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現繞白矮星(WD 1856+534)旋轉的巨行星

2020-09-18 科普百分百

發現繞白矮星(WD 1856+534)旋轉的巨行星(WD 1586 b)(Credit: NASA’s Goddard Space Flight Center

(神秘的地球uux.cn報導)據科技日報(張夢然):英國《自然》雜誌16日公開一項天文學最新發現:美國科學家團隊首次公布了一顆木星大小的行星繞白矮星旋轉的證據。這一發現為一種理論提供了堅實依據,即大質量行星能夠在白矮星形成期間遷移到附近軌道,並繼續「生存」下去。

雖然科學家一直有所猜測,一些白矮星的軌道上可能會存在行星,但長久以來,人類從未在此探測到完整的行星。這是因為,白矮星其實是類太陽恆星發生坍縮、大氣被剝離後剩下的核。白矮星一般和地球差不多大小,質量是太陽的一半左右。但這樣一顆與地球體積相當的白矮星(比如說天狼星的鄰星Sirius B),表面重力卻約等於地球表面的18萬倍,在此高壓下,任何物體都已不復存在。

迄今發現的大部分系外行星,都圍繞最終會形成白矮星的恆星旋轉。一旦這些恆星燃盡儲備的氫,它們會先演化成紅巨星,再膨脹,然後吞噬掉附近軌道的所有行星。正因如此,周圍的任何行星都不太可能在恆星的白矮星階段還能繼續繞其旋轉。

然而此次,利用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凌日系外行星巡天衛星任務的數據,包括美國威斯康星大學麥迪遜分校天文學家安德魯·范德伯格在內的研究團隊,報告發現一個巨行星候選體(被稱為WD 1586b)對白矮星WD 1856+534每1.4天凌星一次。研究人員估計,WD 1586b的質量不會超過木星的14倍。

研究團隊假設,當WD 1856+534的前身星演化成一顆紅巨星時,為了避免被摧毀,WD 1586b當時必須距離這顆宿主恆星超過1個天文單位(地球與太陽之間的距離)。然而,目前階段尚不清楚它是如何抵達觀測到這一附近軌道的,這裡距離白矮星估計有四個太陽半徑(或距離白矮星約等於水星到太陽距離的1/20)。

根據他們的模擬,研究人員認為,當這顆恆星演化成白矮星時,WD 1586b由於與行星系遺蹟中的其他行星相互作用,被拋射到了附近的軌道。

(神秘的地球uux.cn報導)據中國新聞網(孫自法):在恆星演化的白矮星階段還會有行星繼續繞其旋轉嗎?這一之前認為不太可能的觀點受到一項最新研究發現的挑戰。

國際著名學術期刊《自然》最新發表一項系外行星研究的論文,報導了一顆木星大小的行星繞一顆白矮星旋轉的證據。這項發現支持了一種理論,即大質量行星能夠在白矮星形成期間遷移到附近軌道,並繼續生存下去。

該論文稱,白矮星是類太陽恆星發生坍縮、大氣被剝離後剩下的核。白矮星一般和地球差不多大小,質量是太陽的一半左右。迄今發現的大部分系外行星都圍繞最終會形成白矮星的恆星旋轉。一旦這些恆星燃盡它們儲備的氫,它們會先演化成紅巨星、再膨脹、然後吞噬附近軌道的所有行星,讓附近的任何行星都不太可能在恆星的白矮星階段繼續繞其旋轉。雖然有證據表明,一些白矮星的軌道上可能發現了行星,但之前從未探測到完整的行星。

論文通訊作者、美國威斯康星大學麥迪遜分校安德魯·范德堡(Andrew Vanderburg)及同事利用美國宇航局(NASA)的凌日系外行星巡天衛星(TESS)任務的數據,最新報告發現了編號「WD 1586 b」的一個巨行星候選體,對一顆編號「WD 1856+534」的白矮星每1.4天凌星一次。他們估計,系外巨行星「WD 1586 b」的質量不會超過木星的14倍。

