宇宙中的「棄嬰」:既不是行星,也不是恆星,不會放光,何其孤獨

2020-12-05 來自宇宙的禮物

宇宙中的「棄嬰」:既不是行星,也不是恆星,不會放光,何其孤獨

星協來自宇宙的禮物

宇宙中除了有行星和恆星這種家喻戶曉的星體,還有一種比較特殊的氣態天體,被稱為宇宙中的「棄嬰」,質量在行星與恆星之間,他就是「褐矮星」!

褐矮星質量也不夠大,中心溫度也不夠高,不足以在核心點燃聚變反應,距離恆星的標準也不達標,所以被稱為是演化恆星過程中失敗的宇宙「棄嬰」。

在討論褐矮星質量問題前,要先提到木星質量。

木星的質量被認為是氣態行星所能到達的最大質量,要成為一顆恆星,最低質量也要有70個木星質量;

在13個木星質量到70個木星質量範圍的氣態天體被歸為褐矮星。

所以褐矮星既不是恆星,也不是行星,但卻介於這兩者之間,有著兩者共同的特徵,構成類似於太陽,和木星一樣有大氣層。

那麼褐矮星是怎麼形成的呢?

科學家們提出兩種比較靠譜的理論:一個是拋射理論,另一個是原恆星盤不穩定理論。

拋射理論認為,在恆星形成過程中,在還沒到達最低恆星質量時,就與其他天體發生了碰撞,導致前恆星核被拋射出去,於是恆星演化失敗變成了褐矮星。

原恆星盤不穩定理論認為,大質量的原恆星盤在形成恆星胚時,其他恆星產生引力,幹擾了原恆星盤的演化,於是原恆星胚發育失敗,便形成了褐矮星。

順便一提,雙褐矮星系統比較支持拋射理論。

但不管是哪種理論,都只能證明一部分而已。

褐矮星其實在一定程度上也是能進行聚變反應的。當它的質量達到13個木星質量時,中心就可以開始進行聚變反應。

不過就算是最大的褐矮星也只能維持一億年發生熱核反應。加上聚變反應放出來的能量與氫相比,簡直微乎其微。

褐矮星不會發光,時間一長,逐漸冷卻,越來越冷的褐矮星越不容易被發現到,這是一顆孤獨的星球。

星協認為,地球上的每個人都應當擁有天空中屬於自己的一顆星星。這就是為什麼我們要讓您在星協上命名一顆星成為可能!

