剩下的事就是清理了,歌者再次從倉庫中取出那個質量點。他突然想到清理彈星者是不能用質量點的,這個星系的結構與前面已死的那個星系不同,有死角,用質量點可能清理不乾淨,甚至白費力氣,這要用二向箔才行。可是歌者沒有從倉庫裡取二向箔的權限,要向長老申請。——《三體》,劉慈欣
在《三體》中,大劉提出像太陽系這種擁有氣態巨行星的恆星系統是存在死角的,用光粒清理不乾淨,需要用二向箔。事實證明,這個想法是正確的。
2020年9月17日,《自然》雜誌刊發了一項新研究,一支國際天文小組在美國宇航局NASA的凌日系外行星巡天衛星和斯皮策太空望遠鏡的幫助下,首次在死亡恆星——白矮星附近發現一顆完整的倖存行星。
這位倖存者名為WD 1856 b,位於天龍座方向,距離地球約80光年,正環繞著白矮星WD 1856運轉。
有趣的是,白矮星WD 1856實際上是一個三體星系的一員——與遠處的紅矮星G229-20 A和G229-20 B構成三體星系。所以,這項新發現可以說是很三體了。
據介紹,WD 1856 b是一顆氣態巨行星,而WD 1856則是類太陽恆星死後坍縮的殘骸,直徑僅比地球大40%,約18000公裡。以至於前者比後者要大7倍,看上去極不協調。
更為不可思議的是,WD 1856 b以異常緊密的軌道環繞著白矮星WD 1856,每34個小時即可完成一次公轉,比水星環繞太陽快60倍。
我們知道,類似太陽的恆星在演化至生命末期時,會極速膨脹,成為紅巨星,將離得太近的行星吞滅。與此同時,在向太空拋射大量物質後,恆星內核會坍縮成緻密的白矮星。
那麼問題來了,在如此緊密的軌道上,WD 1856 b是如何在恆星劇烈死亡過程中倖存下來的?它為何沒被白矮星強大引力撕裂?研究人員認為,WD 1856 b是從更遠的軌道遷移至此的,它最初的軌道至少要比現在遠50倍。
WD 1856 b又是如何實現軌道大遷移的呢?研究人員對此提出了一些猜想。
「最可能的情況是,在WD 1856 b原始軌道附近還存在幾顆類木行星,它們強大引力很容易造成不穩定性,迫使行星發生內移。」該研究合著者,加州理工學院的朱麗葉·貝克爾(Juliette Becker)表示。
當然,紅矮星G229-20 A和G229-20 B,或者別的近距離飛掠而過的恆星產生的引力擾動也可能造成WD 1856 b內移,但這需要滿足極其精確的條件,可能性相對較小。
除了WD 1856 b之外,白矮星WD 1856附近是否還存在其他倖存行星呢?這也是一個有待探究的問題。
嗯,無論如何,我需要一塊二向箔,清理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