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棕矮星雙星上,發現了類似木星的雲帶,距離我們才6.5光年!

2020-11-25 騰訊網

天文學家發現,距離我們最近的已知棕矮星Luhman 16A顯示出與木星和土星雲帶相似的跡象,這是科學家第一次使用偏振測量技術來確定太陽系外大氣雲(或稱系外雲)的特性。褐矮星是比行星重但比恆星輕的天體,通常質量是木星的13到80倍。Luhman 16A是包含第二顆棕矮星Luhman 16B雙星系統的一部分,它距離太陽系6.5光年,是距離我們第三近的恆星系,僅次於半人馬座阿爾法星和巴納德之星。

這兩顆褐矮星質量都是木星的30倍左右,儘管Luhman 16A和Luhman 16B具有相似的質量和溫度(約1900°F或1000°C),並且可能是在同一時間形成,但它們顯示出明顯不同的天氣。Luhman 16B沒有顯示出靜止雲帶的跡象,相反,顯示出更多不規則雲層的證據。因此,與Luhman 16A不同,由於其多雲特徵,Luhman 16B具有明顯的亮度變化。研究小組的成員之一、摩的太空望遠鏡科學研究所朱利安·吉拉德(Julien Girard)說:

就像地球和金星一樣,這些天體是氣候迥異的雙胞胎,可能會下矽酸鹽或氨水之類的雨,實際上,天氣相當糟糕。研究人員使用智利甚大望遠鏡上的一臺儀器來研究Luhman 16號系統的偏振光,偏振是光的一種屬性,表示光波振蕩的方向,偏振太陽鏡遮擋了一個方向的偏振,以減少眩光,提高對比度。加利福尼亞州帕薩迪納市加州理工學院(Caltech)的主要作者Max Millar-Blanchaer說:我們沒有試圖擋住這種眩光,而是試圖測量它。

當光線從粒子(如雲滴)上反射出來時,它可能會偏向某個偏振角度。通過測量來自遙遠系統的偏振光,天文學家可以推斷雲的存在,而無需直接解析棕矮星的雲結構。即使在幾光年之外,也可以使用偏振來確定光在其路徑上遇到了什麼。研究小組的成員之一、奧蘭多中佛羅裡達大學西奧多拉·卡拉裡迪(Theodora Karalidi)說:為了確定光線在途中遇到了什麼,我們將觀測結果與不同性質的模型進行了比較:

具有實心雲層的褐矮星大氣、條紋雲帶,甚至由於快速自轉而變扁的棕矮星,研究發現,只有帶有雲帶的大氣模型才能與對Luhman 16A的觀測相匹配。偏振測量技術並不局限於棕矮星,它也可以應用於圍繞遙遠恆星運行的系外行星。熾熱的氣態巨型系外行星大氣與褐矮星相似。雖然測量系外行星的偏振信號將更具挑戰性,因為它們相對微弱,而且離恆星很近,但從棕矮星獲得的信息,可能會為未來的研究提供信息。

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NASA)在2021年即將發射的詹姆斯·韋伯太空望遠鏡將能夠研究像Luhman 16號這樣的系統,以尋找紅外光中亮度變化的跡象,這些跡象表明了雲層的特徵。美國宇航局廣域紅外巡天望遠鏡(WFIRST)將配備一臺可以進行偏振測量的日冕儀,或許能夠在反射光中探測到巨大的系外行星,並最終在其大氣層中發現雲層的跡象,其研究發表在《天體物理學》期刊上。

