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人員在實驗室中製造出模擬超新星的衝擊波

2021-01-09 太平洋電腦網

當恆星爆炸成超新星時,它們會在其周圍的等離子體中產生衝擊波。科學家們說,這些衝擊波非常強大,它們可以作為粒子加速器,以接近光速的速度將稱為宇宙射線的粒子流噴射到宇宙中。科學的一個謎團是超新星究竟是如何做到這一點的。 研究人員設計了一種新的方法來研究這種天體物理衝擊波的工作原理,他們在實驗室裡製造了一個縮小版的衝擊波。

科學家們發現,天體物理衝擊在小尺度上產生了觀測不到的湍流。這種湍流有助於將電子踢向衝擊波,然後再將其提升到最終的極高速度。研究人員說,雖然起作用的力學原理很迷人,但它們離我們太遠,很難研究。

研究人員表示,他們可以在實驗室裡了解更多關於天體物理衝擊的物理學知識,並驗證模型。超新星周圍的天體物理衝擊波與超音速噴氣機前形成的衝擊波和音爆並無二致。一個關鍵的區別是,當一顆恆星爆炸時,它會在周圍的離子和自由電子的氣體或等離子體中產生一種物理學家稱之為無碰撞衝擊的東西。單個電子和離子被等離子體內的強烈電磁場強迫四處移動。

研究人員認為,超新星殘餘衝擊會產生強烈的電磁場,多次衝擊帶電粒子,並將其加速到極速。雖然科學家們知道粒子必須運動得非常快,才能在第一時間穿越衝擊波,但沒有人知道是什麼讓粒子達到了速度。為了在實驗室中實現他們的衝擊波,該團隊來到了美國國家點火設施,在那裡他們可以使用世界上最強大的雷射器,並將它們指向一對碳片,以創造一對等離子體流直奔對方。

當這些等離子體流相遇時,光學和X射線觀測顯示了所有的特徵,這意味著他們在實驗室裡產生了類似於超新星殘餘衝擊條件下的衝擊波。他們發現,當衝擊波形成時,它能夠將電子加速到接近光速。雖然這些模型可以幫助揭示該現象的一些細微之處,但電子如何達到高速的微觀細節仍不清楚。