論文作者假設,當白矮星「WD 1856+534」的前身星演化成一顆紅巨星時,為了避免被摧毀,巨行星「WD 1586 b」當時必須距離這顆宿主恆星超過1個天文單位(地球與太陽之間的距離)。然而,目前尚不清楚它是如何抵達觀測到的這一附近軌道的,這裡距離白矮星估計有4個太陽半徑(或距離白矮星約等於水星到太陽距離的1/20)。根據他們的模擬,論文作者認為,當這顆恆星演化成白矮星時,巨行星「WD 1586 b」由於與行星系遺蹟中的其他行星相互作用,被拋射到了附近的軌道。

(神秘的地球uux.cn報導)據環球科學:一旦恆星燃盡儲備的氫,它們會先演化成紅巨星,再膨脹,然後吞噬附近軌道的所有行星。任何行星都不太可能在恆星的白矮星階段繼續繞其旋轉,之前科學家也從未在白矮星的軌道上探測到完整的行星。但《自然》發表的一項新研究報導了一顆木星大小的行星繞一顆白矮星旋轉的證據。利用NASA的凌日系外行星巡天衛星(TESS)任務的數據,研究發現了一個巨行星候選體(被稱為WD 1586 b)對白矮星WD 1856+534每1.4天凌星一次。

作者假設,當WD 1856+534的前身星演化成一顆紅巨星時,為了避免被摧毀,WD 1586 b當時必須距離這顆宿主恆星超過1個天文單位(地球與太陽之間的距離)。然而,尚不清楚它是如何抵達觀測到的這一附近軌道的。根據他們的模擬,作者認為當這顆恆星演化成白矮星時,WD 1586 b由於與行星系遺蹟中的其他行星相互作用,被拋射到了附近的軌道。

