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次借射電望遠鏡發現「失敗恆星」

2020-12-05 瀟湘晨報

據美國太空網23日報導,美國和荷蘭科學家攜手,首次藉助射電望遠鏡發現了一顆寒冷且黯淡的「超級行星」——藉助傳統的紅外觀測方法無法探測到這顆行星,最新研究有助於科學家進一步尋找宜居系外行星。

研究人員藉助位於荷蘭的低頻陣列射電望遠鏡(LOFAR)探測到了這顆褐矮星,並將其命名為BDR J1750+3809,綽號為「埃萊格斯特」位於212光年外的大力神星座內。

褐矮星也被稱為「失敗恆星」或「超級行星」,因為它們的大小介於行星和恆星之間——太小而不能被視為恆星,太大又無法被視為行星。褐矮星的大氣成分與太陽系中的氣態巨行星類似,但質量要大得多(最高可達木星的80倍)。

研究人員解釋稱,由於褐矮星太小而無法成為恆星,因此,它們不會像太陽等恆星那樣經歷核聚變反應,這就使它們比普通恆星更小、更暗、更冷,因此科學家們很難通過常規方法(如紅外儀器)找到。但褐矮星可以發出無線電波長的光,因此,藉助射電望遠鏡,或許可以將它們「逮個正著」。

在最新研究中,科學家們首先使用位於荷蘭的LOFAR射電望遠鏡發現了「埃萊格斯特」,隨後,藉助位於夏威夷和智利的國際雙子座天文臺以及由夏威夷大學負責運營的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的紅外望遠鏡設施確認了這一研究結論。夏威夷大學在聲明中表示,「埃萊格斯特」是首個藉助射電望遠鏡發現的「失敗恆星」。

這項研究共同作者麥可·劉表示:「藉助過去25年來的傳統方法,很難發現這些天體,這項工作為科學家們尋找漂浮於太陽邊緣的最冷天體開闢了一條新路。」

【來源:摘自科技日報】

聲明:轉載此文是出於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註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作者持權屬證明與本網聯繫,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 郵箱地址:newmedia@xxcb.cn

