宇宙空間中一種特殊的存在,既不是恆星也不是行星,還能散發熱量

2020-12-05 三豐探索

在我們生活的宇宙空間中,其實存在著很多未知現象,儘管人類一直都在不斷的對整個宇宙空間進行探索,但是,還是有很多神秘的現象被逐漸的發掘。在科學家們不斷對宇宙空間的探索中,我們可以發現一些恆星和行星的特徵,對它們身上所具有的特點有了一定的了解。隨著研究者不斷對宇宙空間中一些特殊的星體展開了解,發現了一些具有恆星特點,又有行星特點的天體存在。這種天體混合行星和恆星的一些特徵,但是,這種天體卻有自己十分獨特的實體。在科學家們發現這種天體的時候,發現它是一種比行星還要大的天體,但是卻不是屬於恆星,但也不是星球,那麼,這種天體到底是什麼樣的呢?

隨著人們對宇宙天體的不斷探索,也有一些研究者發現一些宇宙中存在的奇異物體,並且將其作為對這些奇異物體進行分類的一個切入點,以此來了解宇宙空間中存在一些十分奇怪的天體。通過研究發現,這種天體是屬於褐矮星。

儘管這種天體被稱之為褐矮星,但是,這種天體卻並非一定是褐色的,與木星相比,褐矮星的質量超出了其13倍,甚至達到了太陽質量的1/2,這種天體是自身可以發光的,在整個宇宙空間中並不多見。我們都知道,任何一個天體都是有一個發展歷程,在褐矮星處於最大狀態和最年輕的狀態時,其表面溫度是非常高的,而且可以不斷散發出一些比較穩定的暖光,遠遠望去無法將這種天體與紅矮星進行有效的分辨。隨著這種天體的不斷變化,在其處於最小和最老的狀態時,我們通過肉眼就無法看到,就在光譜紅外部分可以發出強烈的輻射,而此時,若沒有夜視鏡的幫助,根本就無法看到這種天體的存在。

在褐矮星存在周期範圍內,通常都是坐落於中心某個地方的,而且能夠不斷的散發出一些溫和的光,這種光呈現出來的是暗淡的洋紅色調,這種色調在整個銀河系中都是非常獨特的。與恆星不一樣的地方是這種天體不會因為核心的反應而發出非常強烈的光芒,在這種天體上面散發出的光和熱僅僅只是其最初形成的剩餘部分。褐矮星其實就是從一些坍塌的氣體和塵埃中產生的,在坍塌的過程中,會釋放大量的能量,只是能量被困在內部的一些物質中,這些能量一直被鎖定在內部裡面長達幾千萬年,雖然這些物質的能量能夠以溫暖的光慢慢的散發,不斷射向太空,但是,一旦這些熱量不斷逃逸時,褐矮星上面的光會變得越來越暗,從火紅色會變成斑駁的洋紅色,直到最後形成無形的紅外線。在這種天體剛剛誕生時的質量越大時,所能夠捕捉到的熱量就越多,在其生存周期中可以模仿合適的恆星,存在時間也就會越長。不管這種天體的血統如何,最終的結局都是一樣的。

於是,研究者將發現的這種非常獨特的天體稱之為一種非常奇怪的存在,隨著這些天體的年齡不斷增長,其表面的溫度會不斷的降低。

在這種獨特的天體運行過程中,其實也是能夠進行一場非常特殊的比賽,這種天體需要一定的質量閾值,這種質量閾值大約是木星的80倍,達到這樣的一個閥值情況下才能夠達到將氫融合成氦所需的物體核心中的溫度和壓力,這也是為什麼能夠成為恆星所需的關鍵原因。不過在這種天體存在的過程中,只需要木星質量的13倍便可以出現不同類型的融合。

