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報導,近日,來自美國和波蘭的天文學家們,聯合在《天體物理學雜誌快報》上,發表了一篇最新的研究論文,表示藉助微引力透鏡,在銀河系之中,發現了一顆迄今為止最小的「流浪行星」,它的體重僅有地球的10%,它的出現將幫助科學家們更好地去了解宇宙中的這些「流浪分子」。
什麼是流浪行星?
宇宙浩瀚無邊,存在於宇宙之中的天體種類有很多,其中我們最熟悉的,就是恆星、行星,此外還有一些曾經被愛因斯坦預言,如今接連被發現的中子星、黑洞等。
任何一種類型的天體,都非常值得研究,拿行星來說,我們的家園——地球,就是一個行星,地球圍繞著太陽(恆星)運行,它的軌道是固定的。
不過,宇宙之大無奇不有,在浩瀚的宇宙之中,也總有一些行星是「不走尋常路」,比方說,在宇宙中,就有一些行星並不會圍繞著恆星運行,它們無拘無束、沒有固定軌道,在太空中四處遊蕩,這種行星,就是流浪行星。
當然,流浪行星並不是一開始就「四海為家」,在它們開始流浪之前,它們也曾經屬於某一個恆星系統,圍繞著某一顆恆星運行,只不過由於受到外力的影響,所以,它們被「拋出」了原本的恆星系統,只能常年流浪於太空之中。
科學家們第一次發現流浪行星,是在2011年,當時這顆流浪行星是科學家們利用重力微透鏡發現的。緊跟著,在2012年11月,又發現了一顆質量是木星7倍的流浪行星,它是一顆年輕的行星,它原本位於劍魚座A版移動星群之中,不知道為何,它被從其中拋出。
研究認為,在銀河系中,流浪行星的數量至少有4000億顆,當然,科學家們在銀河系中發現的流浪行星是非常少的,因為行星本身並不發光,直接觀測是不可實現的,所以,只有藉助高科技手段才可以,這次的「最小流浪行星」,也是這麼被發現的。
迄今最小「流浪行星」被發現
為了找到更多的流浪行星,引力微透鏡功不可沒,這次發現的「最小流浪行星」就是其中之一。
研究者表示,這顆流浪行星是來自於一場「光學引力透鏡實驗」,主要是通過位於智利拉斯坎帕納斯天文臺的1.3米望遠鏡,它猶如大海撈針一般,在觀測了數百萬顆恆星後,最終發現了這顆特殊的,質量僅有地球10%的流浪行星。
它的出現也顛覆了科學家們對於流浪行星的認知,因為在此前的研究中,科學家們曾經認為,宇宙中流浪行星的體積,一般最小不會低於地球的30%,但是這顆「最小流浪行星」,顛覆了科學家的認知,這不得不讓科學家重新審視起來。
拿太陽系來說,一般小質量的行星都是位於恆星系統內部的,比方說水星、金星、地球,這意味著,這顆流浪行星,它原本也應該是處於非常接近恆星的位置,從它的位置上推測,它是很難被拋出恆星系統的,這也讓科學家們好奇,它究竟是經歷了怎樣的意外。
最小流浪行星或是一顆原行星
研究者表示,在太空中,很多流浪行星可能都是原行星,也就是說,它們在恆星系統演化早期,包括自己還沒有在恆星系統中穩定下來,就已經被拋出恆星系統了,這次發現的質量僅有地球10%的流浪行星,或許也是如此。
什麼是原行星呢?簡單來說,就是胚胎行星,它們還沒有徹底發育成熟,一般都是來自於原行星盤之中,只有在經過後期演化後,才有機會形成真正的行星,在恆星系統中找到一個屬於自己的穩定軌道。
所以,原行星在沒有正式「長大」之前,它是距離恆星很遠的,所以,在外力的影響下,他也就更加容易被拋出恆星系統,成為太空中的一個孤獨流浪者。
此外,研究者表示,之所以一直在研究流浪行星,是因為流浪行星雖然沒有固定的軌道,但是若上面地質活動持續時間較長,是不排除流浪行星上面,也會有生命誕生的,所以,科學家們才會不斷去尋找流浪行星,希望可以有驚喜傳來。
大約2025年前後,美國還將發射大型望遠鏡,希望可以找到更多的流浪行星,讓我們一起拭目以待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