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顆比母恆星大7倍的行星被科學家首次發現,可能為生命創造條件

2020-11-23 探索地外文明

最近科學家首次在一顆白矮星周圍發現了一個完整的世界,這意味著其實在母恆星死亡之後,繞其公轉的行星不受劇烈影響而存活下來。

我們之前講過白矮星是中等大小的恆星,在燃盡所有燃料退去外部包層後,剩下的一個地球大小的冷卻的核,我們的太陽在膨脹成紅巨星以後,最終也將逐漸變成一顆白矮星。

銀河系中90%的恆星都將面臨這樣的命運,就像參宿四一樣,任何在它附近軌道運行的行星都會被它吞噬,最終他們會耗盡所有的燃料,並重新坍縮成白矮星。

這顆名為wd1856b的白矮星則很罕見,它距離地球80光年是一個三星系統的一部分,而倖存的系外行星被稱為wd1856B體積與木星相當,而最讓人感覺不可思議的是這一顆行星的體積要比他的母恆星大7倍。

研究人員認為為了避免在原恆星演化為一顆紅巨星時被淹滅,wd1586B最初繞該恆星公轉的距離一定比地球和太陽之間的距離還要遠,後來在殘存的行星系統中與其他行星的引力相互作用,將wd1586B甩入了更近的軌道。

現在它與白海星的距離大約是水星與太陽距離的1/20,公轉周期大約是34小時,儘管白矮星不再進行核聚變,但他們仍在數10億年內保持高溫,與這顆行星經歷了類似的旅行最終會進入白矮星的宜居帶,這可能為恆星死亡很久之後行星系統上誕生第2代生命提供一條新的途徑。

研究人員認為未來利用大型太空望遠鏡,我們可以驗證那些原本位於宜居帶的行星,在他們主星死亡後是否依然還在,甚至於還可以檢測生命是否能夠在這些行星上倖存下來,樂觀的講,生命在被給予合適的條件之後,或許能夠擁有比一般情況更長遠的發展時間和空間。