【來源:cnBeta.COM】

相關焦點

  • 科學家在實驗室製造微型超新星激波:模擬粒子加速
    在一項新研究中,研究人員在實驗室裡創造了微型的超新星激波,希望解決一個困擾科學家已久的宇宙之謎。當恆星死亡並以超新星的形式爆發時,會在周圍的等離子體中產生強大的激波,將宇宙射線或高能粒子噴射到宇宙中。激波就如同粒子加速器,可以使高能粒子的噴射速度達到接近光速的水平。然而,科學家還沒有完全了解激波是如何加速這些粒子的。
  • 科學家在地球上製造超新星爆炸的衝擊波,解開了一個宇宙之謎
    領導這項新研究的美國能源部SLAC國家加速器實驗室高級職員科學家弗雷德裡科菲烏扎(Frederico Fiuza)在一份聲明中說:「這些超新星爆炸的衝擊波很迷人,但因為它們離我們太遠,所以很難對它們進行研究。」
  • 模擬了微型黑洞後,科學家又在地球仿造超新星,到底要研究什麼?
    不過最近,來自史丹福大學SLAC國家加速器實驗室的科學家們,就在地球上模擬出了超新星的衝擊波。當然,你完全不用擔心自己會被炸死,因為這種模擬的衝擊波能量遠遠不足以造成破壞,就像科學家們製造的微小黑洞也不足為據一樣。不過,儘管威力非常小,科學家們仍然可以從中獲得大量的信息,破解超新星的謎題。
  • 為什麼超新星爆炸時,能將粒子加速到接近光速,再噴射到宇宙中?
    當恆星以超新星的形式爆炸時,會在周圍的等離子體中產生衝擊波。這些衝擊波如此強大,它們可以充當粒子加速器,以接近光速的速度將粒子流(宇宙射線)噴射到宇宙中,然而是如何做到這一點的,仍然是一個謎。現在,科學家們已經設計出一種新方法,可以研究天體物理衝擊波的內部工作原理,方法是在實驗室中創建一個縮小版本的衝擊波。
  • 科學家利用超新星機在實驗室重現宇宙爆炸的場景
    超新星是宇宙中能量最高的事件之一,由此產生的星雲是觀星者的最愛。 為了更好地了解它們背後的物理學原理,喬治亞理工學院的研究人員在實驗室裡製造了一臺「超新星機」 。恆星基本上是由氣體組成的揮發性天體,通過一種微妙的平衡作用維持了數百萬年。
  • 科學家在地球實驗室:重現超新星爆炸
    由聯邦理工學院科學家領導的一個研究小組,為揭開我們從地球上觀察到的許多超新星遺蹟為什麼是軸對稱(沿著一個軸拉長)而不是球形的謎團鋪平了道路,其研究成果發表在《天體物理學》期刊上。當一顆大質量恆星耗盡燃料時,就會發生超新星爆發,產生的巨大爆炸,在周圍的介質中產生衝擊波。這些被稱為超新星殘留物的衝擊波可以綿延數千光年,橫跨廣闊的距離。
  • 人類首次在實驗室「製造」出「宇宙大爆炸」
    天文學家可以模擬出宇宙從大爆炸開始之後所經歷過的 138 億年的漫長曆程,但卻對大爆炸本身是怎麼啟動的——這個宇宙的時間零點,知之甚少。10 月 31 日,Science 雜誌刊登了一篇論文,其研究成果第一次對這個問題給出了一個可能的答案。
  • 我們的身體裡流淌著超新星的痕跡,如今科學家正利用雷射探索超新星...
    超新星殘餘物 W49B。圖自 NASA, CXC, MIT L. Lopez et al(X-ray), Palomar(Infrared), VLA/NRAO/NSF(Radio)所謂超新星,其實是指在部分恆星的演化末期出現的劇烈爆炸,而這些爆炸釋放出的巨大能量也讓整顆星球變得分外耀眼。
  • 我們的身體裡流淌著超新星的痕跡,如今科學家正利用雷射探索超新星更多奧秘
    如今,我們可以在實驗室裡利用雷射產生了超新星式的衝擊波,看著它發出高能的粒子,帶給我們有關宇宙如何發生的新提示。其實在我們的身體裡,就流淌著超新星的痕跡。比如我們血液中至關重要的鐵,很大一部分都來自超新星。
  • 科學家研發超新星機器!重現宇宙爆炸場景:太震撼
    6月19日,據外媒報導,喬治亞理工學院的研究人員為了更清楚的了解超新星的背後物理機制,製造了一臺「超新星機器」。超新星是某些恆星在演化接近末期時經歷的一種劇烈爆炸。這種爆炸都極其明亮,過程中所突發的電磁輻射經常能夠照亮其所在的整個星系,並可能持續幾周至幾個月才會逐漸衰減。而大質量恆星爆炸時光度可突增到太陽光度的上百億倍,相當於整個銀河系的總光度。現在,喬治亞理工學院的研究人員在實驗室裡將「重現」這一過程,他們設計了一個「超新星機器」來幫助研究湍流物流學。
  • 超級計算機模擬了一顆超新星爆炸300天後
