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家首次探測到繞死星運行的巨行星

2020-09-17 cnBeta

據外媒報導,距離地球80光年處有一顆白矮星WD 1856,這顆死星在60億年前進入了生命的最後階段。這種緩慢的死亡是非常孤獨的。在死亡過程中,一些恆星會急劇膨脹然後變成一顆巨大的「紅巨星」--像參宿四一樣吞噬任何在附近軌道運行的行星。最終,它們會耗盡所有的燃料並重新坍縮成白矮星,而這會摧毀其身後的一切。

WD 1856則不是這樣的情況。天文學家第一次發現了一顆巨大的行星,其跟木星差不多大、繞死星WD 1856運行。他們將其命名為WD 1856 b,這是一個令人驚訝的發現--它不僅免遭被毀滅而且還證明了死恆星仍可能擁有適合生命生存的行星。

最新發表在《自然》雜誌上的論文指出,每當這顆木星大小的行星在WD 1856前面凌日時,從地球上看,這顆恆星發出的光會減少近一半。這個過程極其短暫,因為這顆行星每1.4天就會繞軌道一周。據悉,白矮星本身只比地球大40%左右。因此,亮度的下降只持續了8分鐘,這顆行星離它的恆星的距離則是水星離太陽距離的20倍。

「這個系統相當奇怪,」澳大利亞莫納什大學的天體物理學家Simon Campbell表示,「在這種情況下,這顆行星比它的主恆星要大7倍!」

通過使用地面望遠鏡收集到的數據,該團隊還能估算出這顆行星的質量。斯皮策太空望遠鏡的紅外數據顯示,它的質量可能是木星的14倍。

但如果WD 1856 b離它的恆星如此之近,它是如何在膨脹階段存活下來的呢?對此研究小組給出了可能的解釋。

當它的主恆星變成紅巨星時可能擾亂了該系統中的行星進而導致它們的軌道歪斜。無序的宇宙之舞可能有助於將WD 1856 b這樣的行星體拋向恆星,從那時起它就一直圍繞著恆星旋轉。因為它是一顆上了年紀的白矮星,所以這也給了行星足夠的時間來靠近它。這可能意味著還有其他行星圍繞白矮星旋轉。

研究人員指出,不太可能的是,這顆恆星能剝離一些外層並在膨脹階段存活下來。然而他們得出結論,目前關於這一過程的理論很可能表明它不是以這種方式形成的。

團隊稱,未來的觀測應該能確認WD 1856 b是否真的是一顆行星,或它是否是一顆被稱為「褐矮星」的失敗恆星。他們指出,即將到來的詹姆斯-韋伯望遠鏡和雙子座天文臺將成為能更好了解WD 1856 b的關鍵。

Ian Crossfield在一份新聞稿中說道:「現在有人正在尋找白矮星周圍可能適宜居住的凌日行星。這將是一個相當奇怪的系統,你必須思考行星到底是如何在這麼長時間內存活下來的。」

