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文學家探測到6.5光年外褐矮星的動蕩雲帶

2020-08-27 天文在線

距離地球6.5光年外,有一顆船帆座的褐矮星形如黃蜂屁股。在對它開展了進一步的觀測後,發現有帶狀的雲層包圍住整個球體,與木星的情況極為相似。

藝術加工後的褐矮星(圖源:美國宇航局)

這不是第一次在褐矮星上探測到雲帶了,但卻是天文學家第一次採用偏振測定法觀測到這一現象,即通過對物體發射的光源旋轉或極化程度進行測量判斷。

雖然偏振測量不是新技術,但儀器和分析技術的進步賦予了它新的使命來幫助我們認識宇宙。

「偏振測量正在天文學領域重獲重視」,任命於加州理工大學噴氣推進實驗室的天文學家迪米特裡·馬威特()解釋道, 「它是一門極難掌握的技術,但科技發展和數據分析方法使得它的準確度和靈敏度遠高於過去,讓一切有關天體的開創性研究成為可能。藉助偏振測量技術,我們可以一路從遙遠宇宙中的特大質量黑洞、新生中子星、隕星、褐矮星、外星行星研究到太陽系中的天體。」

從天文術語的角度而言,6.5光年的距離著實算不上遙遠,但對於又小又昏暗的褐矮星而言,要想從這個距離之外抓拍到細節卻不是那麼容易。

褐矮星是介於行星和恆星之間的一種過渡,通常被稱為「失敗的恆星」。它們的形成機制和恆星一樣,都是由宇宙氣體雲中的高密度物質坍縮引起的,但與恆星不同的是,褐矮星的質量不足以引起核內的氫聚變。

其中也有一些褐矮星可以發生氘聚變,但與「真正」的恆星相比,它們的燃料很快就會耗盡。通常,褐矮星會像白矮星那樣經歷一個冷卻和收縮的過程。

無論我們如何看待它們,褐矮星始終是一種奇怪的存在,它們的歸類也絕無僅有,既不能歸到行星體系,也不能歸入行星行列。對於褐矮星的研究有助於我們提升對於恆星、行星,當然也包括褐矮星本身的認知。

一般認為褐矮星只有在過了青年階段的爆發期進入冷卻期才會產生諸如雲層之類的大氣現象。

正是在這個階段,科學家們才在2013年發現了一顆褐矮星的存在。事實上發現的是兩顆褐矮星,它們組成的雙星系統被命名為盧曼16AB(Luhman 16AB)。由於它們是距離地球最近的褐矮星,因而成為了絕佳的細節研究對象。

在早前的一項研究中,科學家曾利用亮度監測手段來推測褐矮星上的大氣變化情況,並成功探測到了雙星系統其中之一和其他三顆褐矮星的「雲層」現象。但如果雲帶不會造成天體亮度方面的變化,又該如何證實呢?

於是來自加州理工的天文學家麥克斯韋·米勒-布蘭切(Maxwell Millar-Blanchaer)和同事們決定利用歐洲南方天文臺布在智利的甚大望遠鏡(VLT),看看能否用偏振測量理清楚其中一顆褐矮星——盧曼A(Luhman A)上的細節。

「偏振測量是目前唯一可以測量亮度不隨時間產生波動的雲帶的技術。」米勒-布蘭切說道,「這是尋找褐矮星盧曼16A雲帶的關鍵,它們看上去並不會產生變化。」

這種測量技術無法直接看到真實的雲帶狀況。儘管親眼所見會很震撼,但就目前的技術發展而言有點超出能力範圍了。

團隊首先採用偏振技術對這顆褐矮星進行測量,再用了複雜的模型技術複製還原出觀測到的細節。高度匹配結果顯示出兩條濃密的靜止雲帶,一如木星上所觀測到的那樣。

正如木星,這些雲帶也將會是導致褐矮星氣象動蕩的混亂製造機。

「我們認為這些風暴可能會下一些諸如矽酸鹽或是氨氣之類的東西。這可以說是非常可怕的天氣了。」太空望遠鏡研究所的天文學家朱利安·吉拉德(Julien Girard)解釋說。

本次研究也發現了除盧曼A以外的一些東西。隨著測量儀器精度的提升,也許有一天我們可以用偏振測量來探究外星行星的大氣狀況,不單只是研究氣候,而是判斷它們是否適合生命生存。

