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科技話題:全病毒精細結構、柴油發動機、動物精子、「新北極」、人類腳印、系外行星繞白矮星旋轉

2020-09-18 科協身邊事


1

全球首個!我國揭示新冠病毒全病毒精細結構


▲全球首個揭示新冠病毒全病毒三維精細結構及核糖核蛋白複合物的分子組裝。課題組供圖


9月16日,從浙江大學醫學院附屬第一醫院獲悉,浙大一院傳染病診治國家重點實驗室李蘭娟院士課題組聯合清華大學生命學院李賽研究員課題組,在國際上首次解析了真實新型冠狀病毒全病毒三維精細結構,達到了前所未有的解析度,對深入了解新冠病毒的生物特性、疫苗設計、抗病毒藥物研發等具有重要意義。


科研團隊進一步通過質譜分析刺突蛋白的糖基化組成,發現體外重組表達的刺突蛋白與病毒原位狀態刺突蛋白的糖基化修飾具有高度相似性,這對滅活病毒疫苗、基因工程重組疫苗以及中和抗體的研發具有重要指導意義。該研究成果已在國際權威刊物《細胞》發表。


——《科技日報》


2

全球首款!我國研製出熱效率突破50%的柴油發動機


提高發動機的熱效率能降低油耗和排放,但每提高0.1%都面臨著巨大的技術挑戰。現在,全球首款熱效率突破50%的可商業化柴油發動機來了。9月16日,經中國內燃機國家檢測機構中國汽車技術研究中心有限公司、國際權威內燃機檢測機構德國TüV南德意志集團認證通過,由濰柴集團研發的熱效率達到50.26%的柴油發動機揭開面紗。


該發動機實現了技術上的五大突破——協同燃燒技術、協調設計技術、排氣能量分配技術、分區潤滑技術、智能控制技術,解決了高效燃燒、低傳熱、高可靠性、低摩擦損耗、低汙染物排放、智能控制等一系列行業難題。


——《科技日報》


3

古生物學家發現1億年前的動物精子


9月17日,從中國科學院南京地質古生物研究所獲悉,中、德、英三國古生物學者最近在1億年前的白堊紀緬甸琥珀中,發現了早期動物的精子。這是迄今人類發現的最早的動物精子,將相關化石記錄時間前推了約5000萬年。相關研究成果已於9月16日以封面論文的形式發表在英國《皇家學會生物學分會學報》(Proceedings of the Royal Society B:Biological Sciences)上。


此次發現的遠古動物精子來自一類水生甲殼動物:介形蟲。這類動物體型微小,體長通常只有約1毫米,但它們數量眾多、分布廣泛,在海洋、湖泊、沼澤、河流、池塘中,都能發現它們的身影。介形蟲種群生存能力特別強大,從4.5億年前一直延續至今。它們在地層中留下豐富的化石,成為科學家研究古環境和古生物演化的重要依據。


——新華網


4

30升溫10℃ 「新北極」正在形成


▲圖片來源:新華網


氣溫正在飆升,海冰正在減少。許多專家認為,北極正在變得「面目全非」,科學家們甚至用「新北極」來形容該地區迅速變化的自然景觀。事實上,在某些方面,北極氣候已經發生了前所未有的變化。自1979年有衛星觀測記錄以來,海冰面積已經縮小了31%。如今,北極海冰覆蓋範圍呈現減少趨勢,不斷突破過去幾十年的紀錄。


科羅拉多州國家大氣研究中心的研究人員蘿拉·蘭德勒姆和瑪麗卡·霍蘭德近日在《自然氣候變化》雜誌上發表了他們的聯合研究成果。研究顯示,長期凍結的北極地區已經開始進入全新的氣候系統,其特徵是冰層融化、溫度上升和降雨天數的增加,這三個數值已遠遠超出了以往的觀測範圍。


——《科技日報》


5

考古學家在沙特發現距今12萬多年前的人類腳印


沙烏地阿拉伯文化部遺產委員會9月16日宣布,考古學家在沙特北部泰布克地區發現12萬多年前的古代人類和動物足跡,是迄今在阿拉伯半島上發現的最古老的人類生命證據。這項研究發表於最新一期美國《科學進展》雜誌。


遺產委員會執行長賈西爾·赫爾比什當天在利雅得舉行新聞發布會說,包括沙特研究人員在內的一支國際考古學家團隊在泰布克地區共發現了7個屬於古代人類的腳印,另外還有107匹駱駝、43頭大象和一些其他動物的足跡;同時還發現數百塊化石,其中包括233具大象和羚羊的骨骼遺骸。通過鑑定遺骸上發現的牙印,考古學家還發現了食肉動物存在的跡象。


——新華網


6

國際最新研究:發現系外行星繞白矮星旋轉證據


▲圖片來源:NASA’s Goddard Space Flight Center


國際著名學術期刊《自然》最新發表一項系外行星研究的論文,報導了一顆木星大小的行星繞一顆白矮星旋轉的證據。這項發現支持了一種理論,即大質量行星能夠在白矮星形成期間遷移到附近軌道,並繼續生存下去。


