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來還會有更多。
藝術家對新矮星BDR J1750+3809的想像,或「Elegast」。這個暗淡、寒冷的天體是首次通過射電望遠鏡觀測到的。
(圖片來源:ASTRON/Danielle Futselaar)
科學家們發現了一顆冷的、微弱的「超級行星」,這顆行星仍然是傳統紅外探測方法難以捕捉的。
通過低頻率陣列(LOFAR射電望遠鏡)的觀測,我們發現了一顆褐矮星,研究人員將其命名為BDR J1750+3809,暱稱為Elegast。棕矮星有時被稱為「失敗的恆星」或「超級行星」,因為它們太小而不能被視為恆星,但又太大而不能被視為行星。
一般來說,棕矮星是通過紅外線巡天發現的。然而,根據夏威夷大學的一份報告,Elegast是第一個用射電望遠鏡探測到的亞恆星
。
相關:褐矮星:解釋宇宙中奇怪的失敗恆星(信息圖)
「這項工作為尋找太陽附近最冷的天體提供了一種全新的方法,如果不使用過去25年使用的方法,這些天體可能太微弱而無法發現。」麥可·劉,這項研究的合著者和研究者從夏威夷大學天文研究所,在報告中說。
由於棕矮星太小,不能變成恆星,它們不會經歷像太陽這樣明亮恆星那樣的核聚變反應。因此,它們比普通恆星更小、更暗、更冷,這使得它們更難被傳統方法發現,比如紅外線儀器。然而,棕矮星可以發射出射電波長的光。
研究人員第一次發現Elegast是使用位於荷蘭的LOFAR射電望遠鏡。他們的觀察之後被證實使用國際雙子天文臺在夏威夷和智利和美國宇航局的紅外望遠鏡,這是由夏威夷大學。
「我們問自己「為什麼把射電望遠鏡對準編錄的棕矮星?該研究的負責人、荷蘭射電天文研究所(ASTRON)的天文學家哈裡什·韋丹塔姆(Harish Vedantham)在聲明中說。「讓我們製作一張天空的大圖,然後直接通過無線電發現這些天體。」
根據聲明,使用LOFAR儀器探測Elegast代表了一種創新的方法,可以幫助科學家發現其他天體,如氣體巨大的系外行星,這些天體太冷或太微弱,紅外線探測不到。
相關知識
超級地球是太陽系外行星,其質量高於地球,但遠低於太陽系的冰巨星天王星和海王星,後者分別是地球的14.5和17倍。它僅是指行星的質量,並不意味著有關表面狀況或可居住性。[1]自從2005年格利澤876d被尤金尼亞·裡維拉(Eugenio Rivera)所率領的團隊發現之後,相繼有數顆超級地球被世人發現。地球作為太陽系中最大的類地行星,其所身處的太陽系並不包含這一類能被當作範例的行星,舉凡那些體積大過地球的行星,質量至少都在其十倍以上。
超級地球是太陽系外行星,其質量高於地球,但遠低於太陽系的冰巨星天王星和海王星,後者分別是地球的14.5和17倍。它僅是指行星的質量,並不意味著有關表面狀況或可居住性。自從2005年格利澤876d被尤金尼亞·裡維拉(Eugenio Rivera)所率領的團隊發現之後,相繼有數顆超級地球被世人發現。地球作為太陽系中最大的類地行星,其所身處的太陽系並不包含這一類能被當作範例的行星,舉凡那些體積大過地球的行星,質量至少都在其十倍以上。
在一般情況下,超級地球只以質量作為判定條件,而溫度下、組合成分、軌道屬性、適居性、或星球環境等條件則不包括在內。目前在超級地球質量上限定義上,普遍認同為地球質量的10倍[1][2][3](約天王星質量的69%,這是太陽系的氣體巨型最小的質量),而下限為地球質量的1倍[1]、1.9倍[3]、5倍[2]不等,在不同的大眾媒體下有不同的標準。[4][5][6]一些學者進一步指出,在超級地球定義上應該增加是否有顯著的大氣層;或是不但有大氣層,還有固態表面或如海洋行星般,有著廣大的海洋且有一層大氣層覆蓋其上,這種類型的行星沒有出現在太陽系內。[7]若系外行星超過地球質量10倍的上限,依照其是否由巖石、冰、或是氣體組成成分,確定該行星是否為類地行星[7]、巨無霸行星[8][9]、或是氣體巨行星[10]。
作者: Samantha Mathewson
FY: 常sky bridge
如有相關內容侵權,請在作品發布後聯繫作者刪除
轉載還請取得授權,並注意保持完整性和註明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