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文學家首次通過射電望遠鏡在大力神星座探測到褐矮星Elegast

2020-11-11 科普百分百

天文學家首次通過射電望遠鏡在大力神星座探測到褐矮星Elegast(BDR J1750+3809)

(神秘的地球uux.cn報導)據cnBeta:歐洲和夏威夷的科學家們,已經通過射電望遠鏡探測到了一枚「超級行星」(Super-Planet)—— 又稱「冷棕矮星」(Cold Brown Dwarf)或「失敗恆星」(Failed Star)。這顆被命名為Elegast(BDR J1750+3809)的天體,位於212光年外的大力神星座內,相關研究或有助於科學家們尋找宜居的外星行星。

儘管現實中發現得有點晚,但有關「超級行星」(褐矮星)的理論,早在1960年代就有被提起(介於恆星與行星之間)。其大氣成分與太陽系中的氣態巨行星類似,但質量要大得多(最高可達木星的80倍)。

遺憾的是,儘管有著龐大的身軀,褐矮星仍無法擁有足夠的力量去引發核聚變,而是會釋放形成過程中剩餘的熱量。這樣當我們檢查紅外光譜的時候,就有可能在天空中掃到它們。

此外褐矮星具有類似木星的強大磁場,可被射電望遠鏡探測到它們的無線電波。只不過在此之前,大多數研究都是通過紅外巡天勘測來初篩,然後再深入分析來發現的。

不同的是,Elegast由首先由位於荷蘭的低頻陣列(LOFAR)射電望遠鏡探測到,然後得到了夏威夷莫納克亞山天文臺的觀測驗證。

夏威夷大學的報導稱,通過射電望遠鏡來探測褐矮星的這項研究,意味著天文學家們可以探測到那些因為溫度較低、而無法被紅外望遠鏡捕捉到的天體。

荷蘭ASTRON領隊Harish Vedantham補充道,其希望製作一幅天文大圖,然後直接通過射電望遠鏡來發現這些天體,同時這項發現還有助於尋找太陽系外的宜居行星。

有關這項研究的詳情,已經發表在近日出版的《天體物理學雜誌快報》(The Astrophysical Journal Letters)上,原標題為《Direct Radio Discovery of a Cold Brown Dwarf》。

