模擬了微型黑洞後,科學家又在地球仿造超新星,到底要研究什麼?

2020-08-28 哈大電影


如果聽說科學家在地球上利用大型粒子對撞機模擬黑洞,請不要意外。他們不僅在模擬黑洞,還試圖在地球上造出「超新星」,而且還成功了……


超新星爆發是宇宙中最劇烈的天體活動之一,當黃矮星或者更大的恆星進入演化末期後,就會通過這種方式結束自己的生命。

對於天文學家來說,超新星爆發是進行天文觀測的好機會。但是,這種事又是可遇而不可求,沒有人能夠預知哪顆恆星會爆發,有些超新星在爆發之前,我們根本看不見。在它們爆發的時候,我們也很難第一時間就發現並觀測,因此很多重要的信息都會被我們錯過。

我們已經知道,超新星的殘骸是一個宇宙級別的粒子加速器。超新星在爆發之後,內核開始探索,外殼則向外膨脹,同時釋放出海量的等離子體,形成強大的衝擊波。本質上來講,這種衝擊波和超音速飛機產生的音爆比較類似。包括電子在內的大量亞原子粒子形成可怕的宇宙射線,以接近光速的速度釋放到宇宙中。科學家告訴我們:如果能夠親眼看到這樣恐怖的畫面,那就會發現太空中有一塊形成了一個明亮的氣泡,十分詭異。


雖然理論上說得言之鑿鑿,但我們從沒有真正看見過。這些超新星實在是太遠了,動輒幾十萬光年,甚至數億光年以外,我們只能通過先進的望遠鏡進行觀測。但是,即便是這樣先進的望遠鏡,仍然不可能對其中的亞原子粒子進行成像。因此,超新星爆發的過程中,仍然有許多問題懸而未決。

不過最近,來自史丹福大學SLAC國家加速器實驗室的科學家們,就在地球上模擬出了超新星的衝擊波。當然,你完全不用擔心自己會被炸死,因為這種模擬的衝擊波能量遠遠不足以造成破壞,就像科學家們製造的微小黑洞也不足為據一樣。不過,儘管威力非常小,科學家們仍然可以從中獲得大量的信息,破解超新星的謎題。


「在宇宙中許多的衝擊過程中,其衝擊結構的細節都難以被直接破解,這給我們研究其噴射機制提出了巨大的挑戰。」SLAC的高級職員科學家Frederico Fiuza說。所以,他和他的團隊將「戰場」轉移到地球,在極小的程度上仿造出超新星的爆發,那就是利用粒子加速器釋放電子,模擬超新星爆發時噴射電子的過程,藉此了解超新星的亞原子粒子衝擊波。

但是,同樣來自SLAC的聯合作者安娜·格拉西Anna Grassi指出:「即使是通過實驗,我們也無法觀察到粒子獲得能量的細節,更不用說在天文學的觀測中了,這正是計算機模擬大顯神威的舞臺。」因此,他們還通過計算機進行模擬分析,以前所未有的深度了解到了超新星爆發過程中的一些神秘機制。在進行了反覆的實驗和分析之後,他們終於破解了謎題,並且將研究成果發表在《自然物理學》上。


他們指出:當一顆超新星爆發的時候,其中的電子以及原子核等粒子會以一種被稱作無碰撞衝擊的形式噴射出去。這種衝擊波從爆發前到爆發後始終存在,其來源是等離子體。這些等離子體形成了強烈的磁場,不斷被發射、激發和吸收。在等離子體形成的磁場中,電子被磁場推來推去,在這個過程中被加速到接近光速。

不過,科學家對此還有一個疑問:到底是什麼機制讓它們能夠獲得如此驚人的速度呢?

為此,Fiuza等人將一束高能雷射射向特製的碳片,在地球上玩了一次人類歷史上最激烈的「雷射遊戲」,從而製造出了強大的等離子體。具體方法是這樣的:他們向碳片先後發射了兩道雷射,當第一道雷射反射的時候,就會與第二道雷射相撞。在這兩股等離子束相撞的時候,產生了一個衝擊波,這就是他們所仿造的超新星殘骸的衝擊波。


Fiuza和他的同事們利用X射線等光學手段進行檢測,發現這次仿造的超新星符合宇宙中自然形成的超新星所具備的各種特徵,只不過規模極小。

雖然仿造超新星和計算機的模擬已經在很大程度上解決了科學家們的疑問,但有些問題仍然難以解答。Fiuza已經發現,在超新星爆發的一開始,電子就已經被加速到接近光速了,否則它們根本無法穿透衝擊波。但就像我們上面說的,他們仍然不知道電子能夠獲得如此驚人速度的原因,這就是Grassi所說的計算機模擬需要發揮作用的時候了。他們發現,電子獲得這樣高速的同時,也伴隨著激烈的X射線,他們相信,這些X射線或許就是這個問題的答案。


(圖片說明:計算機模擬出的兩個相互遠離的衝擊波中磁場的湍流結構)

