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日報訊 (記者劉霞)據美國太空網近日報導,美國和波蘭天文學家在最新一期《天體物理學雜誌快報》在線版上撰文指出,他們藉助微引力透鏡,可能發現了迄今已知最小的「流浪行星」,其「體重」約為地球的10%,不受任何恆星約束,在銀河系內自由遊蕩。如獲證實,這一發現將有助科學家更好地認識「流浪行星」。
天文學家認為,大多數「流浪行星」的誕生方式與普通行星無異——由圍繞一顆新形成恆星旋轉的氣體和塵埃凝聚而成。但這些行星最終在其他物體(尤其是氣態巨行星)的引力作用下脫離了母體系統,成為了一顆「流浪行星」。理論表明,以這種方式逃逸的「流浪行星」大多是巖石行星,質量約為地球的30%—100%,即所謂的「流浪行星」。科學家認為,「流浪行星」在銀河系普遍存在,但很難發現。
迄今為止,天文學家已確認4000多顆系外行星,其中大多數藉助「凌星法」或「徑向速度法」發現。但這兩種技術都需要母恆星「在場」,因此不能用於發現「流浪行星」,而「微引力透鏡」技術可以做到這一點。
研究人員解釋,前景物體(行星)在遠處背景恆星面前通過時,可以彎曲和放大恆星的光線,從而揭示行星的質量和其他特徵。
在本研究中,加州理工學院和華沙大學科研人員攜手開展了名為「光學引力透鏡實驗」(OGLE)的搜索實驗,藉助位於智利拉斯坎帕納斯天文臺的1.3米望遠鏡,對銀河系中心附近的數百萬顆恆星進行了觀測。他們分析了OGLE收集的數據,發現了一個非常有趣的事件,時長42分鐘,也是有史以來檢測到時長最短的微引力透鏡事件,他們將之命名為OGLE-2016-BLG-1928。然後,該團隊利用韓國微透鏡望遠鏡網絡收集的數據對這一事件進行了確認及表徵。
計算表明,OGLE-2016-BLG-1928「流浪行星」的質量約為地球的10%,很可能代表一批特殊的「流浪行星」。
計劃於2020年代中期發射的南希·格雷斯·羅曼太空望遠鏡將開展大型微透鏡測量,可對這顆「流浪行星」開展進一步觀測,有可能會發現約250顆「流浪行星」,其中包括60個地球質量或更輕的行星。
版權聲明:本文轉載僅僅是出於傳播信息的需要,並不意味著代表本網站觀點或證實其內容的真實性;如其他媒體、網站或個人從本網站轉載使用,須保留本網站註明的「來源」,並自負版權等法律責任;作者如果不希望被轉載或者聯繫轉載稿費等事宜,請與我們接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