介於恆星與行星之間的天體「棕矮星」,其亮度低,不易觀測,天文學家一直對它的形成方式爭論不休。現在臺灣「中研院」研究團隊與美國學者合作,揭示了「棕矮星」形成的關鍵。
「棕矮星」的誕生方式究竟是跟恆星一樣,還是類似行星,對此天文學家一直爭論不休,臺灣與美國天文學者研究團隊解開了「棕矮星」形成的秘密,藉由「中研院」與美國合作興建的天文觀測儀器「次毫米波數組」,發現「棕矮星」的形成類似年輕恆星的縮小版。
臺「中研院」天文及天文物理研究所助研究員辜品高博士說:「最近棕矮星發現才慢慢變多,因為普通棕矮星是非常暗的,質量比較低,不容易被看到,這次能夠看到,它形成的時候,跟普通年輕的恆星形成一樣,有所謂的噴流、物質流,從剛形成的天體噴出來,所以我們認為,棕矮星的形成,就從結構來講,就它的形成可能跟普通恆星形成是差不多的。」
另外,推算棕矮星物質流的質量與速度都遠比典型的恆星小,從各種觀點來看,棕矮星的形成就像是年輕恆星的縮小版。這項研究結果讓大眾對棕矮星的認識前進了一大步,受到了學術界注目,相關論文發表在12月20日的《天體物理學雜誌通訊》。(來源:中國新聞網)
(《天體物理學雜誌通訊》(
The Astrophysical Journal Letters),Volume 689, Issue 2, Page L141–L144,Ngoc Phan-Bao ,Hsien Shang )
更多閱讀(英文)
《天體物理學雜誌通訊》發表論文摘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