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自NASA的美圖,什麼是褐矮星?

2020-09-19 秒知世界

褐矮星的質量比行星大,但比恆星小。下圖從行星,褐矮星,到恆星關於質量的比較,以木星質量為基準.13倍木星質量以下的定義為行行,13到80倍木星質量的為褐矮星,80倍以上的為恆星.

此圖顯示了獵戶星雲的中心部分,這是我們銀河系中一個相對較近的恆星形成區域。該圖顯示的區域大約為4 x 3 光年的空間範圍。每個符號標識一對對象。較粗的內圈表示主體,較細的外圈表示伴侶。紅色表示行星;橙色為褐矮星;黃色為恆星。

下圖是低質量恆星,褐矮星和木星行星之間的一般大小比較。在此圖像中,褐矮星比木星大15%。

由於宇宙中的所有事物都具有角動量,初始雲團中聚集形成恆星的粒子將傾向於沿長螺旋形路徑朝恆星墜落。這增加了它們的下降時間,從而增加了角速度,這就是為什麼行星最終會自轉並自轉方向大致和恆星自轉方向相同。

行星是質量比恆星小的得多的物體。以下是個示意圖,比較了克卜勒51系統中的3個系外行星和我們太陽系中的一些行星的大小比較,我之所以發這篇文章,主要是比較喜歡這個圖,因為它太漂亮了.

當然,我們真的不知道棕矮星是什麼樣子。他們很遠,我們目前沒有辦法進行近距離觀測。下圖是藝術家對褐矮星Luhman 16A的概念想像圖,它基於其表面出現類似木星條紋狀形態的證據。

