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首次:終於實現「超超新星」三維模擬,比超新星還亮100倍!

2020-10-18 博科園

在20世紀的大部分時間裡,天文學家們一直在天空中搜尋超新星及其超新星遺蹟(超新星是大質量恆星的爆炸性死亡),以尋找關於恆星前身、導致其爆炸的機制以及在此過程中產生重元素的線索。事實上,這些超新星事件創造了宇宙中大多數宇宙元素,這些元素繼續形成新的恆星、星系和生命。因為沒有人能真正近距離看到超新星,研究人員依靠超級計算機模擬,能夠深入了解引發和驅動超新星爆炸的物理機制。

現在,有史以來第一次,一個國際天體物理學家團隊模擬了超超新星的三維(3-D)物理,其亮度大約是典型超新星的100倍。使用勞倫斯伯克利國家實驗室(Berkeley Lab)的Castro代碼和國家能源研究科學計算中心(NERSC)超級計算機實現了這一裡程碑,其研究成果發表在《天體物理學》期刊上。天文學家發現,當一顆磁星(一顆磁場比地球強數萬億倍)位於年輕的超新星中心時,這些超超新星事件就會發生。

圖示:從3D模擬中得到的磁星驅動超超新星的星雲相;目前,超新星噴出物已經膨脹到與太陽系相似的大小;噴出物的內外區域都出現了大範圍混合;得到的光曲線和光譜對混合很敏感,這取決於恆星結構和磁星的物理性質。

磁星釋放的輻射放大了超新星光度,但要了解這是如何發生的,研究人員需要多維模擬。研究的主要作者、臺灣中央研究院天文與天體物理研究所(ASIAA)的天體物理學家陳肯(Ken Chen)表示:要對磁星驅動的超超新星進行3-D模擬,需要大量的超級計算能力和正確的代碼,一個能夠捕捉相關微物理的代碼。在三維中捕捉這些超超新星事件流體不穩定性所需的數值模擬非常複雜。需要大量的計算能力,這就是為什麼以前沒有人做過這項研究。

流體不穩定性在隨處可見,例如,如果你有一杯水,在上面放一些染料,水的表面張力就會變得不穩定,較重的染料就會沉到底部。由於兩種流體互相流過,這種不穩定性的物理現象不能在一維空間中捕捉到。需要垂直於高度的第二個或第三個維度才能看到所有的不穩定性。在宇宙尺度上,導致湍流和混合的流體不穩定性在星系、恆星和超新星等宇宙物體的形成中起著關鍵作用,這需要以極高的解析度,捕捉一系列尺度上的物理現象。

圖示:超速超新星內部磁氣泡的湍流核心,顏色編碼顯示密度,磁星位於這張圖像的中心,從它發射出兩個雙極流出,外流的物理大小約為1萬公裡。

從非常大到非常小,才能準確地建模像超光速超新星這樣的天體物理對象。這給天體物理學家帶來了技術挑戰,研究能夠通過一個新的數值方案和NERSC的數百萬個超級計算小時來克服這個問題。在這項研究中,研究人員模擬了一個大約150億公裡寬的超新星遺蹟,裡面有一個直接10千米的磁星。在該系統中,模擬結果表明,在殘餘物中形成了兩種尺度的流體動力不穩定性。一種不穩定是在磁星提供能量的熱泡中,另一種是年輕超新星正激波撞擊周圍氣體時發生的。

這兩種流體不穩定性導致的混合,比通常在典型超新星事件中發生的更多,這對超超新星的光曲線和光譜有重大影響。所有這些都不會在一維模型中被捕捉到,這兩種情況都不會發生在典型的超新星事件中。研究還發現,磁星可以將年輕超新星拋出的鈣和矽元素,加速到每秒12000公裡的速度,這解釋了在光譜觀測中發射線加寬的原因。即使來自弱磁星的能量,也可以將位於超新星遺蹟深處的鐵族元素加速到每秒5000到7000公裡。

圖示:超超新星內部磁氣泡的湍流核心,顏色編碼顯示密度,磁星位於這張圖像的中心,強湍流是由中心磁星的輻射引起。

這就解釋了為什麼在SN1987A這樣的核心塌縮超新星事件中很早就觀察到了鐵,這在天體物理學中是一個長期存在的謎團。該研究團隊是第一個在三維中準確模擬超速超新星系統的人,因為很幸運能接觸到NERSC超級計算機,這個設施是做尖端科學極其方便的地方。

