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2056是一個吸血鬼!天文學家發現了旋轉速度最快的白矮星

2020-09-05 智慧黑科技

白矮星是宇宙中最奇怪的物體。在奇異的量子物理學的支持下,像太陽一樣的恆星,白矮星留下的剩餘核存活了數萬億年。天文學家最近發現了也許是最奇怪的一顆:一顆死星每秒旋轉兩次,並從附近的同伴那裡吸走物質。

J2056是一個吸血鬼!天文學家發現了旋轉速度最快的白矮星 29

災變

當像太陽一樣的恆星死亡時,它們會將外部大氣釋放到太空中。消滅後,只剩下了核心和一個白熱的碳和氧球。這個球不大於地球,不是由活躍的星球內部正常的核聚變來支撐的,而是由被稱為簡併壓力的奇異量子力所支撐的。

但是大多數明星並不孤單,他們大多數有兄弟姐妹。當他們的伴侶在大火中終結生命時,這些恆星可以沉默地監視著軌道,留下白矮星的屍體。隨著時間的流逝,那個同伴可以要麼開始自己生命的最後階段,要麼就太近地盤旋足夠接近以開始破壞性的旋轉。

發生這種情況時,來自白矮星同伴的物質會纏繞在白矮星的表面,在其碳氧體周圍形成厚厚的氫層。在這種情況下,如果有足夠的時間和足夠的材料,就會發生大災難:大氣層中的巨大壓力產生的核聚變的閃光。能量的閃光在輻射爆炸中釋放,從光年以外就可以看到。

J2056是一個吸血鬼!天文學家發現了旋轉速度最快的白矮星 29

這些事件過去被稱為「新星」,但如今,天文學家更喜歡用冗長的術語「催化變星」,因為它涵蓋了更廣泛的現象類別。

磁力場

最近,一組天文學家發現了一個獨特的被稱為CTCV J2056-3014或J2056的白矮星。J2056是一個距地球約850光年的雙星系統,被稱為「中極」災難性變星。要了解這些術語,我們必須深入研究磁場。

像宇宙中的大多數事物一樣,白矮星充滿了帶電粒子。它們也相對較小,旋轉很快。快速旋轉的帶電粒子會產生磁場,該磁場散布到白矮星的表面之外,並影響來自其伴星的物質實際上如何使其到達白矮星的表面。

如果白矮星的磁場很弱,則來自其伴星的氫便會沉降成規則的吸積盤,並穩定地饋入白矮星。如果磁場很強,它們會將氣體集中到環繞白矮星的水流中,並撞擊兩極,就像增壓的北極光一樣。

但是,如果磁場處於中間狀態,但不是太弱,也不是太強,我們會得到所謂的「中間極性」。這裡的「極性」一詞是指磁場本身的結構。在這種情況下,磁場強度不足以完全破壞吸積盤的形成,但磁場強度卻足以纏結白矮星附近的氣體。這樣可以防止氣體有規律,平穩地流動,從而導致白矮星不規則地,不可預測地閃爍和閃耀。

奇怪之處

這是關於J2056的一個奇怪之處:這是一個中間極地系統,這意味著來自其伴星的氣體可以在白矮星周圍形成吸積盤,但實際上很難將其帶到白矮星的表面。根據研究的作者,這個白矮星每年只能積聚相當於地球大氣層的能量,而隨著這些系統的發展,它並沒有那麼多。

J2056是一個吸血鬼!天文學家發現了旋轉速度最快的白矮星

而且,J2056不會發出很多X射線輻射,這也是這類系統的不典型現象。最後,J2056正在快速旋轉。實際上,它是已知最快的已確認白矮星,大約每29秒旋轉一周。

那麼,J2056如何變得如此之快?可能是由於其磁場的配置恰到好處,因此能夠快速噴射將物質向下拉到其表面,像恆星輪播一樣加速白矮星。但是它的磁場強度不足以通過與周圍吸積盤的電磁相互作用來減慢旋轉速度。

儘管如此,它的X射線的相對暗度和它的同伴的超快速軌道(每1.76小時繞一次軌道)仍有待解釋。

J2056可以代表一類嶄新的災變星,也可以僅僅是一個完整的奇數球。無論哪種方式,了解它的工作方式都可以幫助我們了解磁場在白矮星周圍的運作方式,這對於了解它們如何生活和如何出生很重要。