除此之外,他們的本次研究主要集中在電子,並沒有對其他粒子進行檢測。比如質子,可能也攜帶著許多宇宙的秘密,等待著我們去發現。「我們的研究為衝擊過程中電子的噴射提供了新的觀察角度,並且為人類可以控制的加速器用於研究宇宙物理學開闢了新的道路。」Fiuza說。

相關焦點

  • 科學家在實驗室製造微型超新星激波:模擬粒子加速
    在一項新研究中,研究人員在實驗室裡創造了微型的超新星激波,希望解決一個困擾科學家已久的宇宙之謎。當恆星死亡並以超新星的形式爆發時,會在周圍的等離子體中產生強大的激波,將宇宙射線或高能粒子噴射到宇宙中。激波就如同粒子加速器,可以使高能粒子的噴射速度達到接近光速的水平。然而,科學家還沒有完全了解激波是如何加速這些粒子的。
  • 科學家實現了「人造超新星」,那「人造黑洞」什麼時候才能實現呢?
    即便是到了近代都是如此,能夠在有生之年多觀測幾個超新星對於相關的天文觀測者而言無異於是恩賜。 正是因為超新星這樣的特點,就有科學家在想:是不是可以在實驗室裡創造出一顆超新星? 要知道超新星爆炸的亮度是可以媲美一個星系的,是極其劇烈的反應,要在地球上造出一顆超新星是無比艱難的。但是有一個科研小組最近對外宣布他們實現了人造超新星。
  • 「人造超新星」已經實現,「人造黑洞」有可能實現嗎?
    要知道超新星爆炸的亮度是可以媲美一個星系的,是極其劇烈的反應,要在地球上造出一顆超新星是無比艱難的。但是有一個科研小組最近對外宣布他們實現了人造超新星。那到底是咋回事呢?超新星到底是什麼?要了解這個問題之前,我們就得先搞清楚:什麼是超新星?超新星有什麼用?
  • 微型黑洞無處不在?假如大型強子對撞機製造黑洞,會威脅地球嗎?
    其實,超大質量黑洞的形成也是來自恆星級黑洞,目前我們認為這些恆星級黑洞會再漫長的歲月中通過合併、吸積逐漸演化成超大質量黑洞,但是這個模型也存在一定的問題,因為黑洞成長的速度太慢,可能不足以解釋宇宙中現存的一些超大質量黑洞。這個問題就留給科學家去解釋吧。
  • 科學家在地球上製造超新星爆炸的衝擊波,解開了一個宇宙之謎
    最近,科學家們在地球上的一個實驗室裡創造了超新星衝擊波的微型版本,以解開這個由來已久的宇宙之謎。領導這項新研究的美國能源部SLAC國家加速器實驗室高級職員科學家弗雷德裡科菲烏扎(Frederico Fiuza)在一份聲明中說:「這些超新星爆炸的衝擊波很迷人,但因為它們離我們太遠,所以很難對它們進行研究。」
  • 宇宙中黑洞到底是如何形成的?科學家正在電腦中模擬黑洞形成過程
    它們可能潛伏在超新星的那些氣體與塵埃的中心嗎?美國天文學家克裡斯丁奧特與他在加州理工學院的理論天體物理團隊,正在嘗試了解爆炸中的恆星是否真的能形成黑洞。要形成黑洞,首先需要低的特定角動量,但是要形成一個旋轉中的黑洞,則需要大量的角動量。有兩種方法可以了解黑洞是否真的是在恆星爆炸時形成的。
  • 研究顯示——地球上的金子是超新星爆炸的結果
    金子的產生,是超新星爆發還是中子星合併?在一項可能推翻我們對地球的重金元素如金和鉑的來源的理解的發現中,圭爾夫大學物理學家的一項新研究表明,其中大部分都是來自在空間和時間很遠的地方,以一種恆星爆炸的方式。
  • 地球上的黃金來自哪裡?科學家:或來自超新星爆發
    新華社北京6月26日新媒體專電 美媒稱,加拿大古爾弗大學的一位物理學家進行的新研究結果表明,地球上大部分重金屬是在遠離地球的恆星爆炸中噴出的。這項發現可能推翻人們對金和鉑等重金屬來自何方的認知。三人利用超級計算機模擬了坍縮星的動力學。坍縮星是引力導致其內爆並形成黑洞的古老恆星。西格爾說,根據他們的模型,快速旋轉的巨大坍縮星噴射出重金屬,這些重金屬的數量和分布與「我們在太陽系中觀察到的驚人相似」。
  • 全新類型的「迷你」黑洞:裡面到底是什麼?
    據國外媒體報導,近日的一項研究稱,科學家可能已經發現了一種全新的黑洞類型,其規模以往任何已知的黑洞都要小。黑洞經常出現在所謂的聯星系統中,由兩顆曾經互相環繞的恆星演變而來。當聯星的一顆恆星耗盡燃料,就可能以「超新星」的形式爆發,留下極高密度的中子星。如果質量足夠大的話,就會形成密度大到連光線也無法逃脫的黑洞。
  • 比螞蟻小的黑洞靠近地球會發生什麼?電腦模擬了這個過程