相關焦點

  • ...科學家發現一顆可能環繞兩顆恆星運轉的新行星,但與《星球大戰...
    藝術概念圖,展現了現實版「塔圖因」星球克卜勒-16b  北京時間1月12日消息,據美國國家地理網站報導,2011年秋季,科學家發現一顆可能環繞兩顆恆星運轉的新行星但根據新的電腦模擬,克卜勒-16b可能擁有一顆適於生命居住的類地衛星。  克卜勒-16b是由美國宇航局的克卜勒望遠鏡發現的。這架望遠鏡通過觀測行星在母星前方穿過時導致的母星亮度變化確定這顆行星的存在。進行此項新研究過程中,美國德克薩斯州大學阿靈頓分校的博士生比利-誇爾斯和同事假設克卜勒-16b擁有一顆質量與地球類似的衛星,而後進行幾次模擬,模擬這顆衛星可能的構造。
  • 首次發現的7顆「戀母」行星有3個宜居,或有生命存在
    在北京時間23日凌晨召開的新聞發布會上,NASA又宣布了一個令人吃驚又興奮的新發現:科學家們通過斯皮策紅外太空望遠鏡,在距離地球39光年的地方,首次發現了7個地球大小的行星圍繞一顆恆星運行的行星系統,更重要的是,其中3顆恆星位於母恆星TRAPPIST-1的宜居帶內。
  • 適合生命存在的行星需要擁有的條件,克卜勒452b不存在生命
    目前為止一直都以行星是否處於宜居帶這個條件來尋找適合生命存在的行星,而實際上僅僅處在宜居帶這樣一個條件是遠遠不夠的。以地球為例能夠發展出像人類這樣的文明,還是有著許多獨特的條件的,比如對太陽的要求就有很多,首先它的質量不能太大也不能太小,恆星都會有一個穩定的熱核反應階段,稱之為恆星的主序星階段,像太陽這樣質量的恆星都可以穩定燃燒上百億年,而質量為70倍太陽的恆星僅僅只能燃燒50萬年左右,太陽質量10倍的恆星也只能燃燒幾百萬年。
  • 科學家發現比鄰星不只一顆行星,還有一顆6倍地球質量的潛在行星
    行星上面有生命存在嗎?其實天文觀測中已經發現比鄰星系中有行星存在,2016年8月時歐洲南方天文臺宣布在比鄰星附近發現一顆行星!它就是比鄰星b,和地球差不多大小,距離比鄰星只有700萬公裡,比水星到太陽的距離還近得多,然而由於比鄰星是一顆紅矮星,質量只有太陽的1/8,所散發出的光和熱也比較弱,表面溫度只有2800k左右,所以其宜居帶比太陽系更靠近星體,因此比鄰星b這顆行星位於比鄰星的宜居帶中。
  • 科學家首次發現圍繞白矮星運轉的候選行星
    它可能是一顆木星大小的行星,圍繞著比它小得多的主恆星——一顆暗淡的白矮星——運行。新浪科技訊 北京時間9月18日消息,一顆恆星的死亡並不一定意味著圍繞其運轉的行星也會迎來末日。現在,科學家可能已經找到了直接的證據,證明行星可以在其母恆星死亡時不受到劇烈影響而存活下來。一項新的研究報告稱,天文學家發現了一顆巨大行星正圍繞一顆白矮星運轉的跡象。
  • 科學家首次發現圍繞白矮星運轉的候選行星
    它可能是一顆木星大小的行星,圍繞著比它小得多的主恆星——一顆暗淡的白矮星運行  一顆恆星的死亡並不一定意味著圍繞其運轉的行星也會迎來末日。現在,科學家可能已經找到了直接的證據,證明行星可以在其母恆星死亡時不受到劇烈影響而存活下來。
  • 科學家首次在死亡恆星附近發現倖存行星
    2020年9月17日,《自然》雜誌刊發了一項新研究,一支國際天文小組在美國宇航局NASA的凌日系外行星巡天衛星和斯皮策太空望遠鏡的幫助下,首次在死亡恆星——白矮星附近發現一顆完整的倖存行星。據介紹,WD 1856 b是一顆氣態巨行星,而WD 1856則是類太陽恆星死後坍縮的殘骸,直徑僅比地球大40%
  • 宇宙十大行星之最 這顆行星可能有生命
    無論是70多年前被定義為行星,還是如今因為行星含義發生變化而被貶為「矮行星」,冥王星從未也無法為自己辯護,只能默默接受著一切,堪稱最鬱悶的行星。 最大的行星:「TrES-4」  「TrES-4」是天文科學家日前最新發現的一顆行星,也是迄今為止人類發現的宇宙中最大的一顆行星。在距離地球約1435光年外的太空圍繞一顆恆星轉動。
  • 事實證明,一顆沒有恆星的行星也可能存在生命!
    長久以來,適宜的距離一直是描述一顆行星離它的恆星有多遠才能維持生命的規則。但一項新的研究挑戰了這個理論。研究人員計算,如果一顆行星不是通過星光而是通過放射性衰變加熱,它的表面也是可以保持水和其他液體的。他們推測,這為許多行星——甚至是不依附於恆星的自由漂浮的世界——擁有生命提供了可能性。換句話說,一顆沒有恆星的行星也可能適宜居住!
  • 大發現!科學家發現一顆巨大的行星在死星的屍體附近運行
    我們現在可能有直接的證據表明,行星能夠安然無恙地生存下來,而這正是導致它們的主星死亡的原因。一項新的研究報告稱,天文學家已經發現了一顆完整的巨型行星圍繞著一顆被稱為白矮星的超高密度恆星屍體旋轉的跡象。這顆被稱為wd1856的白矮星是距離地球約80光年的三星系統的一部分。
