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實版流浪地球?科學家大膽推測:宇宙中可能遍布著流浪的行星

2020-09-05 姿勢分子knowledge

通常來說,我們習慣於將地球大氣層之外的區域稱作太空。顧名思義,太空的意思就是一片什麼都沒有或者說幾乎什麼都沒有的宇宙空間,屬於高度真空的狀態。長期以來,科學家也相信恆星與恆星之間的區域幾乎就是真空,什麼也沒有。

不過,俄亥俄州立大學(OSU)的天文學家Scott Gaudi對此卻不以為然。他認為,這些太空區域很可能遍布著大量的流浪行星,只不過它們過於暗淡,以至於我們目前還看不到。

一說到流浪行星,很多人可能會想到流浪地球。不過,流浪地球是科幻作品裡人類為了逃離太陽系而驅動地球的主動遷移,而這些流浪地球則是被動地流浪。和地球這樣的行星圍繞在自己的宿主恆星周圍進行公轉不同,宇宙中還有一種行星,並不歸屬於某顆恆星,而是孤獨地在宇宙空間中穿梭。

沒有人知道這些流浪行星是如何形成、為何「流浪」的。從正常的思維來考慮,這種天體有兩種形成的可能:第一種可能,就是它們原本屬於某顆恆星,但是後來由於引力的擾動被甩出系統,從此流浪;第二種可能,是它們像正常的恆星一樣由星際氣體和塵埃坍縮形成,但是由於質量不足,沒有形成恆星,也沒有屬於自己的系統。

雖然並不圍繞恆星,但這些天體的結構和組成成分和太陽系中的行星相類似,所以我們仍然稱之為行星。既然是行星,它們就不會自己發光,再加上沒有宿主恆星,所以這些流浪行星非常非常暗淡,以至於到今天我們對這種天體的了解還幾乎是0。

Gaudi說:「宇宙中可能到處都有流浪行星,而我們甚至毫無察覺。」

不過,這樣的歷史可能快要結束了,NASA正在打造的下一代觀測設備——耗資40億美元的南希·格雷斯·羅曼太空望遠鏡將要揭開這些神秘天體的面紗,如果它們真的存在的話。南希·格雷斯·羅曼被稱為哈勃之母,是哈勃太空望遠鏡能夠發射升空的領袖,新一代望遠鏡也因此以她的名字來命名。羅曼望遠鏡將擁有比哈勃望遠鏡大100倍的視野,從而對更廣闊的宇宙進行巡查和探索。

(圖片說明:NASA官網發布的羅曼望遠鏡假想圖)

根據NASA的設想,羅曼望遠鏡將會打開一扇調查、研究那些被束縛在恆星周圍的系外行星的大門。與此同時,對於遊蕩在星際空間、隱藏在黑暗之中的流浪行星,它也有大展身手的舞臺。

俄亥俄州立大學天文學研究生Samson Johnson和他的團隊對羅曼望遠鏡的前景進行了預測,他們相信,這個即將展開的對自由漂浮的行星質量天體(FFPs)的觀測項目,將具有比現在高出至少10倍的觀測能力,這對於我們了解流浪行星來說至關重要。

Johnson說:「這為我們打開了一扇窗,從而了解這些天體的世界,在此之前我們從沒有這樣的機會。雖然現在已經有一些流浪行星被發現,但想要真正獲取到它們的圖像,我們就必須藉助於羅曼這樣的設備,這對於我們來說是一個全新的領域。」

那麼,羅曼太空望遠鏡要如何觀測這些流浪行星呢?

通常來說,科學家們研究系外行星的方法有很多,除了極少數可以直接觀測的之外,絕大部分都是通過系外行星給宿主恆星帶來的影響來間接觀測。然而這些方法都不適用於流浪行星,因為它們不圍繞任何恆星公轉。因此,留給科學家們研究這種天體的方法,就只有一個了。

愛因斯坦告訴我們:引力是可以扭曲時空的,在扭曲的時空下,原本沿直線傳播的光看起來也像扭曲了一樣。如果有一個天體遮擋住了另一個天體,那麼被遮擋天體的光線會在遮擋者的引力作用下發生彎曲,被我們觀測到,這就是愛因斯坦提出的引力透鏡效應。

