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造變色龍」問世:藉助金屬納米顆粒

2020-10-07 納隆機械

納米砂磨機訊:「人造變色龍」問世:藉助金屬納米顆粒

 

 長久以來,世界各地的科學家都想模擬出變色龍的皮膚,如今中國的科研人員做到了。一款機械人造變色龍能夠藉助皮膚上的金屬納米顆粒進行顏色變換,顏色範圍幾乎達可見光譜的所有色調。中山大學教授楚盛和武漢大學教授王國平團隊用近兩年時間完成了相關研究。日前,該成果發表於美國化學學會主辦的《ACS納米》雜誌。

  自然界的變色龍不是靠色素細胞變色,而是靠調節皮膚表面的納米光子晶體結構,通過改變對光的反射特性而變色的。研究人員在3D列印的變色龍身上覆蓋了由納米級的金顆粒陣列組成的有源局域表面等離激元器件,就像變色龍的盔甲鱗片。

  通過在「鱗片」上施加電壓,可以在金納米顆粒上沉積或去沉積不同厚度的銀膜,來調控金屬局域表面等離激元的性質,從而實現「實時」反射不同波長光的目的,即實現變色。

  將「紅綠藍三色傳感器」放置在機械變色龍的兩隻「眼睛」裡,並配備一個嵌入式控制系統。當傳感器「看」到相應顏色後,會告訴計算機系統,系統就會給「鱗片」施加一個電壓,電壓大小、施加時間由前期實驗結果決定,並存入系統程序裡,從而實現顏色自動調控。