論文通訊作者、美國威斯康星大學麥迪遜分校安德魯·范德堡(Andrew Vanderburg)及同事利用美國宇航局(NASA)的凌日系外行星巡天衛星(TESS)任務的數據,最新報告發現了編號「WD 1586 b」的一個巨行星候選體,對一顆編號「WD 1856+534」的白矮星每1.4天凌星一次。他們估計,系外巨行星「WD 1586 b」的質量不會超過木星的14倍。


——中國新聞網


來源:今日科協微信公眾號

中國科協各級組織要堅持為科技工作者服務、為創新驅動發展服務、為提高全民科學素質服務、為黨和政府科學決策服務的職責定位,推動開放型、樞紐型、平臺型科協組織建設。接長手臂,紮根基層,團結引領廣大科技工作者積極進軍科技創新,組織開展創新爭先行動,促進科技繁榮發展,促進科學普及和推廣,真正成為黨領導下團結聯繫廣大科技工作者的人民團體,成為科技創新的重要力量。——習近平

相關焦點

  • 發現系外行星繞白矮星旋轉證據
    在恆星演化的白矮星階段還會有行星繼續繞其旋轉嗎?這一之前認為不太可能的觀點受到一項最新研究發現的挑戰。國際著名學術期刊《自然》最新發表一項系外行星研究的論文,報導了一顆木星大小的行星繞一顆白矮星旋轉的證據。
  • 國際最新研究:發現系外行星繞白矮星旋轉證據
    中新網北京9月17日電 (記者 孫自法)在恆星演化的白矮星階段還會有行星繼續繞其旋轉嗎?這一之前認為不太可能的觀點受到一項最新研究發現的挑戰。國際著名學術期刊《自然》最新發表一項系外行星研究的論文,報導了一顆木星大小的行星繞一顆白矮星旋轉的證據。
  • 國際最新研究:發現系外行星繞白矮星旋轉證據
    中新網北京9月17日電 (記者 孫自法)在恆星演化的白矮星階段還會有行星繼續繞其旋轉嗎?這一之前認為不太可能的觀點受到一項最新研究發現的挑戰。國際著名學術期刊《自然》最新發表一項系外行星研究的論文,報導了一顆木星大小的行星繞一顆白矮星旋轉的證據。這項發現支持了一種理論,即大質量行星能夠在白矮星形成期間遷移到附近軌道,並繼續生存下去。該論文稱,白矮星是類太陽恆星發生坍縮、大氣被剝離後剩下的核。白矮星一般和地球差不多大小,質量是太陽的一半左右。
  • 發現繞白矮星(WD 1856+534)旋轉的巨行星
    發現繞白矮星(WD 1856+534)旋轉的巨行星(WD 1586 b)(Credit: NASA’s Goddard Space Flight Center)(神秘的地球uux.cn報導)據科技日報(張夢然
  • 120光年外兩顆新系外行星 超級地球繞紅矮星19天
    120光年外兩顆新系外行星 超級地球繞紅矮星19天伯爾尼大學的天文學家利用位於墨西哥的SAINT-EX天文臺公開數據分析,發現了另外兩個行星繞著紅矮星TOI-1266旋轉,並且其中一顆是距離地球120光年外的超級地球,另外一個是次海王星。
  • 發現系外行星:未來引力波探測器的新用途!
    絕大多數的系外行星調查都是圍繞著離太陽很近的恆星或離太陽更遠的恆星展開的,這些恆星位於銀河系中央星系隆起的方向。說實話,目前還沒有人知道銀河系中行星的真正數量,也沒有人知道銀河系以外其他星系中行星的數量。
  • 新發現兩個可能適宜人類居住的系外行星
    科學家剛剛宣布了關於系外行星的兩個振奮人心的更新。一個是一顆形狀大小和溫度都和地球類似的可能適宜人類居住的行星。外行星每繞恆星運行4次,內行星幾乎剛好繞恆星運行9次。這個九比四的比例是十分獨特的,這可能暗示著在這兩個已知的行星之間,還有第三顆行星尚未發現。如果真的是這樣,內外行星都能與中行星同步運行,創造一對三比二的共振。
  • 今日科技話題:「團聚協同技術」、煤層氣、最強伽馬射線、人類、雙星伴「日」、鯊魚
    正是看重這項技術創新的可觀前景,山西省大型煤炭企業——陽煤集團出資3.5億元,與太原理工大學合作成立山西新碳超硬材料科技有限公司,加速「煤層氣生產金剛石」項目的產業化和推廣應用,為山西煤層氣資源找到了一個「論克拉賣的價值鏈」。
  • 向死而生:人類首次發現一顆圍繞白矮星旋轉的完整行星
    " 點擊「國家空間科學中心」關注我們吧 " 「 在一項新的研究中,科學家第一次在一顆白矮星周圍發現了一個「完整的世界」 —— 一顆行星。