    圖片來源:Vadim SadovskiNEXTMIND設想一個有趣的問題,如果一個微型黑洞靠近地球會發生什麼海外科學媒體The Action Lab用計算機模擬了這個實驗,首先假設這個黑洞的質量和地球一樣,並且這麼多的質量被壓縮成一個半徑只有9毫米的點,比很多螞蟻都小。為什麼是9毫米呢?因為這剛好是地球的「施瓦西半徑」,理論上當特定質量的物質被壓縮到該半徑內,就會因自身重力坍縮成為一個"奇點「,從而變成黑洞。
  • 比超新星劇烈百倍的特超新星,只出現在宇宙初期,我們要如何探索
    ,其核心處的高能伽馬射線是產生正負電子對的根本原因)該團隊主要研究的,就是不穩定對超新星。因此,與其苦苦等待著一個不知道什麼時候才能問世的更加強大的望遠鏡,不如另闢蹊徑。於是,他們決定利用超級計算機,模擬特超新星爆發的過程。超級計算機-超級超新星當然,這不是人類第一次利用計算機模擬這個過程,但是他們是首次將這個過程模擬得如此深入的團隊。
  • 科學家創造微型黑洞證實
    北京時間6月4日消息,據國外媒體報導,在第一張黑洞照片證實了愛因斯坦提出的理論之後,科學家開始驗證已故科學家史蒂芬·霍金的研究理論。在《自然》雜誌上發表的一篇論文中,科學家表示,我們現已證實了霍金的同名理論——「霍金輻射」。
  • 大黑洞誕生記:科學家模擬首批星系如何孕育巨型黑洞
    ,科學家的研究不斷深入。藉助「藍水」超級計算機「復興模擬」項目的數據,研究人員發現大質量黑洞可以在沒有恆星存在,但快速擴張的星系區域形成,尤其是暗物質光暈。據科學家預測,無論是在宇宙誕生之初還是當前的星系,絕大多數大質量黑洞的源頭都是暗物質光暈。科學家模擬的年輕星系,在產生輻射(白色)和金屬(綠色)的同時加熱周圍氣體。
  • 外星文明以微型黑洞為驅動在太空遊弋
    但是一直探索外星文明存在依據的一些科學家們卻認為,黑洞推動以及黑洞伽馬射線偵測外星文明的是一種可資信賴的技術。這部分科學家以美國堪薩斯州立大學教授Louis Crane等人為代表的,他們在10年間,先後發表數篇論文,用以闡述該方案的可行性。Louis教授是多年來從事外星文明偵測工作的資深科學家。
  • 歐洲對撞機發現微型黑洞,或來自另一個平行宇宙
    ,對撞過程可能形成微型黑洞,但這個黑洞出現的時間非常非常短暫,因為瞬間就蒸發了。但是這個微型黑洞或來自另一個平行宇宙,有證據顯示大型強子對撞機在模擬宇宙誕生環境時也創新創造了無數個可能性宇宙。根據平行宇宙理論,我們的宇宙之外有無數種可能性存在,對撞機則開啟了又一次大爆炸模擬,形成的微型黑洞或來自其他平行宇宙。
  • 黑洞到底怎麼來的?研究它有什麼用?
    1974年科學家發現,在銀河系中心,就是一顆超大質量的黑洞,有趣的是如果黑洞吞掉的物質足夠多,它的光環周圍會產生亮光。直到40多年後的2019年,或許是因為吃的「太飽了」,NASA捕獲了目前為止首張關於黑洞的清晰照片,它位於M87星雲中心,距離地球約5500萬光年。至此,我們變成了鑑證歷史的第一批幸運人。
  • 「超新星」是恆星生命的起點嗎,超新星爆發與黑洞有什麼關係?
    和我們所生活的行星地球比起來,恆星的一生是極為豐富的,不同種類的恆星在不同階段會呈現出完全不同的狀態,我們所聽過的那些天體名稱,如黃矮星、白矮星、紅巨星、藍巨星、超新星、中子星、黑洞等等,他們都和恆星有關係。
  • 中子星碰撞後會灰飛煙滅還是形成黑洞?最新研究結果是形成磁星
    大質量恆星在聚變壽命結束時會爆炸成超新星,然後留下一個緻密的中子星。除了黑洞之外,它是最小、最密集的天體,所有的質子和電子都被自身引力壓在一起,形成中子並釋放出能量。由於中子之間的簡併壓力與引力產生抗衡,故而中子星不再繼續坍縮成黑洞。
  • 科學家找到了決定性的證據:250萬年前地球附近有顆超新星
    如果地球附近有顆超新星,那對於我們人類來說,後果不會太美妙。但250萬年前的超新星就很理想了。在地球上,60Fe(鐵)的濃度偏高,那是超新星產生的鐵同位素,所以科學家合理地推斷,附近曾經有過超新星爆發。
  • 大型強子對撞機是否能夠製造出微型黑洞?
    黑洞是科學家們通過間接觀測的方法證實存在的一種特殊天體,它以其強大的引力、巨大的吞噬能力、無處不在和難以直接觀測的神秘特性,一直以來受到廣大科學工作者和天文愛好者的青睞,而關於黑洞的研究,對於人們深入進行深空探測、掌握天體形成和演化規律具有重要的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