相關焦點

  • 科學家發現高速旋轉的白矮星,像吸血鬼一樣吸食伴星物質
    白矮星是宇宙中比較奇特的星球。像太陽一樣的恆星,當燃料殆盡,它的剩餘物就成為了白矮星。天文學家近期發現了一個非常奇特的白矮星,它每秒旋轉2圈,像吸血鬼一樣,吸食附近伴星的物質.近期天文學家發現了一個獨特的災變變星,取名為CTCV J2056-3014或J2056。這個雙星系統離地球850光年,它被稱為災變變星中,特殊的中介偏正星。為了理解其形成過程,我們需要了解下它的磁場。白矮星上面充滿了帶電的粒子,它們體積相對比較小,會以極快的速度進行旋轉。這樣快速旋轉的粒子形成了強大的磁場,磁場甚至吸引到了它伴星表面的物質。
  • 850光年外有個「吸血鬼」,正吞食其夥伴,但最終卻害了它自己
    白矮星是恆星演化到主序星階段末期之後的產物,質量在太陽的0.5~8倍之間的恆星,主序星階段結束之後會演化成白矮星,這種星體的體積一般還沒有地球大,但是卻擁有太陽的0.2~1.44倍的質量,所以白矮星上的物質非常的緻密,每立方釐米就有100公斤到10噸。
  • 發現繞白矮星(WD 1856+534)旋轉的巨行星
    ):英國《自然》雜誌16日公開一項天文學最新發現:美國科學家團隊首次公布了一顆木星大小的行星繞白矮星旋轉的證據。正因如此,周圍的任何行星都不太可能在恆星的白矮星階段還能繼續繞其旋轉。然而此次,利用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凌日系外行星巡天衛星任務的數據,包括美國威斯康星大學麥迪遜分校天文學家安德魯·范德伯格在內的研究團隊,報告發現一個巨行星候選體(被稱為WD 1586b)對白矮星WD 1856+534每1.4天凌星一次。研究人員估計,WD 1586b的質量不會超過木星的14倍。
  • 科學家發現一顆白矮星以不可思議的速度飛越銀河系
    據外媒BGR報導, 研究人員利用哈勃太空望遠鏡發現了一顆以不可思議的速度移動的恆星。 這顆白矮星被認為已經部分爆炸,使恆星的剩餘物質以難以置信的速度飛行。這顆恆星的速度估計在每小時56萬英裡左右。天文學家認為. 事實上,這顆白矮星似乎經歷了一次 「部分超新星」事件,這導致它被猛烈地拋向我們的銀河系。
  • 向死而生:人類首次發現一顆圍繞白矮星旋轉的完整行星
    " 點擊「國家空間科學中心」關注我們吧 " 「 在一項新的研究中,科學家第一次在一顆白矮星周圍發現了一個「完整的世界」 —— 一顆行星。
  • 在這個雙星白矮星系統中,天文學家發現了引力波源
    天文學家已經探測到兩顆恆星屍體(白矮星)在相互旋轉,它們可能會產生引力波。白矮星是像我們的太陽這樣的恆星在耗盡燃料並變成剩餘的熱核心後所形成的。正是因為恆星內部坍塌,電子被粉碎在一起,所以作為一種極緻密的星體,根據NASA的報導,白矮星表面的重力是地球重力的350,000倍。這意味著地球上一個68公斤重的人在白矮星的表面上將重達2270萬公斤。這也使得它只能被中子星和黑洞所摧毀。多年來,研究人員一直預測,應該存在由白矮星組成的雙星系統,或者說是兩個物體系統。
  • 天文學家團隊首次證明行星能夠存活於白矮星附近
    一個天文學家的團隊首次偵測到一顆行星以非常近的距離繞著一顆白矮星(white dwarf)旋轉,其旋轉周期為 34 小時。最令人興奮的是,這個發現指出行星最終是可以存在於白矮星的適居帶(habitable zone),也就是它們理論上能夠持續生命之處。
  • 雙星系統的共舞——迄今運行最快白矮星雙星系統「現形」
    類似地,如果是一個雙星系統,在它們的演化末期也會成為相互旋繞的白矮星雙星。兩顆靠得非常近的白矮星是非常強的引力波輻射源,雖然天文學家預計這樣的系統有很多,但到目前為止,這種系統仍非常難以捉摸。ZTF是帕洛馬天文臺的一項非常先進的巡天技術,它有一個5.76億像素的大相機,每三個晚上就能對整個天空進行一次掃描。在分析了ZTF的一小部分數據後,天文學家在距離地球約8000光年之外發現了一個閃爍的光點。結果發現,這個光點非常不簡單,它其實是一對相互環繞的白矮星系統,官方名稱為ZTF J1539+5027。
  • 發現系外行星繞白矮星旋轉證據
    在恆星演化的白矮星階段還會有行星繼續繞其旋轉嗎?這一之前認為不太可能的觀點受到一項最新研究發現的挑戰。國際著名學術期刊《自然》最新發表一項系外行星研究的論文,報導了一顆木星大小的行星繞一顆白矮星旋轉的證據。
  • 天文學家發現了第一顆圍繞白矮星運行的行星
