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現系外行星:未來引力波探測器的新用途!

2020-10-18 木法沙和三傻

目前已知有4000多顆系外行星圍繞其他恆星運行。事實上,天文學家懷疑這樣的世界是普遍存在的,平均而言,銀河系中的每顆恆星至少有一個行星伴侶。但問題就在這裡儘管系外行星似乎無處不在,但無處不在在描述天文學家實際觀測過的地方時,卻遠非事實。絕大多數的系外行星調查都是圍繞著離太陽很近的恆星或離太陽更遠的恆星展開的,這些恆星位於銀河系中央星系隆起的方向。說實話,目前還沒有人知道銀河系中行星的真正數量,也沒有人知道銀河系以外其他星系中行星的數量。

根據78日發表在《自然天文學》Nature Astronomy雜誌上的一項研究,隨著歐洲航天局European Space Agency LISA任務的啟動,完成這次系外行星普查的重要一步可能從2034年開始。LISA任務的主要目的通過尋找排列在一個長250萬公裡的三角形星座內的三顆衛星之間距離的微小變化,來探測太空-時間-重力波中的漣漪。LISA將被定製用來接收超大質量黑洞合併產生的引力波,但它顯然也能接收一些系外行星系統發出的引力波。

尼古拉·塔馬尼尼Nicola Tamanini是最近這項研究的合作者之一,也是德國波茨坦馬普引力物理研究所的天體物理學家。他說「在條件最佳的情況下LISA應該可以讓我們在整個銀河系、麥哲倫星雲甚至仙女座星系進行探測。

探測的工作原理是這樣的當兩顆恆星形成一個雙星系統時,它們在嚴格意義上說並不圍繞對方運行相反,它們圍繞一個共同的質心公轉。如果一個行星的身體存在於這樣一個系統中,行星的引力影響將會擾動這個質心,導致它周期性地來回擺動,與行星的來回拉扯同步。這種擺動的強度可以提供對這顆行星質量的估計,隨著時間的推移,它的重複出現將揭示出這顆行星的軌道周期。對於光學望遠鏡來說,這種擺動幾乎總是太小而無法被觀測到。但是可以看出,這種擺動是對雙星系統引力波的一種微妙的周期性調製。對於這類雙星系統——由兩顆白矮星組成,燃燒殆盡的類日恆星殘骸——這樣的調製應該可以被LISA探測到。

塔瑪尼尼說,天文學家已經知道有大量的白矮星雙星系統存在,僅在我們的星系中就能看到成千上萬個這樣的系統。事實上,這類系統產生的引力波將被用來校準任務的觀測結果,也可以確保麗薩能監聽到。他說,即使銀河系中只有1%的白矮星雙星上有行星,LISA也應該能找到數百個這樣的行星。

約翰霍普金斯大學Johns Hopkins University天體物理學博士生、麗薩聯盟LISA Consortium成員Kaze Wong對這項發現表示歡迎。她沒有參與最近的這項研究。他說以前的研究著眼於利用引力波探測圍繞單一恆星運行的系外行星的可能性,但我們所做的工作表明,這種組合產生的引力波太弱,無法探測到。Wong說,這種方法顯示出更多的希望,因為白矮星雙星產生的引力波比一顆圍繞孤星旋轉的行星產生的引力波要強大得多。一旦探測到引力波,他說,我們就可以用電磁儀器對準它們,確定系外行星源的進一步細節。

儘管這種新方法很有希望探測整個銀河系乃至其他鄰近星系的行星,但天文學家仍將努力對這些新發現的行星有更多的了解。除了最初的引力波探測所提供的軌道周期和質量估計之外,用傳統望遠鏡進行的後續觀測或許可以確定一顆行星的精確質量、大小和其他軌道參數。

此外,這項技術不太可能發現任何適合居住的類地行星。白矮星本質上是恆星的屍體,是類太陽恆星耗盡核燃料後留下的緩慢冷卻的核心。但在一顆恆星變成白矮星之前,它首先會經歷一個紅巨星階段,在這個階段,它的體積會膨脹,膨脹到足以燒焦甚至吞噬任何靠近它的行星。因此,Wong說,任何倖存的星球都可能是不適合居住的——那些產生最強引力波信號的星球將會不舒服地靠近它們的白矮星宿主。更重要的是,LISA根本無法保證能找到任何系外行星——因為我們對世界是否能在如此極端的雙星系統中出現、如何出現以及如何持續存在知之甚少。

但丹尼爾斯基指出,即使沒有在白矮星雙星周圍發現行星,這一空白結果仍將為行星進化提供有用的洞見。

到目前為止,還沒有人想過用這樣的雙星系統來模擬系外行星,她說,所以我們對它們的存在知之甚少。」「發現這些行星將表明,這樣的世界能夠以某種方式生存——或者從恆星的死亡中復活。在銀河系的任何地方,如果一個行星都找不到,就會給我們帶來一個新的限制。在一個被認為充滿了可以探索的世界的宇宙中,知道不去看哪裡是一件很有用的事情。

