射電望遠鏡首次發現微弱的「超級行星」

2021-02-08 騰訊網

未來還會有更多。

藝術家對新矮星BDR J1750+3809的想像,或「Elegast」。這個暗淡、寒冷的天體是首次通過射電望遠鏡觀測到的。

(圖片來源:ASTRON/Danielle Futselaar)

科學家們發現了一顆冷的、微弱的「超級行星」,這顆行星仍然是傳統紅外探測方法難以捕捉的。

通過低頻率陣列(LOFAR射電望遠鏡)的觀測,我們發現了一顆褐矮星,研究人員將其命名為BDR J1750+3809,暱稱為Elegast。棕矮星有時被稱為「失敗的恆星」或「超級行星」,因為它們太小而不能被視為恆星,但又太大而不能被視為行星。

一般來說,棕矮星是通過紅外線巡天發現的。然而,根據夏威夷大學的一份報告,Elegast是第一個用射電望遠鏡探測到的亞恆星

相關:褐矮星:解釋宇宙中奇怪的失敗恆星(信息圖)

「這項工作為尋找太陽附近最冷的天體提供了一種全新的方法,如果不使用過去25年使用的方法,這些天體可能太微弱而無法發現。」麥可·劉,這項研究的合著者和研究者從夏威夷大學天文研究所,在報告中說。

由於棕矮星太小,不能變成恆星,它們不會經歷像太陽這樣明亮恆星那樣的核聚變反應。因此,它們比普通恆星更小、更暗、更冷,這使得它們更難被傳統方法發現,比如紅外線儀器。然而,棕矮星可以發射出射電波長的光。

研究人員第一次發現Elegast是使用位於荷蘭的LOFAR射電望遠鏡。他們的觀察之後被證實使用國際雙子天文臺在夏威夷和智利和美國宇航局的紅外望遠鏡,這是由夏威夷大學。

「我們問自己「為什麼把射電望遠鏡對準編錄的棕矮星?該研究的負責人、荷蘭射電天文研究所(ASTRON)的天文學家哈裡什·韋丹塔姆(Harish Vedantham)在聲明中說。「讓我們製作一張天空的大圖,然後直接通過無線電發現這些天體。」

根據聲明,使用LOFAR儀器探測Elegast代表了一種創新的方法,可以幫助科學家發現其他天體,如氣體巨大的系外行星,這些天體太冷或太微弱,紅外線探測不到。

相關知識

超級地球是太陽系外行星,其質量高於地球,但遠低於太陽系的冰巨星天王星和海王星,後者分別是地球的14.5和17倍。它僅是指行星的質量,並不意味著有關表面狀況或可居住性。[1]自從2005年格利澤876d被尤金尼亞·裡維拉(Eugenio Rivera)所率領的團隊發現之後,相繼有數顆超級地球被世人發現。地球作為太陽系中最大的類地行星,其所身處的太陽系並不包含這一類能被當作範例的行星,舉凡那些體積大過地球的行星,質量至少都在其十倍以上。

超級地球是太陽系外行星,其質量高於地球,但遠低於太陽系的冰巨星天王星和海王星,後者分別是地球的14.5和17倍。它僅是指行星的質量,並不意味著有關表面狀況或可居住性。自從2005年格利澤876d被尤金尼亞·裡維拉(Eugenio Rivera)所率領的團隊發現之後,相繼有數顆超級地球被世人發現。地球作為太陽系中最大的類地行星,其所身處的太陽系並不包含這一類能被當作範例的行星,舉凡那些體積大過地球的行星,質量至少都在其十倍以上。

