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科學基金會:我國學者在生物礦化機制方面的

2020-12-06 中國政府網

在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項目編號:81130078,81400555)等資助下,第四軍醫大學口腔醫學院陳吉華教授課題組、美國奧古斯塔大學鄭智明(Franklin R. Tay)教授課題組及美國喬治亞理工學院蔣勝孫(Seung Soon Jang)教授課題組合作的研究成果以「Collagen intrafibrillar mineralization as a result of the balance between osmotic equilibrium and electroneutrality(滲透壓-電荷平衡導致的膠原纖維內礦化)」為題於2016年11月9日在Nature Material在線發表。論文連結:https://www.ncbi.nlm.nih.gov/pubmed/27820813。該研究揭示了牙、骨等硬組織礦化的新機制,為牙、骨等硬組織的發育與再生提供了新的思路。第四軍醫大學口腔醫學院牛麗娜副教授和美國喬治亞理工學院桑恩吉(Sang Eun Jee)博士為本文共同第一作者,鄭智明、陳吉華及蔣勝孫教授為本文共同通訊作者。

生物礦化是牙、骨等硬組織特有的發育過程,在天然骨組織的形成過程中,非膠原蛋白調控著整個礦化的進程。這些非膠原蛋白最主要的特徵是富含羧基,呈陰離子特性。基於這一特性,傳統的仿生礦化機制認為,帶負電的非膠原蛋白(或其類似物)可穩定鈣磷溶液,形成帶負電荷的礦化前體。基於正負電荷相吸的庫倫引力理論,帶負電荷的礦化前體與帶正電荷的膠原位點間相互吸引,成為進入纖維內礦化的動力。基於這一理論,國內外幾乎所有的仿生礦化研究都集中於聚陰離子誘導的纖維內礦化上。

陳吉華課題組採用冷凍透射電鏡、改良液相色譜、計算機三維模擬和液相原子力顯微成像等技術,通過對鼠尾膠原、重組的牛皮膠原、脫礦的牙本質膠原、脫礦的骨膠原等多種膠原模型進行礦化機制研究,成功採用聚陽離子複合物聚丙烯氯化銨實現了膠原的纖維內礦化,並進一步證實膠原纖維具有半透膜的性質,小於6KDa(千道爾頓)的分子可以自由通過膠原纖維的內部間隙,大於40KDa的分子無法進入膠原纖維的內部間隙。由於礦化系統中所使用的聚電解質分子量較大,那麼會被部分或者全部排出在膠原纖維之外,同時由於這些聚電解質帶有大量的電荷,從而在膠原內外環境間形成Gibbs-donnan平衡(唐南平衡),也就是電荷和滲透壓的雙平衡。基於上述研究結果,該課題組發現了一種新的能夠誘導纖維內礦化的聚陽離子,率先提出並證實了基於滲透壓和電荷平衡的纖維內仿生礦化理論,從而挑戰了經典的庫倫引力誘導纖維內礦化的理論,補充了纖維內礦化的機制,在生物礦化機制研究領域中具有重要意義,為實現牙、骨等硬組織損傷修復與再生提供了新的理論支撐。

