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家發現白矮星吞食行星碎片 預示太陽系未來

2021-01-15 中國新聞網

科學家發現白矮星吞食行星碎片 預示太陽系未來
2015-10-23 09:36:37來源:中國新聞網作者:${中新記者姓名}責任編輯:孔慶玲

    幾十年來,天文學家設想白矮星可能還在繼續吸取周圍外行星和小行星的殘留物,這些殘留物是在白矮星激烈的形成階段被甩到行星系統內部,並被其強大的引力撕碎的。現在這個研究是天文學家首次觀測到正在進行中的此類過程。  

  中新網10月23日電 據外媒報導,美國太空總署(NASA)日前在《自然》科學期刊發布最新天文圖像,顯示在距離地球570光年的處女座星團中,有行星碎片在一顆白矮星約83.7萬公裡的軌道上運行。天文學家認為,該行星是被白矮星的重力撕碎,形容這是人類首次「看著一個太陽系毀滅」,同時預示了當太陽變成白矮星後,地球可能面臨的最終命運。

當一個質量不太大的恆星,例如太陽,耗盡它的所有燃料時,就會變成一個白矮星。恆星會首先膨脹成一個紅巨星,尺寸大到足以吞沒內行星(對於太陽系來說,就包括地球在內),然後褪去外層物質,只留下一個很小、很緻密的核,重元素會被白矮星巨大的引力拖入恆星中心。

  據悉,哈佛史密松天體物理中心的范登堡及其研究團隊,利用克卜勒2號太空望遠鏡研究白矮星「WD1145+017」,發現每隔4.5小時,白矮星散發出的光芒便減少40%,意味著有東西掠過白矮星及望遠鏡之間。范登堡表示,這是人類首次證實,白矮星附近有由巖石組成、正在解體的天體運行。

10月22日消息,最近,科學家觀測到了被摧毀的行星系統的殘留物繞著死去的恆星運動,並被其逐漸吞食的景象,而這很可能也是我們太陽系最終的命運。圖為藝術家繪製的小行星在繞白矮星運行過程中逐漸解體的景象。

  分析稱,太陽等恆星藉助核反應運作,把氫原子轉化成氦原子,但當氫原子耗盡後,恆星會轉為燃燒氦、碳和氧等較重元素,體積大幅增加,直到外層消失,留下體積接近地球的核心,成為白矮星。

科學家們研究了室女座中的白矮星WD 1145+017,它距離地球約571光年。他們發現可能多有6個或更多的小型巖石天體正圍繞著該白矮星運動,並拖著由塵埃組成的尾巴,這表明了這些巖石天體正在逐漸解體。研究者估計,每秒鐘有800萬千克的物質受到白矮星的巨大熱量烘烤而蒸發。

