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為止啊沒有任何人發現過外星人存在的直接證據。我們所有關於外星生命的研究也都是基於兩類情況。一是當所有生命存在的條件都具備的時候,我們有理由相信在這種環境下,生命可以存在。我們猜測火星上有生命不是隨便猜測的,火星的表面上確實有液態水,確實有有機物,而且還有著能量的來源,生命在這樣的環境下是可以存在的,這是一種猜測。另外還有一種情況,那就是我們發現了某種可以證明外星人存在的間接證據。

比如說我們收到了外星文明發來的無線電波和雷射信號,但是由於科技發展水平的原因,這些信號我們無法破譯。又比如說真的有人看見了UFO,它就停在我們家的門口,當然這也都只是猜測。如果一顆恆星不斷的對你眨眼睛,那麼我們是不是也可以猜測在這顆恆星的附近有外星人呢?這裡所說的眨眼睛指的是恆星亮度的變化。最近一段時間,一顆位於天鵝座,代號為KIC8462852的恆星十分引人注目,幾乎全世界的望遠鏡都在對準這個距離地球1480光年的恆星。
它有三個名字,編號為pac18462852,俗稱塔比之星,官方名稱呢是富亞吉安之星,這是以他的主要發現者來命名的。它為什麼會引起這麼大的關注呢?那是因為這顆恆星的亮度發生了難以解釋不規則的變化,就好像在對我們眨眼睛一樣,多數恆星它的亮度幾乎都是固定的。以我們太陽來說,太陽亮度在11年的太陽周期中只有0.1%的變化,然而有許多的恆星亮度確實有顯著的變化,這就是我們所說的變星。變星的亮度會隨著時間的改變而變化,有20%的變心事實雙星。它指的是兩顆十分接近的恆星,其中一顆周期性的通過另一顆的前方,造成另一顆恆星的亮度周期性的變化。還有一種由於自身原因造成亮度變化的恆星,這種恆星它會周期性的膨脹與收縮,其溫度與輻射的能量也會隨之產生周期性的變化,光度也會周期性地增大與減少,這類變星稱為脈動變星。在已知發現的變星中,脈動變星佔了一半以上。銀河系中約有200萬個,我們熟知的量天尺造父變星就是脈動變星的一種。還有一種情況,恆星本身不是變星,而是類似於太陽這樣亮度基本恆定的恆星,但是它的亮度也會變化。

這是因為啊當行星處於望遠鏡和恆星之間,就會擋住一部分原來應該到達地球的星光。這種現象叫做行星的零星現象。科學家經常使用這種辦法來尋找那些公轉平面和我們視線方向平行的行星。剛才我們提到的實雙星,脈動變星和行星的零星現象都有一個共同點,那就是恆星亮度的變化是周期性的。如果我們以時間作為橫軸,恆星的亮度變化作為縱軸,就可以繪製出一條恆星的光變曲線。那麼實雙星脈動變星和行星的零星現象所帶來的光變曲線都會準時的出現曲線的變化,這種變化是可以預測的。富亞吉安之星的數據是2009年由克卜勒望遠鏡所採集到的,在浩如煙海的恆星數據中,通過行星獵手的項目,天文學家和天文愛好者從15萬顆恆星的數據中標出了這顆唯一具有奇特表現的恆星。2014年,一位耶魯大學的博士後傅亞吉安公布了這顆亮度變化難以解釋的古怪恆星。在克卜勒望遠鏡觀察的15萬顆恆星中,只有這顆KIC8462852的恆星,它的光變曲線無法用已知的理論解釋,他好像會隨機變暗,有時持續幾個小時,有時長達幾天或者幾周,而且亮度的變化也不規律,有時會降低亮度1%,有時甚至會降低20%的亮度。另外一個方面似乎更難以理解,這顆恆星的亮度還存在著持續變暗的情況。根據對克卜勒望遠鏡原始數據進行的檢查,在四年的時間中,它的亮度下降了3%。2016年底天文學家發現這顆恆星每年變暗的幅度在0.34%左右,這就更有點匪夷所思了。到底是什麼原因使得這顆恆星發生了如此與眾不同的亮度變化呢?
一般來說,恆星的亮度在幾年裡發生明顯的下降幾乎是不可能的。對於正常的恆星來說,在誕生後長達幾十億年的時間中,它的亮度基本是保持不變的。只有當恆星瀕臨死亡的時候,亮度才會有快速的變化。而這些變化的尺度通常也是百萬年級別的。所謂的快速啊實際上也只是相對於它的正常壽命幾十億年來說的。另外恆星的亮度下降20%,這種情況也是比較少見的。它的發現者富亞吉安博士利用軟體檢查了十幾萬顆克卜勒觀測的數據,找到了一千個亮度下降超過10%的天體,而這些天體呢它的亮度變化都可以用實雙星、黑子、新生恆星附近的氣體和塵埃,以及儀器的誤差來解釋,只有這顆恆星是個例外。於是科學家就開始著手解釋這顆恆星詭異的亮度變化,這其中的解釋啊也是五花八門,從觀測數據的誤差,宇宙空間的塵埃、星際介質、一大群彗星、黑洞等等。然而這些理論全部都不能完全解釋這顆恆星的亮度變化異常。也就是說這顆恆星的變化是超出目前人類的認知的,作為一個非天文學專業的愛好者,或者只是一名普通的吃瓜群眾,相信大家和我一樣,最感興趣的解釋就是這個叫做戴森球的外星文明巨型工程假說了,什麼是戴森球呢?