在一般情況下,超級地球只以質量作為判定條件,而溫度下、組合成分、軌道屬性、適居性、或星球環境等條件則不包括在內。目前在超級地球質量上限定義上,普遍認同為地球質量的10倍[1][2][3](約天王星質量的69%,這是太陽系的氣體巨型最小的質量),而下限為地球質量的1倍[1]、1.9倍[3]、5倍[2]不等,在不同的大眾媒體下有不同的標準。[4][5][6]一些學者進一步指出,在超級地球定義上應該增加是否有顯著的大氣層;或是不但有大氣層,還有固態表面或如海洋行星般,有著廣大的海洋且有一層大氣層覆蓋其上,這種類型的行星沒有出現在太陽系內。[7]若系外行星超過地球質量10倍的上限,依照其是否由巖石、冰、或是氣體組成成分,確定該行星是否為類地行星[7]、巨無霸行星[8][9]、或是氣體巨行星[10]。

作者: Samantha Mathewson

FY: 常sky bridge

如有相關內容侵權,請在作品發布後聯繫作者刪除

轉載還請取得授權,並注意保持完整性和註明出處

相關焦點

  • 射電望遠鏡首次發現微弱的「超級行星」,第九行星會否也將被發現
    科學家們發現了一顆寒冷、微弱的「超級行星」,傳統的紅外探測方法仍然無法探測到它。 研究人員從低頻陣列(LOFAR radio telescope)的觀測中發現了一顆褐矮星,他們將其命名為BDRJ1750+3809,綽號為埃拉加斯特Elegast。
  • 突破:射電望遠鏡首次發現「失敗之星」
    此次發現的暗淡「超級行星」又被命名為「Elegast」。褐矮星被稱為「超級行星」,偶爾也被稱為「失敗的恆星」——它們缺乏在核心引發氫聚變的足夠質量,因而只能用形成時剩餘的熱量發出紅外波長光。日前,美國休斯敦大學(UH)天文學研究所(IfA)的天文學家Michael Liu和研究生Zhoujian Zhang共同在《天體物理學雜誌通訊》上發文宣布:他們首次利用射電望遠鏡發現了一顆冷褐矮星
  • 射電望遠鏡首次發現「失敗之星」
    此次發現的暗淡「超級行星」又被命名為「Elegast」。褐矮星被稱為「超級行星」,偶爾也被稱為「失敗的恆星」——它們缺乏在核心引發氫聚變的足夠質量,因而只能用形成時剩餘的熱量發出紅外波長光。日前,美國休斯敦大學(UH)天文學研究所(IfA)的天文學家Michael Liu和研究生Zhoujian Zhang共同在《天體物理學雜誌通訊》上發文宣布:他們首次利用射電望遠鏡發現了一顆冷褐矮星
  • 首次借射電望遠鏡發現「失敗恆星」
    據美國太空網23日報導,美國和荷蘭科學家攜手,首次藉助射電望遠鏡發現了一顆寒冷且黯淡的「超級行星」——藉助傳統的紅外觀測方法無法探測到這顆行星,最新研究有助於科學家進一步尋找宜居系外行星。研究人員藉助位於荷蘭的低頻陣列射電望遠鏡(LOFAR)探測到了這顆褐矮星,並將其命名為BDR J1750+3809,綽號為「埃萊格斯特」位於212光年外的大力神星座內。褐矮星也被稱為「失敗恆星」或「超級行星」,因為它們的大小介於行星和恆星之間——太小而不能被視為恆星,太大又無法被視為行星。
  • 荷蘭天文學家首次用射電望遠鏡直接探測到一顆褐矮星
    荷蘭天文學家首次用射電望遠鏡直接探測到一顆褐矮星荷蘭射電天文學研究所的天文學家利用LOFAR射電望遠鏡發現了一個 "褐矮星",這是一種比木星更巨大,但質量明顯小於太陽的微弱天體。該天體被稱為 "Elegast",它的發現開闢了一條利用射電望遠鏡發現 "褐矮星"系外行星的新途徑。褐矮星發出的無線電波攜帶著它們的磁場強度信息。