相關焦點

  • 天文學家首次直接拍到了一顆繞類日恆星軌道運行的類行星天體
    天文學家表示,他們首次直接拍到了一顆繞類日恆星軌道運行的類行星天體。2008年,天文學家便宣布捕捉到一個類似的背影,當時他們公布了一個單行星和多行星系統的直接圖像。然而,類似系統所繞恆星是巨恆星, 質量遠遠超過大陽。
  • 發現繞白矮星(WD 1856+534)旋轉的巨行星
    ):英國《自然》雜誌16日公開一項天文學最新發現:美國科學家團隊首次公布了一顆木星大小的行星繞白矮星旋轉的證據。這一發現為一種理論提供了堅實依據,即大質量行星能夠在白矮星形成期間遷移到附近軌道,並繼續「生存」下去。雖然科學家一直有所猜測,一些白矮星的軌道上可能會存在行星,但長久以來,人類從未在此探測到完整的行星。這是因為,白矮星其實是類太陽恆星發生坍縮、大氣被剝離後剩下的核。白矮星一般和地球差不多大小,質量是太陽的一半左右。
  • 天文學家發現一顆繞白矮星運行的系外氣態巨行星正被「蒸發」
    天文學家已經發現了一顆巨大的冰冷行星,它在繞一顆類似太陽的恆星的超高溫殘骸運行時正被蒸發。根據研究人員的說法,這是首次觀察到一顆系外氣態巨行星圍繞這種恆星運行的證據。這一發現為天文學家研究未來數十億年的太陽系命運提供了一個難得的窗口。
  • 科學家發現古氣態巨行星核心 正圍繞類太陽恆星運行
    天文學家已經發現了一顆在類似太陽的恆星周圍近距離軌道上運行的氣態巨行星完整暴露核心。 這一發現將給天文學家提供一個難得的機會來探測一個古老外星世界的核心,他們的發現可以讓我們了解太陽系中氣體巨行星的核心,包括木星和土星。
  • 繞白矮星旋轉的巨行星首次發現
    2020-09-17 07:28:32 來源:科技日報繞白矮星旋轉的巨行星首次發現證明大質量行星可在恆星塌縮後繼續「生存」科技日報北京9月16日電 (記者張夢然)英國《自然》雜誌16日公開一項天文學最新發現
  • 繞白矮星旋轉的巨行星首次發現
    英國《自然》雜誌16日公開一項天文學最新發現:美國科學家團隊首次公布了一顆木星大小的行星繞白矮星旋轉的證據。這一發現為一種理論提供了堅實依據,即大質量行星能夠在白矮星形成期間遷移到附近軌道,並繼續「生存」下去。
  • 首次發現行星繞死亡恆星穩定運行,科學家醒悟:地球或能擺脫宿命
    首次發現一顆行星繞著白矮星繞行,白矮星也被稱為死星。這顆系外行星是太陽系之外的行星,大小相當於木星,稱為WD 1586 b。相比之下,水星是太陽系中離太陽最近的行星,需要90天才能完成繞太陽的一個軌道。這顆垂死的恆星位於德拉科星座中距地球80光年的地方。該研究於周三發表在《自然》雜誌上。
  • 宇宙中氣態巨行星的形成方式以及運行軌道的形成
    而地球是太陽系之中的一顆普通的行星,跟其他的七顆行星一起圍繞在太陽周圍運行。對於太陽系之中的幾大行星,科學家也在逐個探索中,都已經有初步的了解。而且很多的科學家,將研究的目標放到了遙遠的深空中。而就在最近,美國科學家最新公布了,研究成果,利用行星的模型研究推測出,或許有大量的氣態巨星環繞在類似太陽恆星的周圍運行。
  • 首次發現行星繞白矮星運行證據!天文學家:這給地球命運帶來希望
    這顆體積和地球相當的白矮星距離地球1200光年,而有一顆類似於海王星的巨行星在繞白矮星公轉,大約10天就完成了一個周期,這顆巨行星距離白矮星熾熱表面大約1000萬公裡,這甚至比水星距離太陽還要近(5700萬公裡)。有的同學可能會問,科學家發現行星繞白矮星運行的證據,這跟我們有什麼關係?實際上這個關係還是挺大的。
  • 科學家首次通過射電望遠鏡探測到了褐矮星
    歐洲和夏威夷的科學家們,已經通過射電望遠鏡探測到了一枚「超級行星」(Super-Planet)—— 又稱「冷棕矮星」(Cold Brown Dwarf)或「失敗恆星」(Failed Star)。這顆被命名為 Elegast(BDR J1750+3809)的天體,位於 212 光年外的大力神星座內,相關研究或有助於科學家們尋找宜居的外星行星。
  • 繞白矮星旋轉的巨行星首次發現,證明大質量行星可在恆星塌縮後繼續「生存」
    圖源:《自然》在線版英國《自然》雜誌16日公開一項天文學最新發現:美國科學家團隊首次公布了一顆木星大小的行星繞白矮星旋轉的證據。這一發現為一種理論提供了堅實依據,即大質量行星能夠在白矮星形成期間遷移到附近軌道,並繼續「生存」下去。雖然科學家一直有所猜測,一些白矮星的軌道上可能會存在行星,但長久以來,人類從未在此探測到完整的行星。
