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家首次在死亡恆星附近發現倖存行星

2020-09-19 三體迷

剩下的事就是清理了,歌者再次從倉庫中取出那個質量點。他突然想到清理彈星者是不能用質量點的,這個星系的結構與前面已死的那個星系不同,有死角,用質量點可能清理不乾淨,甚至白費力氣,這要用二向箔才行。可是歌者沒有從倉庫裡取二向箔的權限,要向長老申請。——《三體》,劉慈欣

在《三體》中,大劉提出像太陽系這種擁有氣態巨行星的恆星系統是存在死角的,用光粒清理不乾淨,需要用二向箔。事實證明,這個想法是正確的。

2020年9月17日,《自然》雜誌刊發了一項新研究,一支國際天文小組在美國宇航局NASA的凌日系外行星巡天衛星和斯皮策太空望遠鏡的幫助下,首次在死亡恆星——白矮星附近發現一顆完整的倖存行星。

這位倖存者名為WD 1856 b,位於天龍座方向,距離地球約80光年,正環繞著白矮星WD 1856運轉。

有趣的是,白矮星WD 1856實際上是一個三體星系的一員——與遠處的紅矮星G229-20 A和G229-20 B構成三體星系。所以,這項新發現可以說是很三體了。

據介紹,WD 1856 b是一顆氣態巨行星,而WD 1856則是類太陽恆星死後坍縮的殘骸,直徑僅比地球大40%,約18000公裡。以至於前者比後者要大7倍,看上去極不協調。

更為不可思議的是,WD 1856 b以異常緊密的軌道環繞著白矮星WD 1856,每34個小時即可完成一次公轉,比水星環繞太陽快60倍。

我們知道,類似太陽的恆星在演化至生命末期時,會極速膨脹,成為紅巨星,將離得太近的行星吞滅。與此同時,在向太空拋射大量物質後,恆星內核會坍縮成緻密的白矮星。

那麼問題來了,在如此緊密的軌道上,WD 1856 b是如何在恆星劇烈死亡過程中倖存下來的?它為何沒被白矮星強大引力撕裂?研究人員認為,WD 1856 b是從更遠的軌道遷移至此的,它最初的軌道至少要比現在遠50倍。

WD 1856 b又是如何實現軌道大遷移的呢?研究人員對此提出了一些猜想。

「最可能的情況是,在WD 1856 b原始軌道附近還存在幾顆類木行星,它們強大引力很容易造成不穩定性,迫使行星發生內移。」該研究合著者,加州理工學院的朱麗葉·貝克爾(Juliette Becker)表示。

當然,紅矮星G229-20 A和G229-20 B,或者別的近距離飛掠而過的恆星產生的引力擾動也可能造成WD 1856 b內移,但這需要滿足極其精確的條件,可能性相對較小。