當然,極有可能的情況是我們在褐矮星上一無所獲。

本篇研究發表於《天體物理學》雜誌。

FY:王皮鞋

作者:MICHELLE STARR

如有相關內容侵權,請於三十日以內聯繫作者刪除

轉載還請取得授權,並注意保持完整性和註明出處


相關焦點

  • 天文學家探測到6.5光年外褐矮星的動蕩雲帶
    距離地球6.5光年外,有一顆船帆座的褐矮星形如黃蜂屁股。在對它開展了進一步的觀測後,發現有帶狀的雲層包圍住整個球體,與木星的情況極為相似。藝術加工後的褐矮星(圖源:美國宇航局)這不是第一次在褐矮星上探測到雲帶了,但卻是天文學家第一次採用偏振測定法觀測到這一現象,即通過對物體發射的光源旋轉或極化程度進行測量判斷。
  • 天文學家首次通過射電望遠鏡在大力神星座探測到褐矮星Elegast
    天文學家首次通過射電望遠鏡在大力神星座探測到褐矮星這顆被命名為Elegast(BDR J1750+3809)的天體,位於212光年外的大力神星座內,相關研究或有助於科學家們尋找宜居的外星行星。儘管現實中發現得有點晚,但有關「超級行星」(褐矮星)的理論,早在1960年代就有被提起(介於恆星與行星之間)。其大氣成分與太陽系中的氣態巨行星類似,但質量要大得多(最高可達木星的80倍)。
  • 英天文學家發現太陽系外最寒冷褐矮星
    天文學家發現太陽系外最寒冷的褐矮星。
  • 科學家首次通過射電望遠鏡探測到了褐矮星
    歐洲和夏威夷的科學家們,已經通過射電望遠鏡探測到了一枚「超級行星」(Super-Planet)—— 又稱「冷棕矮星」(Cold Brown Dwarf)或「失敗恆星」(Failed Star)。這顆被命名為 Elegast(BDR J1750+3809)的天體,位於 212 光年外的大力神星座內,相關研究或有助於科學家們尋找宜居的外星行星。
  • 事實上,天文學家可以從6.5光年外看到褐矮星上的雲層和天氣
    褐矮星的定位很奇怪。不算是一個恆星或行星,它是位於氣態巨行星和恆星之間的一種。他們比氣態巨行星比如木星,要有更大的質量,但是還不足以來觸發聚變而變成恆星。但是天文學家仍然研究它們,誰能抗拒的了褐矮星的魅力呢氣態巨行星-木星是我們太陽系最大的行星,最突出的特徵之一就是給予星球條紋形狀的雲帶。
  • 事實上,天文學家可以從6.5光年外看到褐矮星上的雲層和天氣
    但是天文學家仍然研究它們,誰能抗拒的了褐矮星的魅力呢氣態巨行星-木星是我們太陽系最大的行星,最突出的特徵之一就是給予星球條紋形狀的雲帶。如今一組研究人員在一個褐矮星上也發現了類似的條紋特徵。木星是太陽系之王,比所有星球加起來質量還要大。由於大氣層的雲帶,木星有著獨特的外觀。
  • 荷蘭天文學家首次用射電望遠鏡直接探測到一顆褐矮星
    荷蘭天文學家首次用射電望遠鏡直接探測到一顆褐矮星荷蘭射電天文學研究所的天文學家利用LOFAR射電望遠鏡發現了一個 "褐矮星",這是一種比木星更巨大,但質量明顯小於太陽的微弱天體。該天體被稱為 "Elegast",它的發現開闢了一條利用射電望遠鏡發現 "褐矮星"系外行星的新途徑。褐矮星發出的無線電波攜帶著它們的磁場強度信息。
  • 天文學家們發現了褐矮星大氣層中的條紋雲帶
    據外媒New Atlas報導, 日前天文學家利用偏振光,在遠在太陽系之外的褐矮星大氣層中探測到了雲帶的跡象。 事實證明,這些褐矮星的外觀與木星相似,也有同樣變化多端的氣候。褐矮星質量介於行星和恆星之間,是一種神秘的天體。
  • 100光年外的流浪星球或是褐矮星
    據國外媒體報導,天文學家們近日對一顆遊蕩在太空之中的神秘天體感到非常困惑。藝術想像圖:紅外波段觀察到的CFBDSIR J214947.2-040308.9,可能這是一顆褐矮星,而非之前設想中的流浪行星宇宙中的一顆流浪星球CFBDSIR J214947.2-040308.9在這張圖像中就是位於中間位置的黯淡的藍色光點。
  • 利用引力透鏡效應,發現褐矮星雙星!
    它們(至少在質量上)構成了行星和恆星之間的橋梁,天文學家認為它們的形成和演化方式不同於行星或恆星。引力微透鏡是一種很好的探測它們的方法,因為不依賴於它們暗淡的光,而是依賴於它們的質量。當一顆恆星發出的光經過一顆充當透鏡的褐矮星時,它就會被放大成一幅扭曲的圖像,就像透過酒杯柄看到的物體一樣,這樣就可以檢測和表徵透鏡中的物體。到目前為止,已經用引力透鏡探測到32顆棕矮星。