一般來說,像星系這樣擁有著數千億倍太陽質量的引力源所產生的引力透鏡效應要更明顯一些,黑洞或者恆星也能產生被我們勉強觀測到的效果。理論上來說,行星質量雖然小,但也能產生這樣的效果,但是極不明顯,因此被稱作微引力透鏡效應。所以,我們就需要更精密的設備來進行觀測,這就是我們寄托在羅曼望遠鏡身上的希望。

通常我們也會通過系外行星對宿主恆星形成的微引力透鏡效應來研究它們,但是對於流浪行星來說,雖然沒有宿主恆星,它也可以將其他更遙遠的天體偏折一點微小的角度,我們可以通過這些光線的變化來尋找、研究流浪行星。不過,其他系外行星有穩定的公轉周期,所以對宿主恆星產生的微引力透鏡效應非常規律,而流浪行星在這方面則又有著新的困難。

路易斯安那州立大學的天體物理學家Matthew Penny介紹說:「流浪行星產生的微透鏡信號所持續的時間只有幾個小時到幾天,然後就會永遠消失。這就導致地球上的我們即使利用多臺望遠鏡,觀測起來仍是困難重重,而羅曼望遠鏡則打破了這個限制。」

根據計劃,羅曼太空望遠鏡將會在2025年發射升空,比詹姆斯·韋伯太空望遠鏡還要晚。而且,根據NASA在太空望遠鏡發射方面的一貫風格,恐怕它的實際升空時間也會更晚。但不管怎樣,科學家們仍然寄希望於通過它來看到第一批流浪行星。

自從上個世紀末開始到現在,科學家們已經發現了4000多顆系外行星。但是,這種沒有宿主恆星的流浪行星還是一個未知的領域,它們的特點、數量都對我們理解宇宙空間有著重要的意義。這種天體到底是特立獨行還是隨處可見、它們到底因何脫離了宿主恆星而獨自流浪,或許都要等羅曼望遠鏡給出答案了吧。

