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ASA首次測量了褐矮星上的風速

2020-08-03 天文在線

科學家首次直接測量了褐矮星上的風速。褐矮星比木星(太陽系中最大的行星)還要大,但其質量還不足以形成恆星。為了實現這一發現,他們使用了一種新的方法,這種方法也可以用來了解太陽系外以氣體為主的行星的大氣層。

NASA首次測量了褐矮星上的風速

在《科學》雜誌的一篇論文中描述了這項工作,它將一組射電望遠鏡的觀測結果與NASA退役的紅外天文臺——斯皮策太空望遠鏡(Spitzer Space Telescope)的數據結合起來。斯皮策太空望遠鏡由NASA位於南加州的噴氣推進實驗室(Jet Propulsion Laboratory)管理。

官方命名為2MASS J10475385+2124234,新研究的目標是一顆褐矮星,從宇宙的角度來說,它距離地球32光年。研究人員探測到風以每小時1425英裡(每小時2293公裡)的速度在星球周圍移動。相比較而言,海王星的大氣層,太陽系中最快的風,風速超過每小時1200英裡(約每小時2000公裡)。

NASA首次測量了褐矮星上的風速

測量地球上的風速意味著記錄氣體大氣相對於地球固體表面的運動。但是褐矮星幾乎完全由氣體組成,所以「風」指的是稍微不同的東西。褐矮星的上層是部分氣體可以獨立移動的地方。在一定的深度,壓力變得如此強烈,以至於氣體表現得像一個單獨的實心球,被認為是物體的內部。當內部旋轉時,它將上層大氣拉向一邊,因此這兩層大氣幾乎是同步的。

NASA首次測量了褐矮星上的風速

褐矮星比行星更大,但沒有恆星那麼大。一般來說,它們的質量是木星的13到80倍。如果一顆褐矮星的核心壓力高到足以引發核聚變,它就會變成一顆恆星。

來源:NASA/JPL-Caltech

在他們的研究中,研究人員測量了褐矮星的大氣相對於其內部速度的微小差異。由於大氣溫度超過了華氏1100度(600攝氏度),這顆特殊的褐矮星發出了大量的紅外光。再加上它離地球很近,這一特性使得斯皮策望遠鏡能夠在褐矮星的大氣旋轉時探測到它們的特徵。研究小組利用這些特徵來記錄大氣的自轉速度。

NASA首次測量了褐矮星上的風速

這幅藝術概念圖展示的是一顆褐矮星,它的質量至少是木星的13倍,但還沒有大到足以在其核心發生核聚變,而核聚變是恆星的決定性特徵。科學家利用美國宇航局的斯皮策太空望遠鏡首次直接測量了一顆褐矮星上的風。

來源:NASA/JPL-Caltech

為了確定內部的速度,他們集中研究了褐矮星的磁場。一項發現發現,褐矮星的內部會產生很強的磁場。當褐矮星旋轉時,磁場加速了帶電粒子的運動,這些帶電粒子反過來又產生了無線電波,研究人員在新墨西哥州的Karl G. Jansky巨大陣望遠鏡中發現了無線電波。

NASA首次測量了褐矮星上的風速

行星大氣

這項新研究第一次證明了用這種比較法可以測量褐矮星上的風速。為了測量的準確性,研究小組利用對木星的紅外和無線電觀測測試了這項技術。木星也主要由氣體組成,其物理結構類似於一顆小褐矮星。研究小組比較了木星大氣和內部的自轉速度,所用的數據與他們收集到的距離遙遠的褐矮星的數據相似。然後,他們利用近距離研究木星的探測器收集的更詳細的數據,證實了他們對木星風速的計算,從而證明他們對褐矮星的研究是成功的。

此前,科學家曾利用斯皮策望遠鏡,根據系外行星和褐矮星大氣在紅外線照射下的亮度變化,來推斷它們是否存在風。來自高精度徑向速度行星搜索器(HARPS)的數據(HARPS是位於智利的歐洲南方天文臺的La Silla望遠鏡上的一個儀器)被用來直接測量遙遠行星上的風速。

NASA首次測量了褐矮星上的風速

但這篇新論文代表著科學家首次直接將大氣速度與褐矮星內部的速度進行比較。據作者說,如果條件合適,所採用的方法可以應用於其他褐矮星或大型行星。

「我們認為這項技術對於深入了解系外行星大氣的動態非常有價值,」該研究的第一作者凱特琳·阿勒斯(Katelyn Allers)說,她是賓夕法尼亞州路易斯堡巴克內爾大學(Bucknell University)的物理學和天文學副教授。「真正令人興奮的是能夠了解一個物體周圍的化學、大氣動力學和環境是如何相互關聯的,以及能夠真正全面地觀察這些世界的前景。

