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行星與恆星之間,存在著一種特殊的天體,那就是「褐矮星」。褐矮星被認為是一種失敗的恆星。由於褐矮星的構成類似於太陽,是一顆氣態天體,但質量不夠大,中心溫度不夠高,不足以產生核聚變反應,於是被認為是演化恆星過程中失敗的宇宙「棄兒」。
對於褐矮星的質量問題,我們要引入木星質量這個概念。木星的質量一般被認為是氣態行星所能達到的最大質量;形成一顆恆星所要的最低質量為70個木星質量;質量在13個木星質量至70個木星質量直接的氣態天體被歸類為褐矮星範圍。褐矮星是一種既不屬於恆星也不屬於行星的天體,是介於恆星與行星之間的天體,具有兩者共同的特徵,整個構成類似於太陽,卻於木星一樣有著厚厚的大氣層。研究褐矮星,能幫助我們更加了解恆星與行星是怎麼養形成的。
關於褐矮星的形成過程,科學家們有多種猜測,其中有兩種理論比較經典,一種是拋射理論,另一種是原恆星盤不穩定理論。拋射理論認為,恆星形成的過程中,在原恆星胚還沒到達最低恆星質量時,與其它天體產生了碰撞,導致前恆星核被拋射出去,致使原恆星胚變成了褐矮星,這個理論得到了雙褐矮星系統的支持。原恆星盤不穩定理論則是,大質量的原恆星盤在形成原恆星胚的過程中,被其它恆星所幹擾,其它恆星產生的引力,使得大質量原恆星盤碎裂,導致原恆星胚發育失敗,形成褐矮星。但是不管哪個理論,都只能證明褐矮星的部分形成機制。
褐矮星作為一顆大質量的氣體天體,在一定程度上是可以進行核聚變反應的。當褐矮星的質量達到13個木星質量時,中心就可以開始氘的聚變反應,但是最大的褐矮星發生的熱核反應最多也只能維持1億年的時間。加上氘的聚變反應所放出來的能量與氫相比,只能用微乎其微來形容,所以褐矮星不會發光,而且會隨著時間的流逝逐漸冷卻。越冷的褐矮星就越不容易被觀察到。
一般來說判斷行星與恆星是幾乎不會出現差錯的,但放在褐矮星身上,這個概率就不一定了。最近就有外媒報導,2016年發現的一顆褐矮星SIMP被降級為行星,因為它的質量還沒到能夠引起氘聚變反應的13個木星質量。但是作為射電望遠鏡首次觀測到的系外行星,這顆SIMP仍然是引發了足夠的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