相關焦點

  • 宇宙中的「孤獨行者」,介於恆星和行星之間,看專家的分析發現
    宇宙中的「孤獨行者」,介於恆星和行星之間,看專家的分析發現說到神秘一詞,我想很多人都和我一樣,認為天地間最神秘地莫過於浩瀚無垠的宇宙了吧。在感嘆愛因斯坦的高智商與為科學做出的貢獻外,我們回過頭來想想宇宙間的星系群,關於星系,大家脫口而出的一定是恆星和行星了,但是這兩者今天我們都不談論,我們要討論的是宇宙間的另一種星球,它的神秘程度不亞於黑洞,說出它的名字有些人一定以為是我為其命名的,都不敢相信,是的,它就是宇宙中的「孤獨行者」褐矮星。褐矮星,一個不會發光,也不是恆星核行星的宇宙孤獨的存在。
  • 宇宙空間中一種特殊的存在,既不是恆星也不是行星,還能散發熱量
    在科學家們不斷對宇宙空間的探索中,我們可以發現一些恆星和行星的特徵,對它們身上所具有的特點有了一定的了解。隨著研究者不斷對宇宙空間中一些特殊的星體展開了解,發現了一些具有恆星特點,又有行星特點的天體存在。這種天體混合行星和恆星的一些特徵,但是,這種天體卻有自己十分獨特的實體。
  • 宇宙中最孤獨恆星發現
    原標題:宇宙中最孤獨恆星發現 在遠離任何其他已知天體的銀河系荒漠空間,一顆獨立的恆星正在急速生長。既沒有恆星為鄰,也缺少行星做伴,這顆誕生只有100萬年的年輕恆星被美國航天局稱為「宇宙中最孤獨的恆星」。
  • 為什麼氣體在宇宙中不是散開的,而是聚集在一起形成恆星或者行星
    為什麼氣體在宇宙中不是散開的,而是聚集在一起形成恆星或者行星!在這個生活節奏越來越快的時代,如果您還願意抽出一點時間,來看看小編的文章,小編真的是榮幸之至。要是您看完小編的文章,感覺還不錯的話,可以點點關注喲,小編每天都會更新文章噠。
  • 太陽系有8大行星,有的星系沒有行星,宇宙中恆星多還是行星多?
    太陽系有8大行星,有的星系沒有行星,宇宙中恆星多還是行星多?在古時候,人們因為一直都在對地球本身進行探索,擴展人類活動的範圍,不斷的發現新大陸新人類,然而當望遠鏡出現之後,人類發現原來地球只是滄海一粟,宇宙的寬廣讓我們呢顯得如此孤獨。
  • 既不是行星也不是褐矮星 它到底是什麼?
    既不是行星也不是褐矮星 它到底是什麼?  Frieza77 • 2018-08-08 17:49:32 來源:前瞻網 E522G0
  • 宇宙十大殭屍行星!巨型黑洞撕碎恆星
    &nbsp&nbsp&nbsp&nbsp2016年4月14日,宇宙十大殭屍行星!巨型黑洞撕碎恆星。宇宙中有些星系是非常恐怖的,他們擁有詭異神秘的力量,最近宇宙出現了叫做TrES-2b的系外行星。近日,美國宇航局用探測儀掃描時出現了詭異的一幕,被證實黑洞吞噬行星,宇宙黑洞中到底存在什麼力量?
  • 褐矮星是恆星或者行星?還是兩者都不是?
    宇宙中充滿了無數個巨大的天體,從恆星到行星,從彗星到小行星。但是,當有一些天體處在這些天體分類之間的模糊條件時,我們就不能對這些天體進行明確詳細的歸類,讓他們看起來就像是沒有家族的野孩子。
  • 美天文學家發現「最孤獨恆星」
    (原標題:美天文學家發現「最孤獨恆星」)
  • 十萬個知識之宇宙篇:為什麼恆星會發光而行星不會發光?
    為什麼恆星會發光而行星不會發光?20世紀初,根據偉大的物理學家愛因斯組的相對論推出了一個質量和能量的關係式,幫助天文學家解決了恆星為什麼發光這向題。原來,恆星內部溫度高達1000萬攝氏度,物質處在這樣高的溫度下會發生熱核反應,由較輕的原子核聚變成為較重的原子核,在這個過程中損失一部分質量,同時釋放出巨大的能量。於是,這些能量以輻射的方式由內傳到外,從恆星表面發射至空間,使它們長期在宇宙中閃閃發光。行星的內部溫度遠低於恆星,因此它們自己是不能釋放出巨大能量的,也就不會發光。
  • 研究發現恆星風並不是球形的 而是類似於行星狀星雲
