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人員發現離地球6.5光年遠的褐矮星上的風和噴射流

2021-01-15 網易

2021-01-12 08:56:02 來源: 電商熱聚焦

舉報

  亞利桑那大學領導的一個研究小組在最接近地球的褐矮星上發現了帶狀條紋,這暗示了從內部攪動褐矮星大氣層的過程。

  

  褐矮星是神秘的天體,不是很恆星,也不是行星。它們的大小與木星差不多,但通常要大幾十倍。儘管如此,它們的質量卻比最小的恆星小,因此它們的核心沒有足夠的壓力像恆星那樣融合原子。它們形成時很熱,逐漸變涼,微弱的發光,逐漸變暗,這使它們很難被發現,幾乎沒有望遠鏡可以清楚地看到這些天體的大氣。

  「我們想知道,褐矮星看起來像木星一樣,其規則的帶和帶狀物是由大型、平行、縱向的射流塑造而成嗎?或者它們會被不斷變化的巨大風暴所主導? 」亞利桑那大學研究人員丹尼爾·阿佩(Daniel Apai)說,他是天文與管家天文臺以及衛星與行星實驗室的副教授。

  

  阿佩是今天在《天體物理學雜誌》上發表的一項新研究的主要作者,該研究試圖使用一種新穎的技術來回答這個問題。

  他和他的團隊發現褐矮星與木星極為相似。該褐矮星大氣中的形態顯示,高速風與棕色的赤道平行。這些風混合了大氣層,重新分配了從褐矮星的熱內部產生的熱量。此外,像木星一樣,渦流主宰著該褐矮星的極地。

  阿佩說,一些大氣模型預測了這種大氣模式,包括已故 亞當·肖曼(Adam Showman)的模型,亞當·肖曼(Adam Showman)是一位烏裡佐納衛星和行星實驗室教授,也是研究褐矮星大氣模型的領導者。

  

  "風模式和大規模大氣環流往往對行星大氣產生深遠的影響,從地球的氣候到木星的外觀,現在我們知道,這種大規模的大氣噴射也塑造了褐矮星大氣,"阿佩說,他的合著者包括帕多瓦的路易吉·貝丁((Luigi Bedin))和多米尼科·納迪耶洛(Domenico Nardiello)的天文觀測站,他們也是法國馬賽天體物理學的成員。

  阿佩說:「知道風是如何在一離我最近的和最緻密的褐矮星上吹動和星球熱量重新分配,這有助於我們了解褐矮星的氣候、極端溫度和棕矮星的總體演化。」

  

  亞利桑那大學的阿佩小組是世界領先者,他們使用太空望遠鏡和一種新方法繪製了我們太陽系以外的褐矮星和行星的大氣圖。

  該小組使用了美國宇航局的過境系外行星調查衛星(TESS)太空望遠鏡來研究最接近地球的兩個褐矮星,這兩顆褐矮星距地球僅6.5光年,它們被稱為Luhman 16 A和B。雖然兩者的大小與木星大致相同,但它們都更密集,因此質量更大。 Luhman 16 A的重量約為木星的34倍,而Luhman 16 B(這是阿佩的主要研究對象)的重量約為木星的28倍,並且溫度約為華氏1,500度。

  

  "TESS太空望遠鏡雖然設計用於尋找太陽系外行星,但也提供了這個離我們最近的褐矮星豐富和令人興奮的數據集。"阿佩說,"通過我們團隊成員開發的高級算法,我們能夠在兩個褐矮星旋轉時獲得非常精確的亮度變化測量。每當明亮的大氣區域變成可見半球時,褐矮星就會變亮,當這些區域在看不見時變暗時,褐矮星就會變亮。"

  由於太空望遠鏡提供了極其精確的測量並且不受日光的幹擾,因此該團隊收集了比以往更多的旋轉信號,從而提供了棕矮星大氣環流的最詳細視圖。

  

  「沒有足夠大的望遠鏡提供行星或褐矮星的詳細圖像。」 阿佩說,「但是通過測量這些旋轉物體的亮度如何隨時間變化,就可以創建其大氣的粗略地圖,這種技術將來也可用於繪製其他太陽系中可能難以看到的類地行星。」

  研究人員的結果表明,太陽系行星的大氣環流與褐矮星之間存在很多相似之處。結果,在以後的研究中,褐矮星可以作為我們太陽系外部存在的巨型行星的更大規模的類似物。

  

  阿佩說:「我們的研究為未來研究類地天體提供了一個模板,研究如何探索——甚至繪製地圖——褐矮星和太陽系外行星的大氣層,而不需要足夠強大的望遠鏡來直觀地解決它們。」

  阿佩的小組希望進一步探索褐色矮星和太陽系外行星中存在的雲、風暴系統和環流帶,以加深對太陽系以外大氣的了解。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並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