  天文學家預測,太陽50億年後將耗盡氫原子而急速擴大,吞噬水星、金星,甚至地球;即使地球逃過厄運,也會因重力而被白矮星拉近,終被撕碎。

  除預示地球未來外,這次發現或解釋了白矮星表面出現重金屬原子的原因。一般來說,鈣、矽和鐵等較重原子會受白矮星超強重力的影響而被吸進核心,表面只剩氫及氦等輕原子。

  但天文學家發現,部分白矮星表面仍存有重原子。此次發現或意味重原子來自圍繞白矮星運行、被重力撕碎的行星。

相關焦點

  • 恆星滅亡故事:白矮星軌道上發現行星碎片
    這塊由華威大學的研究人員發現的小天體,被認為是一顆行星的殘餘內核。由於它所圍繞運行的恆星死亡,因此它也被摧毀了。現在科學家稱這顆恆星為白矮星SDSS J122859.93 + 104032.9,本周發表在《科學》雜誌上的研究結果可以讓我們對地球的未來有了一個驚人的了解。
  • 科學家發現第一個圍繞白矮星的巨型行星
    研究人員首次使用ESO的超大望遠鏡發現了與白矮星相關的巨型行星的證據。該行星在近距離內繞著熾熱的白矮星(類似太陽的恆星殘骸)繞行,導致其大氣層被剝奪並在恆星周圍形成氣體盤。這個獨特的系統暗示了我們自己的太陽系在不久的將來會是什麼樣子。
  • 異形星球碎片被發現,這個外星球留下了重要證據,地球未來或如此
    宇宙中的星球都有自己的生命周期,這個新的發現讓我們了解到更多有關行星死亡的信息。有一顆行星(異形星球)的碎片正圍繞著白矮星SDSS J122859.93 + 104032.9運行,已經被發現了,並且在這個過程中留下了一股尾氣,這個重要的證據便是外星球殺手唯一遺留下的訊息。研究報告指出:在白矮星高密度恆星屍體的周圍塵埃碎片盤中,科學家們發現一個體面大小的物體。
  • 科學家首次發現圍繞白矮星運轉的候選行星
    它可能是一顆木星大小的行星,圍繞著比它小得多的主恆星——一顆暗淡的白矮星——運行。新浪科技訊 北京時間9月18日消息,一顆恆星的死亡並不一定意味著圍繞其運轉的行星也會迎來末日。現在,科學家可能已經找到了直接的證據,證明行星可以在其母恆星死亡時不受到劇烈影響而存活下來。一項新的研究報告稱,天文學家發現了一顆巨大行星正圍繞一顆白矮星運轉的跡象。
  • 科學家首次發現圍繞白矮星運轉的候選行星
    它可能是一顆木星大小的行星,圍繞著比它小得多的主恆星——一顆暗淡的白矮星運行  一顆恆星的死亡並不一定意味著圍繞其運轉的行星也會迎來末日。現在,科學家可能已經找到了直接的證據,證明行星可以在其母恆星死亡時不受到劇烈影響而存活下來。
  • 天文學家發現了第一顆圍繞白矮星運行的行星
    一顆白矮星小到可以裝進木星的大紅斑內,這讓你感覺這個恆星系統看起來無比奇怪。根據最近發表的一項新研究,這樣奇怪的系統確實存在。堪薩斯大學(University of Kansas)的科學家表示,這是「首次明確發現圍繞白矮星運行的行星」。這項新的研究發表在「自然」雜誌上,由威斯康星大學麥迪遜分校的天文學家安德魯·范德伯格領導。
  • 科學家發現罕見一幕:白矮星的周圍,竟然也有行星存在
    而中等質量的恆星,則會變成中子星,小質量的恆星則會變成白矮星。白矮星的周圍有行星存在嗎?宇宙中的恆星系統數不勝數,當一顆恆星的周圍出現行星圍繞著它運行,即使是僅有一顆行星,恆星系統也正式建立。一般來說,最終會演化成白矮星的恆星,由於個頭很小,所以它們的壽命都普遍較長,一般都在百億年以上。
  • 科學家的藝術館|罕見的白矮星和身旁行星
    長久以來,天文界普遍認為,恆星在瀕臨死亡中掙扎時,其附近的行星難逃毀滅的命運。恆星瀕臨死亡時,會像氣球一樣不斷向外膨脹,並逐漸接近或超過周圍行星的軌道,進而將行星「收入囊中」。因此,科學家此前從未在白矮星周圍觀測到過行星的存在。
  • 白矮星周圍,被剝離外層的死亡行星內核,存活最長可達10億年!
    天文學家正計劃通過「調諧」白矮星發出的無線電波來尋找白矮星周圍系外行星的核心。在華威大學領導的一項新研究中,科學家們根據白矮星是否可能擁有現存的行星核心,以及我們能夠「收聽」的無線電信號強度,確定了開始搜尋的最佳候選白矮星。這項由英國皇家天文學會迪米特裡·韋拉斯博士(Dr.
  • 「流浪行星」光臨太陽系,之前幾乎被人類遺忘,或許預示地球未來
