棕矮星形成方式類似年輕恆星

2021-01-15 科學網

 

介於恆星與行星之間的天體「棕矮星」,其亮度低,不易觀測,天文學家一直對它的形成方式爭論不休。現在臺灣「中研院」研究團隊與美國學者合作,揭示了「棕矮星」形成的關鍵。

 

「棕矮星」的誕生方式究竟是跟恆星一樣,還是類似行星,對此天文學家一直爭論不休,臺灣與美國天文學者研究團隊解開了「棕矮星」形成的秘密,藉由「中研院」與美國合作興建的天文觀測儀器「次毫米波數組」,發現「棕矮星」的形成類似年輕恆星的縮小版。

 

臺「中研院」天文及天文物理研究所助研究員辜品高博士說:「最近棕矮星發現才慢慢變多,因為普通棕矮星是非常暗的,質量比較低,不容易被看到,這次能夠看到,它形成的時候,跟普通年輕的恆星形成一樣,有所謂的噴流、物質流,從剛形成的天體噴出來,所以我們認為,棕矮星的形成,就從結構來講,就它的形成可能跟普通恆星形成是差不多的。」

 

另外,推算棕矮星物質流的質量與速度都遠比典型的恆星小,從各種觀點來看,棕矮星的形成就像是年輕恆星的縮小版。這項研究結果讓大眾對棕矮星的認識前進了一大步,受到了學術界注目,相關論文發表在12月20日的《天體物理學雜誌通訊》。(來源:中國新聞網)

 

(《天體物理學雜誌通訊》(

The Astrophysical Journal Letters

),Volume 689, Issue 2, Page L141–L144,Ngoc Phan-Bao ,Hsien Shang )

 

更多閱讀(英文)

 