相關焦點

  • 離地球最近的褐矮星上,有了驚人的新發現
    《天體物理學雜誌》日前刊發的一篇研究論文稱,美國亞利桑那大學(UArizona)領導的一個研究小組利用新技術在離地球最近的兩顆褐矮星上發現了若干長條狀的紋路。這些條紋揭示了高速氣流從內部攪動褐矮星大氣的過程。
  • 事實上,天文學家可以從6.5光年外看到褐矮星上的雲層和天氣
    如今一組研究人員在一個褐矮星上也發現了類似的條紋特徵。現在一組研究人員在一個褐矮星上也發現了類似的條紋特徵。 圖像來源:哈勃太空望遠鏡/露天實驗室宣布這些發現的新研究標題為「在Luhman 16褐矮星聯星附近雲帶檢測到的偏振」。主作者是麥克斯韋·米勒·布蘭查爾,一位加州理工學院天文學系的博士後學者。這篇文章發表在天文物理期刊。
  • 事實上,天文學家可以從6.5光年外看到褐矮星上的雲層和天氣
    但是天文學家仍然研究它們,誰能抗拒的了褐矮星的魅力呢氣態巨行星-木星是我們太陽系最大的行星,最突出的特徵之一就是給予星球條紋形狀的雲帶。如今一組研究人員在一個褐矮星上也發現了類似的條紋特徵。木星是太陽系之王,比所有星球加起來質量還要大。由於大氣層的雲帶,木星有著獨特的外觀。
  • 科學家觀測發現褐矮星的大氣較像木星
    2021-01-10 19:07:55 來源: 天馬行文 舉報   褐矮星的構成類似恆星
  • 天文學家探測到6.5光年外褐矮星的動蕩雲帶
    距離地球6.5光年外,有一顆船帆座的褐矮星形如黃蜂屁股。在對它開展了進一步的觀測後,發現有帶狀的雲層包圍住整個球體,與木星的情況極為相似。藉助偏振測量技術,我們可以一路從遙遠宇宙中的特大質量黑洞、新生中子星、隕星、褐矮星、外星行星研究到太陽系中的天體。」從天文術語的角度而言,6.5光年的距離著實算不上遙遠,但對於又小又昏暗的褐矮星而言,要想從這個距離之外抓拍到細節卻不是那麼容易。
  • 天文學家探測到6.5光年外褐矮星的動蕩雲帶
    距離地球6.5光年外,有一顆船帆座的褐矮星形如黃蜂屁股。在對它開展了進一步的觀測後,發現有帶狀的雲層包圍住整個球體,與木星的情況極為相似。藝術加工後的褐矮星(圖源:美國宇航局)這不是第一次在褐矮星上探測到雲帶了,但卻是天文學家第一次採用偏振測定法觀測到這一現象,即通過對物體發射的光源旋轉或極化程度進行測量判斷。
  • 天文學家們發現了褐矮星大氣層中的條紋雲帶
    據外媒New Atlas報導, 日前天文學家利用偏振光,在遠在太陽系之外的褐矮星大氣層中探測到了雲帶的跡象。 事實證明,這些褐矮星的外觀與木星相似,也有同樣變化多端的氣候。褐矮星質量介於行星和恆星之間,是一種神秘的天體。
  • NASA首次測量了褐矮星上的風速
    官方命名為2MASS J10475385+2124234,新研究的目標是一顆褐矮星,從宇宙的角度來說,它距離地球32光年。研究人員探測到風以每小時1425英裡(每小時2293公裡)的速度在星球周圍移動。相比較而言,海王星的大氣層,太陽系中最快的風,風速超過每小時1200英裡(約每小時2000公裡)。
  • 發現迄今為止最近的黑洞,離地球僅1000光年遠!
    天文學家發現了迄今為止最接近的黑洞---只有1000光年遠。 它大概有4個太陽的質量,處於用肉眼可見的恆星系統中,屬於所謂的「沉默」的黑洞之一。研究人員在《天文學與天體物理學》雜誌上報告說,歐洲南方天文臺(ESO)的Thomas Rivinius和其團隊發現該黑洞有點運氣成分,一開始,他們研究的是1000光年外一個近距雙星系統的運動數據。該雙星系統包含了HR 6819,用肉眼從南半球可以在天空中看到。
  • 太陽附近發現165顆褐矮星
    ,其大小介於氣態巨行星和小恆星之間,位於距離太陽大約160光年的位置。為此,科學家們調查了太陽附近28%的區域,進而發現了165顆超寒褐矮星。  蒙特婁大學太陽系外行星研究所教授喬納森·加涅認為,因為褐矮星常常孤立存在,這在很大程度上能夠排除明亮的行星對儀器設備的蒙蔽,以便獲得褐矮星特性的準確數據。  他表示:「在太陽系搜索超寒褐矮星的工作遠沒有結束,我們的研究表明,還有很多超寒褐矮星處於未被發現的狀態。」
  • 在棕矮星雙星上,發現了類似木星的雲帶,距離我們才6.5光年!
