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國外媒體報導,長期以來科學家一直在尋找可適合生命居住的系外行星,尤其是在距離地球較近的恆星團中,比如距離地球150光年的畢宿星團就是一個潛在的系外行星研究區域。來自加州大學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物理學和天文學教授本·朱克曼認為現在這個謎團或許可以揭開了,他的研究小組發現在畢宿星團的白矮星集群中探測到大量巖質材料的信號,其被認為是來自周圍被「粉碎」小行星,這些巖質天體在過去某個時期曾環繞著垂死恆星運行。
藝術家繪製的巨大系外行星與小行星帶環繞恆星的情景
主克曼認為空間巖石碎片的信號暗示這裡存在較大的天體,比如系外行星,或者是類似太陽系的行星系統,只不過它們圍繞著白矮星運行。在本月早些時候舉行的美國天文學會上,該研究小組宣布了相關發現,結果顯示在50至100顆白矮星周圍存在巖質碎片的「汙染」痕跡,這是首次在畢宿星團中發現系外行星產生的研製碎片。科學家認為畢宿星團相對於其他恆星團距離地球更近,這裡存在的白矮星等天體非常適合研究。
通常情況下,白矮星的外層大氣結構被認為是較為「乾淨」的,這類垂死恆星在核心聚集了重元素,只有氦和氫等輕元素處於外層大氣結構中。這個現象由夏威夷額凱克望遠鏡發現,通過高度敏感的光譜儀探測到白矮星外層大氣元素分布。來自空間望遠鏡研究所的科學家約翰認為這些元素可以確認來自曾經存在的系外行星,當系外行星進入恆星潮汐力的作用範圍內時,強大的擾動就會將它們撕裂,變成無數的塵埃顆粒或者巖質碎片。系外行星被粉碎之後,剩餘的元素汙染的白矮星的周圍環境,比如矽、鐵等元素,此外科學家還探測到一些不常見的元素。
[責任編輯:張魏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