  之前,人造變色龍皮膚的典型研究都是通過注入彩色墨水在彈力皮膚上流動來實現,以模擬另外一些能改變顏色的動物,如烏賊。新裝置的變色速度更快,顏色覆蓋範圍更廣。

  納米砂磨機總結:目前,電子書的顯示屏是反射型顯示器,主流技術基本是黑白顯示。這項研究為彩色電子書提供了一種可能的技術路徑,未來也可能在軍事偽裝上得到應用。

相關焦點

  • 「人造變色龍」在中國問世
    2473次閱讀 作者:崔雪芹    來源: 中國科學報    2016年02月18日 收藏   長久以來,世界各地的科學家都想模擬出變色龍的皮膚
  • 變色龍是納米技術大師
    由於變色龍是冷血動物因此它們藉助陽光提高體溫以促進新陳代謝,通過調節自身亮度,它們能夠更好的管理吸收的熱量,儘管它們在改變顏色方面,與頭足類和其他動物不無區別。但它們卻擁有與其他種群不同的化學機制。頭足類動物與變色龍擁有名為色素細胞的變色細胞,該細胞使得它們能夠隨意變換體內的色素。然而 這兩類動物有很大區別。
  • 【納米】金屬納米顆粒製備的新方法
    目前,製備金屬納米顆粒的傳統方法包括還原法與熱分解法。但是,傳統方法製備合金納米顆粒卻具有一定的難度。南京理工大學的李平雲副研究員和王田禾教授採用可溶性澱粉、蔗糖等與金屬離子形成高分子網絡狀結構(示意圖),然後在氮氣保護性氣氛下使該網絡狀結構分解製備出Cu-Pt, Ni-Pt, Ni-Pd, Pt, Pd, Ag, Cu, Ni等金屬納米顆粒
  • 聚合氮化碳的人工光合作用:當遇到金屬納米顆粒、單原子和分子複合物時
    研究成果:近日,西安交通大學的國際可再生能源研究中心及化學化工化工學院的李燕瑞,孔婷婷等教授系統地介紹了目前最先進的金屬/PCN光催化劑系統,其中金屬具有納米顆粒、單原子和分子複合物的多功能性。綜述了近年來金屬/PCN光催化劑體系在人工光合作用中的應用,如水分解和co2還原等方面的研究進展。最後,提出並展望了發展高效金屬/PCN光催化劑系統的挑戰和機遇。
  • 物理所金屬納米顆粒的表面等離子體共振研究獲得系列進展
    在過去的幾十年裡,人們利用化學方法合成了多種多樣的金屬納米顆粒,系統地研究了其物理、化學、光學等特性,開發了它們在催化、光子學、等離子體光學、光學傳感、生物標記、醫學成像,以及表面增強拉曼光譜等諸多方面的功能和應用,取得了許多重要的進展。上述的許多功能和金屬納米顆粒與光相互作用時產生的表面等離子體共振密切相關。
  • 「有序金屬納米顆粒陣列及其生物傳感器件研究」項目啟動
    8月14日下午,由中國科學院合肥物質科學研究院固體所李越研究員領銜的科技創新交叉與合作團隊「有序金屬納米顆粒陣列及其生物傳感器件研究交叉團隊」項目啟動會召開,團隊成員參加會議,並匯報項目基本情況及前期研究工作。
  • 室溫下非晶金屬納米顆粒的類液體行為研究獲進展
    該項工作的意義:  1.該項工作用高分辨透射電鏡和球差電鏡在室溫下量化觀測了非晶金屬納米顆粒的類液行為,觀測到非晶顆粒進入過冷液態臨界尺寸為3nm,用實驗展示了低維玻璃材料的內稟流動特性。  2.粘滯係數是液體的重要動力學參數,該工作提供了測量粘滯係數的新方法,量化給出了非晶納米顆粒的粘滯係數為109 Pa.s,比玻璃轉變溫度下塊體金屬玻璃的粘滯係數(1013 Pa.s)低4個數量級,從而提供了金屬玻璃顆粒快動力學的定量實驗證據。
  • 納米技術:用金屬有機骨架殼減少金屬核顆粒的磁性!
    納米技術:用金屬有機骨架殼減少金屬核顆粒的磁性!用於智慧型手機和風力渦輪機的稀土元素的表面採礦很困難,在美國很少進行。科學家們想知道他們是否可以使用磁性顆粒從地熱鹽水中提取痕量水平的金屬。包裹在稱為金屬有機骨架(MOF)的分子骨架殼中的顆粒應易於捕獲金屬並讓其餘的金屬流過。然而,由太平洋西北國家實驗室的Pete McGrail領導的研究小組發現,在MOF外殼形成後,磁場強度下降了70%。MOF的使用可以允許從地熱源的鹽水,來自油氣田的產出水或諸如飛灰的廢物中分離釔,鈧和其他元素。
  • 理化所等發現液態金屬焊接納米顆粒效應並獲系列應用技術進展
    近期,中國科學院理化技術研究所與清華大學聯合研究小組,首次報導了液態金屬焊接納米顆粒效應。在題為《基於液態金屬模板電化學焊接效應實現薄層導電多孔納米金屬網》(Tang et al.Welding on a Liquid Metal Template, Advanced Materials Interfaces, 2018: 1800406)的論文中(封面文章),研究組首次發現,將包裹有金屬納米顆粒的液態金屬小球置於鹼性溶液中時
  • 《Chemical Engineering Journal》:氧化鐵磁性納米顆粒表現出類似酵母裂解酶活性