丹尼爾斯基說最終,以這種方式利用LISA,我們將確定整個銀河系的行星形成。

相關焦點

  • 星系外行星?引力波可以幫助我們找到它們
    一項新的研究發現,科學家可能有一天會利用空間和時間的波動(稱為引力波)在銀河系外發現外星行星。在過去的三十年中,科學家們已經確認了地球太陽系之外存在近4,200個世界。天文學家使用分析來自世界本身或其恆星的光的方法檢測到了這些系外行星。
  • 星系外行星?引力波可以幫助我們找到它們
    後來有科學家發現了一顆名為「HIP 13044b」的銀河系外行星,HIP 13044b是一個類似木星的太陽系外行星,圍繞著離地球約2000光年的天爐座恆星HIP 13044旋轉的。2018年,天文學家確實在銀河系之外發現了流氓行星的證據,但這只是間接估計。研究人員建議,最早的銀河系外行星可能不是通過光信號而是通過引力波信號被發現的。
  • 美「苔絲」探測器又發現一系外行星
    美國研究人員7日報告,他們利用美國的系外行星探測器「苔絲」發回的數據,又識別出一顆新的小型行星。這是「苔絲」升空以來發現的第三顆系外行星。 麻省理工學院研究人員在西雅圖舉行的美國天文學會年會上發布了這一新成果。
  • 引力波或將幫助我們找到銀河系外的行星
    其他可能的銀河系外行星還有待證實。2018年,天文學家確實發現了銀河系外存在「流浪行星」的證據,但都只是間接的判斷。  在這項新研究中,研究人員提出,未來我們很可能會通過引力波信號,而不是光信號來探測銀河系外行星。愛因斯坦在1916年首次預言了引力波的存在。根據他的廣義相對論,引力來自於質量扭曲空間和時間的方式。
  • 天文學家是如何發現系外行星的?
    行星本身並不會發光,行星雖然會反射恆星的光芒,但是由於恆星之間的距離太遙遠,從地球上很難通過天文望遠鏡直接發現系外行星的存在,那科學家又是通過什麼方法發現的呢?系外行星是如何被發現的?用天文望遠鏡直接拍照,顯然是不切實際的。既然不能直接發現,那我們就用間接法。
  • 科學家利用引力透鏡發現系外行星
    據國外媒體報導,發現系外行星的方法有許多種,其中凌日法是目前使用較為頻繁的方法,比如克卜勒探測器上的觀測原理。目前美國宇航局的科學家使用了微引力透鏡的方法尋找系外行星,他們利用哈勃太空望遠鏡和夏威夷W.M.凱克天文臺對恆星OGLE-2005-BLG-169進行了觀測,發現其周圍存在一顆天王星大小的系外行星,這是微引力透鏡技術的又一個發現案例。這一發現打開了一個新的時空,即在恆星周圍更大的軌道半徑上發現行星。
  • 美宇航局系外行星搜尋探測器首次發現地球級宜居行星和雙太陽行星
    美國宇航局系外行星搜尋探測器宣布兩項重要發現:發現它的第一顆位於恆星宜居帶內的地球級系外行星,以及它的第一顆繞著兩顆恆星公轉的環雙星系外行星。TOI 700行星系統示意圖TESS衛星是美國宇航局2018年發射的系外行星搜尋探測器,主要任務就是去搜尋圍繞其他恆星運行的系外行星,運行在遠離地球的一個軌道上,當行星從恆星前方經過時,將會導致恆星的亮度出現輕微減弱,TESS利用這種減弱反推出恆星周圍行星的存在,並測算出行星的大小。
  • 克卜勒十年前首次發現的系外行星被「驗明身份」
    據國外媒體報導,現已退役的克卜勒探測器發現的第一顆潛在系外行星現已「驗明身份」。
  • 英國團隊研發新算法,又加了50顆系外行星,「第二地球」不遠了
    如今我們都知道地球只是銀河系內眾多行星中的一顆,太陽系外還存在著難以估摸的系外行星。根據記載,人類第一次發現系外行星是在20世紀末期,其實這也是可以理解的,畢竟太空望遠鏡等一系列更為先進的天文觀測設備出現之前,地球上的天文學家只能用天文望遠鏡去窺探太陽系外面的世界。
  • 公文包大小的衛星發現了系外行星
    小型衛星可能未來在探索系外行星方面發揮重要作用 (圖片:©NASA/JPL加州理工學院)一顆公文包大小的衛星成功探索到了外星世界,這為微型太空飛行器捕捉系外天體提供可能。一項新的研究報導,用於天體物理學研究的弧秒太空望遠鏡(ASTERIA)立方體衛星(在2017年11月由國際空間站部署進入近地軌道)觀測到了系外行星 55 巨蟹座。微型立方體衛星未能發現先前未知的世界。
  • 發現了一顆系外行星?別急,還要再等等
    這是很自然的推測,也完全符合我們對太陽系中行星形成理論的認知…然後有人就去找了…然後就找到了…1992年,人們在脈衝星PSR B1257+12周圍確認發現了第一顆系外行星,1995年,人們首次在主序星周圍發現了系外行星飛馬座51b…之後隨著觀測技術的提升,尤其是克卜勒望遠鏡的貢獻,人們一發不可收拾地發現了大量系外行星——而且我們相信,遠遠不止這麼多,只等著天文望遠鏡去發現更多而已
