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敗的恆星?宇宙「棄兒」?沒錯,這些都是不發光褐矮星

2020-12-05 奇聞異錄收納盒

在行星與恆星之間,存在著一種特殊的天體,那就是「褐矮星」。褐矮星被認為是一種失敗的恆星。由於褐矮星的構成類似於太陽,是一顆氣態天體,但質量不夠大,中心溫度不夠高,不足以產生核聚變反應,於是被認為是演化恆星過程中失敗的宇宙「棄兒」。

對於褐矮星的質量問題,我們要引入木星質量這個概念。木星的質量一般被認為是氣態行星所能達到的最大質量;形成一顆恆星所要的最低質量為70個木星質量;質量在13個木星質量至70個木星質量直接的氣態天體被歸類為褐矮星範圍。褐矮星是一種既不屬於恆星也不屬於行星的天體,是介於恆星與行星之間的天體,具有兩者共同的特徵,整個構成類似於太陽,卻於木星一樣有著厚厚的大氣層。研究褐矮星,能幫助我們更加了解恆星與行星是怎麼養形成的。

關於褐矮星的形成過程,科學家們有多種猜測,其中有兩種理論比較經典,一種是拋射理論,另一種是原恆星盤不穩定理論。拋射理論認為,恆星形成的過程中,在原恆星胚還沒到達最低恆星質量時,與其它天體產生了碰撞,導致前恆星核被拋射出去,致使原恆星胚變成了褐矮星,這個理論得到了雙褐矮星系統的支持。原恆星盤不穩定理論則是,大質量的原恆星盤在形成原恆星胚的過程中,被其它恆星所幹擾,其它恆星產生的引力,使得大質量原恆星盤碎裂,導致原恆星胚發育失敗,形成褐矮星。但是不管哪個理論,都只能證明褐矮星的部分形成機制。

褐矮星作為一顆大質量的氣體天體,在一定程度上是可以進行核聚變反應的。當褐矮星的質量達到13個木星質量時,中心就可以開始氘的聚變反應,但是最大的褐矮星發生的熱核反應最多也只能維持1億年的時間。加上氘的聚變反應所放出來的能量與氫相比,只能用微乎其微來形容,所以褐矮星不會發光,而且會隨著時間的流逝逐漸冷卻。越冷的褐矮星就越不容易被觀察到。

一般來說判斷行星與恆星是幾乎不會出現差錯的,但放在褐矮星身上,這個概率就不一定了。最近就有外媒報導,2016年發現的一顆褐矮星SIMP被降級為行星,因為它的質量還沒到能夠引起氘聚變反應的13個木星質量。但是作為射電望遠鏡首次觀測到的系外行星,這顆SIMP仍然是引發了足夠的關注。