    科學家在搜尋銀河系中心時,就發現了大約10顆質量與木星相仿的流浪行星,但它們距離太陽系太過遙遠,還無法預測流浪行星接下來的行徑,但並不排除流浪行星的目的地會是太陽系的可能。科學家認為,行星不可能從開始就處於流浪的狀態,它們最開始也一定存在於一個恆星系統中,就像太陽系和地球的關係一樣,但後來這個恆星系統遭遇了某些變故。最可能發生的情況就是遇到了其它質量更大的恆星或行星,在引力的作用下,其中有些行星被拉扯出來,脫離了原恆星系統,這才致使其成為在宇宙中四處飄蕩的「流浪行星」。
  • 太陽系外行星的借屍還魂
    縱然太陽系外行星充滿了神秘,但它們的遺存正在為它們的一生提供線索。在過去的十年裡,天文學家找到了一個辦法可以從內而外地來探測太陽系外行星的內部。這些觀測可以提供更多有關它們成分的詳細信息。在太陽系中,科學家們事實上還沒有辦法來窺視行星的內部。即便我們就站在地球上,但對於地球成分中的70~80%仍不清楚。這並不是說科學家們對地球的組成茫然無知。
  • 白矮星光譜中藏有行星消息
    白矮星是低質量恆星燃燒完核心的氫所殘留下的碳氧核心,然而光譜觀測發現其大氣多是由氫和氦組成。此差異主要因其表面重力較大,產生分層效應(較重的元素沉澱較快)較明顯,比氦重的元素在很短時間(和冷卻時間相比)內就沉澱,使得大氣多是由氫和氦組成。
  • 首次發現行星繞白矮星運行證據!天文學家:這給地球命運帶來希望
    當天文學家對7000多顆白矮星進行觀測研究的時候發現「WDJ0914+1914」呈現出不同的性質,因為從微弱變化的光線中檢測出了不同的微量化學元素,這在其它白矮星觀測中是不存在的。研究發現這些微量元素是從氣體盤中由外向內而來,這意味著還有一顆天體在環繞著白矮星運動,並且受其氣體盤的影響。
  • 科學家發現「π行星」,它揭示了地球未來的命運
    在使用從地面觀測的網絡望遠鏡SPECULOOS系統歸零調節時,來自美國麻省理工學院的科學家團隊,發現了一顆白矮星,並且在它的周圍,發現了一顆圍繞著其運行的行星。自從人類大型巡天項目啟動以來,科學家們目前已經在宇宙中發現了數十萬顆的白矮星,未來當太陽走向生命尾聲後,太陽也同樣會變成一顆白矮星。
  • 離開太陽系人類能去哪裡!未來,或可在白矮星附近居住
    最近科學研究發現了第一顆行星繞a軌道旋轉的白矮星,後者命名為WD 1856b,它繞軌道運行一圈大約是每1.4天一次。值得注意的是,這顆巨大的白矮星WD 1856 b比它所穿越的恆星殘骸大7倍。在這種情況下,極大的可能有地球大小的行星在與白矮星合適的距離下運行,它們的表面溫度類似於地球,而且,它離現在我們所處的太陽系很近。
  • 為什麼有些白矮星有塵埃雲,有些卻沒有?
    最初膨脹的體積被稱為紅巨星,它的體積足以吞噬遠至地球甚至火星的行星。然後它內爆,留下白矮星,它最初的溫度可以高達5萬攝氏度,直到它逐漸冷卻到默默無聞。到目前為止,科學家的觀測也符合以上的說法。但天文學家發現,其中約4%似乎伴隨著塵埃雲。
  • 恆星坍縮後,行星依然能生存,科學家首次發現這一罕見現象
    據報導,在近期發表在英國《自然》雜誌上的一篇文章,來自於美國的科學家團隊,通過觀測,第一次在宇宙中發現了一顆圍繞著白矮星運轉的,大小猶如木星一般的巨大行星,這也是人類歷史上的首次發現,這意味著,大質量行星可在恆星塌縮後繼續「生存」。
  • 太陽未來會是變成白矮星、中子星還是黑洞,太陽系會消失嗎?
    從恆星演化的趨勢來看,太陽未來幾十億年有可能會演化成白矮星。一旦太陽演化成白矮星後,太陽系的八大行星可能會因為太陽的爆炸而毀滅,當然太陽系也不復存在。圖2 太陽系行星在圍繞太陽旋轉恆星一般是如何演化的一般來說,恆星的演化過程就是研究恆星誕生到消亡的全過程,主要包括恆星的誕生、成長、成熟、衰老、消亡的全過程。
  • 如果把太陽換成一顆白矮星,太陽系會怎麼樣?
    但是恆星都是有壽命的,試想一下,如果把現在的太陽換成年老時期的白矮星,忽略掉膨脹為紅巨星的吞沒行星的階段,整個太陽系會怎麼樣呢?要回答這個問題,我們首先了解一下什麼是白矮星。白矮星一般是恆星演化到了末期一種比較穩定的形態。具有體積小、亮度低、溫度高和密度高的特點。
  • 天文學家發現第一個已知的行星繞白矮星運行
    令人難以置信的是,圖像中的兩個物體實際上是接近比例的,因為白矮星的大小大致相當於地球。圖片:NASA / JPL根據最近發表的新研究,這種系統實際上存在。堪薩斯大學物理學和天文學助理教授,該研究的合著者伊恩·克羅斯菲爾德(Ian Crossfield)解釋說,這是行星首次繞白矮星運轉的明確發現。新發現的獨特之處在於,行星很大,凝聚力強,並且軌道相當穩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