矮星系在宇宙演化過程中如何維持新恆星的形成,這個問題長期以來一直困擾著天文學界。現在,一個國際研究小組發現,休眠的小矮星系可以在數十億年內緩慢積累氣體。當這種氣體在自身重量下突然坍塌時,新的恆星就能夠出現,這項新研究發現發表在《皇家天文學會月刊》上。宇宙中大約有2萬億個星系,而我們銀河系包含2000到4000億顆恆星。
而矮星系只包含數萬到數十億顆恆星,恆星是如何在這些微小的星系中形成,長期以來一直籠罩在神秘的陰影中。現在,瑞典隆德大學的一個研究小組已經證實:矮星系能夠休眠數十億年,然後再次開始形成恆星。隆德大學天體物理學家、該研究的帶頭人馬丁·雷(Martin Rey)說:據估計,這些矮星系大約在120億年前就停止形成恆星了,新研究表明,這可能是暫時的中斷。
通過高解析度的計算機模擬,研究證明矮星系中恆星的形成,是宇宙中新生恆星加熱和電離的結果。所謂白矮星(由正常大小恆星死亡時殘留的核心組成小而暗的恆星)的爆炸進一步有助於阻止矮小星系中的恆星形成過程。研究模擬顯示,矮星系能夠以氣體的形式積累燃料,最終凝聚並產生恆星。這解釋了在現有的暗矮星系中觀察到的恆星形成,這長期以來一直讓天文學家感到困惑。
天文學家在研究中使用的計算機模擬極其耗時:每次模擬需要長達兩個月的時間,需要相當於40臺筆記本電腦全天候運行。為了更好地解釋宇宙中最小星系中恆星形成背後的過程,這項研究工作正在繼續開發方法。通過加深對這個主題的理解,我們對天體物理過程的建模,如恆星爆炸,以及宇宙氣體的加熱和冷卻都有了新的見解。
此外,進一步的研究工作正在進行中,以預測宇宙中有多少這樣的恆星形成矮星系,並可能被天文望遠鏡發現。利用宇宙學高解析度(3pc)流體力學模擬,研究了低質量矮星系(10 5≤M⋆≤10^6m⊙)恆星形成的調控機制。宇宙再電離在模擬的所有矮星中都會熄滅恆星的形成,但三個最終動力學質量為3×10^9m⊙的星系隨後能夠通過緩慢吸積氣體來補充星際介質。
其中兩個星系以10−5M⊙yr−1的平均速率重新點燃並維持恆星形成直到今天,這讓人高度想起已觀測到的低質量恆星形成矮星不規則現象,如獅子座T。由於恆星風和Ia型超新星的殘餘反饋,恆星形成的恢復被推遲了數十億年;即使在z=0,第三個星系仍然處於暫時的平衡狀態,氣體含量很高,但沒有任何正在形成的恆星。反饋和質量積累之間的相互作用,產生了低質量矮星系的恆星年齡和氣體含量多樣性。
博科園|研究/來自:皇家天文學會
參考期刊《皇家天文學會月刊》
DOI: 10.1093/mnras/staa1640
博科園|科學、科技、科研、科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