《天體物理學雜誌通訊》發表論文摘要

相關焦點

  • 什麼時候恆星不是恆星?如何區分恆星和棕矮星?
    由於卡內基Serge Dieterich領導的新研究,區分恆星和棕矮星的界線可能很快就會變得清晰。發表在《天體物理學》上的研究小組發現表明,棕矮星的質量可能比天文學家先前認為的要大。要想發出明亮的光,恆星需要從內部深處氫原子的聚變中獲得能量。如果過小,氫就無法聚變,所以這個物體會冷卻,變暗,變成褐矮星。許多研究人員正試圖確定這條分界線兩邊物體的質量、溫度和亮度。
  • 如何區分恆星和棕矮星?什麼時候恆星不是恆星?
    博科園-科學科普:了解恆星和棕矮星之間的界限將有助於我們理解它們是如何形成和演化的,以及它們是否可能存在可居住的行星。Dieterich和同事們(包括卡內基的Alycia Weinberger, Alan Boss, Jonathan Gagne, Tri Astraatmadja和Maggie thompson)證明了棕矮星質量比天文學家想像的要大。
  • 詹姆斯·韋伯望遠鏡將研究神秘的棕矮星
    棕矮星把恆星和行星之間的明顯區別弄得很模糊,把對這些物體的認識和它們形成的理論拋到一邊。幾個研究小組將利用韋伯探索棕矮星的神秘特性,尋找對恆星形成和太陽系外行星大氣層的深入了解,以及棕矮星自身存在的模糊地帶。哈勃、斯皮策和阿爾瑪之前的研究表明,棕矮星的質量比木星等氣態巨行星的質量要高70倍,但它們的內核沒有足夠的質量來燃燒核燃料和輻射星光。
  • 帶你快速了解黑矮星,棕矮星,褐矮星
    黑矮星黑矮星是假想中的恆星殘骸,是當一顆白矮星的溫度低到不再能發出可以被偵測到的光或熱的狀態。由於一顆白矮星要達到此種狀態所需要的時間遠高過當前137億年的宇宙年齡,因此在現今的宇宙中不可能存在著黑矮星,而溫度最低的白矮星將會是宇宙年齡的一個觀測極限。
  • Nature: 棕矮星上夢幻版的極光
    source:dailymail.co.uk唧唧堂研究人王善欽,帶來最新翻譯的文章及相關論文:星星上的極光 —— 棕矮星的極光表明它們更像大行星而非恆星。棕矮星的極光表明他們更像大行星而非恆星這個發現表明,這類被稱為棕矮星或失敗恆星的星體,它們的行為更像大行星。「棕矮星填充了恆星與行星之間的空隙,有更多的證據表明,我們要將棕矮星視為大的行星,而不是失敗的恆星,」來自謝菲爾德大學物理與天文系的Stuart Littlefair說。
  • 在棕矮星雙星上,發現了類似木星的雲帶,距離我們才6.5光年!
    天文學家發現,距離我們最近的已知棕矮星Luhman 16A顯示出與木星和土星雲帶相似的跡象,這是科學家第一次使用偏振測量技術來確定太陽系外大氣雲(或稱系外雲)的特性。褐矮星是比行星重但比恆星輕的天體,通常質量是木星的13到80倍。
  • 在銀河系中,發現兩顆100億歲的棕矮星,比木星還要重75倍
    天文學家最新發現了兩顆極不尋常的棕矮星,質量不夠大,無法像太陽這的恆星那樣提供動力。美國宇航局資助的後院世界:行星9項目的參與者幫助天文學家發現了這些奇怪天體,研究使用了美國宇航局(NASA)近地天體廣域紅外探測衛星(NEOWISE)的數據,以及2009年至2011年間收集的全天觀測數據,其前身是WISE,其研究發現發表在《天體物理學》期刊上。
  • 在銀河系中,發現兩顆100億歲的棕矮星,比木星還要重75倍
    如有侵權,請在後臺留言聯繫我們進行刪除,謝謝天文學家最新發現了兩顆極不尋常的棕矮星,質量不夠大,無法像太陽這的恆星那樣提供動力。天文學家希望利用這些褐矮星來更多地了解系外行星,同樣的物理過程可能會形成行星和棕矮星。天體物理學家馬克·庫奇納(Marc Kuchner)說:這些令人驚訝、怪異的棕矮星與古老系外行星非常相似,它們將幫助我們理解系外行星的物理學。
  • 宇宙的死亡方式:黑矮星引發類似超新星的爆炸,最後歸於虛無
    宇宙會像恆星一樣會隨時間推移慢慢消亡嗎?答案是肯定的。目前大多數科學家都相信宇宙會有終結的一天,只不過沒有人能目睹到這種在遙遠的將來發生的告別。發表於《皇家天文學會月報》的一份研究論文稱,宇宙中所有物體都死亡後,「黑矮星」將開始爆炸,引發類似超新星的爆炸,最後一切歸於虛無。
  • 宇宙的死亡方式:黑矮星引發類似超新星的爆炸,最後歸於虛無!
    宇宙會像恆星一樣會隨時間推移慢慢消亡嗎?答案是肯定的。目前大多數科學家都相信宇宙會有終結的一天,只不過沒有人能目睹到這種在遙遠的將來發生的告別。發表於《皇家天文學會月報》的一份研究論文稱,宇宙中所有物體都死亡後,「黑矮星」將開始爆炸,引發類似超新星的爆炸,最後一切歸於虛無。
  • 天文學家首次測到棕矮星風速,發現還能測量系外行星的風
    棕矮星是大小介於木星與太陽之間的星體,由於質量太小核心無法維持氫融合反應,也稱為失敗的恆星。4月發布於《Science》期刊的論文,天文學家首次通過紅外波段和無線電的自轉周期測得大氣風速。天文學家認為,此方式將可幫助我們了解棕矮星和系外行星的大氣動力學。
  • 恆星形成與活動星系核活躍程度存在物理聯繫
    活動星系核的主要特徵為核活動,其能量產生的方式不同於恆星中的熱核反應。目前,天文學界對活動星系核與星系共同演化的本質仍然不甚清楚,但大部分研究結果認為,活動星系核在大質量星系的演化中扮演著重要的角色;但在小質量星系中,它對星系的演化是否起到重要作用仍存在爭論。
  • 像太陽一樣形成,但不發光的天體有多小?韋伯太空望遠鏡來揭曉
    像恆星一樣形成但不發光的最小天體有多小(太陽也是恆星)?與羽翼豐滿的恆星相比,它們有多常見?在被拋入星際空間之前圍繞恆星形成的「流氓行星」怎麼樣?當美國宇航局詹姆斯·韋伯太空望遠鏡在2021年發射升空後,它將闡明這些問題。
  • 中科院雲南天文臺發現恆星形成與活動星系核活躍程度存在物理聯繫
    央視新聞客戶端11月15日,記者從中科院雲南天文臺獲悉,科研人員近期在活動星系核宿主矮星系星族研究中取得重要進展,研究表明恆星形成與活動星系核活躍程度存在物理聯繫,相關研究成果發表在國際權威期刊《活動星系核的主要特徵為核活動,其能量產生的方式不同於恆星中的熱核反應。目前,天文學界對活動星系核與星系共同演化的本質仍然不太清楚,但大部分研究結果認為,活動星系核在大質量星系的演化中扮演著重要的角色,但在小質量星系中,它對星系的演化是否起到重要作用仍存在爭論。
  • 褐矮星能阻止恆星演化?
    這個特殊的一對由百分之三十到二十的白矮星太陽的質量- 28500 K(28227°C;50840°F)- - -在棕矮星34-36倍木星。這使得HS 2231+ 2441是迄今為止研究的最小的雙星系統。一個重疊的雙星系統概念圖,圖片:ESO/L. Calada.在過去,主要的(白矮星)是一顆正常的恆星,它比它的同伴進化得更快,因為它更大。
  • 天文學新發現:矮星系能夠休眠數十億年,然後再次開始形成恆星
    矮星系在宇宙演化過程中如何維持新恆星的形成,這個問題長期以來一直困擾著天文學界。現在,一個國際研究小組發現,休眠的小矮星系可以在數十億年內緩慢積累氣體。當這種氣體在自身重量下突然坍塌時,新的恆星就能夠出現,這項新研究發現發表在《皇家天文學會月刊》上。
  • 來自NASA的美圖,什麼是褐矮星?
    褐矮星的質量比行星大,但比恆星小。下圖從行星,褐矮星,到恆星關於質量的比較,以木星質量為基準.13倍木星質量以下的定義為行行,13到80倍木星質量的為褐矮星,80倍以上的為恆星.此圖顯示了獵戶星雲的中心部分,這是我們銀河系中一個相對較近的恆星形成區域。
  • 恆星除了星雲和黑洞,還有可能變成黑矮星,宇宙中有黑矮星嗎?
    恆星的結局有很多種,可能會直接爆發成星雲,然後吸收一些氣體再誕生下一個恆星;也可能變成黑洞,掠食於宇宙中。太陽是一顆主序星,當它的氫聚變完了之後,就會出現氦聚變,而氦聚變就不在是主序星,到時候太陽會膨脹成紅巨星,而後就會變成白矮星,最後才是黑矮星。太陽的質量不是很大,而那些大質量的恆星會在超新星爆發後變成黑洞或中子星。
  • 褐矮星是恆星或者行星?還是兩者都不是?
    他們的發現使目前關於恆星和褐矮星之間質量、光度和溫度差異的爭論更加複雜化。 棕矮星被認為是以同樣的方式形成的,但它們的核心並沒有變得足夠緻密,以至於核聚變無法發生——將它們排除在官方的恆星分類之外而且由於它們的形狀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