博科園|研究/來自:美國國家能源研究科學計算中心

參考期刊《天體物理學》

博科園|科學、科技、科研、科普

關注【博科園】看更多大美宇宙科學


相關焦點

  • 超新星爆發,宇宙中最燦爛的焰火表演,亮度相當於100億顆太陽!
    迄今為止,天文學家觀測到的最大規模的恆星誕生發生於本星系群的R136星團,其中最大的一顆恆星質量相當於太陽的250倍!無數顆恆星散發的燦爛光芒猶如一場規模宏大的「焰火表演」,向我們展示宇宙的瑰麗和神奇。
  • 宇宙最強光線:科學家發現最亮超新星 質量是太陽100倍
    科學家又有新發現了,這次是有史以來最亮的超新星(宇宙最強光)。來自哈佛大學、西北大學、俄亥俄大學和英國伯明罕大學共同組建的一個團隊表示,被標記為SN2016aps的超新星可能是兩顆大質量恆星在爆炸前合併在一起。在SN2016aps中,上述團隊中的科學家們發現爆炸發出的能量是正常大小的超新星爆炸能量的五倍,這是人類所見超新星發出的最強光。
  • 中國科學家發現極亮超新星:光度比太陽強5700億倍
    據新京報16日報導,北京大學研究人員領銜的一支國際團隊確認發現了一顆迄今為止最亮的超新星,其達到的最高光度比太陽還要強5700億倍。 這顆新確認的超新星被證實爆發強度超過了Ia型超新星(最常見類別)約兩百倍,是「前紀錄保持者」的兩倍以上。這是目前為止發現的最亮超新星,達到的最高光度比太陽還要強5700億倍,是整個銀河系千億顆恆星總光度的20倍左右。
  • 三維數值模擬揭示第谷超新星前身星吸積過程
    本文轉自【科技日報】;科技日報昆明1月10日電 (記者趙漢斌 通訊員陳豔)第谷超新星是少數肉眼可見的超新星之一。記者10日從中國科學院雲南天文臺了解到,該臺焦承亮副研究員和廈門大學薛力副教授團隊合作,通過三維數值模擬揭示了第谷超新星前身星的吸積過程。
  • 史上最高能超新星被發現,是搜尋已久的神秘類型超新星嗎?
    這就意味著這個源比它所在的星系亮5等以上;換句話說,它的亮度至少是其所在星系亮度的100倍。 因此,天文學家們判定這個源很可能是一顆非常亮的超新星。於是,他們調用其他望遠鏡觀測了這顆超新星的光譜,確認出它的紅移是0.2657,對應的距離是35.8億光年。
  • 參宿四突然變亮 我們將肉眼看到超新星爆發?
    參宿四是位於獵戶座的一顆紅超巨星(red supergiant),它是冬季夜空中最亮的恆星之一(全天夜空最亮恆星排名通常為第11),通過肉眼很容易看到。它和大犬座的天狼星、小犬座的南河三一起,構成了著名的冬季大三角。參宿四的質量大約是太陽的12倍,如果把它放在太陽的位置,它的外緣將延伸到火星軌道之外,甚至可以達到木星附近。
  • 50倍的太陽質量,變成黑洞後,卻只有10倍了,還有大半去哪了?
    通過對一顆垂死恆星的模擬研究,一組理論物理學家發現了通過探測引力波發現的黑洞演化起源和最大質量。雷射幹涉儀引力波天文臺(LIGO)和室女座幹涉引力波天線(VIRGO)對引力波的激發探測表明,在近雙星系統中存在合併黑洞。觀測到的黑洞在合併前的質量已經被測量過,結果發現其質量比之前預期的要大得多,大約是太陽質量的10倍。
  • 比太陽還亮50億倍,美宇航局拍到七千萬光年外超新星,咋這麼亮
    超新星爆發是宇宙中一種極為劇烈的天體活動,只有質量在太陽的8倍以上的大質量恆星,才會在其主序星階段的末期發生這種現象,當其出現超新星爆發的時刻,在那一瞬間,該星體將會釋放出超過太陽百億年核聚變總和的能量,有的甚至可達太陽一生核聚變總能量的幾十上百倍。
  • 白矮星與巨核或超巨核合併是所有超亮超新星產生的方式嗎?
    通常,超新星要麼是由於大質量恆星的核心(II型)坍塌,要麼是由於積累了太多質量的白矮星(Ia型)坍塌,在這兩種情況下,它們都能達到峰值亮度,其亮度大約是我們太陽的100億倍。但這個被稱為SN 2006gy的超光能,其輻射能量是正常情況下的100倍。十多年來,最主要的解釋被認為是對不穩定機制,恆星內部的能量上升得如此之高,以致於物質-反物質對自發產生。
  • 類星體上榜,超新星比太陽亮千億倍!