  • 在民間科學家的幫助下,天文學家發現了兩顆奇異的褐矮星
    在民間科學家的幫助下,天文學家發現了兩顆極不尋常的褐矮星,它們是由氣體組成的球體,其質量不足以像恆星那樣為自身提供動力這兩個物體是迄今為止在銀河系最古老的恆星群中所看到的最像行星的褐矮星。天文學家希望利用這些棕矮星來更多地了解太陽系外的系外行星。同樣的物理過程可能同時形成行星和褐矮星。
  • 在棕矮星雙星上,發現了類似木星的雲帶,距離我們才6.5光年!
    天文學家發現,距離我們最近的已知棕矮星Luhman 16A顯示出與木星和土星雲帶相似的跡象,這是科學家第一次使用偏振測量技術來確定太陽系外大氣雲(或稱系外雲)的特性。褐矮星是比行星重但比恆星輕的天體,通常質量是木星的13到80倍。
  • 太陽附近發現165顆褐矮星
    ,其大小介於氣態巨行星和小恆星之間,位於距離太陽大約160光年的位置。該發現有助於天文學家更好地量化褐矮星在太陽鄰域以及太陽系外出現的頻率。相關研究成果將發表在《天文物理期刊》上。  據科學新聞(Sci-News)網站11日報導,褐矮星寒冷而黯淡,很難被發現,也不容易將其進行分類。因為質量太小,褐矮星不能維持內核氫聚變反應,為此有時被稱為「失敗的恆星」,但它們的確具有恆星的屬性。通常情況下,褐矮星是木星質量的13倍—80倍,比行星大,具有類行星的特徵。
  • 40光年外發現三顆行星,這是地外生命探索的最佳目標!
    據外媒報導,天文學家在距離地球僅40光年的地方發現了三顆類地大小的行星坐落於宜居帶。
  • 40光年外發現三顆類地行星 或適宜生命存活
    5月2日,一篇發表在《自然》雜誌的論文聲稱,人類歷史上第一次探測到距離地球40光年外存在著三顆類地行星,這三顆星球位於另一個星系,繞一顆名為TRAPPIST-1的低溫褐矮星(褐矮星是處於最小恆星與最大行星之間大小的天體,類似恆星,但質量不夠大,不足以在核心點燃聚變反應——觀察者網注)環行。科學家認為其中至少有一顆適宜生命存活。
  • Astrophys.l J:6300萬光年外最冷恆星被發現
    這顆褐矮星體積很小,溫度極低,繞一顆白矮星運行。這顆恆星名為「WD 0806·661 B」,質量只有氣態巨行星木星的6倍,是由美國賓夕法尼亞州大學天文學與天體物理學教授凱文·盧赫曼發現的。盧赫曼教授表示:「這是一顆體積很小的恆星,大氣溫度與地球差不多。」藉助於美國宇航局的斯皮策太空望遠鏡——地球上靈敏度最高的望遠鏡——對600顆近地恆星進行掃描,天文學家發現了這顆冷星。
  • 地球3.9億光年外大爆炸!已探測到的規模最大宇宙爆炸
    &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系人類已探測最猛烈,10億個太陽發光10億年的能量不及此次百分之一&nbsp&nbsp&
  • 低調神秘的褐矮星
    1995 年10 月6 日,這是科學史上重要的一天,因為天文學界搞出了一件大新聞。天文學家迪迪埃-奎洛茲與米歇爾-麥耶宣布,他們在太陽系外發現了一顆行星,這顆名為飛馬座51b 行星的出現飛馬座51b就此揭開了人類太空探索新的篇章。
  • 一顆與眾不同的褐矮星
    但是,如果你認為失敗的恆星這個綽號有點悲觀,你會很興奮地聽到天文學家發現了一顆特殊的褐矮星,它比我們想像中的褐矮星更像恆星。人們認為它們的質量大約在13到80木星之間,它們既不能被定義為大質量行星,也不能被定義為小行星;它們是完全不同的星下奇觀,兼具兩者的特性。
  • 86光年外,一顆褐矮星被科學家直接成像,它長什麼樣?
    它比行星大,比恆星小,這種天體被稱為褐矮星。褐矮星的內部不足以支持氫自發進行核聚變反應,但是它內部壓力和溫度又遠高於普通行星,能夠支持氫的同位素氘進行核聚變。不過,這樣的核聚變所產生的能量要小得多,而且燃料也少,一般只能燃燒一萬年。由於體積比普通恆星小,而且發出的光也非常微弱,所以科學家們觀測到的褐矮星數量非常有限,更不要提直接成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