相關焦點

  • 中美科學家聯合攻關在硬組織礦化機制方面取得重大突破
    新華網西安3月28日電(記者楊一苗)近期,由第四軍醫大學口腔醫院牛麗娜副教授為第一作者,美國喬治亞理工學院Sang Eun Jee博士為共同第一作者,美國奧古斯塔大學Franklin R.Tay教授、第四軍醫大學口腔醫院陳吉華教授及美國喬治亞理工學院Seung Soon Jang教授為共同通訊作者所完成的揭示硬組織礦化機制的研究
  • 北京大學口腔醫院劉燕研究團隊揭示骨礦化前體在細胞內的發生機制
    該研究通過對胚胎骨發育及骨細胞分化過程的超微觀察,揭示了骨生物礦化過程中礦化前體形成的潛在機制,填補了礦化前體起源及形成機制的空白。該研究成果進一步揭示了骨礦化前體在細胞內的發生機制,為生物礦化及骨發育相關研究提供新視角。
  • 第二屆趨磁細菌與生物礦化國際研討會在京召開
    理解地球生物圈與其他圈層的相互作用是地球系統科學的重要研究內容。生物礦化作用研究對理解地球無機-有機過程及其作用機理,以及開發新型生物納米材料至關重要。趨磁細菌磁小體是生物控制礦化的典範,已成為研究生物礦化過程和機制、生物感知地磁場機理、早期地球或地外生命等重大科學問題的焦點。趨磁細菌還在元素地球化學循環、沉積剩磁、古環境重建和現代生物醫學等方面具有重要的科學研究價值。
  • 不同的物種使用相同的機制進行生物礦化
    製作這些材料的配方是大自然的秘密之一,但是強大的新型分析工具和顯微鏡已經幫助科學家們揭開了生物礦化的許多謎團,在納米尺度上精確地展示了一大批動物是如何使用完全相同的機制和起始化學物質來製造出它們賴以生存的生物材料結構的。
  • 高場核磁共振技術幫助揭示趨磁細菌生物礦化機制之謎
    近期,中國科學院合肥物質科學研究院強磁場科學中心王俊峰課題組與智能機械研究所副研究員羅濤合作,在趨磁細菌內磁小體蛋白Mms6調控磁性納米材料形成機制方面取得新進展,研究成果作為封面文章發表在材料科學雜誌《材料化學雜誌B》(Journal of Materials Chemistry B,2017, 5, 2888--2895)上。
  • 生物礦化作用
    礦化作用區別於一般礦化作用的顯著特徵是通過有機大分子和無機離子在界面處的相互作用。從分子水平上控制無機礦物相的結晶、生長,從而使生物礦物具有特殊的分級結構和組裝方式 。近年來研究表明,生物體對生物礦化過程的控制是一個複雜的多層次過程,其中,生物大分子產生排布以及它們與無機礦物相的持久作用是生物礦化過程的兩個主要方面。一般認為生物體內的礦化過程分為四個階段。(1)有機質的預組織:生物體內不溶有機質在礦物沉積前構造一個有組織的微反應環境,該環境決定了無機物成核的位置和形成礦物的功能。該階段是生物礦化進行的前提。
  • Mater.綜述:生物礦化,從材料方法到生物策略
    該綜述強調了生物礦化研究的新趨勢是借鑑自然策略,通過無機材料實現對生物有機體的調控,突出了利用材料體系實現生物功能化改造,並全面介紹了該課題組利用放手礦化策略實現熱穩定性新型疫苗、藻類光合產氫以及為腫瘤治療提供的新途徑。作者首先介紹了傳統生物礦化研究中對結晶機制研究的最新進展。
  • 文獻直達|牙本質的生物礦化
    摘    要對於保存因齲或腐蝕而脫礦的牙本質來說,單獨的牙本質生物礦化是很有意義的。近年來,關於牙本質膠原生物礦化機制的研究取得了較大進展,從經典的離子基質礦化結晶理論到非經典的粒子基質礦化結晶理論觀念的轉變,也產生了一種不同的方法來滲透脫礦的牙本質膠原。
  • 【展望】生物礦化在重金屬汙染治理領域的研究進展
    生物礦化在重金屬汙染治理領域的研究進展黨政1, 代群威1,2, 趙玉連1,2, 鄧遠明1, 董發勤1,21.西南科技大學環境與資源學院, 四川 綿陽 621010;2.西南科技大學, 固體廢物處理與資源化教育部重點實驗室, 四川 綿陽 621010摘要
  • 研究發現細菌胞內生物礦化可形成磁性納米化石
    經過多年的研究,生命科學、地球科學和材料科學等領域的學者在趨磁細菌的生態分布和種類多樣性、磁小體生物礦化過程及其分子機制、磁小體化石識別及古地磁學應用、磁小體生物仿生和納米醫學應用等方面開展研究。磁小體合成的大致路徑和多個相關基因及其功能已被明確,諸多巖石磁學、礦物學和晶體學參數已被提出,用來識別磁小體化石。
  • 2021年度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與美國國家科學基金會生物多樣性...