    天文學家們發現,一顆木星大小的行星正繞著一顆白矮星運行。這一前所未有的發現表明,行星有可能可以在它們的母恆星劇烈的死亡爆發中倖存下來。想像一下,一顆大約和地球大小相當的、昏暗的晚期恆星,每34小時就有一顆巨大的木星大小的行星圍繞它運行,這絕對是一個奇怪的景象。較小但密度更大的天體,似乎控制著視覺上根本不匹配的天體形態。
  • 天文學家發現了史上最快的「雙星系統」
    一個由天文學家組成的國際團隊發現了一個由矮恆星組成的雙星系統,這個雙星系統圍繞彼此運行的速度比以往任何觀測到的雙星都要快。這些物體在7分鐘內,準確地說,需要6.91分鐘就能相互環繞。
  • 天文學家發現擁有純氧大氣層的新類型白矮星
    網易科技訊 4月1日消息,據TheVerge網站報導,研究人員首次觀察到一顆被主要是氧氣組成的大氣層包圍的白矮星。這種超級密集的死亡恆星類型具有氧氣大氣層是前所未見的,儘管天文學家一直懷疑這種恆星是存在的。
  • 銀河系移動最快的恆星可能是另一星系的入侵者—新聞—科學網
    AGUILAR/CFA Ken Shen是如此興奮,以至於在鬧錶響之前就醒了。4月25日,歐洲,中午時分,歐空局蓋亞衛星背後的協作組發布了一個含有13億顆恆星移動信息的數據集。此時,對於美國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天體物理學家Shen來說,正是清晨3點。他想篩選該數據集,以尋找天空中移動最快的恆星。天文學家一直將其譽為「取證工具」:當被重繞回去時,它們的軌跡指向了使其產生的激烈事件。
  • 國際最新研究:發現系外行星繞白矮星旋轉證據
    中新網北京9月17日電 (記者 孫自法)在恆星演化的白矮星階段還會有行星繼續繞其旋轉嗎?這一之前認為不太可能的觀點受到一項最新研究發現的挑戰。國際著名學術期刊《自然》最新發表一項系外行星研究的論文,報導了一顆木星大小的行星繞一顆白矮星旋轉的證據。
  • 國際最新研究:發現系外行星繞白矮星旋轉證據
    中新網北京9月17日電 (記者 孫自法)在恆星演化的白矮星階段還會有行星繼續繞其旋轉嗎?這一之前認為不太可能的觀點受到一項最新研究發現的挑戰。國際著名學術期刊《自然》最新發表一項系外行星研究的論文,報導了一顆木星大小的行星繞一顆白矮星旋轉的證據。這項發現支持了一種理論,即大質量行星能夠在白矮星形成期間遷移到附近軌道,並繼續生存下去。該論文稱,白矮星是類太陽恆星發生坍縮、大氣被剝離後剩下的核。白矮星一般和地球差不多大小,質量是太陽的一半左右。
  • 科學家發現第一個圍繞白矮星的巨型行星
    領導這項研究的英國沃裡克大學的研究員Boris Gnsicke說:「這個發現只是一個偶然發現的結果。」近日發表在《Nature》雜誌上。該小組檢查了斯隆數字天空調查所觀測到的約7000個白矮星,發現其中一個與眾不同。通過分析來自恆星的光線的細微變化,他們發現了極少量化學元素的痕跡,這是科學家在白矮星之前從未觀察到的。
  • 巨型白矮星是怎麼來的?科學家發現了真相!
    據一項新的研究發現,一顆巨大的白矮星可能是另外兩顆白矮星碰撞的產物,也就是說這顆奇怪的巨型白矮星可能是在小型恆星史詩般的碰撞中形成的。這一新發現表明,可能存在其他起源類似的超巨型白矮星。從事這項新研究的科學家們說,這個研究可能將有助於我們了解闡明一顆白矮星要成為超新星的質量指數。
  • 發現轉速最高的吸積白矮星:距離850光年!即將成為大災變星?
    最近一個天文團隊在距離地球約850光年的位置,發現了一個編號為CTCV J2056-3014或J2056的的白矮星系統,這個天體非常獨特,首先則是它的自轉速度,只需29秒即可旋轉一次,這在已經發現的白矮星中是絕無僅有的,另一個則是它有一個龐大的吸積盤,但卻只吃到一點點!
  • 發現轉速最高的吸積白矮星:距離850光年!即將成為大災變星?
    最近一個天文團隊在距離地球約850光年的位置,發現了一個編號為CTCV J2056-3014或J2056的的白矮星系統,這個天體非常獨特,首先則是它的自轉速度,只需29秒即可旋轉一次,這在已經發現的白矮星中是絕無僅有的,另一個則是它有一個龐大的吸積盤,但卻只吃到一點點!
  • 天文學家發現第一個已知的行星繞白矮星運行
    想像一下一個昏暗的,後期階段的恆星,它大約與地球大小一樣,每34小時繞其運行一個巨大的木星大小的行星。這將是一個奇異的景象,較小但較密的物體似乎控制著視覺上不匹配的天體。白矮星可能適合木星的「大紅色斑點」,讓您感覺到這顆恆星系統看起來多麼奇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