    納米酶的活性範圍從過氧化物酶、加滷酶、NADH過氧化物酶、氧化酶、葡萄糖氧化酶和亞硫酸鹽氧化酶、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到過氧化氫酶。已被報導了各種納米酶例如:富勒烯衍生物、金屬碳化合物、金屬(鉑(Pt)、鈀(Pd)和金(Au))納米顆粒、金屬氧化物、金屬硫化物、稀土納米顆粒和鐵磁納米顆粒等。
  • Matter年度盤點——人造電子血管問世
    澳大利亞伍倫貢大學李衛華教授、英國伯明罕大學唐詩楊博士領導的研究組與美國北卡萊羅納州立大學Michael Dickey教授組成的聯合研究團隊合成了一種由鐵磁微米顆粒、液態金屬和高分子彈性基體組成的各向異性液態金屬填充磁流變彈性體(ALMMRE),並深入探究了其壓導特性。ALMMRE不僅擁有各向異性的導電性能,還展現出各向異性的壓導(piezoconductivity)特性。
  • 合肥研究院在碳包覆過渡金屬碳化物納米顆粒合成方面取得進展
    合肥研究院在碳包覆過渡金屬碳化物納米顆粒合成方面取得進展 2016-06-15 合肥物質科學研究院 在此過程中,等離子體羽與液相介質的界面上,靶材剝離的成分與有機液相介質分解的含碳成分迅速結合,並成核、生長為金屬碳化物的納米顆粒,同時在其表面析出過飽和碳,最終在驟冷過程之後形成無定形碳包覆的核殼納米顆粒。
  • :精確原子數氧化鈦納米顆粒氧化一氧化碳
    凝聚相催化科學研究在控制納米顆粒的尺寸精度方面已取得重大進展。特定尺度的納米顆粒通常具有結構多樣性的特點,實驗表徵獲得的催化性能和結構性質來源於統計平均,較難準確建立催化劑的構-效關係。如何在原子精度上獲得納米顆粒的反應性能隨元素組成、配比以及尺度「連續變化」的衍變規律,是納米催化領域極具挑戰性的前沿課題之一,尤其是二元或多元納米顆粒體系。
  • 物理所金屬納米顆粒表面等離子體共振研究獲系列進展
    不過,由於製備工藝和技術的局限性,人們主要研究近球形的固體金和銀納米顆粒。這些金屬顆粒的懸濁液在光照下,表面的自由電子集體振蕩,在特定的波長產生強烈的表面等離子體共振現象,溶液表現出特定的顏色。理論和實驗均表明,通過改變球形或近球形的固體金和銀納米顆粒的半徑,可以調節表面等離子體共振波長,但是範圍很小。
  • 二維人造類鐵電金屬問世 有望催生新一代設備和應用
    原標題:二維人造類鐵電金屬問世   據美國《每日科學》網站11日報導,美國科學家領導的一個國際科研小組近日稱,他們研製出了一種新型二維人造金屬材料,其在室溫下的性質類似鐵電材料,證實了諾貝爾物理學獎獲得者菲魯普·安德森50多年前提出的「鐵電金屬」理論。
  • 無粘合劑的全生物質仿生木材在中科大問世
    原標題:無粘合劑的全生物質仿生木材在中科大問世中安在線、中安新聞客戶端訊 記者12月15日從中科大獲悉,中國科學技術大學該策略巧妙地利用木屑等生物質中天然纖維素納米纖維,將其暴露在木屑顆粒表面,並使其互相交聯從而構築無需任何粘合劑的高性能人造木材。成果日前發表在《國家科學評論》上。
  • 雲南大學團隊發表COF材料在金屬納米顆粒可控制備方面的研究成果
    該論文首次報導了以三苯基膦基COF為載體可控制備多種具有窄尺寸分布的超細高活性金屬納米顆粒,並被該雜誌選為內封面文章發表。雲南大學材料科學與工程學院陶嬈博士為論文的第一作者,邱立副研究員和科羅拉多大學的張偉教授為論文的共同通訊作者。
  • 餘桂華團隊AM實現鋰金屬顆粒可逆沉積的超共形可拉伸石墨烯薄膜
    反覆的枝晶生長與溶解過程中生成大量SEI和無電接觸的鋰金屬(如圖1a),這會導致低的庫倫效率、短的循環壽命、大的過電勢和電池體積的不斷膨脹等問題。通過構建3D高比表面積的鋰沉積框架、改變電解液組成和構建人造SEI等手段來提高鋰沉積的均勻性和/或提高SEI膜的機械強度,進而抑制鋰枝晶和死鋰的產生。
  • 高熵合金納米顆粒的最新研究成果
    多元金屬納米顆粒在催化、儲能、和影像等諸多領域具有廣泛的應用前景,但傳統溼法合成很難得到三元以上的金屬納米顆粒。熔煉法可以得到五元以上機械性能優異的塊體高熵合金,但卻非常難以納米化。胡良兵及其合作者發展了全新的兩步碳熱衝擊法(carbonthermal shock, CTS),可以得到八元高熵合金納米顆粒,且具備優異的催化性能,在很大程度上解決了這一問題。
  • 【納米】超長金屬納米線
    近日,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的李曉春教授團隊通過對金屬材料進行納米顆粒摻雜,實現了一種超長金屬納米線的製備,該工藝大大突破了以往高通量金屬微納米線製造的極限,成功實現了超1.8 × 106長寬比、170納米尺寸金屬線高通量製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