相關焦點

  • 美荷借射電望遠鏡探測到「失敗恆星」
    據美國太空網日前報導,美國和荷蘭科學家攜手,首次藉助射電望遠鏡發現了一顆寒冷且黯淡的「超級行星」(藉助傳統紅外觀測方法無法探測到這顆行星),這一發現有助於科學家進一步尋找宜居系外行星。研究人員藉助位於荷蘭的低頻陣列射電望遠鏡(LOFAR)探測到了這顆褐矮星,並將其命名為BDR J1750+3809,暱稱「埃萊格斯特」,位於212光年外的大力神星座內。
  • 突破:射電望遠鏡首次發現「失敗之星」
    褐矮星被稱為「超級行星」,偶爾也被稱為「失敗的恆星」——它們缺乏在核心引發氫聚變的足夠質量,因而只能用形成時剩餘的熱量發出紅外波長光。日前,美國休斯敦大學(UH)天文學研究所(IfA)的天文學家Michael Liu和研究生Zhoujian Zhang共同在《天體物理學雜誌通訊》上發文宣布:他們首次利用射電望遠鏡發現了一顆冷褐矮星
  • 射電望遠鏡首次發現「失敗之星」
    褐矮星被稱為「超級行星」,偶爾也被稱為「失敗的恆星」——它們缺乏在核心引發氫聚變的足夠質量,因而只能用形成時剩餘的熱量發出紅外波長光。日前,美國休斯敦大學(UH)天文學研究所(IfA)的天文學家Michael Liu和研究生Zhoujian Zhang共同在《天體物理學雜誌通訊》上發文宣布:他們首次利用射電望遠鏡發現了一顆冷褐矮星
  • 射電望遠鏡首次發現微弱的「超級行星」
    這個暗淡、寒冷的天體是首次通過射電望遠鏡觀測到的。 (圖片來源:ASTRON/Danielle Futselaar) 科學家們發現了一顆冷的、微弱的「超級行星」,這顆行星仍然是傳統紅外探測方法難以捕捉的。
  • 射電望遠鏡首次發現奇特超新星爆炸(圖)
    據國外媒體報導,美國科學家近日首次利用甚大陣射電望遠鏡發現了一種類似於伽瑪暴的超新星爆炸,但是他們卻沒有從中看到伽瑪射線。科學家認為,這一發現將有助於定位宇宙中更多類似的神秘爆炸。  據了解,這是科學家首次利用射電望遠鏡觀測到這種奇特的超新星爆炸。他們所使用的是美國國家科學基金會的甚大陣射電望遠鏡。
  • 射電望遠鏡首次發現微弱的「超級行星」,第九行星會否也將被發現
    棕矮星有時被稱為失敗恆星或超級行星,因為它們太小而不能被視為恆星,但又太大而不能被視為行星。然而,根據夏威夷大學的一份聲明,Elegast是第一個用射電望遠鏡探測到的亞星際物體。 這項研究的合著者、夏威夷大學天文學研究所的研究員麥可·劉在報告中說:「這項工作為尋找漂浮在太陽附近的最冷物體開闢了一種全新的方法,否則這些物體將太過微弱,無法用過去25年的方法發現。」。
  • 天文學家首次通過射電望遠鏡在大力神星座探測到褐矮星Elegast
    天文學家首次通過射電望遠鏡在大力神星座探測到褐矮星Elegast(BDR J1750+3809)(神秘的地球uux.cn報導)據cnBeta:歐洲和夏威夷的科學家們,已經通過射電望遠鏡探測到了一枚「超級行星」(Super-Planet)—— 又稱「冷棕矮星」(Cold Brown Dwarf)或「失敗恆星」(Failed Star)。
  • 科學家首次通過射電望遠鏡探測到了褐矮星
    歐洲和夏威夷的科學家們,已經通過射電望遠鏡探測到了一枚「超級行星」(Super-Planet)—— 又稱「冷棕矮星」(Cold Brown Dwarf)或「失敗恆星」(Failed Star)。這顆被命名為 Elegast(BDR J1750+3809)的天體,位於 212 光年外的大力神星座內,相關研究或有助於科學家們尋找宜居的外星行星。
  • 科學家首次利用射電觀測發現褐矮星—新聞—科學網
    、雙子星天文臺和美國宇航局的紅外望遠鏡(IRTF)合作,首次利用其無線電波長發射直接發現了一顆冷棕矮星。這個結果不僅為未來發現褐矮星鋪平了道路,而且邁出了將射電天文學應用到系外行星領域的重要一步。 天文學家第一次利用這些望遠鏡的觀測結果,發現並描述了一顆冷褐矮星的特徵。這顆被命名為BDR J1750+3809的星體,是第一個通過無線電觀測發現的亞恆星——迄今為止,褐矮星已經在大規模的紅外和光學探測中被發現。
  • 美荷聯手探測到「失敗恆星」有助尋找宜居行星
    【僑報網綜合訊】美國和荷蘭科學家攜手,首次藉助射電望遠鏡發現了一顆寒冷且黯淡的「超級行星」(藉助傳統紅外觀測方法無法探測到這顆行星),這一發現有助於科學家進一步尋找宜居系外行星。褐矮星也被稱為「失敗恆星」(Failed Star)或「超級行星」(Super-Planet),因為它們的大小介於行星和恆星之間——太小而不能被視為恆星,太大又無法被視為行星。褐矮星的大氣成分與太陽系中的氣態巨行星類似,但質量要大得多(最高可達木星的80倍)。
