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新浪科技
WD 1856 b的藝術想像圖。它可能是一顆木星大小的行星,圍繞著比它小得多的主恆星——一顆暗淡的白矮星——運行。
新浪科技訊 北京時間9月18日消息,一顆恆星的死亡並不一定意味著圍繞其運轉的行星也會迎來末日。現在,科學家可能已經找到了直接的證據,證明行星可以在其母恆星死亡時不受到劇烈影響而存活下來。
一項新的研究報告稱,天文學家發現了一顆巨大行星正圍繞一顆白矮星運轉的跡象。白矮星具有極高的密度,被認為是中、低質量恆星演化階段的終點。換言之,它們是恆星死亡後留下的殘骸。
這顆被稱為WD 1856的白矮星是距離地球80光年的一個三星系統的一部分。這顆新發現的候選系外行星被稱為WD 1856 b,體積與木星相當,大約比白矮星大7倍,每34小時繞白矮星一圈。據估計,WD 1856 b的質量不會超過木星的14倍,其距離白矮星只有4個太陽半徑的距離(相當於水星到太陽距離的1/20)。
美國威斯康星大學麥迪遜分校的天文學助理教授、該研究的主要作者安德魯·范德伯格在一份聲明中說:「WD 1856 b以某種方式,在與白矮星非常近的距離上還能保持完好無損。」
「白矮星的形成過程會摧毀附近的行星,之後任何靠得太近的行星通常都會被這顆恆星巨大的引力撕裂,」範德伯格說,「對於WD 1856 b如何在沒有上述遭遇的情況下到達現在的位置,我們仍然有很多疑問。」
首次發現這類行星?
範德伯格及其同事利用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NASA)的凌日系外行星巡天衛星(TESS)的數據,發現了WD 1856 b。TESS通過觀察凌日期間的微小亮度變化來尋找系外行星,其主要任務目標是調查地球附近300光年內的恆星系中是否有行星存在。
在NASA的斯皮策太空望遠鏡於2020年1月退役前不久,研究團隊還利用該天文衛星在紅外光下對WD 1856系統進行了研究。斯皮策望遠鏡的數據顯示,WD 1856 b本身並沒有發射紅外線,表明它是一顆行星,而不是一顆小質量恆星或褐矮星。褐矮星是一類介於最重的氣態巨行星和最輕的恆星之間的天體,屬於亞恆星天體。不過,WD 1856 b目前還只是候選行星,需要進一步的分析或觀察對其進行確認。
考慮到白矮星形成的過程,我們很難認為白矮星會成為TESS和其他行星搜尋任務的理想目標。當類太陽恆星的氫燃料耗盡時,它們會膨脹成紅巨星,吞噬並摧毀鄰近軌道上的任何東西。例如,大約50億年後,當太陽變成一顆紅巨星時,它將摧毀水星、金星,也許還有地球。紅巨星最終會坍縮成白矮星,其質量通常與太陽相當,但所形成的球體只比地球略大一些。
因此,科學家相當肯定地認為WD 1856 b並不是在它現在的位置上形成的;這個天體永遠都無法在WD 1856的紅巨星階段存活下來。研究小組的計算表明,WD 1856 b在誕生時,距離其主恆星的距離應該是目前所在位置的約50倍,然後向軌道內側遷移。
研究作者之一、夏威夷雙子星天文臺的助理天文學家許偲藝在同一份聲明中說:「我們很早就知道,在白矮星誕生後,小行星和彗星等遙遠的小天體向內散開在這些恆星周圍。它們通常會被白矮星的強大引力撕扯,變成一個碎片圓盤。」
「這就是當安德魯告訴我這個系統時,我如此興奮的原因,」許偲藝表示,「我們也看到了行星可能向內分散的跡象,但這似乎是我們第一次看到一顆行星完整地完成了整個過程。」
目前,科學家還不清楚是什麼推動了WD 1856 b向內移動。研究團隊成員在9月16日發表在《自然》雜誌在線版上的新研究中寫道,可能的原因包括來自WD 1856星系其他兩顆恆星的推動作用,或者是與入侵的其他恆星有過短暫互動。
但是,「最可能的情況是,在WD 1856 b的原始軌道附近,還存在著其他木星大小的天體,」論文合著者、美國加州理工學院的行星科學家朱麗葉·貝克(Juliette Becker)在同一份聲明中說,「如此巨大物體的引力影響,很容易產生推動行星向內移動所需的不穩定性。但在這一點上,我們更多隻停留在理論層面,數據還不夠充足。」研究人員表示,在WD 1856星系中可能存在著其他行星,儘管目前還沒有證據表明其存在。
倖存的巖石行星?
對行星科學家和天體生物學家來說,WD 1856 b的存在證據有著激動人心的影響。例如,如果一顆氣態巨行星能在類太陽恆星死亡後倖存下來,而它又能靠得足夠近以吸收大量的熱量,那麼對一顆類地巖石行星而言,是否也可以如此?
範德伯格等研究人員在另一篇論文中探討了這種可能性。這篇論文發表於9月16日的《天體物理學雜誌通訊》(The Astrophysical Journal Letters)。由康奈爾大學研究人員麗莎·卡爾特內格和瑞恩·麥克唐納領導的研究小組利用計算機模型,模擬了詹姆斯·韋伯太空望遠鏡在WD 1856系統適居帶軌道上運行時可能觀測到一顆假想的巖石行星。適居帶指的是一個合適的軌道距離範圍,在這個範圍內的行星表面,液態水可以穩定存在。
詹姆斯·韋伯太空望遠鏡是一臺紅外線太空望遠鏡,原計劃於2007年發射升空,但由於各種原因,導致項目嚴重超支,發射時間數次推遲。目前該望遠鏡的總耗資已達98億美元,根據計劃,它將於2021年10月發射。研究人員確定,只要詹姆斯·韋伯太空望遠鏡觀測到5次凌日,就能夠發現這顆行星空氣中氧氣和二氧化碳的特徵。
卡爾特內格目前是康奈爾大學卡爾·薩根研究所的主任,她在聲明中說:「更令人印象深刻的是,詹姆斯·韋伯望遠鏡只需要觀察25次凌日,就可以探測到潛在表明該行星上生物活動的氣體組合。」
「WD 1856 b的存在表明行星可能在白矮星形成的動蕩歷史中倖存下來,」卡爾特內格補充道,「在合適的條件下,這些行星能夠維持有利的條件,使生命存活的時間比地球預期的時間更長。現在,我們可以對圍繞這些死亡星核運行的行星進行更多的探索,了解更多新奇有趣的可能性。」(任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