相關焦點

  • 發現系外行星繞白矮星旋轉證據
    在恆星演化的白矮星階段還會有行星繼續繞其旋轉嗎?這一之前認為不太可能的觀點受到一項最新研究發現的挑戰。國際著名學術期刊《自然》最新發表一項系外行星研究的論文,報導了一顆木星大小的行星繞一顆白矮星旋轉的證據。
  • 國際最新研究:發現系外行星繞白矮星旋轉證據
    中新網北京9月17日電 (記者 孫自法)在恆星演化的白矮星階段還會有行星繼續繞其旋轉嗎?這一之前認為不太可能的觀點受到一項最新研究發現的挑戰。國際著名學術期刊《自然》最新發表一項系外行星研究的論文,報導了一顆木星大小的行星繞一顆白矮星旋轉的證據。
  • 國際最新研究:發現系外行星繞白矮星旋轉證據
    中新網北京9月17日電 (記者 孫自法)在恆星演化的白矮星階段還會有行星繼續繞其旋轉嗎?這一之前認為不太可能的觀點受到一項最新研究發現的挑戰。國際著名學術期刊《自然》最新發表一項系外行星研究的論文,報導了一顆木星大小的行星繞一顆白矮星旋轉的證據。這項發現支持了一種理論,即大質量行星能夠在白矮星形成期間遷移到附近軌道,並繼續生存下去。該論文稱,白矮星是類太陽恆星發生坍縮、大氣被剝離後剩下的核。白矮星一般和地球差不多大小,質量是太陽的一半左右。
  • 繞白矮星旋轉的巨行星首次發現
    2020-09-17 07:28:32 來源:科技日報繞白矮星旋轉的巨行星首次發現證明大質量行星可在恆星塌縮後繼續「生存」科技日報北京9月16日電 (記者張夢然)英國《自然》雜誌16日公開一項天文學最新發現
  • 繞白矮星旋轉的巨行星首次發現
    英國《自然》雜誌16日公開一項天文學最新發現:美國科學家團隊首次公布了一顆木星大小的行星繞白矮星旋轉的證據。這一發現為一種理論提供了堅實依據,即大質量行星能夠在白矮星形成期間遷移到附近軌道,並繼續「生存」下去。
  • 繞白矮星旋轉的巨行星候選體
    《自然》本周發表的一項研究A giant planet candidate transiting a white dwarf報導了一顆木星大小的行星繞一顆白矮星旋轉的證據。
  • 繞白矮星旋轉的巨行星首次發現,證明大質量行星可在恆星塌縮後繼續「生存」
    圖源:《自然》在線版英國《自然》雜誌16日公開一項天文學最新發現:美國科學家團隊首次公布了一顆木星大小的行星繞白矮星旋轉的證據。這一發現為一種理論提供了堅實依據,即大質量行星能夠在白矮星形成期間遷移到附近軌道,並繼續「生存」下去。雖然科學家一直有所猜測,一些白矮星的軌道上可能會存在行星,但長久以來,人類從未在此探測到完整的行星。
  • 今日科技話題:全病毒精細結構、柴油發動機、動物精子、「新北極」、人類腳印、系外行星繞白矮星旋轉
    遺產委員會執行長賈西爾·赫爾比什當天在利雅得舉行新聞發布會說,包括沙特研究人員在內的一支國際考古學家團隊在泰布克地區共發現了7個屬於古代人類的腳印,另外還有107匹駱駝、43頭大象和一些其他動物的足跡;同時還發現數百塊化石,其中包括233具大象和羚羊的骨骼遺骸。通過鑑定遺骸上發現的牙印,考古學家還發現了食肉動物存在的跡象。
  • 天文學家發現一顆繞白矮星運行的系外氣態巨行星正被「蒸發」
    天文學家已經發現了一顆巨大的冰冷行星,它在繞一顆類似太陽的恆星的超高溫殘骸運行時正被蒸發。根據研究人員的說法,這是首次觀察到一顆系外氣態巨行星圍繞這種恆星運行的證據。這一發現為天文學家研究未來數十億年的太陽系命運提供了一個難得的窗口。
  • 科學家首次探測到繞死星運行的巨行星
    據外媒報導,距離地球80光年處有一顆白矮星WD 1856,這顆死星在60億年前進入了生命的最後階段。這種緩慢的死亡是非常孤獨的。在死亡過程中,一些恆星會急劇膨脹然後變成一顆巨大的「紅巨星」--像參宿四一樣吞噬任何在附近軌道運行的行星。
  • 大發現!科學家發現一顆巨大的行星在死星的屍體附近運行
    一項新的研究報告稱,天文學家已經發現了一顆完整的巨型行星圍繞著一顆被稱為白矮星的超高密度恆星屍體旋轉的跡象。這顆被稱為wd1856的白矮星是距離地球約80光年的三星系統的一部分。新探測到的木星大小的外行星候選行星wd1856b比白矮星大7倍,每34小時繞一圈。