相關焦點

  • 現實版的「流浪地球」!宇宙中神奇的流浪行星!
    流浪行星流浪行星流浪行星又被稱為星際行星、孤兒行星。早在很久以前科學家就推測過流浪行星的存在,但直到2011年,科學家才利用重力微透鏡法第一次證實了流浪行星的存在。根據推測,銀河系中木星大小的流浪行星大約是銀河系恆星數量的兩倍之多。
  • 現實版流浪地球,銀河系中發現地球大小的流浪行星
    劉慈欣的科幻小說《流浪地球》非常受歡迎,它還被拍成電影在春節檔放映。這個故事講述的是太陽進入快速膨脹期,為了逃離被吞噬的命運,科學家在地球上安裝了行星發動機,推動著地球逃離太陽系。此後,地球不再繞任何恆星旋轉,成了所謂的流浪地球。
  • 宇宙中有數萬億顆流浪行星,地球也能去流浪嗎?
    觀測是困難的至今,「流浪行星」這種概念很少出現在我們的視野當中,雖然科學家是預測太空中這種自由漂浮的行星的數量會比銀河系中的恆星還多,但是人類至今其實只發現了一個這樣的流浪行星。,但是科學家卻認為這些行星的數量很可能是在數百億到數萬億之間。
  • 《流浪地球》在上演?科學家:銀河系內流浪行星可能有幾萬億個
    對於大部分朋友來說,我們印象中的行星應該是環繞太陽這些巨大的恆星公轉,就像我們地球365天就環繞太陽一圈,年復一年,從來沒有停止過。但是當《流浪地球》這一部電影上映以後,讓我們看到了地球「逃離」太陽系時可能出現的場景,看起來很不可思議,所以也有一些朋友認為,這終究只是電影,帶著地球去「流浪」是不可能實現的。但是科學家的發現,刷新了我們的認知。
  • 《流浪地球》在上演?科學家:銀河系內流浪行星可能有幾萬億個
    對於大部分朋友來說,我們印象中的行星應該是環繞太陽這些巨大的恆星公轉,就像我們地球365天就環繞太陽一圈,年復一年,從來沒有停止過。但是當《流浪地球》這一部電影上映以後,讓我們看到了地球「逃離」太陽系時可能出現的場景,看起來很不可思議,所以也有一些朋友認為,這終究只是電影,帶著地球去「流浪」是不可能實現的。
  • 現實版流浪地球?科學家發現一顆最小「流浪行星」
    圖片來源:pixabay   「流浪行星」一詞適用於不繞恆星運行的行星。這些行星在銀河系中無人陪伴地孤獨飛行,天文學家最近宣布他們發現了迄今為止最小的流浪行星候選星,這顆行星可能比地球還小,質量介於我們居住的星球和火星之間。   如果這顆「流浪行星」的身份能夠得到證實,這將標誌著此類天體研究的一個裡程碑,據信「流浪行星」在整個銀河系內外都很常見,但探測起來卻很有挑戰性。
  • 宇宙中大約有超1000億顆流浪行星,科學家推測:或已出現生命!
    2019年一部電影騰空出現,《流浪地球》電影中講述了未來人類的生存環境,遭受了很嚴重破壞,所以不得不利用一個發動機來推動人類走出太陽系,讓地球成為了一個流浪行星,除了在電影中提到的流浪行星之外,宇宙目前存在大量流浪行星,前段時間美國的天文學家,利用太空望遠鏡發現了眾多流量,初步估測宇宙中大約有超過
  • 星際行星:流浪於宇宙的「孤兒們」。地球生命的隱形威脅
    在我們周圍的空間中,不僅有無數小行星,還充斥著高速飛馳的星際行星,又稱為流浪行星,孤兒行星。它們失去了恆星,獨自穿行於宇宙,尋找著能夠落腳的地方。它們有兩個起源,一是可能受到其他天體的引力影響而脫離原本的行星系統。二是在行星系統形成期間被彈射出來。
  • 據科學家推測的「文明等級」,流浪地球中人類文明達到1級了嗎?
    「理論科學」同樣嚴謹,在物理領域很多前沿的理論都是來自科學家的合理推測,由此衍生了一門物理學科「理論物理」,經典美劇「生活大爆炸」中主角謝爾頓就是一位理論物理系的教授,他主要致力於研究「弦理論」這樣科學家推測幻想出來的理論,但是今天我們要聊的並不是「弦理論」而是宇宙中的「文明等級」。
  • 若地球成為一顆「流浪行星」,人類還有生存的可能嗎?
    《流浪地球》為中國科幻電影打開了一扇大門,其中緊張刺激的劇情發展節奏、恢宏瑰麗的浩瀚宇宙場景讓人為之驚嘆。但現實中的宇宙其實遠比科幻作品中的宇宙更加壯美而奇幻,同時也更加的誇張和顛覆,比如僅僅銀河系中就有數百億顆流浪行星。
  • 神秘流浪行星之謎 流浪行星或可孕育生命
    但天文學家表示沒有恆星光線照射的流浪行星仍有可能存在生命。雖然聽起來有些科幻色彩,但這些行星可能為科學家提供一個新機會,在浩瀚的宇宙中尋找外星生命。 球狀星雲——形成行星的塵埃和氣體雲——讓宇宙中流浪行星的數量超出科學家的最初預計。天文學家對流浪行星尤為感興趣,因為它們可能代表著一種未能演變成恆星的天體,例如褐矮星。
  • 體重僅地球10%,迄今最小「流浪行星」被發現,顛覆科學家認知
