宇宙中的「棄嬰」:既不是行星,也不是恆星,不會放光,何其孤獨
星協來自宇宙的禮物
宇宙中除了有行星和恆星這種家喻戶曉的星體,還有一種比較特殊的氣態天體,被稱為宇宙中的「棄嬰」,質量在行星與恆星之間,他就是「褐矮星」!
褐矮星質量也不夠大,中心溫度也不夠高,不足以在核心點燃聚變反應,距離恆星的標準也不達標,所以被稱為是演化恆星過程中失敗的宇宙「棄嬰」。
在討論褐矮星質量問題前,要先提到木星質量。
木星的質量被認為是氣態行星所能到達的最大質量,要成為一顆恆星,最低質量也要有70個木星質量;
在13個木星質量到70個木星質量範圍的氣態天體被歸為褐矮星。
所以褐矮星既不是恆星,也不是行星,但卻介於這兩者之間,有著兩者共同的特徵,構成類似於太陽,和木星一樣有大氣層。
那麼褐矮星是怎麼形成的呢?
科學家們提出兩種比較靠譜的理論:一個是拋射理論,另一個是原恆星盤不穩定理論。
拋射理論認為,在恆星形成過程中,在還沒到達最低恆星質量時,就與其他天體發生了碰撞,導致前恆星核被拋射出去,於是恆星演化失敗變成了褐矮星。
原恆星盤不穩定理論認為,大質量的原恆星盤在形成恆星胚時,其他恆星產生引力,幹擾了原恆星盤的演化,於是原恆星胚發育失敗,便形成了褐矮星。
順便一提,雙褐矮星系統比較支持拋射理論。
但不管是哪種理論,都只能證明一部分而已。
褐矮星其實在一定程度上也是能進行聚變反應的。當它的質量達到13個木星質量時,中心就可以開始進行聚變反應。
不過就算是最大的褐矮星也只能維持一億年發生熱核反應。加上聚變反應放出來的能量與氫相比,簡直微乎其微。
褐矮星不會發光,時間一長,逐漸冷卻,越來越冷的褐矮星越不容易被發現到,這是一顆孤獨的星球。
星協認為,地球上的每個人都應當擁有天空中屬於自己的一顆星星。這就是為什麼我們要讓您在星協上命名一顆星成為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