  • 天文學家首次通過射電望遠鏡在大力神星座探測到褐矮星Elegast
    天文學家首次通過射電望遠鏡在大力神星座探測到褐矮星Elegast(BDR J1750+3809)(神秘的地球uux.cn報導)據cnBeta:歐洲和夏威夷的科學家們,已經通過射電望遠鏡探測到了一枚「超級行星」(Super-Planet)—— 又稱「冷棕矮星」(Cold Brown Dwarf)或「失敗恆星」(Failed Star)。
  • 科學家首次通過射電望遠鏡探測到了褐矮星
    歐洲和夏威夷的科學家們,已經通過射電望遠鏡探測到了一枚「超級行星」(Super-Planet)—— 又稱「冷棕矮星」(Cold Brown Dwarf)或「失敗恆星」(Failed Star)。這顆被命名為 Elegast(BDR J1750+3809)的天體,位於 212 光年外的大力神星座內,相關研究或有助於科學家們尋找宜居的外星行星。
  • 當初的美國「天眼」射電望遠鏡,為何如今像個「廢棄垃圾場」?
    ,想要看得清楚看到更小的物體,那得靠望遠鏡的解析度,想要看到更微弱的光,接收到更微弱的信息,那得靠望遠鏡的靈敏度,總之解析度、靈敏度越高越好,這意味著可以看到更遙遠的世界,了解屬於他們的故事。阿雷西博望遠鏡主要觀測宇宙中的脈衝星、類星體以及遙遠的射電源,由於其靈敏度很高,所以哪怕是射電源很微弱,也可以觀測到。有同學可能對於很微弱沒有多少概念,那究竟是多麼的微弱呢?其實吧,天文學上就是這樣,微弱到不可思議,強大又可以不可思議。
  • 當初的美國「天眼」射電望遠鏡,為何如今像個「廢棄垃圾場」?
    眼睛是心靈的窗戶,對於人的肉眼來說,站得高可以看得遠,但有限度,如果還想看得更遠,就需要望遠鏡,而如果想看到太空裡的景象,就需要天文望遠鏡。天文望遠鏡種類就多了去了,射電望遠鏡是其中一種,除此之外還有可見光的、X射線、紅外線、紫外線望遠鏡等等,總而言之,需要什麼波段的就搞什麼波段的望遠鏡。
  • 美荷借射電望遠鏡探測到「失敗恆星」
    據美國太空網日前報導,美國和荷蘭科學家攜手,首次藉助射電望遠鏡發現了一顆寒冷且黯淡的「超級行星」(藉助傳統紅外觀測方法無法探測到這顆行星),這一發現有助於科學家進一步尋找宜居系外行星。研究人員藉助位於荷蘭的低頻陣列射電望遠鏡(LOFAR)探測到了這顆褐矮星,並將其命名為BDR J1750+3809,暱稱「埃萊格斯特」,位於212光年外的大力神星座內。
  • 射電望遠鏡首次發現奇特超新星爆炸(圖)
    據國外媒體報導,美國科學家近日首次利用甚大陣射電望遠鏡發現了一種類似於伽瑪暴的超新星爆炸,但是他們卻沒有從中看到伽瑪射線。科學家認為,這一發現將有助於定位宇宙中更多類似的神秘爆炸。  據了解,這是科學家首次利用射電望遠鏡觀測到這種奇特的超新星爆炸。他們所使用的是美國國家科學基金會的甚大陣射電望遠鏡。
  • 太陽系外行星發出射電信號,信號微弱,是地外文明請求交流嗎?
    以美國康奈爾大學為首的一支國際科學家隊伍通過一系列射電望遠鏡觀測宇宙,並探測到來自牧夫座的射電脈衝波。這一信號可能是從太陽系之外的其他行星收集到的第一個無線電脈衝。這一結果發表在16日的《天文學和天體物理學》期刊上。
  • 射電望遠鏡的五項重大天文學發現