相關焦點

  • 宇宙中的「棄嬰」:既不是行星,也不是恆星,不會放光,何其孤獨
    宇宙中的「棄嬰」:既不是行星,也不是恆星,不會放光,何其孤獨星協來自宇宙的禮物宇宙中除了有行星和恆星這種家喻戶曉的星體,還有一種比較特殊的氣態天體,被稱為宇宙中的「棄嬰」,質量在行星與恆星之間褐矮星質量也不夠大,中心溫度也不夠高,不足以在核心點燃聚變反應,距離恆星的標準也不達標,所以被稱為是演化恆星過程中失敗的宇宙「棄嬰」。在討論褐矮星質量問題前,要先提到木星質量。
  • 無數恆星散發的熱量哪裡去了?是不是就是暗物質暗能量(一)
    宇宙自從誕生以來,恆星不停地散發熱量大恆星的壽命幾千萬年,中小恆星的壽命長達幾百億年,又誕生新的恆星,無數的恆星散發138億年的熱量哪裡去了?誰都知道散發在宇宙空間,可宇宙的溫度很低,只有零下273.15攝氏度,為什麼沒有熱起來呢?
  • 無數恆星散發的熱量哪裡去了?是不是就是暗物質暗能量(二)
    前面已經猜想:恆星散發的熱量儲存在宇宙空間因為還沒有發現那種粒子可以儲存能量,把暗能量藏起來,只能用這樣的粒子沒任何反射的暗物質來解釋假說,這就需要研究一下能量釋放以後,以什麼方式存在,不能用被空間稀釋分散而不好測量來解釋。
  • 茫茫的宇宙空間除了電磁輻射,生命是否還能具有其他的能量?
    在整個宇宙空間不斷發展演變的過程中,各種事物也並非處於靜止狀態的,甚至在宇宙空間中根本就不存在有關於靜止的絕對標準,任何事物都是在不斷運動變化著的。只是很多時候,各種各樣的事物變化速度只是存在於相對之間。
  • 行星和恆星有無進化的空間,二者之間還存在一種「失敗的恆星」
    ,當然恆星也不是永恆存在的,他裡面核聚變的氫元素遲早有一天會被消耗。類似於太陽的壽命大致在110億年左右,裡面元素的變化也並不是可逆的,遲早有一天太陽也會因為內部物質消耗逐漸的日暮窮途,當然這個過程相對很漫長,大約幾十億年的時間,相比之下行星的構成則分為很多種,無論是類木行星、還是類地行星,他們本身所蘊含的物質不足以使其發光發熱,當然局限於規模和質量,他們也只能環繞比他們大的恆星運動。
  • 繞行恆星的天體叫行星?很多行星並不繞恆星運行,它們是流浪行星
    太陽系中的行星確實全都圍繞太陽運行,受到太陽這顆恆星的引力制約,而在太陽系之外,存在著很多並不受恆星制約的行星,它們就像流浪者一樣,游離在宇宙空間之中,我們給這樣的行星一個恰如其分的名字,流浪行星。這些流浪行星是如何形成的呢?大多數的行星都是恆星的附屬品,它們通常誕生於恆星誕生之後,一出生便圍繞恆星運行,永不離去。
  • 為何宇宙中無數的恆星不停產生熱量,宇宙的溫度卻接近絕對零度?
    為什麼宇宙中這麼多的恆星不停產生熱量,宇宙的平均溫度才3k?自從發明瞭望遠鏡之後,人類對宇宙的探索從未間斷過,在不停的探索中我們對宇宙也有了更深入的了解,比如太陽只是宇宙中無數恆星中的一顆黃矮星。可是,為什麼宇宙中如此之多的恆星不停的在散發熱量,宇宙的平均溫度才3K呢?K在溫度技術方面是和攝氏度一樣計算的,只不過它的零度不是水凝結成冰的點,而是我們所說的絕對零度,0K就是已知最低溫度。宇宙中的恆星數量無法計數,光是一個銀河系就有著幾千億顆,甚至有許多星球比太陽的溫度高得多。
  • 行星能夠比恆星大嗎?在浩瀚的宇宙空間中,任何事都有可能存在
    要知道,在宇宙中質量為王,質量越大的天體,它的引力也就越強,就能夠吸引更多的天體圍繞它運動。太陽的質量佔到整個太陽系質量的99.86%,是當之無愧的太陽系老大。八大行星中最大的是木星,它的質量只有太陽的千分之一,在巨大的質量差距下,行星想要脫離恆星的引力束縛是很難做到的,只能無奈圍繞它做周期性的公轉運動。
  • 沒有恆星,行星還能獨立存在嗎
    人類總算是逐漸了解了行星和恆星的運行。行星好像總是圍繞著恆星旋轉,比如咱的地球。而行星的形成過程,也決定了行星基本都是伴隨著恆星而出現。那麼問題來了,挖……不是。行星脫離了恆星老大哥能夠生存嗎?存不存在一些漫無目的、無所事事的行星一天到晚的亂跑,不圍繞別人轉呢?答案是,肯定有啊!而這些行星存在於其他迭代的期間。
