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天文學家首次通過射電望遠鏡在大力神星座探測到褐矮星Elegast
天文學家首次通過射電望遠鏡在大力神星座探測到褐矮星Elegast(BDR J1750+3809)(神秘的地球uux.cn報導)據cnBeta:歐洲和夏威夷的科學家們,已經通過射電望遠鏡探測到了一枚「超級行星」(Super-Planet)—— 又稱「冷棕矮星」(Cold Brown Dwarf)或「失敗恆星」(Failed Star)。
-
科學家首次通過射電望遠鏡探測到了褐矮星
歐洲和夏威夷的科學家們,已經通過射電望遠鏡探測到了一枚「超級行星」(Super-Planet)—— 又稱「冷棕矮星」(Cold Brown Dwarf)或「失敗恆星」(Failed Star)。這顆被命名為 Elegast(BDR J1750+3809)的天體,位於 212 光年外的大力神星座內,相關研究或有助於科學家們尋找宜居的外星行星。
-
美荷借射電望遠鏡探測到「失敗恆星」
據美國太空網日前報導,美國和荷蘭科學家攜手,首次藉助射電望遠鏡發現了一顆寒冷且黯淡的「超級行星」(藉助傳統紅外觀測方法無法探測到這顆行星),這一發現有助於科學家進一步尋找宜居系外行星。研究人員藉助位於荷蘭的低頻陣列射電望遠鏡(LOFAR)探測到了這顆褐矮星,並將其命名為BDR J1750+3809,暱稱「埃萊格斯特」,位於212光年外的大力神星座內。
-
射電望遠鏡首次發現微弱的「超級行星」,第九行星會否也將被發現
科學家們發現了一顆寒冷、微弱的「超級行星」,傳統的紅外探測方法仍然無法探測到它。 研究人員從低頻陣列(LOFAR radio telescope)的觀測中發現了一顆褐矮星,他們將其命名為BDRJ1750+3809,綽號為埃拉加斯特Elegast。
-
突破:射電望遠鏡首次發現「失敗之星」
日前,美國休斯敦大學(UH)天文學研究所(IfA)的天文學家Michael Liu和研究生Zhoujian Zhang共同在《天體物理學雜誌通訊》上發文宣布:他們首次利用射電望遠鏡發現了一顆冷褐矮星這顆被命名為「BDR J1750+3809」的天體是首顆通過射電觀測技術發現的亞恆星——迄今為止,其他褐矮星主要是通過紅外巡天掃描發現的。雖然褐矮星缺乏讓太陽發光的聚變反應,但它們可以發射射電波長的光。驅動褐矮星發出射電波的潛在過程也發生在太陽系最大的行星上——木星強大的磁場加速了電子等帶電粒子的運動,從而產生輻射(即射電波和極光)。
-
射電望遠鏡首次發現微弱的「超級行星」
這個暗淡、寒冷的天體是首次通過射電望遠鏡觀測到的。 (圖片來源:ASTRON/Danielle Futselaar) 科學家們發現了一顆冷的、微弱的「超級行星」,這顆行星仍然是傳統紅外探測方法難以捕捉的。
-
科學家首次利用射電觀測發現褐矮星—新聞—科學網
、雙子星天文臺和美國宇航局的紅外望遠鏡(IRTF)合作,首次利用其無線電波長發射直接發現了一顆冷棕矮星。這個結果不僅為未來發現褐矮星鋪平了道路,而且邁出了將射電天文學應用到系外行星領域的重要一步。 天文學家第一次利用這些望遠鏡的觀測結果,發現並描述了一顆冷褐矮星的特徵。這顆被命名為BDR J1750+3809的星體,是第一個通過無線電觀測發現的亞恆星——迄今為止,褐矮星已經在大規模的紅外和光學探測中被發現。
-
射電望遠鏡首次發現「失敗之星」
日前,美國休斯敦大學(UH)天文學研究所(IfA)的天文學家Michael Liu和研究生Zhoujian Zhang共同在《天體物理學雜誌通訊》上發文宣布:他們首次利用射電望遠鏡發現了一顆冷褐矮星這顆被命名為「BDR J1750+3809」的天體是首顆通過射電觀測技術發現的亞恆星——迄今為止,其他褐矮星主要是通過紅外巡天掃描發現的。雖然褐矮星缺乏讓太陽發光的聚變反應,但它們可以發射射電波長的光。驅動褐矮星發出射電波的潛在過程也發生在太陽系最大的行星上——木星強大的磁場加速了電子等帶電粒子的運動,從而產生輻射(即射電波和極光)。
-
首次借射電望遠鏡發現「失敗恆星」
據美國太空網23日報導,美國和荷蘭科學家攜手,首次藉助射電望遠鏡發現了一顆寒冷且黯淡的「超級行星」——藉助傳統的紅外觀測方法無法探測到這顆行星,最新研究有助於科學家進一步尋找宜居系外行星。研究人員藉助位於荷蘭的低頻陣列射電望遠鏡(LOFAR)探測到了這顆褐矮星,並將其命名為BDR J1750+3809,綽號為「埃萊格斯特」位於212光年外的大力神星座內。褐矮星也被稱為「失敗恆星」或「超級行星」,因為它們的大小介於行星和恆星之間——太小而不能被視為恆星,太大又無法被視為行星。
-
天文學家探測到6.5光年外褐矮星的動蕩雲帶
這不是第一次在褐矮星上探測到雲帶了,但卻是天文學家第一次採用偏振測定法觀測到這一現象,即通過對物體發射的光源旋轉或極化程度進行測量判斷。 在早前的一項研究中,科學家曾利用亮度監測手段來推測褐矮星上的大氣變化情況,並成功探測到了雙星系統其中之一和其他三顆褐矮星的「雲層」現象。但如果雲帶不會造成天體亮度方面的變化,又該如何證實呢?