除了WD 1856 b之外,白矮星WD 1856附近是否還存在其他倖存行星呢?這也是一個有待探究的問題。

嗯,無論如何,我需要一塊二向箔,清理用。

相關焦點

  • 一顆比母恆星大7倍的行星被科學家首次發現,可能為生命創造條件
    最近科學家首次在一顆白矮星周圍發現了一個完整的世界,這意味著其實在母恆星死亡之後,繞其公轉的行星不受劇烈影響而存活下來。我們之前講過白矮星是中等大小的恆星,在燃盡所有燃料退去外部包層後,剩下的一個地球大小的冷卻的核,我們的太陽在膨脹成紅巨星以後,最終也將逐漸變成一顆白矮星。銀河系中90%的恆星都將面臨這樣的命運,就像參宿四一樣,任何在它附近軌道運行的行星都會被它吞噬,最終他們會耗盡所有的燃料,並重新坍縮成白矮星。
  • 科學家首次發現圍繞白矮星運轉的候選行星
    它可能是一顆木星大小的行星,圍繞著比它小得多的主恆星——一顆暗淡的白矮星——運行。新浪科技訊 北京時間9月18日消息,一顆恆星的死亡並不一定意味著圍繞其運轉的行星也會迎來末日。現在,科學家可能已經找到了直接的證據,證明行星可以在其母恆星死亡時不受到劇烈影響而存活下來。一項新的研究報告稱,天文學家發現了一顆巨大行星正圍繞一顆白矮星運轉的跡象。
  • 科學家首次發現圍繞白矮星運轉的候選行星
    它可能是一顆木星大小的行星,圍繞著比它小得多的主恆星——一顆暗淡的白矮星運行  一顆恆星的死亡並不一定意味著圍繞其運轉的行星也會迎來末日。現在,科學家可能已經找到了直接的證據,證明行星可以在其母恆星死亡時不受到劇烈影響而存活下來。
  • 首次發現行星繞死亡恆星穩定運行,科學家醒悟:地球或能擺脫宿命
    首次發現一顆行星繞著白矮星繞行,白矮星也被稱為死星。這顆系外行星是太陽系之外的行星,大小相當於木星,稱為WD 1586 b。在圍繞白矮星如此近的軌道中找到完整的行星,引發了關於它如何到達那裡,以及它如何在恆星演化成白矮星時倖存的問題。研究人員認為,行星離它的宿主恆星很遠,並且在恆星演化之後遷移距離更近。
  • 大發現!科學家發現一顆巨大的行星在死星的屍體附近運行
    我們現在可能有直接的證據表明,行星能夠安然無恙地生存下來,而這正是導致它們的主星死亡的原因。一項新的研究報告稱,天文學家已經發現了一顆完整的巨型行星圍繞著一顆被稱為白矮星的超高密度恆星屍體旋轉的跡象。這顆被稱為wd1856的白矮星是距離地球約80光年的三星系統的一部分。
  • 在恆星的死亡後,繞其運行的行星上的生命還能倖存嗎?
    當像我們的太陽這樣的恆星死亡時,剩下的只是一顆裸露的核心——白矮星。康奈爾大學的研究人員說,一顆繞著白矮星運行的行星為確定生命是否能夠在恆星死亡中倖存提供了一個有希望的機會。當一顆繞著小恆星運行的行星經過其前恆星或穿過其恆星時,會產生強烈的大氣信號。白矮星將其推向了極致:它們比我們的太陽小100倍,幾乎與地球一樣小,這為天文學家們提供了難得的表徵巖石行星的機會。
  • 在恆星的死亡後,繞其運行的行星上的生命還能倖存嗎?
    當像我們的太陽這樣的恆星死亡時,剩下的只是一顆裸露的核心——白矮星。康奈爾大學的研究人員說,一顆繞著白矮星運行的行星為確定生命是否能夠在恆星死亡中倖存提供了一個有希望的機會。白矮星為天文學家提供了一個難得的機會來描述巖石行星。在《天體物理學雜誌快報》上發表的一項研究中,他們展示了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NASA)即將到來的詹姆斯·韋伯太空望遠鏡如何在繞白矮星運行的類地球行星上找到生命的信號。當一顆繞著小恆星運行的行星經過其前恆星或穿過其恆星時,會產生強烈的大氣信號。
  • 科學家在太陽系附近發現95顆褐矮星,比行星大但比恆星輕!
    最新發表於《天體物理學雜誌》一篇研究報告稱,該項目團隊在太陽系附近發現了1500顆「褐矮星」,其中已識別了95顆。結果發現了1500多顆介於行星和恆星之間的天體,已初步識別出了95顆是褐矮星。 其中新發現的褐矮星中最接近地球的距離僅23光年,其他都在30-60光年之間。此外部分褐矮星的溫度接近地球,可能會存在水雲。
  • 恆星滅亡故事:白矮星軌道上發現行星碎片
    距離地球大約410光年遠的地方,一大塊由重鐵和鎳構成的金屬物一直在圍繞著處女座星座的一顆坍縮的恆星運行。 這塊由華威大學的研究人員發現的小天體,被認為是一顆行星的殘餘內核。由於它所圍繞運行的恆星死亡,因此它也被摧毀了。
  • 當太陽最終變成白矮星,地球能否倖存?天龍座內首次發現真實案列
    據《天體物理學雜誌》近日刊文,一個國際天文學家小組利用美國宇航局的系外行星探測衛星(TESS)和退役的斯皮策太空望遠鏡,首次發現了第一顆圍繞白矮星運行的行星。研究認為這顆行星完好無損,而這顆白矮星的前身是一顆類太陽恆星,當它演化為白矮星時,目前的體積只比地球大了40%。這顆白矮星位于天龍座,距離地球80光年,是一個三星系統中的成員之一,年齡約為100億歲。