相關焦點

  • 「失敗」的恆星褐矮星:和恆星的性質完全一樣,只是不會「燃燒」
    「失敗」的恆星褐矮星:和恆星的性質完全一樣,只是不會「燃燒」我們知道宇宙當中的星球主要分為兩種,一種是恆星,而另外一種是行星。至於恆星和行星的區別,那就是恆星能夠發光放熱,向外釋放能量,但是行星卻不行。
  • 宇宙耗盡氫以後,還會有新恆星出現嗎?褐矮星或將逆襲成功
    在宇宙中,無論我們朝哪個方向看,最終都會看到一絲光明。但是宇宙中的恆星最終都會熄滅,只會留下不發出任何可見光的黑矮星(宇宙目前不存在)。雖然黑暗最終會佔據上風,但這至少需要數萬億年的時間。但是問題又來了:我們知道宇宙中還存在「失敗的恆星」褐矮星,它們也有雙星系統,例如:距離我們大約6光年的Luhman 16,就是一個雙褐矮星系統,如果在未來雙褐矮星的軌道發生衰減合併,會不會形成一顆紅矮星?如果是這樣的話,宇宙在未來仍然會有恆星。
  • 褐矮星被稱為「失敗的恆星」,質量介於恆星和行星之間的一種存在
    在赫羅圖中位於主序星行列的恆星基本都是屬於矮星,其中光譜型為O、B、A的矮星為藍矮星,如天狼星就是屬於藍矮星;光譜型為F、G的矮星稱為黃矮星,比如太陽就是屬於黃矮星。而白矮星通常是指像太陽一樣的恆星最終的遺骸,具有低光度、高密度、高溫度的恆星。
  • 被稱為失敗的恆星!公民科學家新發現95個褐矮星
    來源:快科技8月19日,據外媒報導,一個由公民科學家組成的團隊在太陽附近新發現了95個褐矮星。報導稱,宇宙是十分廣闊的,由於研究人員有限,因此會有許多東西都會被忽略。為此,科學家們成立了由業餘愛好者組成的公民科學家團隊,幫助發現宇宙中的新事物。這些公民科學家團隊利用廣域紅外線巡天望遠鏡、斯皮策太空望遠鏡等,在太陽系附近發現了95個之前未發現的天體,它們被稱為褐矮星。
  • 被稱為失敗的恆星!公民科學家新發現95個褐矮星
    8月19日,據外媒報導,一個由公民科學家組成的團隊在太陽附近新發現了95個褐矮星。報導稱,宇宙是十分廣闊的,由於研究人員有限,因此會有許多東西都會被忽略。為此,科學家們成立了由業餘愛好者組成的公民科學家團隊,幫助發現宇宙中的新事物。
  • 褐矮星是失敗的恆星還是超級行星?
    他們發現恆星ν蛇夫座在銀河系中被兩個棕矮星,環繞在所有概率隨著恆星的氣體和塵埃形成磁碟,就像行星一樣。   褐矮星要麼圍繞一顆恆星運行,要麼在浩瀚的銀河系中獨自運行。它們的質量——至少是木星的13倍——足以通過核聚變在其核心產生能量,至少暫時如此。然而,它們的質量還不夠大,不足以點燃內核中的氫,從而產生它們自己的光。
  • 科學新發現,物質形成恆星失敗的褐矮星後與巨型行星並不一樣
    根據國外一組研究小組針對巨型行星和褐矮星的研究發現,巨大的系外行星的形成過程和棕矮星的形成過程不一樣,因為它們並不屬於一個天體類別。褐矮星沒有足夠的氫氦物質來點燃劇烈的核聚變讓其成為恆星,所以宇宙中所存在的褐矮星的規模比巨行星的規模更大。
  • 科學家在太陽系附近發現95顆褐矮星,比行星大但比恆星輕!
    結果發現了1500多顆介於行星和恆星之間的天體,已初步識別出了95顆是褐矮星。 其中新發現的褐矮星中最接近地球的距離僅23光年,其他都在30-60光年之間。此外部分褐矮星的溫度接近地球,可能會存在水雲。
  • 研究褐矮星,可以為我們人類帶來什麼樣的幫助?
    在這之前我們也許分得清恆星與行星之間的差別,分得清能夠孕育生命的星球應該有著什麼樣的環境,但是當一種新型的、無法判定所屬的星球被探測出來的時候,現有的星球分類體系就受到了嚴峻的挑戰。這就是褐矮星。褐矮星的橫空出世,幾乎是一個顛覆性的存在。依照現有的知識我們都能很清楚地認識到恆星與行星的判定都是有著一個特定範圍的,包括質量以及密度的大小。
  • 被嫌棄的褐矮星的一生:只因為它恆星行星傻傻分不清|錚錚有聲
    通常我們指那些體積較大並且自己不發光發熱的天體為「行星」。漸漸地,這些反應開始變得不穩定,因此恆星開始失去更多的外層。像太陽這樣的恆星會繼續這個過程,直到外層不斷脫落,暴露出核心,並進入被稱為白矮星的階段,最終慢慢冷卻並逐漸消失。
  • 被嫌棄的褐矮星的一生:只因為它恆星行星傻傻分不清|錚錚有聲