    簡介:射電望遠鏡用於觀測太空中的無線電波。自其發明以來,天文學上有許多重大發現,列舉5例如下:進行小行星成像、雙星脈衝星和毫秒脈衝星的發現、系外行星、水星軌道、21釐米氫線。
  • 耗資7億元,曾是全球最大的射電望遠鏡,如今成了垃圾場!
    正是在這樣的背景之下,天文學家希望可以建造出口徑足夠大的射電望遠鏡,以接收到來自宇宙深處的微弱無線電波。在1963年,美國康奈爾大學的天文學家主導建設了阿雷西博射電望遠鏡,它的口徑達到了305米,成為當時的世界之最。直到2016年,口徑達到500米的「中國天眼(FAST)」建成之後,最大單口徑望遠鏡的紀錄才被打破。
  • 曾經的世界第一射電望遠鏡已破舊不堪,中國天眼會重蹈覆轍嗎?
    而射電望遠鏡主要的用途是觀測和研究那些來自宇宙天體的射電波,由於天體之間的距離十分遙遠,射電波到達地球後會變得十分微弱,只有將這些微弱的信號集中起來,接收機才能對此進行監測,我們才能知道在遙遠的地方發生了什麼。
  • 什麼是射電望遠鏡?
    射電望遠鏡是指觀測和研究來自天體的射電波的基本設備,可以測量天體射電的強度、頻譜及偏振等量。包括收集射電波的定向天線,放大射電信號的高靈敏度接收機,信息記錄﹑處理和顯示系統等。20世紀60年代天文學取得了四項非常重要的發現:脈衝星、類星體、宇宙微波背景輻射、星際有機分子,被稱為「四大發現」。這四項發現都與射電望遠鏡有關。
  • 世界「兩大眼睛」之一美國阿雷西博望遠鏡坍塌,中國天眼成唯一射電望遠鏡
    地球「兩大天眼」之一的美國阿雷西博射電望遠鏡坍塌時的瞬間……美國科學家感嘆:如今觀測深空只能靠「中國天眼」FAST射電望遠鏡了因年久失修坍塌三個支撐塔全部斷裂阿雷西博射電望遠鏡口徑達50多年來,阿雷西博在引力波、小行星特徵描述、行星探測等領域做出了重大貢獻:它發現了太陽系以外的第一顆行星;1974年,它還發現了第一顆雙星脈衝星,間接證實了愛因斯坦的廣義相對論。
  • 巨人的隕落:阿雷西博射電望遠鏡「退役」
    阿雷西博射電望遠鏡(圖源:NASA)11月18日,美國國家科學基金會(NSF)通知NASA:「由於最近發生的電纜故障而導致結構性損壞,經過仔細評估和考慮,決定拆除位于波多黎各阿雷西博天文臺的阿雷西博射電望遠鏡。」
  • 科學家首次利用射電觀測發現褐矮星—新聞—科學網
    、雙子星天文臺和美國宇航局的紅外望遠鏡(IRTF)合作,首次利用其無線電波長發射直接發現了一顆冷棕矮星。這個結果不僅為未來發現褐矮星鋪平了道路,而且邁出了將射電天文學應用到系外行星領域的重要一步。 天文學家第一次利用這些望遠鏡的觀測結果,發現並描述了一顆冷褐矮星的特徵。這顆被命名為BDR J1750+3809的星體,是第一個通過無線電觀測發現的亞恆星——迄今為止,褐矮星已經在大規模的紅外和光學探測中被發現。
  • 美國阿雷西博射電望遠鏡坍塌,世界只剩中國「FAST」一隻天眼
    ,那麼全世界在天文探索領域,將只能依靠來自中國貴州的另一隻「大眼睛」,500米口徑球面射電望遠鏡(FAST)。 據中國科學院國家天文臺研究員張承民介紹,口徑305米的阿雷西博1963年投入使用,在2016年中國500米口徑球面射電望遠鏡(FAST,中國天眼)建成前,它一直是世界上最大的單口徑望遠鏡,主要研究射電天文學、大氣科學和雷達天文學。50多年來,阿雷西博望遠鏡成為人類巡視宇宙的「火眼金睛」,為天文學研究做出了不少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