作者: Randal Jackson

FY:螞蟻_MYD

如有相關內容侵權,請於三十日以內聯繫作者刪除

轉載還請取得授權,並注意保持完整性和註明出處


相關焦點

  • 事實上,天文學家可以從6.5光年外看到褐矮星上的雲層和天氣
    這意味著電磁波的振動發生在單個平面上了。一般來說,我們管它叫作強光,像是從溼的馬路上反射到我們眼睛的太陽光。強光甚至可以致盲。偏光太陽鏡通過過濾反射光與強光相抵消「我總是覺得偏振儀器就像是天文學家的偏光太陽鏡一樣。只不過我們不是要阻擋強光而是要測量它。」主作者麥克斯韋·米勒·布蘭查爾,加州理工學院。
  • 事實上,天文學家可以從6.5光年外看到褐矮星上的雲層和天氣
    這意味著電磁波的振動發生在單個平面上了。一般來說,我們管它叫作強光,像是從溼的馬路上反射到我們眼睛的太陽光。強光甚至可以致盲。偏光太陽鏡通過過濾反射光與強光相抵消「我總是覺得偏振儀器就像是天文學家的偏光太陽鏡一樣。只不過我們不是要阻擋強光而是要測量它。」主作者麥克斯韋·米勒·布蘭查爾,加州理工學院。
  • 荷蘭天文學家首次用射電望遠鏡直接探測到一顆褐矮星
    荷蘭天文學家首次用射電望遠鏡直接探測到一顆褐矮星荷蘭該天體被稱為 "Elegast",它的發現開闢了一條利用射電望遠鏡發現 "褐矮星"系外行星的新途徑。褐矮星發出的無線電波攜帶著它們的磁場強度信息。
  • 風速測量儀器
    風杯風速計  它是最常見的一種風速計。轉杯式風速計最早由英國魯賓孫發明,當時是四杯,後來改用三杯。三個互成度固定在架上的拋物形或半球形的空杯都順一面,整個架子連同風杯裝在一個可以自由轉動的軸上。
  • 天文學家首次測到棕矮星風速,發現還能測量系外行星的風
    4月發布於《Science》期刊的論文,天文學家首次通過紅外波段和無線電的自轉周期測得大氣風速。這顆棕矮星2MASS J10475385+2124234距離地球34光年,研究團隊測到大氣風向為西向東,平均風速為每秒660米。
  • 離地球最近的褐矮星上,有了驚人的新發現
    《天體物理學雜誌》日前刊發的一篇研究論文稱,美國亞利桑那大學(UArizona)領導的一個研究小組利用新技術在離地球最近的兩顆褐矮星上發現了若干長條狀的紋路。這些條紋揭示了高速氣流從內部攪動褐矮星大氣的過程。
  • 英天文學家發現太陽系外最寒冷褐矮星
    據美國《每日科學》報導,日前,英國赫特福德郡大學天文學家帶領的一支國際小組發現迄今最寒冷的褐矮星就潛伏在太陽系外部。 研究小組通過位於美國夏威夷的英國紅外望遠鏡(UKIRT)發現這顆褐矮星,令天文學家非常興奮的是這顆褐矮星奇特的色彩,它的顏色既不是純藍色,也不是純紅色。
  • 天文學家首次通過射電望遠鏡在大力神星座探測到褐矮星Elegast
    天文學家首次通過射電望遠鏡在大力神星座探測到褐矮星儘管現實中發現得有點晚,但有關「超級行星」(褐矮星)的理論,早在1960年代就有被提起(介於恆星與行星之間)。其大氣成分與太陽系中的氣態巨行星類似,但質量要大得多(最高可達木星的80倍)。遺憾的是,儘管有著龐大的身軀,褐矮星仍無法擁有足夠的力量去引發核聚變,而是會釋放形成過程中剩餘的熱量。這樣當我們檢查紅外光譜的時候,就有可能在天空中掃到它們。
  • 利用引力透鏡效應,發現褐矮星雙星!
    它們(至少在質量上)構成了行星和恆星之間的橋梁,天文學家認為它們的形成和演化方式不同於行星或恆星。引力微透鏡是一種很好的探測它們的方法,因為不依賴於它們暗淡的光,而是依賴於它們的質量。當一顆恆星發出的光經過一顆充當透鏡的褐矮星時,它就會被放大成一幅扭曲的圖像,就像透過酒杯柄看到的物體一樣,這樣就可以檢測和表徵透鏡中的物體。到目前為止,已經用引力透鏡探測到32顆棕矮星。
  • 測量風速風向 超聲波儀器顯神威
    超聲波風速風向儀是利用超聲波在空氣中的傳播時間差來測量風速及風向的測量儀器,與傳統的機械式風速風向儀相比,具有磨損小、使用壽命長、響應速度快等特點,是目前為止適應環境程度最高的氣象監測設備,特別是一些精度要求比較嚴苛的環境情況都可以使用,類似於飛機場,船舶航行,軍事野戰實戰環境,風力發電等