博科園|研究/來自:歐洲航天局/哈勃信息中心

研究發表期刊《天體物理學》

博科園|科學、科技、科研、科普

關注【博科園】看更多大美宇宙科學

相關焦點

  • 發現最古怪的M矮星雙星,互相發生日食,距離我們才390光年!
    天文學家發現了一個新的M-矮星雙星系統,這也是下一代凌日觀測(NGTS)任務的一部分。新發現的M-矮星雙星系統,被命名為NGTJ214358.5-380102,是迄今為止已知最古怪的M-矮星雙星,其研究發現發表在《arxiv》上。M矮星,尤其是食雙星,對於提高我們對低質量恆星的基本恆星參數的理解至關重要。
  • 帶你快速了解黑矮星,棕矮星,褐矮星
    棕矮星是類恆星天體的一種,質量約為5至90個木星之間。與一般恆星不同,棕矮星由質量不足,其核心並不會融合氫原子來發光發熱,無法成為主序星。但它們的內部及表面均呈對流狀態,不同的化學物質並不會在內部分層存在。現時人們仍在研究棕矮星在過往是否曾經在某位置發生過核聚變,已知的是,質量大於13個木星的棕矮星可融合氘。
  • 天文學家探測到6.5光年外褐矮星的動蕩雲帶
    距離地球6.5光年外,有一顆船帆座的褐矮星形如黃蜂屁股。在對它開展了進一步的觀測後,發現有帶狀的雲層包圍住整個球體,與木星的情況極為相似。藉助偏振測量技術,我們可以一路從遙遠宇宙中的特大質量黑洞、新生中子星、隕星、褐矮星、外星行星研究到太陽系中的天體。」從天文術語的角度而言,6.5光年的距離著實算不上遙遠,但對於又小又昏暗的褐矮星而言,要想從這個距離之外抓拍到細節卻不是那麼容易。
  • 天文學家探測到6.5光年外褐矮星的動蕩雲帶
    距離地球6.5光年外,有一顆船帆座的褐矮星形如黃蜂屁股。在對它開展了進一步的觀測後,發現有帶狀的雲層包圍住整個球體,與木星的情況極為相似。藝術加工後的褐矮星(圖源:美國宇航局)這不是第一次在褐矮星上探測到雲帶了,但卻是天文學家第一次採用偏振測定法觀測到這一現象,即通過對物體發射的光源旋轉或極化程度進行測量判斷。
  • 棕矮星形成方式類似年輕恆星
    現在臺灣「中研院」研究團隊與美國學者合作,揭示了「棕矮星」形成的關鍵。 「棕矮星」的誕生方式究竟是跟恆星一樣,還是類似行星,對此天文學家一直爭論不休,臺灣與美國天文學者研究團隊解開了「棕矮星」形成的秘密,藉由「中研院」與美國合作興建的天文觀測儀器「次毫米波數組」,發現「棕矮星」的形成類似年輕恆星的縮小版。
  • 木星能成為恆星嗎?
    這一質量的下限是80個木星質量。顯然,木星距離成為一顆真正意義上的恆星,實在是遠得很。太陽、褐矮星與木星對比有趣的是,在2013年,天文學家在距離太陽僅僅6.5光年的地方發現了一個雙褐矮星系統,被命名為盧曼
  • 詹姆斯·韋伯望遠鏡將研究神秘的棕矮星
    棕矮星把恆星和行星之間的明顯區別弄得很模糊,把對這些物體的認識和它們形成的理論拋到一邊。幾個研究小組將利用韋伯探索棕矮星的神秘特性,尋找對恆星形成和太陽系外行星大氣層的深入了解,以及棕矮星自身存在的模糊地帶。哈勃、斯皮策和阿爾瑪之前的研究表明,棕矮星的質量比木星等氣態巨行星的質量要高70倍,但它們的內核沒有足夠的質量來燃燒核燃料和輻射星光。
  • 天文學家首次測到棕矮星風速,發現還能測量系外行星的風
    棕矮星是大小介於木星與太陽之間的星體,由於質量太小核心無法維持氫融合反應,也稱為失敗的恆星。4月發布於《Science》期刊的論文,天文學家首次通過紅外波段和無線電的自轉周期測得大氣風速。這顆棕矮星2MASS J10475385+2124234距離地球34光年,研究團隊測到大氣風向為西向東,平均風速為每秒660米。天文學家表示,先前研究木星在無線電與可見光和紅外波長的自轉周期不同,是因為木星的無線電輻射是電子與行星內部深處的磁場相互作用,而紅外線則是來自大氣層的頂部,所測到大氣層的旋轉速度比行星內部快,相應速度差則是大氣風引起,因此團隊期望棕矮星也能測到同樣現象。
  • 觀測證實:在22.17光年之外,舒爾茨星擁有一顆巨大的T矮星
    通過將高精度天體測量和自適應光學分辨成像相結合,天文學家發現了雙星系統WISE J0720−0846,即更廣為人知的舒爾茨星,擁有一顆T矮星,證實了之前的研究假設,這一發現發表在《arxiv》上。褐矮星是介於行星和恆星之間的中間天體,天文學家們普遍同意,它質量範圍在13到80個木星質量範圍內的亞星體。
  • 利用引力透鏡效應,發現褐矮星雙星!
    它們(至少在質量上)構成了行星和恆星之間的橋梁,天文學家認為它們的形成和演化方式不同於行星或恆星。引力微透鏡是一種很好的探測它們的方法,因為不依賴於它們暗淡的光,而是依賴於它們的質量。當一顆恆星發出的光經過一顆充當透鏡的褐矮星時,它就會被放大成一幅扭曲的圖像,就像透過酒杯柄看到的物體一樣,這樣就可以檢測和表徵透鏡中的物體。到目前為止,已經用引力透鏡探測到32顆棕矮星。