  • 向死而生:人類首次發現一顆圍繞白矮星旋轉的完整行星
    這表明即使在典型的恆星死亡後,它們仍可能擁有行星。而同樣的命運等待著銀河系中超過90%的恆星。 此前的研究發現,當紅巨星在變成白矮星的過程中不斷吞噬附近的行星時,這些行星就會解體。這就提出了一個問題:是否有行星可以在這樣的破壞下倖存並最終圍繞白矮星旋轉? 而在這項新研究中,天文學家調查了一顆距地球約81.5光年,位于天龍座的白矮星。
  • 科學家親眼見證了恆星系統的死亡
    他們還在WD 1145+017周圍發現了一個碎片環,這顆白矮星已經存在了大約1.75億年。總的來說,這項研究表明,一顆白矮星正在吞噬它自己的行星。不僅如此,我們現在還知道其他21顆恆星也在做同樣的事情。總的來說,這催生了一個新的研究領域,那就是關於恆星系統死亡的研究。而科學家們正在觀測行星系的死亡。
  • 類日恆星周圍首次發現類行星
    包括美國普林斯頓大學、德國馬克斯·普朗克天文研究所等在內的科研團隊近日發表公報聲稱,他們首次直接拍到了一顆繞類日恆星軌道運行的類行星天體照片。      2008年,天文學家曾經拍攝到一個類似的天體模式,當時他們公布了一個單行星和多行星系統的直接圖像,不過該系統所繞恆星是巨恆星,質量遠遠超過太陽。而此次天文學家藉助美國夏威夷的8米口徑「昴宿星團」天文望遠鏡,首次拍攝到在太陽系外類日恆星GJ 758附近,有一顆圍繞該恆星運行的天體。
  • 地球附近發現奇特「流浪行星」 不繞恆星公轉
    地球附近發現奇特「流浪行星」 不繞恆星公轉   據美國《大眾科學》網站10月11日消息稱,一組國際天文學家團隊日前發現了一顆非常奇怪的年輕恆星,其並沒有圍繞任何恆星運行,但卻「表現」的與一般正圍繞恆星運轉的行星相同。
  • 天文學家發現了第一顆圍繞白矮星運行的行星
    天文學家們發現,一顆木星大小的行星正繞著一顆白矮星運行。這一前所未有的發現表明,行星有可能可以在它們的母恆星劇烈的死亡爆發中倖存下來。想像一下,一顆大約和地球大小相當的、昏暗的晚期恆星,每34小時就有一顆巨大的木星大小的行星圍繞它運行,這絕對是一個奇怪的景象。較小但密度更大的天體,似乎控制著視覺上根本不匹配的天體形態。
  • 繞白矮星旋轉的巨行星首次發現,證明大質量行星可在恆星塌縮後繼續「生存」
    圖源:《自然》在線版英國《自然》雜誌16日公開一項天文學最新發現:美國科學家團隊首次公布了一顆木星大小的行星繞白矮星旋轉的證據。這一發現為一種理論提供了堅實依據,即大質量行星能夠在白矮星形成期間遷移到附近軌道,並繼續「生存」下去。雖然科學家一直有所猜測,一些白矮星的軌道上可能會存在行星,但長久以來,人類從未在此探測到完整的行星。
  • 恆星坍縮後,行星依然能生存,科學家首次發現這一罕見現象
    據報導,在近期發表在英國《自然》雜誌上的一篇文章,來自於美國的科學家團隊,通過觀測,第一次在宇宙中發現了一顆圍繞著白矮星運轉的,大小猶如木星一般的巨大行星,這也是人類歷史上的首次發現,這意味著,大質量行星可在恆星塌縮後繼續「生存」。
  • 在附近恆星的宜居帶上發現了地球大小的行星
    簡介:本文簡單地介紹了TOI-700恆星及其3顆行星的概況,並解釋了液態水對宜居與否的重要性。科學家通過建立模型來推測此恆星可能存在的氣候。行星d與地球同等大小,位於該恆星的宜居帶上,每37天繞TOI-700運行一周。我的同事們希望我能利用恆星和行星已知的特性為恆星d建立一個氣候模型。行星b和c的大小分別為地球大小和迷你海王星大小。然而,它們的軌道離主星更近,接收到的星光是我們地球從太陽接收到的星光的5倍和2.6倍。作為對照,表面乾熱、溫度約為860華氏度的金星,接收到的太陽光是地球的兩倍。
  • 科學家的藝術館|罕見的白矮星和身旁行星
    長久以來,天文界普遍認為,恆星在瀕臨死亡中掙扎時,其附近的行星難逃毀滅的命運。恆星瀕臨死亡時,會像氣球一樣不斷向外膨脹,並逐漸接近或超過周圍行星的軌道,進而將行星「收入囊中」。因此,科學家此前從未在白矮星周圍觀測到過行星的存在。
  • 如果一顆恆星已死亡,那麼行星上的生命,會滅絕後二次起源嗎?
    這些遙遠星球的化學性質可能表明那裡存在生命,為了幫助未來的科學家理解新望遠鏡向他們展示的是什麼,康奈爾大學天文學家們為這些巖石行星世界開發了一份光譜場指南。訣竅是抓住一顆系外行星在白矮星面前快速穿越,白矮星是一顆小而緻密的恆星,是已經耗盡了能量的恆星核心。研究人員希望也在尋找這種凌日過境方式,如果觀察到這種行星的凌日,科學家就可以找出它的大氣層中有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