  • 射電望遠鏡的五項重大天文學發現
    簡介:射電望遠鏡用於觀測太空中的無線電波。自其發明以來,天文學上有許多重大發現,列舉5例如下:進行小行星成像、雙星脈衝星和毫秒脈衝星的發現、系外行星、水星軌道、21釐米氫線。
  • 世界第一射電望遠鏡的中國天眼!已發現240多顆脈衝星!
    發現脈衝星有什麼作用?脈衝星是一種中子星,是僅次於黑洞的恐怖天體。與黑洞一樣,中子星也是由生命末期的恆星演變而來,當然形成中子星的恆星要小得多,因為它的質量不夠坍縮為一顆黑洞,只能留下一顆直徑10km左右的中子內核。雖然中子星是失敗的黑洞,但它的能量仍然不可小覷。
  • ...射電望遠鏡|宇宙|nasa|望遠鏡|天文學|哈勃太空望遠鏡
    這顆行星因為距離恆星太近而被撕扯、加熱,大氣也正在加速逃逸,整顆行星處於被吞噬的邊緣。這顆行星與恆星的距離過於近,處在被潮汐力撕裂的邊緣。這種「死亡擁抱」已經讓它扭曲變形為橄欖球狀,高空大氣溫度超過2500攝氏度。2020年1月美國航天局戈達德航天中心發布公報說,一個國際天文學家團隊利用美國哈勃太空望遠鏡發現了迄今已知的最遙遠、最古老的星系群。這個三重星系群被稱為EGS77。
  • 我國的射電望遠鏡,也在搜索地外文明信號,若發現了,會如何?
    什麼是射電望遠鏡?射電望遠鏡是指觀測和研究來自天體的射電波的基本設備,可以測量天體射電的強度、頻譜及偏振等量。包括收集射電波的定向天線,放大射電信號的高靈敏度接收機,信息記錄﹑處理和顯示系統等。20世紀60年代天文學取得了四項非常重要的發現:脈衝星、類星體、宇宙微波背景輻射、星際有機分子。這四項發現都與射電望遠鏡有關。
  • 耗資7億元,曾是全球最大的射電望遠鏡,如今成了垃圾場!
    在長達半個世紀的時間裡,阿雷西博射電望遠鏡開展了一系的天文觀測,並取得了不少的重大發現。1964年,天文學家首次精確測出了水星的自轉周期。1968年,天文學家測量出了蟹狀星雲中的脈衝星自轉周期,首次證實了中子星的存在。中子星是由大質量恆星的核心經過引力坍縮形成,它們是超新星爆炸的殘餘物。蟹狀星雲是一個非常著名的超新星遺蹟,在公元1054年,我國古代天文學家觀測到了這次超新星爆發現象。
  • 中日韓共建世界最大射電望遠鏡陣
    中國、日本、韓國三國科學家正利用他們共同構建的世界最大射電望遠鏡陣,探測銀河繫結構、超大質量黑洞等深空奧秘。三國天文學界在各自獨立開發的射電天體探測網基礎上,整合了東亞地區直徑約6000公裡範圍內19臺射電天文望遠鏡,覆蓋了從日本小笠原、北海道至中國烏魯木齊、昆明的廣闊地域,成為世界上最龐大的射電天文觀測網絡。如果配合日本「月亮女神」繞月衛星上搭載的觀天設備,這個望遠鏡陣的直徑將會擴展到2.4萬公裡。
  • 世界最大射電天文望遠鏡(組圖)
    同時,該望遠鏡也可以幫助人類更好的理解第一個黑洞及恆星何時產生。「平方公裡陣列」射電天文望遠鏡計劃於2016年開工,2024年完工,將包括3000座碟形天線,每座直徑15米,總面積達一平方公裡。圖為「平方公裡陣列」射電天文望遠鏡效果圖。  「平方公裡陣列」組織宣布澳大利亞,紐西蘭,南非三國將聯合建造世界最大射電天文望遠鏡。
  • 銀河系內快速射電暴被發現,這是人類首次,它的來源很神秘
    夜晚仰望星空,我們肉眼可見大約有三千顆的恆星,它們大部分都是銀河系內集中在太陽系附近的天體,距離我們較近的數光年,距離我們較遠的有數百光年。我國的500米直徑球面射電望遠鏡(FAST)在前段時間,也正式宣布加入SETI開啟對地外文明的搜索工作,天眼的主要工作就是接收來自於宇宙深處的無線電信號,這些信號可能是自然天體的自然現象,當然也可能是智慧生命釋放出的信號。
  • 失敗的恆星?宇宙「棄兒」?沒錯,這些都是不發光褐矮星
    在行星與恆星之間,存在著一種特殊的天體,那就是「褐矮星」。褐矮星被認為是一種失敗的恆星。由於褐矮星的構成類似於太陽,是一顆氣態天體,但質量不夠大,中心溫度不夠高,不足以產生核聚變反應,於是被認為是演化恆星過程中失敗的宇宙「棄兒」。
  • 荷蘭天文學家首次用射電望遠鏡直接探測到一顆褐矮星
    荷蘭天文學家首次用射電望遠鏡直接探測到一顆褐矮星荷蘭射電天文學研究所的天文學家利用LOFAR射電望遠鏡發現了一個 "褐矮星",這是一種比木星更巨大,但質量明顯小於太陽的微弱天體。該天體被稱為 "Elegast",它的發現開闢了一條利用射電望遠鏡發現 "褐矮星"系外行星的新途徑。褐矮星發出的無線電波攜帶著它們的磁場強度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