    通常我們指那些體積較大並且自己不發光發熱的天體為「行星」。漸漸地,這些反應開始變得不穩定,因此恆星開始失去更多的外層。像太陽這樣的恆星會繼續這個過程,直到外層不斷脫落,暴露出核心,並進入被稱為白矮星的階段,最終慢慢冷卻並逐漸消失。 對於一顆質量大於太陽1.4倍的恆星來說,它核心向內坍縮後可能會爆發出巨大的爆炸,也就是所謂的超新星爆炸。
  • 褐矮星能阻止恆星演化?
    【博科園-科學科普】重疊雙星系統在我們的宇宙中是比較常見的。對於漫不經心的觀察者來說,這些系統看起來像一顆恆星,但實際上是由兩顆圍繞在一起的恆星組成的。對這些系統的研究為天文學家提供了一個直接測量這些系統的基本屬性(即質量和半徑)的機會。一組巴西科學家觀察到一個由白矮星和褐矮星伴星組成的雙星系統。
  • 很多自己發光的天體並不一定是恆星 褐矮星、白矮星和中子星都不是
    在宇宙中,我們目前已知的恆星都起源於氣態星雲。氣態星雲遍布整個宇宙,主要由氫和氦、以及其它微量的較重元素組成。並且,如果氣態星雲變得足夠冷或足夠大,或者內部變得足夠的不穩定,它們就會開始坍縮。引力坍縮開始之時,有些區域的密度不可避免地會高於平均密度。與其他區域相比,高密度區域會對物質施加更大的吸引力,因而隨著時間的推移會變得越來越密集。
  • 1萬光年外,銀河系最忙碌的「恆星工廠」,看它是怎麼生產恆星的
    根據資料顯示,最早在19世紀的時候,天文學家就發現了這個「恆星製造工廠」的身影,當時研究者巴納德,形容它「非常巨大,瀰漫在宇宙之中」,此後,通過不斷研究,巴納德還在這片區域中發現了很多恆星,這也是人類對於它了解的開始。研究者表示,在過去的數百萬年時間裡,這個「恆星製造工廠」都在不斷去生產新的恆星,這次發現的新生恆星,就是其中之一。
  • 宇宙中的「孤獨行者」,介於恆星和行星之間,看專家的分析發現
    在感嘆愛因斯坦的高智商與為科學做出的貢獻外,我們回過頭來想想宇宙間的星系群,關於星系,大家脫口而出的一定是恆星和行星了,但是這兩者今天我們都不談論,我們要討論的是宇宙間的另一種星球,它的神秘程度不亞於黑洞,說出它的名字有些人一定以為是我為其命名的,都不敢相信,是的,它就是宇宙中的「孤獨行者」褐矮星。褐矮星,一個不會發光,也不是恆星核行星的宇宙孤獨的存在。
  • 褐矮星是恆星或者行星?還是兩者都不是?
    宇宙中充滿了無數個巨大的天體,從恆星到行星,從彗星到小行星。但是,當有一些天體處在這些天體分類之間的模糊條件時,我們就不能對這些天體進行明確詳細的歸類,讓他們看起來就像是沒有家族的野孩子。
  • 距地212光年,望遠鏡發現奇怪星球,科學家稱之為「失敗恆星」
    從名字就可以看出,「埃萊格斯特」的個頭一定會不小,不過,它失敗的問題就在於,它既不是行星,也不是恆星。它變得非常尷尬,它的大小處於恆星和行星的中間環節,所以,「埃萊格斯特」事實上是一顆褐矮星。那麼,什麼是褐矮星呢?
  • 宇宙中的「棄嬰」:既不是行星,也不是恆星,不會放光,何其孤獨
    宇宙中的「棄嬰」:既不是行星,也不是恆星,不會放光,何其孤獨星協來自宇宙的禮物宇宙中除了有行星和恆星這種家喻戶曉的星體,還有一種比較特殊的氣態天體,被稱為宇宙中的「棄嬰」,質量在行星與恆星之間褐矮星質量也不夠大,中心溫度也不夠高,不足以在核心點燃聚變反應,距離恆星的標準也不達標,所以被稱為是演化恆星過程中失敗的宇宙「棄嬰」。在討論褐矮星質量問題前,要先提到木星質量。
  • 低調神秘的褐矮星
    那麼問題就來了,如此一來褐矮星究竟是行星還是恆星呢,如果褐矮星是行星,那麼我們就發現了行星圍繞中心行星運轉的星系,而如果褐矮星是恆星的話,那麼就說明,恆星也並不一定就位於星系的中心。而是也可以像行星一樣,圍繞著一顆恆星進行著公轉,這些都對我們現今的星系模型構成了極大的挑戰。因為我們實在沒有描述這樣星系狀態的模型,那麼褐矮星究竟是恆星還是行星呢?
  • 帶你快速了解黑矮星,棕矮星,褐矮星
    黑矮星黑矮星是假想中的恆星殘骸,是當一顆白矮星的溫度低到不再能發出可以被偵測到的光或熱的狀態。由於一顆白矮星要達到此種狀態所需要的時間遠高過當前137億年的宇宙年齡,因此在現今的宇宙中不可能存在著黑矮星,而溫度最低的白矮星將會是宇宙年齡的一個觀測極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