    2021年度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與美國國家科學基金會生物多樣性合作研究項目指南   根據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NSFC)與美國國家科學基金會(NSF)雙邊合作協議,2021年雙方擬繼續共同資助中美兩國科學家在生物多樣性領域加強和推進合作研究。
  • 模擬生物礦化合成碳酸鈣礦物材料研究獲重要進展
    首頁 » 人物 » 模擬生物礦化合成碳酸鈣礦物材料研究獲重要進展 模擬生物礦化合成碳酸鈣礦物材料研究獲重要進展 來源:合肥微尺度物質科學國家實驗室
  • 中-法生物礦化與納米結構聯合實驗室掛牌
    9月6日,「中-法生物礦化與納米結構聯合實驗室(Laboratoire International Associe Franco-Chinois de Bio-Mineralisation et Nano-Structures, 簡稱LIA_BioMNSL)」第一屆科學指導委員會會議暨實驗室揭牌儀式在中國科學院地質與地球物理研究所舉行。
  • 科學家通過生物礦化可控制備蛋白-無機雜化納米結構
    生物礦化是自然界的一種普遍現象,如牙齒、骨骼、磁小體等的形成。受其啟發,近年來,以生物分子為模板進行礦化也成為材料學家可控合成新材料的一種重要途徑,在納米影像、高靈敏傳感、腫瘤無創診療、疫苗、催化、電池等領域均有重要應用價值。
  • 研究實現黑磷基水凝膠的光控原位生物礦化
    近日,中國科學院深圳先進技術研究院研究員喻學鋒與深圳大學副研究員邵俊東等合作,成功利用黑磷的光化學活性實現了水凝膠的光控原位生物礦化。近年來,二維黑磷優異的近紅外光熱效應、生物相容性和生物可降解性,使其在光熱治療、藥物/基因遞送、生物成像和生物傳感器等生物醫學領域中引起了廣泛關注。其中,黑磷的生物可降解性是其區別於其它無機二維光熱材料最重要的特性,它可以在水和氧氣的作用下,降解成人體必需的磷酸鹽(PO43-)。針對這一特性,研究團隊揭示了黑磷的光化學活性,並研究了黑磷基水凝膠的近紅外光控原位生物礦化現象和潛在用途。
  • 中美古生物學家在早期動物演化方面取得系列進展
    南古所 供圖中新網南京10月11日電 (楊顏慈)中國科學院南京地質古生物研究所11日發布消息:通過該所與美國維吉尼亞理工大學古生物學家長期合作,雙方在動物的早期行為和早期海綿骨針的生物礦化方面取得了新的進展。兩項成果分別發表國際期刊Geology和Nature Communications上。
  • 仿生基質小泡用於生物礦化研究
    其中,基質小泡是一類由成骨細胞分泌的細胞外囊泡,大量研究表明基質小泡是生物礦化的起點。那麼,有無可能利用基質小泡在礦化中的關鍵作用使其用於細胞礦化行為的調控呢?近日,武漢大學口腔醫院張玉峰團隊和袁荃團隊合作,設計了仿生基質小泡,探究其在細胞礦化行為調控方面的應用。
  • 中科院趨磁細菌生物控制礦化機理研究取得新進展
    中科院趨磁細菌生物控制礦化機理研究取得新進展 來源:中國科學院   發布者:管理員   日期:2015-01-05   今日/總瀏覽:1/3128
  • Nature Communications:嵌入黑磷的細胞外囊泡用於分子識別引導的生物礦化
    )的生物激發的MV,並用細胞特異性適體(表示為Apt-生物激發的MV)功能化以刺激生物礦化。文章的策略提供了一種設計仿生工具的方法,以研究生物過程的機制,推動醫學工程的發展。這些結果表明,用Apt-生物激發的MV和NIR照射處理的成骨細胞中的鈣沉積斑點顯著大於其他組中的鈣沉積斑點。所有這些結果清楚地表明,與NIR輻射結合的Apt-生物激發的MV在促進生物礦化方面是高效的。 Figure 3:Apt-bioinspired MVs引導的生物礦化的體外評估。
  • 姚俊:金屬礦山微生物地球化學原位礦化修復研究進展
    主持包括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重點項目、國家傑出青年科學基金、科技部國際合作項目、環保部公益重點項目等30餘項科研項目。 有色金屬礦山汙染現狀及地微生物協同演化1、有色金屬行業的情況我國是有色金屬資源大國,產量、消費在全球居首位也造成了嚴峻的環境汙染有色金屬採選冶大多形成高強度集中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