  • 恆星坍縮後,行星依然能生存,科學家首次發現這一罕見現象
    據報導,在近期發表在英國《自然》雜誌上的一篇文章,來自於美國的科學家團隊,通過觀測,第一次在宇宙中發現了一顆圍繞著白矮星運轉的,大小猶如木星一般的巨大行星,這也是人類歷史上的首次發現,這意味著,大質量行星可在恆星塌縮後繼續「生存」。
  • 超級行星密度與鉛相當質量為地球8倍
    天文學家近日發現一顆密度與鉛相當的系外「超級地球」,名為「55 Cancri e」,繞母星運行一周只需要不到18個小時。這一發現是行星演化和倖存研究史上最具有突破性的發現。  55 Cancri e是迄今為止發現的密度最大的固態行星,距離地球很近,天文愛好者可以用肉眼觀察到它所繞的恆星。這顆多巖系外行星的直徑達到1.3萬英裡(約合2.1萬公裡),比地球大60%,質量和密度分別是地球的8倍和2倍。其表面溫度接近2700攝氏度,一些天文學家認為,藉助強大的地心引力,這顆行星可能擁有大氣層。
  • 其他的類地行星上如果可以誕生像人類的文明,需要什麼樣的條件?
    美國宇航局曾宣布,他們藉助克卜勒空間望遠鏡,科學家首次發現了一顆地球大小,且位於母恆星宜居帶中的行星——克卜勒-186f。母恆星克卜勒-186位於天鵝座,距地球約500光年,這是一顆紅矮星,質量約為太陽之半。也許是地球人自覺太過孤單,渴望找到外星夥伴。
  • 天文學家發現最大行星 體積相當地球20倍
    中國日報網環球在線消息:一個國際性的天文學觀測組日前發現了迄今宇宙體積最大的一顆行星,它的體積足足有地球的20倍,但密度卻低得驚人,無論從哪方面來看,都令科學家十分費解。    體積大得反常    據美國媒體報導,這個新發現的行星被科學家命名為「TrES-4」,在距離地球約1435光年外的太空圍繞一顆恆星轉動。
  • 「天眼」發現,銀河系外一顆類似「眼球」的行星,或存在智慧生命
    今天為大家介紹一個奇特的系外行星,這個從遠處看這個行星類似人類的眼球,所以科學家親切地稱之為「眼球」行星。這顆行星是科學家們尋找外星生命的歷程中驚人發現,它位於銀河系之外的一個普通星系,這個星系的中心是一顆普通的不能再普通的紅矮星。
  • 科學家發現了24顆可能比地球更適合生命生存和進化的超適居行星
    僅僅在銀河系中就有不計其數的恆星。其實你無法數清它們的數量,每顆恆星附近都可能有一顆行星,它們被稱為系外行星,其中一些的系外行星或許位於適居帶之內,並且擁有形成生命體所需的一切條件。在四千五百個已知的系外行星之中,科學家們確定了24顆比地球更適合生命生存和進化的超適居行星。
  • 科學家首次在太陽系外發現擁有水的巖石行星
    科學家首次在太陽系之外發現了擁有水的行星,這是在探索適宜居住的世界方面取得的重大突破。人類在距離地球110光年的地方發現了水蒸氣,這顆名叫K2-18b的星球是地球大小的兩倍,質量是8倍。據倫敦大學學院的科學家稱,K2-18b還有大氣,活物的溫度範圍是正確的。
  • 類日恆星周圍首次發現類行星
    包括美國普林斯頓大學、德國馬克斯·普朗克天文研究所等在內的科研團隊近日發表公報聲稱,他們首次直接拍到了一顆繞類日恆星軌道運行的類行星天體照片。      2008年,天文學家曾經拍攝到一個類似的天體模式,當時他們公布了一個單行星和多行星系統的直接圖像,不過該系統所繞恆星是巨恆星,質量遠遠超過太陽。而此次天文學家藉助美國夏威夷的8米口徑「昴宿星團」天文望遠鏡,首次拍攝到在太陽系外類日恆星GJ 758附近,有一顆圍繞該恆星運行的天體。
  • 恆星都比行星大嗎?《自然》:小恆星比大行星小7倍的奇異星系
    目前天文學家找到的最小的恆星2MASS J0523-1403的直徑是12萬公裡,而木星的直徑都有14萬公裡,說明確實有一些恆星比木星還小。木星在地球眼中算是一個龐然大物,但在行星裡算不上最大的,理論上行星的質量最大可以達到木星的13倍,再大就會發生核反應變成褐矮星。實際上天文學家已經找到的行星裡體積最大的是HD100546B,它的直徑是木星的7倍,是太陽的65%。
  • 發現多恆星系統行星,可能存在宜居的條件,這些行星是如何形成的?
    宇宙中只有地球是唯一存在生命的星球嗎?還是有更多的星球存在著生命?如果有的話,這些生命會是什麼樣子?為了回答這個問題,科學家們在太陽系外空間苦苦尋找了許多年,一直在觀測驗證距離太陽系以外的其他圍繞恆星運行的遙遠行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