    從地球上看來,或許我們認為宇宙當中最亮的天體應該是太陽,它是人類使用肉眼看到的最亮天體,但它並不是宇宙當中最亮的天體,只是由於它距離地球較近,所以人類看到它是最明亮的。對於任何一個事物的判斷都會擁有一個參照物,不同的參照物可以比對出不同的結果。
  • 超級計算機模擬了一顆超新星爆炸300天後
    這項工作是關於一種特殊類型的超新星。超新星的能量大約是花園型超新星的100倍,只有太陽質量130到250倍的恆星才會出現。科學家們對超新星進行了大量的研究。研究人員了解它們是如何工作的,以及它們的類型。他們知道如何製造比氫和氦重的元素,並在爆炸時將這些元素送入宇宙。但是在我們的理解上有一些重要的差距,特別是在早期宇宙中。
  • 參宿四的距離比以前估計的近,十萬年內將爆發超新星
    參宿四的距離和大小最近,科學家利用新的方法,測量了參宿四的大小和距離,發現參宿四的距離為548光年(以往估計值640光年),半徑是太陽的750倍(以往估計值為1000倍);該論文發表在《天體物理學雜誌》上,主要作者是澳大利亞科學家Meridith Joyce。
  • 宇宙最亮的光!比銀河系還亮一萬倍的星體被發現,其核心卻是黑洞
    但是恆星卻並非是宇宙中最亮的星體,在大質量恆星的主序星階段結束的時候,通常會發生超新星爆發,當白矮星的質量超過太陽的1.44倍的時候,也會發生la型超新星爆發,而在超新星爆發的時刻,恆星會在一瞬間的時刻爆發出比太陽一生核聚變釋放的能量還多幾十倍的能量
  • 科學家預言,在超新星中微子中,將首次觀測超出標準模型粒子
    在涉及一顆巨大恆星的超新星中,恆星的核心會坍塌成中子星,而其餘部分則在爆炸中被噴出。在這些劇烈的恆星爆炸過程中,新生中子星的溫度可能達到6000億度以上,密度可能比原恆星核高出10倍。這種超新星產生的熱中子星,是中微子的重要來源,因此可能成為粒子物理學研究的理想模型。
  • 比銀河系還亮一萬倍的星體被發現,其核心卻是黑洞
    但是恆星卻並非是宇宙中最亮的星體,在大質量恆星的主序星階段結束的時候,通常會發生超新星爆發,當白矮星的質量超過太陽的1.44倍的時候,也會發生la型超新星爆發,而在超新星爆發的時刻,恆星會在一瞬間的時刻爆發出比太陽一生核聚變釋放的能量還多幾十倍的能量,這個時候的超新星會變得無比明亮,亮度會超過包含數千億顆恆星的銀河系,然而即便是超新星
  • 藏文科普 | 夜空中最亮的星——超新星
    這種爆炸極其明亮,所發出的輻射能夠照亮其所在的整個星系(超新星最亮時,光度可以是太陽的10億倍以上),是除宇宙形成時的大爆炸之外最劇烈的爆炸。因此,在其出現之初就引起過人類的極大關注,中國古代稱它們為客星。
  • 「人造超新星」已經實現,「人造黑洞」有可能實現嗎?
    要知道超新星爆炸的亮度是可以媲美一個星系的,是極其劇烈的反應,要在地球上造出一顆超新星是無比艱難的。但是有一個科研小組最近對外宣布他們實現了人造超新星。那到底是咋回事呢?科學家們原本就考慮過用多束高強度的雷射來模擬超新星爆炸的環境,但是一直苦於無法實現。帕克領導的小組用192束的超強雷射聚焦在很小的空間內產生超高能量密度,以此模擬出了同等能量密度的超新星爆炸環境。
  • 史上最亮超新星被發現 或由兩顆大恆星合成
    天文學家確認了有記錄以來最明亮的超新星,其輻射量是一般超新星爆炸的5倍,爆炸前質量可能重達太陽的100倍。2016年爆炸之初,其耀眼的光芒甚至讓科學家們無法觀察它所在的星系,花了兩年的時間,它才漸漸黯淡下來。
  • 科學家超級計算機模擬超新星爆炸3D模型
    美國密西根州研究人員模擬了超大質量恆星進入超新星階段的3D模型,將有助於科學家理解這些恆星如何演變成為超新星。
  • 科學家實現了「人造超新星」,那「人造黑洞」什麼時候才能實現呢?
    即便是到了近代都是如此,能夠在有生之年多觀測幾個超新星對於相關的天文觀測者而言無異於是恩賜。 正是因為超新星這樣的特點,就有科學家在想:是不是可以在實驗室裡創造出一顆超新星? 要知道超新星爆炸的亮度是可以媲美一個星系的,是極其劇烈的反應,要在地球上造出一顆超新星是無比艱難的。但是有一個科研小組最近對外宣布他們實現了人造超新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