相關焦點

  • 科學家首次通過射電望遠鏡探測到了褐矮星
    歐洲和夏威夷的科學家們,已經通過射電望遠鏡探測到了一枚「超級行星」(Super-Planet)—— 又稱「冷棕矮星」(Cold Brown Dwarf)或「失敗恆星」(Failed Star)。這顆被命名為 Elegast(BDR J1750+3809)的天體,位於 212 光年外的大力神星座內,相關研究或有助於科學家們尋找宜居的外星行星。
  • 荷蘭天文學家首次用射電望遠鏡直接探測到一顆褐矮星
    荷蘭天文學家首次用射電望遠鏡直接探測到一顆褐矮星荷蘭射電天文學研究所的天文學家利用LOFAR射電望遠鏡發現了一個 "褐矮星",這是一種比木星更巨大,但質量明顯小於太陽的微弱天體。該天體被稱為 "Elegast",它的發現開闢了一條利用射電望遠鏡發現 "褐矮星"系外行星的新途徑。褐矮星發出的無線電波攜帶著它們的磁場強度信息。
  • 美荷借射電望遠鏡探測到「失敗恆星」
    據美國太空網日前報導,美國和荷蘭科學家攜手,首次藉助射電望遠鏡發現了一顆寒冷且黯淡的「超級行星」(藉助傳統紅外觀測方法無法探測到這顆行星),這一發現有助於科學家進一步尋找宜居系外行星。研究人員藉助位於荷蘭的低頻陣列射電望遠鏡(LOFAR)探測到了這顆褐矮星,並將其命名為BDR J1750+3809,暱稱「埃萊格斯特」,位於212光年外的大力神星座內。
  • 首次借射電望遠鏡發現「失敗恆星」
    據美國太空網23日報導,美國和荷蘭科學家攜手,首次藉助射電望遠鏡發現了一顆寒冷且黯淡的「超級行星」——藉助傳統的紅外觀測方法無法探測到這顆行星,最新研究有助於科學家進一步尋找宜居系外行星。研究人員藉助位於荷蘭的低頻陣列射電望遠鏡(LOFAR)探測到了這顆褐矮星,並將其命名為BDR J1750+3809,綽號為「埃萊格斯特」位於212光年外的大力神星座內。褐矮星也被稱為「失敗恆星」或「超級行星」,因為它們的大小介於行星和恆星之間——太小而不能被視為恆星,太大又無法被視為行星。
  • 突破:射電望遠鏡首次發現「失敗之星」
    日前,美國休斯敦大學(UH)天文學研究所(IfA)的天文學家Michael Liu和研究生Zhoujian Zhang共同在《天體物理學雜誌通訊》上發文宣布:他們首次利用射電望遠鏡發現了一顆冷褐矮星這顆被命名為「BDR J1750+3809」的天體是首顆通過射電觀測技術發現的亞恆星——迄今為止,其他褐矮星主要是通過紅外巡天掃描發現的。雖然褐矮星缺乏讓太陽發光的聚變反應,但它們可以發射射電波長的光。驅動褐矮星發出射電波的潛在過程也發生在太陽系最大的行星上——木星強大的磁場加速了電子等帶電粒子的運動,從而產生輻射(即射電波和極光)。
  • 射電望遠鏡首次發現「失敗之星」
    日前,美國休斯敦大學(UH)天文學研究所(IfA)的天文學家Michael Liu和研究生Zhoujian Zhang共同在《天體物理學雜誌通訊》上發文宣布:他們首次利用射電望遠鏡發現了一顆冷褐矮星這顆被命名為「BDR J1750+3809」的天體是首顆通過射電觀測技術發現的亞恆星——迄今為止,其他褐矮星主要是通過紅外巡天掃描發現的。雖然褐矮星缺乏讓太陽發光的聚變反應,但它們可以發射射電波長的光。驅動褐矮星發出射電波的潛在過程也發生在太陽系最大的行星上——木星強大的磁場加速了電子等帶電粒子的運動,從而產生輻射(即射電波和極光)。
  • 美荷聯手探測到「失敗恆星」有助尋找宜居行星
    【僑報網綜合訊】美國和荷蘭科學家攜手,首次藉助射電望遠鏡發現了一顆寒冷且黯淡的「超級行星」(藉助傳統紅外觀測方法無法探測到這顆行星),這一發現有助於科學家進一步尋找宜居系外行星。(圖片來源:荷蘭射電天文研究所官網)綜合「太空」(Space)網站、福克斯新聞報導,研究人員藉助位於荷蘭的低頻陣列射電望遠鏡(LOFAR)探測到了這顆褐矮星,並將其命名為BDR J1750+3809,暱稱「Elegast」,位於212光年外的大力神星座內。
  • 射電望遠鏡首次發現微弱的「超級行星」
    這個暗淡、寒冷的天體是首次通過射電望遠鏡觀測到的。 (圖片來源:ASTRON/Danielle Futselaar) 科學家們發現了一顆冷的、微弱的「超級行星」,這顆行星仍然是傳統紅外探測方法難以捕捉的。
  • 射電望遠鏡首次發現微弱的「超級行星」,第九行星會否也將被發現
    科學家們發現了一顆寒冷、微弱的「超級行星」,傳統的紅外探測方法仍然無法探測到它。 研究人員從低頻陣列(LOFAR radio telescope)的觀測中發現了一顆褐矮星,他們將其命名為BDRJ1750+3809,綽號為埃拉加斯特Elegast。
  • 科學家首次利用射電觀測發現褐矮星—新聞—科學網