    其中一個問題是關於超新星在早期宇宙中所扮演的角色。早期超新星的任務是鍛造出在大爆炸中沒有鍛造的更重的元素。這個過程是如何進行的?早期的恆星爆炸是如何發生的?三名研究人員轉向超級計算機模擬來尋找答案。他們的研究結果發表在一篇題為「鎳-56衰變加熱對不穩定超新星的氣體動力學」的論文中。論文的主要作者是來自臺灣天文學與天體物理研究所的中央研究院的陳克俊。
  • NASA分享天鵝座超新星爆炸衝擊波圖像
    NASA分享天鵝座超新星爆炸衝擊波圖像(神秘的地球uux.cn報導)據cnBeta:美國宇航局(NASA)通過其InstagramNASA表示,這張圖片實際上是天鵝座超新星爆炸衝擊波的一小段。天鵝座超新星爆炸衝擊波距離地球大約2400光年。產生衝擊波的爆炸是由一顆「垂死」恆星引起的,這顆恆星的質量大約是太陽的20倍。爆炸發生在1萬年到2萬年前。自最初的爆炸以來,超新星衝擊波從其中心延伸了約60光年。衝擊波以每秒350公裡左右的速度增長。
  • 科學家超級計算機模擬超新星爆炸3D模型
    美國密西根州研究人員模擬了超大質量恆星進入超新星階段的3D模型,將有助於科學家理解這些恆星如何演變成為超新星。
  • 超新星爆發和化學爆炸有共同之處
    這樣的爆炸可以在太空中發生,例如當一顆白矮星在一種名為1a型超新星(SN1a)的超新星中爆發時。但這些宇宙爆發的確切機制仍不清楚。這促使研究人員想了解能否通過研究離地球更近的爆發梳理出潛在的過程。研究人員進行了計算機模擬,結果顯示,當自由氣體爆炸遭遇強烈湍流時,它產生的壓力波會壓縮前面未燃燒的氣體。
  • 美國宇航局的任務有助於揭示新星爆炸中衝擊波的威力
    天文學家每年在我們的星系中發現大約10顆新星。費米後來在2010年發現了第一顆新星,至今已觀測到14顆。儘管X射線和無線電研究已經表明在爆炸達到峰值亮度後的幾周內,新星碎片中出現了衝擊波,但費米的發現還是令人驚訝。伽馬射線是光的最高能量形式,它的產生需要一個將亞原子粒子加速到極限能量的過程。當這些粒子相互作用或與其他物質相互作用時,就產生伽馬射線。
  • 全球首次:終於實現「超超新星」三維模擬,比超新星還亮100倍!
    事實上,這些超新星事件創造了宇宙中大多數宇宙元素,這些元素繼續形成新的恆星、星系和生命。因為沒有人能真正近距離看到超新星,研究人員依靠超級計算機模擬,能夠深入了解引發和驅動超新星爆炸的物理機制。使用勞倫斯伯克利國家實驗室(Berkeley Lab)的Castro代碼和國家能源研究科學計算中心(NERSC)超級計算機實現了這一裡程碑,其研究成果發表在《天體物理學》期刊上。天文學家發現,當一顆磁星(一顆磁場比地球強數萬億倍)位於年輕的超新星中心時,這些超超新星事件就會發生。
  • NASA望遠鏡捕獲超新星爆炸,距地2400光年,衝擊波如一片薄紗!
    超新星爆炸是宇宙中已知最大的爆炸之一,它是由垂死的恆星引發的。儘管觸發形成超新星的過程各不相同,但結果都是恆星死亡。美國宇航局(NASA)日前發布了一張非常炫酷的圖片。圖片看起來就像是使用Photoshop創建的一樣,其空間上顯示出起伏的橙色絲帶。
  • 研究人員從病人的細胞中培育出人類氣道幹細胞
    第一次,研究人員成功地從誘導的多能幹細胞中,通過重組患者的血細胞,在體外成功地建立了氣道基礎幹細胞。這樣就可以在實驗室中開發出個體的、疾病特有的幹細胞,這些細胞可用於開發疾病模型,最終可能導致藥物開發,並成為一個可以測試靶向藥物方法的平臺。根據CReM的「開源生物學」理念,這項研究的發現和細胞將被自由分享,或者分享有助於全球科學進步的信息和發現。
  • 研究人員在實驗室中生物列印出迷你人體腎臟 可用於藥物測試
    默多克兒童研究所的研究人員成功地利用尖端技術在實驗室中生物列印出微型人類腎臟。研究人員認為他們的研究為新的腎衰竭治療方法提供了方向,並有可能為實驗室種植的移植器官鋪平道路。在研究中,該團隊利用3D生物列印的人類製造的腎臟來篩選一類已知會導致人類腎臟損傷的藥物的藥物毒性。
  • 科學家預言,在超新星中微子中,將首次觀測超出標準模型粒子
    在涉及一顆巨大恆星的超新星中,恆星的核心會坍塌成中子星,而其餘部分則在爆炸中被噴出。在這些劇烈的恆星爆炸過程中,新生中子星的溫度可能達到6000億度以上,密度可能比原恆星核高出10倍。這種超新星產生的熱中子星,是中微子的重要來源,因此可能成為粒子物理學研究的理想模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