鐵芯內部悄悄進入。他們在勞倫斯伯克利國家實驗室的DOE科學辦公室用戶設施Advanced Light Source使用X射線吸收精細結構光譜獲得了關於鉻氧化態的更多細節。

最後,該團隊表明鉻滲透到鐵顆粒的孔隙中,並通過從鐵中捕獲電子從而氧化它而被還原。磁鐵礦的磁場強度很大程度上取決於材料中鐵與鐵(氧化)鐵的含量。因而氧化劣化的磁特性。這些基本見解將使材料科學研究人員能夠調整MOF化學成分,以防止不必要的氧化還原反應,並更好地保留核殼材料的磁性。

相關焦點

  • 合肥研究院在碳包覆過渡金屬碳化物納米顆粒合成方面取得進展
    此外,納米尺度的TMC在應用過程中還容易發生聚集,導致材料結晶再生長以及催化活性位點減少。近年來,碳包覆納米材料因其獨特的物理與化學性質而倍受關注,例如表面易功能化、抗氧化、抗酸鹼腐蝕、不容易團聚等,因此被廣泛應用於磁性數據存儲、電催化、生物工程等領域。
  • 磁性液態金屬納米顆粒可粉粹細菌 還不傷害有益細胞
    這項技術使用磁性液態金屬的納米顆粒來粉碎細菌和細菌生物膜——細菌賴以生存的保護性「房子」——而不傷害有益細胞。 這項由RMIT大學領導的研究發表在ACS Nano雜誌上,為尋找更好的抗菌技術提供了一個突破性的新方向。 抗生素耐藥性是一個重大的全球健康威脅,每年造成至少70萬人死亡。
  • 帶有離子液體的磁性納米顆粒 用於水淨化
    在《Angewandte Chemie》雜誌上,科學家介紹了一種新的水淨化方法,該方法基於塗有所謂「離子液體」的磁性納米顆粒,該顆粒同時去除有機,無機和微生物汙染物以及微塑料。然後用磁鐵容易地除去納米顆粒。
  • PCB的有機金屬納米表面塗覆技術介紹
    而新開發的有機金屬OM(Organic Metals)的表面塗覆層,儀有50nm,而更重要的是一一在50nm厚度OM表面塗覆層中,它們由90%左右是導電聚脂(Conductive Polymer)材料和1 0%的金屬Ag(實際上Ag僅為4nm的厚度)來組成的,因此它優越於目前所有的表面塗覆材料。
  • 「分子訣竅」讓非磁性金屬擁有磁性
    原標題:「分子訣竅」讓非磁性金屬擁有磁性  科技日報北京8月5日電 (記者張夢然)在各種材料中,鐵是最廣為人知的鐵磁性物質。而本周出版的英國《自然》雜誌的一篇材料科學論文,描述了一種能讓非磁性金屬如錳和銅,在常溫下擁有磁性的技術。
  • 【納米】金屬納米顆粒製備的新方法
    目前,製備金屬納米顆粒的傳統方法包括還原法與熱分解法。但是,傳統方法製備合金納米顆粒卻具有一定的難度。南京理工大學的李平雲副研究員和王田禾教授採用可溶性澱粉、蔗糖等與金屬離子形成高分子網絡狀結構(示意圖),然後在氮氣保護性氣氛下使該網絡狀結構分解製備出Cu-Pt, Ni-Pt, Ni-Pd, Pt, Pd, Ag, Cu, Ni等金屬納米顆粒
  • 北京大學侯仰龍教授近年來在磁性納米材料領域重要工作概覽
    主要從事多功能磁性材料、新能源材料的控制合成及其在納米生物醫學與能源領域的應用探索研究。發展了單分散磁性納米材料的通用製備方法,探索了磁性納米顆粒在腫瘤等重大疾病的診斷與治療的應用;設計製備了若干納米結構雜化材料用於高性能的鋰電池電極等。
  • 「人造變色龍」問世:藉助金屬納米顆粒
    納米砂磨機訊:「人造變色龍」問世:藉助金屬納米顆粒 一款機械人造變色龍能夠藉助皮膚上的金屬納米顆粒進行顏色變換,顏色範圍幾乎達可見光譜的所有色調。中山大學教授楚盛和武漢大學教授王國平團隊用近兩年時間完成了相關研究。日前,該成果發表於美國化學學會主辦的《ACS納米》雜誌。  自然界的變色龍不是靠色素細胞變色,而是靠調節皮膚表面的納米光子晶體結構,通過改變對光的反射特性而變色的。
  • 室溫下非晶金屬納米顆粒的類液體行為研究獲進展
    作為目前已經被大量市場化的應用材料,低維材料表現出各種優異性能,在半導體、光學、醫藥、能源、信息技術等領域及人們日常生活用品中都扮演著重要的角色。同時凝聚態物理諸多前沿問題也都與低維材料及其製備工藝息息相關。然而,目前對於低維非晶材料的研究及相關報導還很少。
  • 理化所等發現液態金屬焊接納米顆粒效應並獲系列應用技術進展
    近期,中國科學院理化技術研究所與清華大學聯合研究小組,首次報導了液態金屬焊接納米顆粒效應。在題為《基於液態金屬模板電化學焊接效應實現薄層導電多孔納米金屬網》(Tang et al.究其原因,是在鹼性溶液中,液態金屬界面呈還原性,而銅納米顆粒表面由於氧化會形成氧化物;二者在溶液中電化學勢不同,體系於是發生電化學反應,由此造成納米顆粒表面的氧化物被還原,進而導致新生成的金屬銅將周圍銅顆粒牢牢粘結到一起。
  • 物理所金屬納米顆粒的表面等離子體共振研究獲得系列進展