    天文學家對圍繞老化恆星的恆星風進行了觀察,發現恆星風並不是球形的,而是類似於行星狀星雲。他們得出結論,與伴生恆星或系外行星的相互作用,形成了「千姿百態」的恆星風和行星狀星雲。研究結果近日發表在《科學》上。「我們注意到這些風不是對稱的,也不是球形的,其中一些與行星狀星雲非常相似。」論文通訊作者、比利時魯汶大學天文學家Leen Decin說,「我們的發現會導致很大變化。
  • 行星質量和體積排名中的巨無霸,地球跟它們相比,啥也不是
    在宇宙中,如果給所有的行星按照體積做排名,那麼地球基本很難上榜。就算在太陽系的八大行星中,地球也不是體積最大,更不是質量最大的。對星球排名,需要從體積和質量這兩個維度分別排名,因為體積大的不一定質量大,這與星球本身的物質密度有關。
  • 細數那些宇宙之最,最大行星不是木星,最大恆星讓太陽黯然失色
    文/濤聲依舊細數那些宇宙之最,最大行星不是木星,最大恆星讓太陽黯然失色我們人類總是喜歡比較,對於那些最厲害的事物會投來更多的目光,對於宇宙當中的事物也是如此,我們普通人最感興趣的就是那些天體了,比如說可能存在文明的天體,宇宙當中最大的星球,那麼到底什麼是星球呢?
  • 十大已知宇宙中最奇特的行星
    在南十字座,距離地球大約有三百光年的地方,有一顆已知的宇宙中最孤獨的行星,這顆行星比木星大是十一倍,天文學家稱其為"超級木星",它環繞其母星的軌道半徑為600億英裡,比太陽與海王星之間的距離還要再大上二十倍,這個雲母星級段不尋常的距離使它成為
  • 宇宙中是否有其他生命存在?|宇宙|行星|星系|恆星|法蘭克·德雷克
    「有時候我覺得在宇宙中存在智能生命最可靠的跡象就是它們當中沒有一個嘗試過聯絡我們。」外星生命是否存在當然還有待猜測,因為在我們真正找到它之前,答案只能是我們不知道,因為即使沒有找到它也不能排出它存在的可能性。當我們思考包含著數百萬顆行星的宇宙之巨大,很難想像我們的星球是唯一有生命的。
  • 停止尋找外星人:模型表明我們在宇宙中是孤獨的
    這個設想背後的邏輯似乎很令人信服——宇宙中的星係數以億計,每個星系包含數十億恆星,相當一部分部分恆星周圍又有數以億計的行星繞軌而行。考慮到數目之龐大,若一整個系統只進化出一次智慧生命,便顯得很不合常理。儘管令人吃驚,但如果事實就是外星智慧生命幾乎不可能存在,那將如何?
  • 宇宙中最孤獨的天體是什麼?為什麼說它是最孤獨的天體
    宇宙中最孤獨的天體是一個名字為CFBDSIR2149的小型行星。我們把在宇宙中不圍繞恆星運動但卻具有一定質量且近似於圓球狀,自身卻不能像恆星一般發生核聚變反應的符合行星標準但不屬於行星的天體,叫做流浪行星。
  • 最孤獨的星體,遊牧行星,它們如何運行?
    會不會有一個行星衝入銀河系,打亂地球的軌道呢?遊牧星球的發現促使人們重新對一些概念進行再研究,從行星如何組成,到它們如何保持軌道,等等。2011年太空人們解開了10個這樣孤獨星球的面紗,它們都是被恆星星系甩離出來的行星。圖片來自美國宇航局 JPL-CAL科技 讓我們先來說一些關於正常行星的背景知識。目前多數關於遊牧行星的知識來自於我們對於我們的太陽系和銀河系中的其他小星系的已有認知。
  • 宇宙中最孤獨的星體:流浪星球
    在宇宙中,也有一群與Alice類似的星體,它們就是孤獨的「流浪星球」。流浪星球天文學中對於流浪星球的嚴謹定義是這樣的:在其周圍十個天文單位(一個天文單位為地球到太陽之間的平均距離)之內都沒有發現能作為其旋轉中心的恆星的星球。舉個例子來說明吧。
  • 宇宙中可能遍布著鑽石行星,可惜環境過於惡劣,人類無法去開採
    在廣袤的宇宙中,不僅有一些行星的鑽石儲量遠超過地球,甚至還有所謂的鑽石行星,可見其鑽石儲量之驚人。說到底,一顆星球的鑽石儲量,首先取決於它含有多少「原材料」——碳。而一顆繞恆星天體擁有多少碳,既取決於它是氣體行星還是巖石行星抑或只是由冰組成的彗星,也取決於它的宿主恆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