  • Nature: 棕矮星上夢幻版的極光
    天文學家們研究了一顆離地球20光年的暗淡恆星,發現它正在發射極光,這與發生於地球上的北極光很類似。這個發現表明,這類被稱為棕矮星或失敗恆星的星體,它們的行為更像大行星。「棕矮星填充了恆星與行星之間的空隙,有更多的證據表明,我們要將棕矮星視為大的行星,而不是失敗的恆星,」來自謝菲爾德大學物理與天文系的Stuart Littlefair說。
  • 在恆星形成區,發現分離的雙線食雙星,距離我們才2500光年!
    天文學家對恆星形成區NGC2264進行了光度和光譜監測,發現這個區域有一個分離的雙線食雙星,它由兩個前主序M矮星組成,其研究發現發表在《arxiv》上。分離、雙線、日食光譜雙星對於天文學家測試恆星模型至關重要。這是因為這兩顆星的質量和半徑都可以從系統的光速和徑向速度曲線直接測量出來。
  • 在銀河系中,發現兩顆100億歲的棕矮星,比木星還要重75倍
    天文學家最新發現了兩顆極不尋常的棕矮星,質量不夠大,無法像太陽這的恆星那樣提供動力。美國宇航局資助的後院世界:行星9項目的參與者幫助天文學家發現了這些奇怪天體,研究使用了美國宇航局(NASA)近地天體廣域紅外探測衛星(NEOWISE)的數據,以及2009年至2011年間收集的全天觀測數據,其前身是WISE,其研究發現發表在《天體物理學》期刊上。
  • 在銀河系中,發現兩顆100億歲的棕矮星,比木星還要重75倍
    我們分享此文出於傳播更多資訊之目的。如有侵權,請在後臺留言聯繫我們進行刪除,謝謝天文學家最新發現了兩顆極不尋常的棕矮星,質量不夠大,無法像太陽這的恆星那樣提供動力。這些新發現的天體為「第一批極端T型亞矮星」,其質量約為木星的75倍,年齡約為100億歲,這兩個天體是迄今在銀河系最古老恆星群中看到最像行星的褐矮星。天文學家希望利用這些褐矮星來更多地了解系外行星,同樣的物理過程可能會形成行星和棕矮星。
  • 褐矮星驚現類木星雲帶
    來源:科技日報NASA近期,天文學家在褐矮星Luhman 16A上發現了類似木星和土星的雲帶跡象。Luhman 16是一個罕見的雙褐矮星系統,包括Luhman 16A和Luhman 16B兩顆褐矮星,距離我們僅6.5光年,是距離太陽第三近的恆星系統,僅次於半人馬座阿爾法星和巴納德星。 研究人員發現,儘管Luhman 16A與Luhman 16B有著相似的質量和溫度,且可能在同一時期誕生,但它們卻有著明顯不同的天氣。
  • 距離太陽系最近的恆星是哪顆?
    (4.22光年),恆星分類屬於紅矮星。它是由天文學家羅伯特·因尼斯(Robert Innes)於1915年在南非發現的,當時他是擔任約翰尼斯堡聯合天文臺(Union Observatory)的主管。通常紅矮星的亮度都很弱,以肉眼觀測是看不見的,比鄰星也不例外。它的視星等是11等,絕對星等是非常弱的15.5等。如果從半人馬座α三合星的其他兩個星觀測,將是4.5等星。
  • 在人馬座雙星光線中,發現神秘的變化,距離我們才10光年!
    天文學家在位於人馬座雙星系統光線中發現了神秘的變化,可以用圍繞著一顆較冷恆星旋轉的熱星周圍可變氣體盤來解釋。這些是來自智利、塞爾維亞和波蘭科學家得出的結論,並發表在《天文學與天體物理學》期刊上。
  • 在人馬座雙星光線中,發現神秘的變化,距離我們才10光年
    important}天文學家在位於人馬座雙星系統光線中發現了神秘的變化,可以用圍繞著一顆較冷恆星旋轉的熱星周圍可變氣體盤來解釋。這些是來自智利、塞爾維亞和波蘭科學家得出的結論,並發表在《天文學與天體物理學》期刊上。該雙星系統OGLE-BLG-ECL-157529位於距離地球10.567光年的地方,在銀河系中心方向的雙星目錄中已有報導,該雙星系統的亮度表現出一種特殊的變化,周期接近800天。
  • 如何區分恆星和棕矮星?
    由於卡內基Serge Dieterich領導的新研究,區分恆星和棕矮星的界線可能很快就會變得清晰。發表在《天體物理學》上的研究小組發現表明,棕矮星的質量可能比天文學家先前認為的要大。要想發出明亮的光,恆星需要從內部深處氫原子的聚變中獲得能量。如果過小,氫就無法聚變,所以這個物體會冷卻,變暗,變成褐矮星。許多研究人員正試圖確定這條分界線兩邊物體的質量、溫度和亮度。
  • 發現一顆超小恆星,與它的行星幾乎一樣大,距離我們才31光年!
    圍繞著一顆小恆星發現的一個巨大行星正在為行星的形成提供新解釋。天文學家發現了一顆類似木星的行星,圍繞著一顆質量僅為太陽12%的恆星運行。甚至可能還有另一個巨大的氣體行星潛伏在這個系統中,距離我們31光年。其研究發現發表在《科學》上,這顆新確認的行星並沒有按照通常的漸進方式形成,即在氣體積累之前形成一個由合併粒子組成的固體核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