  • 繞白矮星旋轉的巨行星首次發現
    2020-09-17 07:28:32 來源:科技日報繞白矮星旋轉的巨行星首次發現證明大質量行星可在恆星塌縮後繼續「生存」科技日報北京9月16日電 (記者張夢然)英國《自然》雜誌16日公開一項天文學最新發現
  • 我國揭示首個新冠病毒全病毒精細結構;教育部多舉措解決留學生就學...
    【今日封面】金秋9月,地處青海省海西州茫崖市的「翡翠湖」依然呈現出油畫色彩,吸引了大量攝影愛好者驅車前來拍攝。(來源:中新社 黃冬 攝)新發現全球首個揭示新冠病毒全病毒三維精細結構及核糖核蛋白複合物的分子組裝。
  • 今日科技話題:「等距」排列、「卡裡金」「竺可楨石」、雙白矮星引力波源、新冠病毒、從鰭到手
    ——中國科技網3浙大學者發現新礦物 命名為「竺可楨石」近日,由浙江大學地球科學學院饒燦教授課題組發現的一種新礦物LiAl5O8,經國際礦物學協會新礦物命名及分類委員會全票通過,獲得批准。竺可楨石是科學家在自然界中發現的第一個鋰鋁氧化物,具有特殊的晶體結構,在摻入其他雜質後能夠發光產生特殊的光學效應,對於開發新興稀土發光材料具有積極的科學價值。
  • 那些極端的系外行星
    但在這種搜尋之旅中,他們卻更多地發現一些令人恐慌的太陽系外行星。這些行星的環境極為惡劣,已知所有生命都無法在上面生存。文中列舉的是其中一些最為恐怖同時也最為致命的系外行星,其令人驚恐的程度絕對可以與地球上最可怕的鬼屋相提並論。
  • 10顆可能有外星生命的系外行星
    【博科園-科學科普-歡迎留言評論或建議】外行星泛指在太陽系以外的行星。歷史上天文學家一般相信在太陽系以外存在著其它行星,然而它們的普遍程度和性質則是一個謎。直至1990年代人類才首次確認系外行星的存在,而自2002年起每年都有超過20個新發現的系外行星。
  • 系外行星是如何發現的?
    我們今天就聊聊和這次諾貝爾物理學獎裡相關的研究——關於系外行星的那些事,以及認識光年之外的它們是如何被我們人類發現的。什麼是系外行星?系外行星,顧名思義,就是指在太陽系以外的行星。這些行星通常指的是那些環繞太陽系外的恆星公轉的行星,當然,「無父無母」的流浪行星也是系外行星的一種,我們今天的主角是環繞恆星的系外行星。
  • 繞白矮星旋轉的巨行星首次發現
    英國《自然》雜誌16日公開一項天文學最新發現:美國科學家團隊首次公布了一顆木星大小的行星繞白矮星旋轉的證據。這一發現為一種理論提供了堅實依據,即大質量行星能夠在白矮星形成期間遷移到附近軌道,並繼續「生存」下去。
  • 星系外行星?引力波可以幫助我們找到它們
    後來有科學家發現了一顆名為「HIP 13044b」的銀河系外行星,HIP 13044b是一個類似木星的太陽系外行星,圍繞著離地球約2000光年的天爐座恆星HIP 13044旋轉的。2018年,天文學家確實在銀河系之外發現了流氓行星的證據,但這只是間接估計。研究人員建議,最早的銀河系外行星可能不是通過光信號而是通過引力波信號被發現的。
  • 距地球150光年系外行星發現被摧毀殘留物(圖)
    據國外媒體報導,長期以來科學家一直在尋找可適合生命居住的系外行星,尤其是在距離地球較近的恆星團中,比如距離地球150光年的畢宿星團就是一個潛在的系外行星研究區域。  藝術家繪製的巨大系外行星與小行星帶環繞恆星的情景  主克曼認為空間巖石碎片的信號暗示這裡存在較大的天體
  • 北極進入緊急狀態!柴油洩漏、致命病毒、溫室氣體,對人類的復仇...
    人類作為當今世界的霸主,憑藉著得天獨厚的智慧,可以說主宰著世間的一切。截至2013年,全球人口數已經超過了70億,這給我們的地球帶來巨大的壓力。但是,人類似乎並沒有意識到自己的存在對自然生態是一種威脅,仍然在肆無忌憚的浪費、揮霍、汙染。不少學者預測,如若人類繼續揮霍無度,終將會遭受到自然環境的復仇,而北極就是最好的例子。
  • 繞白矮星旋轉的巨行星候選體
    《自然》本周發表的一項研究A giant planet candidate transiting a white dwarf報導了一顆木星大小的行星繞一顆白矮星旋轉的證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