    Luhman 16A是包含第二顆棕矮星Luhman 16B雙星系統的一部分,它距離太陽系6.5光年,是距離我們第三近的恆星系,僅次於半人馬座阿爾法星和巴納德之星。研究人員使用智利甚大望遠鏡上的一臺儀器來研究Luhman 16號系統的偏振光,偏振是光的一種屬性,表示光波振蕩的方向,偏振太陽鏡遮擋了一個方向的偏振,以減少眩光,提高對比度。加利福尼亞州帕薩迪納市加州理工學院(Caltech)的主要作者Max Millar-Blanchaer說:我們沒有試圖擋住這種眩光,而是試圖測量它。
  • 噴射高能粒子流 延伸1000光年
    這個黑洞距地球5500萬光年,質量估計可達到太陽的65億倍。M87中央黑洞距地球5500萬光年,質量估計可達到太陽的65億倍。美國宇航局錢德拉望遠鏡和NuSTAR衛星的觀測結果表明,M87中央黑洞噴射速度接近光速的高能粒子流。噴流在太空中延伸1000多光年。宇航局的觀測數據被用於測算M87中央黑洞噴流的X射線亮度,同時與相關模型以及事件視界望遠鏡的觀測數據進行比較。
  • 褐矮星驚現類木星雲帶
    來源:科技日報NASA近期,天文學家在褐矮星Luhman 16A上發現了類似木星和土星的雲帶跡象。據媒體報導,這是科學家第一次使用偏振測量技術來研究太陽系外的大氣雲層屬性。 Luhman 16是一個罕見的雙褐矮星系統,包括Luhman 16A和Luhman 16B兩顆褐矮星,距離我們僅6.5光年,是距離太陽第三近的恆星系統,僅次於半人馬座阿爾法星和巴納德星。
  • 就在太陽系周圍,數十顆褐矮星被發現,原來這裡這麼熱鬧
    最近,科學家們一口氣在太陽系周圍100光年以內的區域發現了95顆褐矮星,讓這片區域稍微「熱鬧」了一點點。不過,氘的含量畢竟比氫少,所以一般來說,褐矮星的核聚變僅僅能夠進行10000年左右,最終就會徹底熄滅。和幾十上百億年的恆星相比,褐矮星的壽命非常短。另外,這也導致褐矮星非常暗淡,所以即使距離我們非常近,觀測起來也非常困難,以至於幾十年的時間裡,我們都沒有注意到太陽系周圍幾十光年內有這麼多褐矮星。
  • 發現了太陽系周圍有幾十個褐矮星,原來這裡是如此的熱鬧
    近日,科學家們在離我們100光年範圍內的太陽系內一口氣發現了95顆褐矮星,使這個區域變得稍微「熱鬧」了一點。褐矮星是宇宙中一個非常特殊的天體,它介於恆星和行星之間,被稱為「失敗星」。雖然褐矮星的質量範圍尚未完全確定,但普遍認為其質量下限為木星的75-80倍,而上限不超過太陽的6%-8%。
  • EHT發布全球第二張黑洞照片,顛覆人類對噴射流狀態的認知
    這張黑洞照片拍攝於2017年4月,是一張55億光年外的類星體3C 279中央核心,以及其射流起源照片。 全球第二張黑洞照片來了。不難看出,這張照片依舊高糊,但它首次揭示了黑洞噴射流是呈彎曲狀,顛覆了天文學家以往對黑洞輻射流呈直線狀的印象。
  • 100光年外的流浪星球或是褐矮星
    這個孤獨的流浪天體編號CFBDSIR J214947.2-040308.9,它最早是在2012年被發現的,最初它被歸類為一顆流浪行星,這種行星並不像通常意義上的行星那樣是圍繞一顆恆星運行的,而是圍繞星系的中心運行。然而,最新的研究認為,這顆天體可能並非一顆行星,並且它也比我們此前設想的更加「孤僻」。
  • 距地212光年,望遠鏡發現奇怪星球,科學家稱之為「失敗恆星」
    據報導,近日,來自美國和荷蘭的科學家團隊,聯合在距地球212光年之外的地方,發現了一顆「失敗恆星」,這顆恆星被命名為BDR J1750+3809,暱稱「埃萊格斯特」,那麼,它究竟是有哪些失敗之處呢?褐矮星它由於沒有點燃自己,所以它一點都不明亮,截止到目前為止,科學家們也僅僅找到了幾顆褐矮星,其中最大的一顆是來自距離地球1500光年外的獵戶座,那裡有一對雙褐矮星,其中最大的那一顆,質量大約有太陽的5.5%左右。
  • 望遠鏡發現最強類星體噴射流 能量超銀河系百倍
    據物理學家組織網11月28日報導,天文學家利用歐洲南方天文臺(ESO)的甚大望遠鏡(VLT)觀測到了一顆類星體,其具有最強勁的噴射流,至少可比此前觀測的能量最高的噴射流強勁5倍。
  • 距離地球130億光年!天文學家發現最遙遠、最古老的耀變體
    騰訊太空訊 天文學家利用亞利桑那州大型雙筒望遠鏡天文臺(LBTO)設備,最近發現了一個距地球130億光年、被命名為PSOJ0309+27的耀變體 該研究小組由義大利英蘇布裡亞大學博士生西爾維婭·貝拉蒂塔領導,研究論文發表在最近出版的《天文學與天體物理學》雜誌上。義大利國家天體物理研究所(INAF)研究員以及一個國際研究小組對此提供指導。 什麼是活動星系核?什麼類星體?什麼是耀變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