  • 歷史首次!天文學家直接拍攝到兩顆系外行星,繞類太陽恆星運行
    我們主要用於探測發現系外行星的有兩個望遠鏡,一個是已經退役的克卜勒太空望遠鏡,另外一個是凌日系外行星探測器,到目前為止發現的系外行星以及待確認的系外行星總數量可能超過萬顆。而最近在《天體物理學雜誌快報》上的一篇研究顯示,天文學家拍攝到了兩顆系外巨行星繞類似太陽的恆星公轉的直接照片,歐洲南方天文臺極大望遠鏡拍攝了這張照片,從照片中可以看到左上角的恆星和位於中間區域以及右下角的兩顆巨行星。拍攝這樣的照片需要用到日冕儀擋住類太陽恆星耀眼的光線,從而拍攝下較暗的行星。
  • 科學家首次在一顆系外行星上探測到了水
    儘管可能還不太夠,但科學家們剛在尋找地球以外的宜居星球上取得重大突破,一個天文組在一顆超級地球的大氣中探測到了水蒸氣。在《自然天文學》上刊登的一篇研究指出,這是首次成功在系外行星上探測到水。它繞K2-18紅矮星運行,其體積不足太陽的一半,位於地球110光年外的獅子座星系團中。
  • 科學家首次探測到外太空微中子
    據澳大利亞廣播公司(ABC)報導,座落於南極的世界上最大粒子探測器「冰立方探測器」近日首次探測到來自外太空的微中子。微中子是一種神秘的高能粒子,可能是宇宙內最劇烈的撞擊產物。阿德萊德大學的加裡-希爾博士表示:「冰立方為我們打開了宇宙的一個新窗口。這一發現為進行新型天文學研究鋪平了道路。
  • 天文學家首次通過射電望遠鏡在大力神星座探測到褐矮星Elegast
    天文學家首次通過射電望遠鏡在大力神星座探測到褐矮星Elegast(BDR J1750+3809)(神秘的地球uux.cn報導)據cnBeta:歐洲和夏威夷的科學家們,已經通過射電望遠鏡探測到了一枚「超級行星」(Super-Planet)—— 又稱「冷棕矮星」(Cold Brown Dwarf)或「失敗恆星」(Failed Star)。
  • 科學家首次發現系外行星存在熔化金屬雲層
    這顆系外行星被命名為PSO J318.5-22,它在太空中自由漂浮著,並不環繞恆星運行。天文學家使用歐洲南方天文臺新技術望遠鏡的紅外設備發現這顆行星的亮度發生變化。僅幾個小時他們就發現這顆行星反射大量光線,該行星體積比木星大8倍。科學家解釋稱,由於該行星存在著熔化金屬雲,伴隨著行星自轉,從而導致行星反射光線出現變化。
  • 天文學家第一次,直接從地面探測到:兩顆強相互作用的系外行星!
    天文學新發現連連不斷,現在天文學家發了兩顆強相互作用的系外行星,這是第一次實現了新的突破,直接從地面探測到了這種類型的太陽系外行星系統。第一顆行星WASP-148b繞恆星公轉近9天,而第二顆行星WASP-148c運行時間是它的4倍。軌道周期之間的比率意味著WASP-148系統接近共振,這意味著這兩個行星之間的引力相互作用得到了增強。
  • 深度解析:雙星系統中發現質量是木星13倍的巨行星!
    2011年起,科學家可以利用美國宇航局的克卜勒望遠鏡對環繞年輕活躍雙星的系外行星進行觀測。在這些雙星系統,兩顆恆星核心的氫仍在燃燒。現在,巴西天文學家首次發現證據,證明一顆巨行星環繞較為古老的雙星KIC 10544976運行。KIC 10544976由一顆白矮星和一顆紅矮星組成,其中一顆已經死亡。
  • 科學家首次探測到中等質量黑洞
    美國和歐洲研究人員9月2日宣布,首次探測到一個中等質量黑洞,為人類了解黑洞形成開闢新方向。據法新社報導,美國和歐洲1500多名研究人員參與的兩項引力波探測研究顯示,兩個黑洞70億年前撞擊產生了一個新黑洞,質量是太陽的142倍,是人類探測到的第一個中等質量黑洞。他們為這個黑洞編號GW190521。
  • 人類首次直接探測到了引力波
    人類首次直接探測到了引力波 2015年9月14日,人類首次探測到宇宙中的引力波。2016年2月,韋斯與另外三位科學家向全世界宣布了這一發現。美國當地時間2016年2月11日上午10點30分(北京時間2月11日23點30分),美國國家科學基金會(NSF)召集了來自加州理工學院、麻省理工學院以及LIGO科學合作組織的科學家在華盛頓特區國家媒體中心宣布:人類首次直接探測到了引力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