-
天文學家探測到6.5光年外褐矮星的動蕩雲帶
距離地球6.5光年外,有一顆船帆座的褐矮星形如黃蜂屁股。在對它開展了進一步的觀測後,發現有帶狀的雲層包圍住整個球體,與木星的情況極為相似。藝術加工後的褐矮星(圖源:美國宇航局)這不是第一次在褐矮星上探測到雲帶了,但卻是天文學家第一次採用偏振測定法觀測到這一現象,即通過對物體發射的光源旋轉或極化程度進行測量判斷。
-
美荷聯手探測到「失敗恆星」有助尋找宜居行星
【僑報網綜合訊】美國和荷蘭科學家攜手,首次藉助射電望遠鏡發現了一顆寒冷且黯淡的「超級行星」(藉助傳統紅外觀測方法無法探測到這顆行星),這一發現有助於科學家進一步尋找宜居系外行星。(圖片來源:荷蘭射電天文研究所官網)綜合「太空」(Space)網站、福克斯新聞報導,研究人員藉助位於荷蘭的低頻陣列射電望遠鏡(LOFAR)探測到了這顆褐矮星,並將其命名為BDR J1750+3809,暱稱「Elegast」,位於212光年外的大力神星座內。
-
天文學家首次直接拍到了一顆繞類日恆星軌道運行的類行星天體
天文學家表示,他們首次直接拍到了一顆繞類日恆星軌道運行的類行星天體。2008年,天文學家便宣布捕捉到一個類似的背影,當時他們公布了一個單行星和多行星系統的直接圖像。然而,類似系統所繞恆星是巨恆星, 質量遠遠超過大陽。
-
NASA首次測量了褐矮星上的風速
科學家首次直接測量了褐矮星上的風速。褐矮星比木星(太陽系中最大的行星)還要大,但其質量還不足以形成恆星。為了實現這一發現,他們使用了一種新的方法,這種方法也可以用來了解太陽系外以氣體為主的行星的大氣層。
-
...第37次南極考察、「華龍一號」、褐矮星、微生物太空「採礦...
——環球網4科學家首次利用射電觀測發現褐矮星>歐洲低頻率陣列(LOFAR)射電望遠鏡、雙子星天文臺和美國宇航局的紅外望遠鏡(IRTF)合作,首次利用其無線電波長發射直接發現了一顆冷棕矮星。這個結果不僅為未來發現褐矮星鋪平了道路,而且邁出了將射電天文學應用到系外行星領域的重要一步。天文學家第一次利用這些望遠鏡的觀測結果,發現並描述了一顆冷褐矮星的特徵。這顆被命名為BDR J1750+3809的星體,是第一個通過無線電觀測發現的亞恆星——迄今為止,褐矮星已經在大規模的紅外和光學探測中被發現。
-
英天文學家發現太陽系外最寒冷褐矮星
據美國《每日科學》報導,日前,英國赫特福德郡大學天文學家帶領的一支國際小組發現迄今最寒冷的褐矮星就潛伏在太陽系外部。 研究小組通過位於美國夏威夷的英國紅外望遠鏡(UKIRT)發現這顆褐矮星,令天文學家非常興奮的是這顆褐矮星奇特的色彩,它的顏色既不是純藍色,也不是純紅色。
-
首次探測到來自銀河系「磁星」的強烈射電爆發,揭開神秘現象
天文學家首次探測到來自銀河系磁星的強烈射電爆發,來自加拿大領導的天文學家團隊,包括麥吉爾太空研究所和麥吉爾大學物理系研究的最新數據強烈表明,磁星可能是一些快速射電爆發(FRB)的來源(磁星是一種被認為具有極強磁場的中子星)。
-
今日科技話題:載人潛水器創紀錄、第37次南極考察、「華龍一號」、褐矮星、微生物太空「採礦」
——環球網4科學家首次利用射電觀測發現褐矮星歐洲低頻率陣列(LOFAR)射電望遠鏡、雙子星天文臺和美國宇航局的紅外望遠鏡(IRTF)合作,首次利用其無線電波長發射直接發現了一顆冷棕矮星。這個結果不僅為未來發現褐矮星鋪平了道路,而且邁出了將射電天文學應用到系外行星領域的重要一步。天文學家第一次利用這些望遠鏡的觀測結果,發現並描述了一顆冷褐矮星的特徵。
-
天文學家首次在一顆類日恆星身邊同時拍到兩顆行星
,在一顆類日恆星(左上,經過技術遮擋)身邊同時拍到了兩顆行星。ESO天文學家首次通過直接成像法,在一顆類日恆星身邊同時拍到了兩顆行星。這個行星系統距離我們大約300光年,名為TYC 8998-760-1。它就像是我們太陽系早年的翻版。
-
中科院:平方公裡陣列射電望遠鏡很強,將能探測到很多雙星黑洞
來自中科院國家天文臺的天文學家,量化了平方公裡陣列射電望遠鏡(SKA)時代引力波探測的潛力,其研究發表在《物理評論D》期刊上。這一新的計算首次表明,即使是平方公裡陣列射電望遠鏡監測到的少量大質量毫秒脈衝星(約20顆),也可以提供關於超大質量黑洞雙星(SMBBH)紅移演化的有價值的信息,超大質量黑洞通常位於星系中心,並與宿主星系一起演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