  • 嚴格來說,木星不能稱為真正的行星,更不是恆星?
    在太陽系行星的家族中,木星可謂是鶴立雞群了,它的體積和質量分別達到了地球的1320倍和318倍。
  • 褐矮星被稱為「失敗的恆星」,質量介於恆星和行星之間的一種存在
    從恆星在赫羅圖中的分布來看,我們發現恆星不是均勻分布的,而是在某些區域集中分布的。在赫羅圖中位於主序星行列的恆星基本都是屬於矮星,其中光譜型為O、B、A的矮星為藍矮星,如天狼星就是屬於藍矮星;光譜型為F、G的矮星稱為黃矮星,比如太陽就是屬於黃矮星。而白矮星通常是指像太陽一樣的恆星最終的遺骸,具有低光度、高密度、高溫度的恆星。
  • 既不是行星也不是褐矮星 它到底是什麼?
    既不是行星也不是褐矮星 它到底是什麼?  Frieza77 • 2018-08-08 17:49:32 來源:前瞻網 E522G0
  • 若地球成為一顆「流浪行星」,人類還有生存的可能嗎?
    事實上,想要在浩瀚且黑暗的宇宙空間中找到這些流浪行星非常困難,因為它們本身不會發光,並且很難有反射恆星光芒的機會,這使得人類的天文望遠鏡幾乎無法直接看到它們。
  • 宇宙中恆星多還是行星多,已知恆星比行星多萬倍,但事實並非如此
    然而實際上我們又不能以已有觀測數據來衡量行星與恆星的多少,因為恆星都是發光的天體,很容易被觀測到,但是行星都是不發光的,太陽系外的行星由於距離遙遠,極難被我們觀測到,這才是已有觀測數據中,恆星比星星數量多的原因。
  • 事實證明,一顆沒有恆星的行星也可能存在生命!
    長久以來,適宜的距離一直是描述一顆行星離它的恆星有多遠才能維持生命的規則。但一項新的研究挑戰了這個理論。研究人員計算,如果一顆行星不是通過星光而是通過放射性衰變加熱,它的表面也是可以保持水和其他液體的。他們推測,這為許多行星——甚至是不依附於恆星的自由漂浮的世界——擁有生命提供了可能性。換句話說,一顆沒有恆星的行星也可能適宜居住!
  • 兒歌《小星星》中會眨眼的行星真的存在哦,你見過嗎?
    我們猜測火星上有生命不是隨便猜測的,火星的表面上確實有液態水,確實有有機物,而且還有著能量的來源,生命在這樣的環境下是可以存在的,這是一種猜測。另外還有一種情況,那就是我們發現了某種可以證明外星人存在的間接證據。
  • 北極星不是行星是恆星,而且輪流當值,這個說法靠譜嗎?
    至今還有人在為北極星是不是行星糾結,覺得有點不可思議。雖然這個話題已經說過多次,但看到還有不少人有疑問,就覺得有義務再說一說。先給答案:北極星是恆星,不是行星。太陽系行星只有8顆,除了我們地球,依次從靠近太陽算起,還有:水星、金星、火星、木星、土星、天王星、海王星,我們地球夾在金星和火星之間。
  • 宇宙背景為什麼不是白色的,而是黑色的?
    宇宙背景是黑色的宇宙為什麼不是白色的,而是黑色的?我們在地球上仰望星空,如果是大白天,就會除了太陽其他什麼天體都看不見,只見漫天都是白光——這是太陽散發出來的光線照亮了整個天幕。而到了晚上,太陽落山,我們就可以看見漫天都是一閃一閃的星辰。而我們肉眼之所能看見的,大概最多是6000多顆星星,其實它們就是銀河系的一部分。
  • 太陽終將成為白矮星,但那不是結局,再演變數百億年會變成一顆黑球
    根據恆星演變理論推測, 當太陽走過核聚變的主序星階段之後就會成為一顆白矮星,但太陽成為白矮星就完了嗎?不是的,白矮星並不是太陽的最終歸宿。天文學觀測證明,和太陽質量相差不大的恆星,在主序星階段(就是像目前的太陽這樣以核聚變產生能量的恆星)結束後都會成為白矮星。
  • 為什麼太陽系中最熱的行星不是最近的水星,而是更遠的金星?
    眾所周知,我們的太陽系大家庭中有八大行星,幾十億年來往復循環繞著太陽轉,其中離太陽最近的就是水星。我們也知道,恆星太陽是個巨大的火球,表面溫度達到了5600攝氏度。它時時刻刻地在往外部散發著大量光和熱,整個太陽系也只有太陽一個發光發熱的天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