    為解決以上的困難,實現單分子檢測的根本目標,一個理想的方案是設計和合成具有足夠大局域場增強因子的單個金屬納米顆粒。李志遠研究員通過理論計算發現,限制單個納米顆粒的電磁場增強因子的根本性因素為金屬材料對光的吸收損耗效應。當入射光在金屬納米顆粒上感應出表面等離子體共振時,等離子體波的振蕩將伴隨金屬材料的耗散,光被吸收轉化為熱量,等離子體共振的振幅衰減,直至停止。
  • 功能納米材料在重金屬汙染水體修復中的應用研究進展
    20世紀50年代,水俁病(Hg中毒)和骨痛病(Cd中毒)就是重金屬所引起的重大汙染事件,這在全世界引起了極大的恐慌,人們開始對重金屬汙染給予極大的關注,並加大力度治理重金屬汙染。目前,水體重金屬汙染的治理方法主要有:化學沉澱法、電化學法、離子交換、超濾、吸附及膜處理技術等,其中吸附技術因其操作簡單、去除率高、適用性強、吸附劑可重複利用以及成本低等優點而被廣泛應用。
  • 一種簡單製備磁性過渡金屬-多孔碳納米纖維催化材料的方法
    打開APP 一種簡單製備磁性過渡金屬-多孔碳納米纖維催化材料的方法 知社學術圈 發表於 2021-01-14 17:14:19
  • 【納米】超長金屬納米線
    近日,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的李曉春教授團隊通過對金屬材料進行納米顆粒摻雜,實現了一種超長金屬納米線的製備,該工藝大大突破了以往高通量金屬微納米線製造的極限,成功實現了超1.8 × 106長寬比、170納米尺寸金屬線高通量製備。
  • 《Chemical Engineering Journal》:氧化鐵磁性納米顆粒表現出類似酵母裂解酶活性
    納米酶的活性範圍從過氧化物酶、加滷酶、NADH過氧化物酶、氧化酶、葡萄糖氧化酶和亞硫酸鹽氧化酶、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到過氧化氫酶。已被報導了各種納米酶例如:富勒烯衍生物、金屬碳化合物、金屬(鉑(Pt)、鈀(Pd)和金(Au))納米顆粒、金屬氧化物、金屬硫化物、稀土納米顆粒和鐵磁納米顆粒等。
  • 科學家在心臟細胞內發現有毒金屬納米顆粒,致一名年僅3歲的幼兒...
    但一種比懸浮微米顆粒PM2.5還小的納米顆粒其實是最大的空氣殺手。早前的一項研究發現,城市居民的心臟存在數十億種納米顆粒,數量可能是生活在汙染較輕地區的居民心臟中的10倍。 而最近,由蘭開斯特大學的Barbara Maher教授和蒙大拿大學和墨西哥瓦萊大學的LilianCalderón-Garcidue as教授領導的一項新研究發現,有毒金屬空氣汙染納米顆粒正在進入生活在空氣汙染城市的居民心臟細胞中,對線粒體組織造成損害。 線粒體是是細胞中製造能量的結構,被稱為細胞的發電廠。
  • 雲南大學團隊發表COF材料在金屬納米顆粒可控制備方面的研究成果
    該論文首次報導了以三苯基膦基COF為載體可控制備多種具有窄尺寸分布的超細高活性金屬納米顆粒,並被該雜誌選為內封面文章發表。雲南大學材料科學與工程學院陶嬈博士為論文的第一作者,邱立副研究員和科羅拉多大學的張偉教授為論文的共同通訊作者。
  • ACS Applied materials &interfaces 合成新型 PDA介導的磁性雙金屬納米酶並應用於ICA
    近日,南昌大學賴衛華教授(通訊作者)等人報導了合成一種具有類過氧化物酶活性的新型聚多巴胺(PDA)介導的磁性雙金屬納米酶(Fe3O4@PDA@Pd/Pt),並將其作為探針應用於ICA中。(a) 雙金屬磁性納米酶的結構,(b) TEM圖,(c)水化粒徑分布,(d) Zeta電位,(e) 磁滯回線,(f)EDX 元素分析, (g) EDX光譜分析 圖二:納米酶的催化活性對比
  • 田中群院士最新綜述:核-殼結構納米粒子增強拉曼光譜
    在金屬納米顆粒中的共振行為可以稱為局部表面等離子體共振(LSPR),含有貴金屬的核-殼納米材料是等離子體核-殼納米材料。 金屬納米結構周圍的局部電磁場可導致拉曼信號的增強,這種效應被稱為表面增強拉曼散射(SERS)。Tian等開發了新一代的拉曼技術,被稱為「殼孤立納米粒子增強拉曼光譜」(SHINERS),克服了材料限制和SERS中形態學的一般性。
  • 「有序金屬納米顆粒陣列及其生物傳感器件研究」項目啟動
    8月14日下午,由中國科學院合肥物質科學研究院固體所李越研究員領銜的科技創新交叉與合作團隊「有序金屬納米顆粒陣列及其生物傳感器件研究交叉團隊」項目啟動會召開,團隊成員參加會議,並匯報項目基本情況及前期研究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