  • 當太陽最終變成白矮星,地球能否倖存?天龍座內首次發現真實案列
    據《天體物理學雜誌》近日刊文,一個國際天文學家小組利用美國宇航局的系外行星探測衛星(TESS)和退役的斯皮策太空望遠鏡,首次發現了第一顆圍繞白矮星運行的行星。研究認為這顆行星完好無損,而這顆白矮星的前身是一顆類太陽恆星,當它演化為白矮星時,目前的體積只比地球大了40%。這顆白矮星位于天龍座,距離地球80光年,是一個三星系統中的成員之一,年齡約為100億歲。
  • 科學家首次發現圍繞白矮星運轉的候選行星
    一項新的研究報告稱,天文學家發現了一顆巨大行星正圍繞一顆白矮星運轉的跡象。白矮星具有極高的密度,被認為是中、低質量恆星演化階段的終點。換言之,它們是恆星死亡後留下的殘骸。這顆被稱為WD 1856的白矮星是距離地球80光年的一個三星系統的一部分。這顆新發現的候選系外行星被稱為WD 1856 b,體積與木星相當,大約比白矮星大7倍,每34小時繞白矮星一圈。
  • 科學家首次發現圍繞白矮星運轉的候選行星
    一項新的研究報告稱,天文學家發現了一顆巨大行星正圍繞一顆白矮星運轉的跡象。白矮星具有極高的密度,被認為是中、低質量恆星演化階段的終點。換言之,它們是恆星死亡後留下的殘骸。  這顆被稱為WD 1856的白矮星是距離地球80光年的一個三星系統的一部分。
  • 天文學家發現第一個已知的行星繞白矮星運行
    想像一下一個昏暗的,後期階段的恆星,它大約與地球大小一樣,每34小時繞其運行一個巨大的木星大小的行星。這將是一個奇異的景象,較小但較密的物體似乎控制著視覺上不匹配的天體。白矮星可能適合木星的「大紅色斑點」,讓您感覺到這顆恆星系統看起來多麼奇怪。
  • 未來,或可在白矮星附近居住
    最近科學研究發現了第一顆行星繞a軌道旋轉的白矮星,後者命名為WD 1856b,它繞軌道運行一圈大約是每1.4天一次。值得注意的是,這顆巨大的白矮星WD 1856 b比它所穿越的恆星殘骸大7倍。在這種情況下,極大的可能有地球大小的行星在與白矮星合適的距離下運行,它們的表面溫度類似於地球,而且,它離現在我們所處的太陽系很近。
  • 一顆比母恆星大7倍的行星被科學家首次發現,可能為生命創造條件
    最近科學家首次在一顆白矮星周圍發現了一個完整的世界,這意味著其實在母恆星死亡之後,繞其公轉的行星不受劇烈影響而存活下來。我們之前講過白矮星是中等大小的恆星,在燃盡所有燃料退去外部包層後,剩下的一個地球大小的冷卻的核,我們的太陽在膨脹成紅巨星以後,最終也將逐漸變成一顆白矮星。銀河系中90%的恆星都將面臨這樣的命運,就像參宿四一樣,任何在它附近軌道運行的行星都會被它吞噬,最終他們會耗盡所有的燃料,並重新坍縮成白矮星。
  • 首次發現行星繞白矮星運行證據!天文學家:這給地球命運帶來希望
    當天文學家對7000多顆白矮星進行觀測研究的時候發現「WDJ0914+1914」呈現出不同的性質,因為從微弱變化的光線中檢測出了不同的微量化學元素,這在其它白矮星觀測中是不存在的。研究發現這些微量元素是從氣體盤中由外向內而來,這意味著還有一顆天體在環繞著白矮星運動,並且受其氣體盤的影響。
  • 首度發現!巨大行星繞著小7倍死星公轉 詭異畫面曝光
    陳妙津 /綜合報導印象中恆星系統都是由行星圍繞著巨大中心公轉,但近日卻有科學家發現,有顆巨大的行星圍繞著一顆俗稱「死星」的白矮星進行高速運轉,白矮星的體積僅比地球大一點,更比周圍環繞它的行星小上7倍,詭異的畫面堪稱奇觀。
  • 一顆木星大小的行星繞白矮星殘骸旋轉卻完好無損,距地球80光年
    這顆行星被命名為「WD 1856 b」,位於北方天龍座,距離地球80光年。 白矮星是太陽大小的恆星在耗盡核燃料後,密度高得令人難以置信的殘骸,它們縮小到大約地球大小。WD 1856b隱現在其小恆星上空,由於軌道非常近,它每34小時轉一圈。這顆行星與白矮星的距離大約是水星與太陽距離的20倍。通常,當一顆恆星死亡時,它會吞噬周圍的行星,這意味著WD 1856 b在某種程度上逃過一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