  • 系外行星的發現
    1,據外國媒體報導,系外行星碰撞:科學家在距離地球約300光年的行星系統BD + 20 307年,發現在許多溫暖的塵雲,他們開始感到興奮,因為最近的塵雲可能更多證據行星碰撞,這種觀察是首次提出在10年前,2019年4月再次確認。對科學家來說,這一發現可能會導致更深入地分析碰撞過程是如何影響行星系統的形成和演化的。行星系統與地球非常相似,因為人們認為地球和月球是在一次巨大的撞擊後形成的。
  • 人類首次在系外行星大氣中發現氦,科學家:它的意義非凡
    近日,哈勃太空望遠鏡又有重大發現,在一顆系外行星的大氣中檢測到了氦元素的存在,這是人類首次在系外行星大氣中發現氦元素。氦是稀有氣體的一種,氦在通常情況下為無色、無味的氣體,是唯一不能在標準大氣壓下固化的物質。氦是最不活潑的元素。氦的應用主要是作為保護氣體、氣冷式核反應堆的工作流體和超低溫冷凍劑。
  • 科學家發現新的系外行星 大小類似海王星
    科技日報北京12月24日電 (記者劉霞)據物理學家組織網近日報導,美國科學家藉助克卜勒探測器K2任務,發現了一顆海王星大小的新系外行星K2-263b,其質量約為地球質量的14.8倍。新發現有助天文學家進一步了解地球的歷史,以及地球與其他系外行星「表兄弟」之間的不同之處等。
  • 如何尋找系外行星,發現第二地球
    什麼是系外行星太陽系外行星(簡稱系外行星;太陽系外行星太陽系外行星英語:extrasolar planet 或 exoplanet)泛指在太陽系以外的行星。系外行星觀測手段米歇爾·麥耶(Michel Mayor)、迪迪爾·奎洛茲(Didler Queloz)1995年10月份他們利用徑向速度法發現了人類歷史的第一顆太陽系外行星(51Pegasi b)。開創了一個天文新時代,他們也因此榮獲2019年度諾貝爾物理學獎。除了徑向速度法,系外行星的觀測手段在近幾年來有了很多進展,而且新的方法還在被提出。
  • 當我們在搜尋系外行星的智慧生命時,外星人或許早已發現地球人類
    儘管在過去的幾十年裡,天文學家對系外行星的搜尋,已經讓我們發現了超過4000顆太陽系以外的行星,但這也引出了一個問題,那就是地球是不是早就我們所搜尋的系外行星發現了。這是兩位天文學家在這周早些時候發表在《皇家天文學會月刊》上的一項研究中所提出的問題。
  • 天文學家在銀河系上方發現一顆系外行星,尺寸和地球相當
    據發表在《天文雜誌》的科學報告,天文學家剛剛在銀河系的上方發現了一顆行星。其實,發現系外行星,並不是什麼稀奇的事情,因為隨著我們發射了一些先進的探測器進入太空以後,我們發現了很多系外行星,至今為止,我們目前已經確認了4000多顆系外行星。當然,這個數值是比較小的,畢竟宇宙中,系外行星的數量可能是數不勝數,所以我們所發現的系外行星可能只是冰山一角而已。
  • 系外行星是如何發現的?
    我們今天就聊聊和這次諾貝爾物理學獎裡相關的研究——關於系外行星的那些事,以及認識光年之外的它們是如何被我們人類發現的。什麼是系外行星?系外行星,顧名思義,就是指在太陽系以外的行星。這些行星通常指的是那些環繞太陽系外的恆星公轉的行星,當然,「無父無母」的流浪行星也是系外行星的一種,我們今天的主角是環繞恆星的系外行星。
  • 五顆系外行星發現「水」信號-系外行星,水,哈勃,NASA ——快科技...
    美國宇航局哈勃太空望遠鏡發現五個遙遠行星大氣中可能存在水信號,科學家對系外行星進行觀測和調查的目的就是尋找適合居住的行星,現在哈勃的數據分析結果取得了新的發現成果,這五顆行星分別為WASP-17b、HD209458b、WASP-12b、WASP-19b以及XO-1b,其中WASP-17b的大氣有些特別,有些膨脹的感覺
  • 系外行星:從科學猜想到大發現
    行星本身不發光,它表面的反射光相對恆星而言是極為微弱的,因此行星常常被掩蓋在母恆星的光輝內,要從距離地球達數百光年以遠的恆星系統中發現行星是很困難的。早在1855年就有天文學家宣稱發現了系外行星,但直到1992年,人類才首次確認有質量與地球相近的天體環繞著脈衝星PSR B1257+12(質量為木星10.98倍的HD 114762 b於1989年被首次發現,是最早被確認的系外行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