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全球首個!我國揭示新冠病毒全病毒精細結構
▲全球首個揭示新冠病毒全病毒三維精細結構及核糖核蛋白複合物的分子組裝。課題組供圖
9月16日,從浙江大學醫學院附屬第一醫院獲悉,浙大一院傳染病診治國家重點實驗室李蘭娟院士課題組聯合清華大學生命學院李賽研究員課題組,在國際上首次解析了真實新型冠狀病毒全病毒三維精細結構,達到了前所未有的解析度,對深入了解新冠病毒的生物特性、疫苗設計、抗病毒藥物研發等具有重要意義。
科研團隊進一步通過質譜分析刺突蛋白的糖基化組成,發現體外重組表達的刺突蛋白與病毒原位狀態刺突蛋白的糖基化修飾具有高度相似性,這對滅活病毒疫苗、基因工程重組疫苗以及中和抗體的研發具有重要指導意義。該研究成果已在國際權威刊物《細胞》發表。
——《科技日報》
2
全球首款!我國研製出熱效率突破50%的柴油發動機
提高發動機的熱效率能降低油耗和排放,但每提高0.1%都面臨著巨大的技術挑戰。現在,全球首款熱效率突破50%的可商業化柴油發動機來了。9月16日,經中國內燃機國家檢測機構中國汽車技術研究中心有限公司、國際權威內燃機檢測機構德國TüV南德意志集團認證通過,由濰柴集團研發的熱效率達到50.26%的柴油發動機揭開面紗。
該發動機實現了技術上的五大突破——協同燃燒技術、協調設計技術、排氣能量分配技術、分區潤滑技術、智能控制技術,解決了高效燃燒、低傳熱、高可靠性、低摩擦損耗、低汙染物排放、智能控制等一系列行業難題。
——《科技日報》
3
古生物學家發現1億年前的動物精子
9月17日,從中國科學院南京地質古生物研究所獲悉,中、德、英三國古生物學者最近在1億年前的白堊紀緬甸琥珀中,發現了早期動物的精子。這是迄今人類發現的最早的動物精子,將相關化石記錄時間前推了約5000萬年。相關研究成果已於9月16日以封面論文的形式發表在英國《皇家學會生物學分會學報》(Proceedings of the Royal Society B:Biological Sciences)上。
此次發現的遠古動物精子來自一類水生甲殼動物:介形蟲。這類動物體型微小,體長通常只有約1毫米,但它們數量眾多、分布廣泛,在海洋、湖泊、沼澤、河流、池塘中,都能發現它們的身影。介形蟲種群生存能力特別強大,從4.5億年前一直延續至今。它們在地層中留下豐富的化石,成為科學家研究古環境和古生物演化的重要依據。
——新華網
4
30年升溫10℃ 「新北極」正在形成
▲圖片來源:新華網
氣溫正在飆升,海冰正在減少。許多專家認為,北極正在變得「面目全非」,科學家們甚至用「新北極」來形容該地區迅速變化的自然景觀。事實上,在某些方面,北極氣候已經發生了前所未有的變化。自1979年有衛星觀測記錄以來,海冰面積已經縮小了31%。如今,北極海冰覆蓋範圍呈現減少趨勢,不斷突破過去幾十年的紀錄。
科羅拉多州國家大氣研究中心的研究人員蘿拉·蘭德勒姆和瑪麗卡·霍蘭德近日在《自然氣候變化》雜誌上發表了他們的聯合研究成果。研究顯示,長期凍結的北極地區已經開始進入全新的氣候系統,其特徵是冰層融化、溫度上升和降雨天數的增加,這三個數值已遠遠超出了以往的觀測範圍。
——《科技日報》
5
考古學家在沙特發現距今12萬多年前的人類腳印
沙烏地阿拉伯文化部遺產委員會9月16日宣布,考古學家在沙特北部泰布克地區發現12萬多年前的古代人類和動物足跡,是迄今在阿拉伯半島上發現的最古老的人類生命證據。這項研究發表於最新一期美國《科學進展》雜誌。
遺產委員會執行長賈西爾·赫爾比什當天在利雅得舉行新聞發布會說,包括沙特研究人員在內的一支國際考古學家團隊在泰布克地區共發現了7個屬於古代人類的腳印,另外還有107匹駱駝、43頭大象和一些其他動物的足跡;同時還發現數百塊化石,其中包括233具大象和羚羊的骨骼遺骸。通過鑑定遺骸上發現的牙印,考古學家還發現了食肉動物存在的跡象。
——新華網
6
國際最新研究:發現系外行星繞白矮星旋轉證據
▲圖片來源:NASA’s Goddard Space Flight Center
國際著名學術期刊《自然》最新發表一項系外行星研究的論文,報導了一顆木星大小的行星繞一顆白矮星旋轉的證據。這項發現支持了一種理論,即大質量行星能夠在白矮星形成期間遷移到附近軌道,並繼續生存下去。
論文通訊作者、美國威斯康星大學麥迪遜分校安德魯·范德堡(Andrew Vanderburg)及同事利用美國宇航局(NASA)的凌日系外行星巡天衛星(TESS)任務的數據,最新報告發現了編號「WD 1586 b」的一個巨行星候選體,對一顆編號「WD 1856+534」的白矮星每1.4天凌星一次。他們估計,系外巨行星「WD 1586 b」的質量不會超過木星的14倍。
——中國新聞網
來源:今日科協微信公眾號
中國科協各級組織要堅持為科技工作者服務、為創新驅動發展服務、為提高全民科學素質服務、為黨和政府科學決策服務的職責定位,推動開放型、樞紐型、平臺型科協組織建設。接長手臂,紮根基層,團結引領廣大科技工作者積極進軍科技創新,組織開展創新爭先行動,促進科技繁榮發展,促進科學普及和推廣,真正成為黨領導下團結聯繫廣大科技工作者的人民團體,成為科技創新的重要力量。——習近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