    不過,宇宙之大無奇不有,在浩瀚的宇宙之中,也總有一些行星是「不走尋常路」,比方說,在宇宙中,就有一些行星並不會圍繞著恆星運行,它們無拘無束、沒有固定軌道,在太空中四處遊蕩,這種行星,就是流浪行星。科學家們第一次發現流浪行星,是在2011年,當時這顆流浪行星是科學家們利用重力微透鏡發現的。緊跟著,在2012年11月,又發現了一顆質量是木星7倍的流浪行星,它是一顆年輕的行星,它原本位於劍魚座A版移動星群之中,不知道為何,它被從其中拋出。
  • 神秘流浪行星之謎 流浪行星或可孕育生命
    近日科學家解開了為什麼太空中存在很多不環繞恆星的流浪行星的謎題。雖然聽起來有些科幻色彩,但這些行星可能為科學家提供一個新機會,在浩瀚的宇宙中尋找外星生命。                 球狀星雲——形成行星的塵埃和氣體雲——讓宇宙中流浪行星的數量超出科學家的最初預計。天文學家對流浪行星尤為感興趣,因為它們可能代表著一種未能演變成恆星的天體,例如褐矮星。褐矮星是一種亞恆星天體,質量不足以支撐核聚變,但它們的質量仍達到木星的13倍。
  • 「流浪超級地球」被發現!質量可能比地球還小,反而身份被質疑
    在太陽系中,八大行星繞太陽公轉,形成了一個穩定的系統,並且因為有太陽光可以反射而在夜空中熠熠生輝。但是,在宇宙中,還有很多行星並沒有屬於自己的歸宿。它們並不屬於任何恆星,而是孤獨地在宇宙中遊蕩。這種行星,我們稱之為流浪行星。
  • 「流浪地球」遍布銀河系,比銀河系中的恆星還要多?
    《流浪地球》中,為了避免被變成紅巨星的太陽的吞噬,地球不得已踏上流浪之旅,成為銀河系中一個漂泊的行星。研究得出,美國宇航局即將推出的南希·格雷斯羅馬太空望遠鏡可以在銀河系中找到數百顆流浪行星,識別出這些行星將有助於科學家推斷出我們銀河系中流浪行星的總數。流浪或自由漂浮的行星是質量與行星相似的孤立物體,這些物體的起源是未知的。就像前兩天再次引起熱議的棒槌狀太陽系訪客「Oumuamua」,天文學家不知道他是什麼?他來自哪裡?他要到哪裡去?
  • 一顆黑暗宇宙的「流浪行星」,即將接近地球,讓科學家興奮不已!
    對於宇宙,我們還有太多的未知,而隨著我們發現越來越多的星體,我們似乎只能感嘆只有人類想不到的,沒有宇宙做不到的。這不,最近有一顆流浪在宇宙的「幽靈」即將接近地球,讓科學家興奮不已。之所以稱之為「幽靈」,是因為這顆行星十分怪異,這顆行星由於其周圍沒有宿主恆星,所以一直在宇宙中處在游離狀態,屬於流浪行星,但是不像小行星,它有著極強的磁場能夠產生亮度十分大的極光,以至於遠遠看去,還有「自帶光環」的特效。
  • 科學家發現最小流浪行星:或藏有外星生命
    關於外星生命一直是科學家們不斷探索的課題,近日一顆新發現的流浪行星為探索外星生命帶來新希望。 據外媒報導,波蘭華沙大學的一項新研究發現了一顆與地球大小差不多的「流浪行星」正在銀河系飄蕩,該星球還有可能隱匿著外星生命。
  • 科學家稱:首次在銀河系發現地球大小的流浪行星
    科學家猜測銀河系存在數十億顆自由漂浮的流浪行星,但到目前為止,在太陽系以外發現的4000顆行星中,僅有少數是銀河系流浪行星,大多數流浪行星體積非常龐大,其質量是木星的2-40倍(一顆木星相當於300顆地球)。目前,天文學家發現一顆與眾不同的神秘星球:體積較小、自由漂浮的行星,其質量與地球相近,在銀河系內部自由漂浮。
  • 科學家稱:首次在銀河系發現地球大小的流浪行星
    目前,科學家最新觀測發現一顆地球體積大小的流浪行星正在穿越銀河系,此前從未觀測到該現象。科學家猜測銀河系存在數十億顆自由漂浮的流浪行星,但到目前為止,在太陽系以外發現的 4000 顆行星中,僅有少數是銀河系流浪行星,大多數流浪行星體積非常龐大,其質量是木星的 2-40 倍(一顆木星相當於 300 顆地球)。
  • 宇宙中的「流浪行星」:數量多達250億,寒冷死寂暗無天日
    宇宙中的「流浪行星」:數量多達250億,寒冷死寂暗無天日正在熱映的國產科幻電影《流浪地球》中,人類為了躲避太陽「氦閃」帶來的災難,於是用推進器帶著地球「逃離」太陽系,在宇宙當中流浪。提到影視劇中的劇情,不得不佩服劉工精妙絕倫的構思,以往的「好萊塢式」災難片當中,通常地球在遭遇滅頂之災的時候,都是人類乘坐宇宙飛船逃離地球,而非像《流浪地球》中這樣,帶著地球一同躲避災難。雖然大銀幕上流浪的地球聽起來似乎非常的神奇,但是實際上,在我們的宇宙當中,這種處於「流浪」狀態的星球其實非常的多,不僅有和地球一樣行星,甚至還有像太陽一樣的恆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