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在通過光學重力透鏡實驗的幫助下,科學家們在銀河系中發現了多顆星際行星,這個發現也印證了上世紀末的一個猜想:宇宙中存在著一些不受恆星束縛的行星。
什麼是星際行星?
星際行星就是流浪行星。我們都知道,行星是來自於恆星的星雲殘骸中,行星和恆星共同組成了恆星系統,行星圍繞著恆星運行,就好像太陽系一般。
不過,宇宙中也總是會有一些奇葩的存在,一些行星在宇宙中四處流浪,它們並不屬於任何一個恆星系統,也不圍繞著任何一顆恆星運行。當然,在它們開始流浪之前,它們還是有「家」的,只不過它們都受到外力的影響,而被拋棄了。
科學家們為何要研究流浪行星呢?這是因為雖然它們在星際空間中流浪,但是,並不代表它們的上面就不可能存在生命。因為如果一顆流浪行星的地質活動持續時間較長,那麼,它就會為生命提供充足的能量,所以,不排除會有微生物出現在流浪行星上。
根據測算,在銀河系中,流浪行星的數量至少有4000多億顆,科學家們多年來也一直希望可以找到大量的流浪行星作為數據參考,以此來揭開它們上面隱藏的諸多謎團。
科學家發現迄今最小「流浪行星」
截止到目前,在宇宙中發現的流浪行星個頭普遍都很大,甚至其中一些的質量,還達到了木星的5-7倍,這是非常驚人的,這也讓科學家們猜測,流浪行星應該普遍來自於恆星系統的外圍,這樣它們才更容易受到外力的影響而「離家出走」。
不過,前段時間的一個發現,卻顛覆了有關流浪行星的認知。來自美國和波蘭的天文學家,攜手開展了名為「光學引力透鏡實驗」(OGLE)的搜索實驗,藉助位於智利拉斯坎帕納斯天文臺的1.3米望遠鏡,發現了一顆質量僅有地球10%的流浪行星。
要知道,在此前的觀測中,科學家們一直認為,流浪行星最小也不會低於地球質量的30%,但是這顆流浪行星卻遠遠超出了認知,有觀點認為,它或許是一顆還沒有成長起來的原行星(行星胚胎)。
研究者認為,在宇宙中,質量約為地球30%-100%的流浪行星數量,應該還有很多,而這些流浪行星之上,或許是最有可能發現流浪行星生命的地方,因為類地行星的地質活動,普遍都是比較活躍的。
在這次發現了迄今最小的流浪行星後,接下來,科學家們決定在2025年前後,再次發射一臺全新的大型望遠鏡,和光學引力透鏡實驗相結合,以此來尋找更多的流浪行星,比方說在這次發現的流浪行星周圍,通過估算,研究者表示,至少還有數百顆類地流浪行星存在,一起拭目以待!
資料來源
《科技日報》11月6日文章《藉助「微引力透鏡」,科學家發現迄今最小「流浪行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