美籍英裔數學物理學家弗裡曼戴森在1960年就提出過一種理論,即所謂的戴森球理論。他認為像地球這樣的行星,本身蘊藏的能源是非常有限的。當文明發展到高級階段的時候,很難支撐文明的需要。在一個恆星行星系統中,絕大部分的能源是來自於恆星的輻射,而太陽系的各行星只接收了太陽能量輻射的10的9次方分之一。戴森認為一個高度發達的文明必然有能力將太陽用一個巨大的球形結構包圍起來,這樣太陽的大部分輻射能量就會被截獲,只有這樣才能長期支持一個文明,使其發展到足夠的高度!
戴森球理論可以部分解釋這顆調皮的恆星。假設在這顆恆星附近的行星上,一個高級的文明建造了數量巨大的能量收集板,這些收集板圍繞在他們的主心周圍,軌道不同,大小各異,其中啊一些較小的板塊總體效果就像一塊半透明的玻璃一樣,遮擋住一部分星光。隨著能量板的密集和稀疏的部分在我們視線上進進出出,我們就會看到恆星出現各種時間尺度上的亮度變化。從幾個小時,一直到幾個世紀,由於這些能量板的大小與形狀不同,當他們出現在我們與恆星之間時,就造成了我們收到的恆星亮度的變化,也就好像是隨機的一樣,很難發現規律。
試想一下,如果我們的文明有一天也能夠發展到這樣的地步,那麼在數百甚至數千光年以外的低級別文明,他們也會發現我們太陽亮度的不規則變化。當然戴森球理論也面臨著一些問題,即便是高等的外星文明,他們的巨大工程也要遵循基本的物理定律,能量板從恆星上收到的能量不會憑空消失。如果他們收集了更多能量,他們必然也會放出更多的能量。簡單點來說,能量板在被陽光加熱後,會以紅外輻射的形式向周圍的空間散發熱量,然而富亞吉安之星並沒有出現它的天體紅外輻射比理論更多的現象。
當然,我們還可以假定這個外星文明的技術已經先進到了我們物理學還無法理解的地步,他們可以做到絲毫不像外部輻射能量,目前主流的科學界對這顆眨眼的恆星還是抱有謹慎的態度的。也就是說科學家會通過未來多年的觀察,去試圖證實這顆恆星它的詭異亮度變化是由自然現象引起的。只有當所有的自然現象相關的假說都被排除在外的時候,才會轉向研究所謂的戴森球假說。現如今,當初公布富亞吉安之星的富亞吉安博士,已經成為了路易斯州安納州立大學的一名副教授,他利用眾籌的方式在天文臺買到了觀測時間,現在幾乎各大天文臺都在密切關注著這顆恆星的一丁點變化。但是啊在更多的信息給到之前,我們的想像不會停止。這就好比我們對待世界上任何一個未解之謎一樣,抱有幻想,堅持理性,異想天開,腳踏實地。
小夥伴們,你們對這個顆調皮的行星有怎麼樣的看法呢?對這顆行星的亮度變化,你更支持哪種說法呢?歡迎在評論區裡留言發表你的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