  • 天文學家探測到6.5光年外褐矮星的動蕩雲帶
    這不是第一次在褐矮星上探測到雲帶了,但卻是天文學家第一次採用偏振測定法觀測到這一現象,即通過對物體發射的光源旋轉或極化程度進行測量判斷。藉助偏振測量技術,我們可以一路從遙遠宇宙中的特大質量黑洞、新生中子星、隕星、褐矮星、外星行星研究到太陽系中的天體。」從天文術語的角度而言,6.5光年的距離著實算不上遙遠,但對於又小又昏暗的褐矮星而言,要想從這個距離之外抓拍到細節卻不是那麼容易。
  • 天文學家探測到6.5光年外褐矮星的動蕩雲帶
    藝術加工後的褐矮星(圖源:美國宇航局)這不是第一次在褐矮星上探測到雲帶了,但卻是天文學家第一次採用偏振測定法觀測到這一現象,即通過對物體發射的光源旋轉或極化程度進行測量判斷。雖然偏振測量不是新技術,但儀器和分析技術的進步賦予了它新的使命來幫助我們認識宇宙。
  • 一顆與眾不同的褐矮星
    天文學家根據赫茨斯普林格-羅素圖上恆星的光度(亮度)和表面溫度對恆星進行分類。從最亮和最熱(表面溫度約為30000開爾文)開始是「O」類恆星,然後是「B」、「A」、「F」、「G」、「K」到「M」。但是,如果木星的質量是它的13倍,並被認為是一顆小褐矮星,它就會開始顯示出一些類似恆星的特性。例如,褐矮星在它們的大氣中表現出對流。就像水壺裡的開水一樣,這種物質在褐矮星核心附近被加熱,導致它上升。
  • 太陽附近發現165顆褐矮星
    該發現有助於天文學家更好地量化褐矮星在太陽鄰域以及太陽系外出現的頻率。相關研究成果將發表在《天文物理期刊》上。  據科學新聞(Sci-News)網站11日報導,褐矮星寒冷而黯淡,很難被發現,也不容易將其進行分類。因為質量太小,褐矮星不能維持內核氫聚變反應,為此有時被稱為「失敗的恆星」,但它們的確具有恆星的屬性。通常情況下,褐矮星是木星質量的13倍—80倍,比行星大,具有類行星的特徵。
  • 研究人員發現離地球6.5光年遠的褐矮星上的風和噴射流
    :56:02 來源: 電商熱聚焦 舉報   亞利桑那大學領導的一個研究小組在最接近地球的褐矮星上發現了帶狀條紋
  • 偶然發現罕見食雙星褐矮星,而且褐矮星無法維持氫到氦的聚變過程
    文章來自:博科園官網天文學家偶然發現了一個罕見的食雙星褐矮星系統,其研究發現發表在《自然天文學》期刊上,是由一個國際研究小組領導的,其中包括伯明罕大學的科學家,他們正在進行Speculoos(尋找超冷恆星周圍的宜居行星)項目。
  • 褐矮星能阻止恆星演化?
    對這些系統的研究為天文學家提供了一個直接測量這些系統的基本屬性(即質量和半徑)的機會。一組巴西科學家觀察到一個由白矮星和褐矮星伴星組成的雙星系統。圖片版權:FAPESP最近,一組巴西天文學家在銀河系中觀察到一種罕見的景象,一種由白矮星和一顆低質量的褐矮星組成的黃道雙星。
  • 科學新發現,物質形成恆星失敗的褐矮星後與巨型行星並不一樣
    在過去的二十年裡,技術的飛躍使得望遠鏡能夠將光從母星和軌道上光線較暗的物體中分離出來。1995年,這項新技術首次直接拍攝到了一顆圍繞恆星運行的褐矮星。第一張行星繞另一顆恆星運行的直接圖像是在2008年拍攝的。根據天文學家的定義,褐矮星的質量在木星的13到75倍之間。
  • 一次「巧合」,科學家發現第三例罕見褐矮星系統
    近日,天文學家偶然發現了一個罕見的褐矮星食雙星系統,相關研究成果發表在《自然·天文學》期刊上。 失敗的恆星 「褐矮星也被稱作『失敗的恆星』,它們內部沒有像恆星那樣穩定的氫核聚變反應,所以它們的光度和溫度會隨著時間不斷降低,是一種非常獨特的天體。」南京大學天文與空間學院副教授張曾華告訴科技日報記者。
  • 天文學家利用「微引力透鏡」效應發現褐矮星
    斯必澤和雨燕是在得到了地面微引力透鏡觀測儀器的提醒之後才發現了這個微引力透鏡現象,這顆名為OGLE-2015-BLG-1319的褐矮星標誌著首次由兩個太空望遠鏡共同合作觀測到的微引力透鏡現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