    、雙子星天文臺和美國宇航局的紅外望遠鏡(IRTF)合作,首次利用其無線電波長發射直接發現了一顆冷棕矮星。這個結果不僅為未來發現褐矮星鋪平了道路,而且邁出了將射電天文學應用到系外行星領域的重要一步。 天文學家第一次利用這些望遠鏡的觀測結果,發現並描述了一顆冷褐矮星的特徵。這顆被命名為BDR J1750+3809的星體,是第一個通過無線電觀測發現的亞恆星——迄今為止,褐矮星已經在大規模的紅外和光學探測中被發現。
  • 天文學家探測到6.5光年外褐矮星的動蕩雲帶
    這不是第一次在褐矮星上探測到雲帶了,但卻是天文學家第一次採用偏振測定法觀測到這一現象,即通過對物體發射的光源旋轉或極化程度進行測量判斷。藉助偏振測量技術,我們可以一路從遙遠宇宙中的特大質量黑洞、新生中子星、隕星、褐矮星、外星行星研究到太陽系中的天體。」從天文術語的角度而言,6.5光年的距離著實算不上遙遠,但對於又小又昏暗的褐矮星而言,要想從這個距離之外抓拍到細節卻不是那麼容易。
  • 天文學家探測到6.5光年外褐矮星的動蕩雲帶
    藝術加工後的褐矮星(圖源:美國宇航局)這不是第一次在褐矮星上探測到雲帶了,但卻是天文學家第一次採用偏振測定法觀測到這一現象,即通過對物體發射的光源旋轉或極化程度進行測量判斷。雖然偏振測量不是新技術,但儀器和分析技術的進步賦予了它新的使命來幫助我們認識宇宙。
  • 甚大望遠鏡觀測獵戶座星雲 發現大量褐矮星
    獵戶座是赤道帶星座之一,非常著名的獵戶座大星雲就位於其中,跨度約24光年,是正在產生新恆星的一個龐大氣體塵埃雲。這些恆星形成區中包含大量氫原子氣體、年輕的熾熱恆星、原行星盤以及以高速掃過物質的恆星噴流,而獵戶座星雲亮度很高,甚至在地球上肉眼可見,一直以來,其理想的相對距離和觀測條件為人們提供了探索恆星形成理論的重要條件。
  • 英天文學家發現太陽系外最寒冷褐矮星
    據美國《每日科學》報導,日前,英國赫特福德郡大學天文學家帶領的一支國際小組發現迄今最寒冷的褐矮星就潛伏在太陽系外部。 研究小組通過位於美國夏威夷的英國紅外望遠鏡(UKIRT)發現這顆褐矮星,令天文學家非常興奮的是這顆褐矮星奇特的色彩,它的顏色既不是純藍色,也不是純紅色。
  • NASA首次測量了褐矮星上的風速
    在《科學》雜誌的一篇論文中描述了這項工作,它將一組射電望遠鏡的觀測結果與NASA退役的紅外天文臺——斯皮策太空望遠鏡(Spitzer Space斯皮策太空望遠鏡由NASA位於南加州的噴氣推進實驗室(Jet Propulsion Laboratory)管理。官方命名為2MASS J10475385+2124234,新研究的目標是一顆褐矮星,從宇宙的角度來說,它距離地球32光年。研究人員探測到風以每小時1425英裡(每小時2293公裡)的速度在星球周圍移動。
  • 中科院:平方公裡陣列射電望遠鏡很強,將能探測到很多雙星黑洞
    來自中科院國家天文臺的天文學家,量化了平方公裡陣列射電望遠鏡(SKA)時代引力波探測的潛力,其研究發表在《物理評論D》期刊上。這一新的計算首次表明,即使是平方公裡陣列射電望遠鏡監測到的少量大質量毫秒脈衝星(約20顆),也可以提供關於超大質量黑洞雙星(SMBBH)紅移演化的有價值的信息,超大質量黑洞通常位於星系中心,並與宿主星系一起演化。
  • ...第37次南極考察、「華龍一號」、褐矮星、微生物太空「採礦...
    ——科學網3「華龍一號」通過歐洲EUR認證11月10日從中國廣核集團獲悉,具有我國自主智慧財產權三代核電技術「華龍一號」已於日前通過歐洲用戶要求的符合性評估,獲得了EUR組織頒發的認證證書。——環球網4科學家首次利用射電觀測發現褐矮星
  • 天文學家擔心Starlink通信衛星影響射電探測
    南非平方公裡陣列(SKA)的197個射電天文天線將位於賓夕法尼亞州大小的射電靜音區內,這一區域連手機都被禁止使用,以保護陣列的天象。然而,這種預防措施並不能使這個將於2020年代末完成的望遠鏡免受可能很快就會出現在頭頂上的東西的影響:那就是數以萬計的通信衛星從天上直射下來的無線電信號。"天空將充滿這些東西,"SKA總幹事菲爾-戴蒙德說。
  • 首次探測到來自銀河系「磁星」的強烈射電爆發,揭開神秘現象
    天文學家首次探測到來自銀河系磁星的強烈射電爆發,來自加拿大領導的天文學家團隊,包括麥吉爾太空研究所和麥吉爾大學物理系研究的最新數據強烈表明,磁星可能是一些快速射電爆發(FRB)的來源(磁星是一種被認為具有極強磁場的中子星)。
  • 馬斯剋星鏈惹惱天文學家,世界望遠鏡組織,告到聯合國
    馬斯克將700多顆"星鏈"衛星送入天空,但天文學家非常頭疼,只好向聯合國求助。在南非,平方公裡陣列射電望遠鏡(ska)中的197個射電天文天線將部署在賓夕法尼亞州大小的無線電安靜區,那裡連手機都禁止觀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