宇宙中存在著一些「流浪行星」,它們與地球最大的區別就是:流浪行星沒有一個類似太陽的恆星繞之旋轉,這樣的星球也許在宇宙中多達數千億顆。
科學家在搜尋銀河系中心時,就發現了大約10顆質量與木星相仿的流浪行星,但它們距離太陽系太過遙遠,還無法預測流浪行星接下來的行徑,但並不排除流浪行星的目的地會是太陽系的可能。
行星為何會流浪?
科學家認為,行星不可能從開始就處於流浪的狀態,它們最開始也一定存在於一個恆星系統中,就像太陽系和地球的關係一樣,但後來這個恆星系統遭遇了某些變故。最可能發生的情況就是遇到了其它質量更大的恆星或行星,在引力的作用下,其中有些行星被拉扯出來,脫離了原恆星系統,這才致使其成為在宇宙中四處飄蕩的「流浪行星」。
也有另一種可能性:流浪行星或許是氣體與塵埃雲混合形成的,更類似恆星的生長方式。但一團氣體或塵埃雲在塌陷的過程中,只可能形成一顆行星,而不會是恆星,因為這團塵埃雲在演變的過程中不可能產生等離子體,也不會產生核聚變。這種類型的流浪行星與普通行星有很大差別,體積也會更小,更難以被探測器發現。
尋找流浪行星
尋找流浪行星的過程也並不輕鬆,因為這些飄蕩的星球早已脫離原來的恆星系統,又不像恆星那樣會發光發熱,紅外望遠鏡根本檢測不到它們的存在。所以科學家只能用引力透鏡的形式尋找它們的蹤跡,引力透鏡是一種觀察效應,因為哪怕一顆行星的體積很小,其質量也會扭曲宇宙的時空結構,尤其是在非常大的物體(例如黑洞或整個星系)周圍,即使是孤立的行星也測到時空的翹曲度,稱為微透鏡。
所以在尋找流浪行星的過程中,如果行星的位置距離它旁邊的恆星、或更大體積的天體位置重合,那麼恆星的光將在繞過行星時,在時空裡發生彎曲。明顯表現在行星就像一個放大鏡一樣,放大了背景恆星所發出的光,當恆星和行星完全重合時,天文學家將其視為恆星亮度的峰值。科學家根據這種亮度的變化,可用於計算流浪行星的質量和它的行徑線索。
由於這些流浪行星缺少熱量的來源,這些星球上存在生命的可能性很小,但這並不代表沒有更極端的情況:流浪行星雖然遠離恆星,但如果這顆行星在流浪之前就已經滿足生命誕生的一切條件,那麼該行星上的溫室效應反而能很好地保留住星球內部元素衰變產生的熱量,從而孵化出適宜生物生存的環境。
科學家還猜測,流浪行星可能預示著地球未來的結局之一。因為數億年以後,仙女星系會與銀河系碰撞在一起,屆時兩個星系的天體會交織在一起,其中不乏引力更大的恆星。而如果另一個恆星系統與太陽系的運行軌道重複,那麼地球也許會成為其中的「受害者」被拉扯出去,最終也變成一顆流浪行星。而這樣的結局,也是人類最不願意看到的,無論那時人類還是否存在於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