相關焦點

  • 天文學家發現最冷褐矮星 大約350攝氏度
    天文學家發現最冷褐矮星
  • 藉助微引力透鏡效應 首顆繞褐矮星旋轉的巨行星現身
    圖片來自網絡  科技日報北京3月27日電 (記者劉霞)據物理學家組織網26日報導,藉助微引力透鏡效應,一個國際天文學家團隊發現了一顆新的巨行星,圍繞位於銀河系凸起處的一顆褐矮星旋轉。研究人員稱,這顆名為「OGLE-2017-BLG-1522Lb」的系外行星,可能是首顆圍繞褐矮星旋轉的巨行星,新發現有助進一步揭示行星的形成機制。
  • 【美圖】看圖識鳥——梅花雀科(二)
    褐雙點雀屬褐背火雀編輯不易,隨手分享和點讚!!
  • 科學家首次利用射電觀測發現褐矮星—新聞—科學網
    歐洲低頻率陣列(LOFAR)射電望遠鏡、雙子星天文臺和美國宇航局的紅外望遠鏡(IRTF)合作,首次利用其無線電波長發射直接發現了一顆冷棕矮星「因為冷褐矮星的磁場現象與在太陽系行星上看到的非常相似,我們希望能為預測系外行星磁場的理論模型提供重要數據。」
  • 一份來自NASA的生日禮物
    想要下載的小夥伴可以登錄NASA的官方網站:https://www.nasa.gov/content/goddard/what-did-hubble-see-on-your-birthday只需要在網站的這裡輸入你的出生日期就可以查詢到了。或者是點網站下面這個連結下載完整的表格,還能看到每一張圖片的介紹。
  • 很多自己發光的天體並不一定是恆星 褐矮星、白矮星和中子星都不是
    該壓力來自正在發生的氘聚變反應,正好與引力抵消。在大多數情況下,在這團巨大的雲氣中,會有很多個核心在拼命成長,為自己吸引更多質量,並不斷遠離其他原恆星。在這場競爭中,有贏家也有輸家,因為一些原恆星可以獲得足夠的質量以加熱到大約400萬開氏溫度以上。這時候,它們就可以點燃鏈反應。為我們的太陽提供能量的就是這種鏈反應:質子-質子鏈反應。
  • 黑矮星
    黑矮星是假想中的恆星殘骸,是當一顆白矮星的溫度低到不再能發出可以被偵測到的光或熱的狀態。
  • 什麼時候恆星不是恆星?如何區分恆星和棕矮星?
    由於卡內基Serge Dieterich領導的新研究,區分恆星和棕矮星的界線可能很快就會變得清晰。發表在《天體物理學》上的研究小組發現表明,棕矮星的質量可能比天文學家先前認為的要大。要想發出明亮的光,恆星需要從內部深處氫原子的聚變中獲得能量。如果過小,氫就無法聚變,所以這個物體會冷卻,變暗,變成褐矮星。許多研究人員正試圖確定這條分界線兩邊物體的質量、溫度和亮度。
  • 小米收編美圖手機後,你猜不到還會發生什麼!
    近日,小米公司正式收編了美圖的手機業務。真沒想到,前些日子美圖還在否認和小米商談合作,轉臉就痛快的「賣身」了。如此兩情相悅的「結合」,未來是否會成為常態呢?下一個又將是誰呢?小米公司收購美圖手機業務,算是皆大歡喜的結局。畢竟小米手機的拍照功能一直是弱項,此次能從美圖得到急需的影像技術及專利;而美圖也是終於把自己一團糟的手機業務順利「甩鍋」出去了。你情我願,再好不過!
  • 如何區分恆星和棕矮星?什麼時候恆星不是恆星?
    發表在《天體物理學》上的研究小組發現表明,棕矮星的質量可能比天文學家先前認為的要大。要想發出明亮的光,恆星需要從內部深處氫原子的聚變中獲得能量。如果過小,氫就無法聚變,所以這個物體會冷卻,變暗,變成褐矮星。許多研究人員正試圖確定這條分界線兩邊物體的質量、溫度和亮度。
  • 宇宙終結的最新理論:黑矮星大爆炸
    但就在前段時間,來自美國伊利諾斯州立大學的物理學家,由教授馬特·卡普蘭領導的研究小組發表了一份報告,討論了他們的新研究,該研究被《皇家天文學會月刊》刊登,並提出了一個關於宇宙終結的新的可信預測。
  • 黑矮星最後會變成什麼?科學家模擬10^32000年後黑矮星爆炸坍縮
    #科學了不起#宇宙最終的命運是什麼但 「白矮星」仍不是太陽的最終歸宿,大約10^1100年後,它會變成一顆「黑矮星「。「黑矮星」比白矮星更安靜,能量更低,但它只是表面看起來安靜。近期,英國《皇家地理學會月刊》報導,Caplan等科學家提出,在10^32000年後,黑矮星中的粒子會藉助極為緩慢的核聚變反應重新整合,比如,矽和鎳等原子與鐵結合時,產生正電子,正電子會削弱「電子簡併壓力」。當「電子簡併壓力」無法抵擋引力時,「黑矮星」就會爆炸和進一步坍縮。
  • 詹姆斯·韋伯望遠鏡將研究神秘的棕矮星
    【博科園-科學科普】一閃一閃的小星星,我想知道你是什麼。天文學家們希望NASA的詹姆斯·韋伯太空望遠鏡強大的紅外能力將解開一個與觀星一樣重要的謎團——天空中那微弱的光線是什麼?棕矮星把恆星和行星之間的明顯區別弄得很模糊,把對這些物體的認識和它們形成的理論拋到一邊。
  • NASA首次測量了褐矮星上的風速
    褐矮星比木星(太陽系中最大的行星)還要大,但其質量還不足以形成恆星。為了實現這一發現,他們使用了一種新的方法,這種方法也可以用來了解太陽系外以氣體為主的行星的大氣層。 褐矮星比行星更大,但沒有恆星那麼大。一般來說,它們的質量是木星的13到80倍。如果一顆褐矮星的核心壓力高到足以引發核聚變,它就會變成一顆恆星。
  • 白矮星最終會變為黑矮星?那為何從未發現黑矮星?原來如此
    白矮星是什麼呢?我們的太陽最終就會變為一顆白矮星。太陽是一顆恆星,而恆星就是宇宙中能夠發光發亮的天體。恆星之所以能夠發光發亮是因為恆星上終日不斷的核聚變作用。氫元素在恆星高溫高壓的作用下被聚變成為氦元素,而在這個過程中,光和熱被釋放出來。
  • 美圖秀秀的過去、現在和未來
    在這裡我首先感謝大家對於美圖公司的關注,也特別謝謝雪球和方總邀請我來這邊分享。簡單做一下自我介紹,用過美圖秀秀或者美顏相機、美拍這些APP的用戶你們好,我叫吳欣鴻,是這家公司的CEO,同時我也是雪球的一名新手用戶。在正式開始之前我分享幾組美圖同事的對比圖,大家有沒有看出什麼變化?看最上面的是我,那個胖子是17年前的我,2001年我第一次創立公司的時候。
  • 龍城鳥影(9)—褐柳鶯
    褐柳鶯雀形目 > 鶯科 > 柳鶯屬 PASSERIFORMES > Sylviidae > Phylloscopus
  • 帶你快速了解黑矮星,棕矮星,褐矮星
    黑矮星黑矮星是假想中的恆星殘骸,是當一顆白矮星的溫度低到不再能發出可以被偵測到的光或熱的狀態。由於一顆白矮星要達到此種狀態所需要的時間遠高過當前137億年的宇宙年齡,因此在現今的宇宙中不可能存在著黑矮星,而溫度最低的白矮星將會是宇宙年齡的一個觀測極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