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大磁場天體!既不是行星也不是褐矮星 它到底是什麼?

2021-01-15 前瞻網
超大磁場天體!既不是行星也不是褐矮星 它到底是什麼?
 Frieza77 • 2018-08-08 17:49:32 來源:前瞻網 E522G0

都在用的報告小程序

寫文章、做研究、查資料【必備】

微信掃一掃,我知道了

這個行星大小的天體SIMP J01365663+0933473的質量是木星的12.7倍,但磁場的強度是木星的200倍。查克·卡特/ NRAO / AUI / NSF

地球20光年外一顆行星大小的天體,以其難以置信的強大磁場震驚了天文學家。

科學家們發現,該天體的磁場強度是木星的200多倍,而木星的磁場強度則是地球的16到54倍。科學家們稱之為SIMP J01365663+0933473的這一天體,究竟是如何能保持如此強大的磁場,並產生壯觀的極光,目前仍不清楚。

主要研究作者亞利桑那州立大學的天體物理學家Melodie Kao在國家射電天文臺8月2日發布的一份聲明中說道,「這一特定對象非常令人興奮,因為研究這個天體的磁發電機機制可以讓我們對同樣的機制如何在太陽系外行星上運行產生新的見解。」

對於這個在2016年發現的天體,科學家們還有許多疑惑,不僅僅是它的。

這個天體就是科學家所說的褐矮星。綽號「失敗的恆星」,褐矮星比行星要大,但還不足以像恆星那樣融合氫。對褐矮星的定義目前仍有爭議,但科學家們傾向於把它定義為質量大約是木星13倍的天體。

最初,科學家認為SIMP J01365663+0933473是一顆巨大的老棕矮星。但進一步的研究表明它其實還相對年輕,只有2億年的歷史,質量只有木星的12.7倍。這項研究還表明,這顆行星是獨立存在的,並沒有圍繞一顆恆星運行。

Kao在聲明中說:「這顆天體正好位於一顆行星和一顆褐矮星定義上的交界處,它給我們帶來了一些驚喜,這些驚喜可能會幫助我們了解恆星和行星的磁過程。我們認為這些機制不僅適用於棕矮星,也適用於氣態巨星和類地行星。」

研究小組對這項新研究感到特別興奮,因為它部分依賴於對該天體極光的無線電觀測,這意味著射電望遠鏡可以通過極光來識別新的行星。

這項新研究發表在7月31日的《天體物理學雜誌》上。

本文來源前瞻網,轉載請註明來源。本文內容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本站只提供參考並不構成任何投資及應用建議。(若存在內容、版權或其它問題,請聯繫:service@qianzhan.com) 品牌合作與廣告投放請聯繫:0755-33015062 或 hezuo@qianzhan.com

相關焦點

  • 宇宙中的「棄嬰」:既不是行星,也不是恆星,不會放光,何其孤獨
    宇宙中的「棄嬰」:既不是行星,也不是恆星,不會放光,何其孤獨星協來自宇宙的禮物宇宙中除了有行星和恆星這種家喻戶曉的星體,還有一種比較特殊的氣態天體,被稱為宇宙中的「棄嬰」,質量在行星與恆星之間,他就是「褐矮星」!
  • 為什麼說木星不是「褐矮星」?
    【每日科技網】  木星不是褐矮星,但有人誤以為木星是褐矮星,也許是常有人說木星是失敗的恆星,而褐矮星也是失敗的恆星,所以才把兩者混為一談了吧!在天文學上,木星是被明確的劃歸為行星的,它是太陽系八大行星之一,也是太陽系中的行星,細分的話屬於氣態巨行星,因為它並沒有固態的表面,數千公裡厚的大氣層下是液態氫的海洋,液態氫的海洋之下又是金屬氫,它的內部壓力也是非常大的,這是因為它的質量較大的原因,因為它的質量相當於330個地球那麼大,然而體積卻相當於1300個地球。
  • 宇宙空間中一種特殊的存在,既不是恆星也不是行星,還能散發熱量
    在科學家們不斷對宇宙空間的探索中,我們可以發現一些恆星和行星的特徵,對它們身上所具有的特點有了一定的了解。隨著研究者不斷對宇宙空間中一些特殊的星體展開了解,發現了一些具有恆星特點,又有行星特點的天體存在。這種天體混合行星和恆星的一些特徵,但是,這種天體卻有自己十分獨特的實體。
  • 褐矮星是恆星或者行星?還是兩者都不是?
    宇宙中充滿了無數個巨大的天體,從恆星到行星,從彗星到小行星。但是,當有一些天體處在這些天體分類之間的模糊條件時,我們就不能對這些天體進行明確詳細的歸類,讓他們看起來就像是沒有家族的野孩子。
  • 大質量行星和褐矮星的界線是什麼?
    【博科園-科學科普-留言評論或建議有驚喜哦~( ^_^)】什麼時候一顆褐矮星根本不是恆星,而僅僅是一個氣體巨星?什麼時候一個氣體巨人不是行星,而是一個天體更類似於棕矮星?這些問題已經困擾了天文學家多年,現已進入了新定義的中心,對太陽系大型天體進行定義。
  • 如何將褐矮星與行星準確區分,其拓展活動蘊藏了哪些信息?
    作者:石蘭(抄襲必究)數十年以前,在宇宙的行星和恆星這兩種天體之間,一直存在著一個未被發現的中間世界,它的質量處於這兩者之間。直到時間來到1995年,科學家們才終於發現了褐矮星的蹤跡,並將其形象地比喻為「失敗的恆星」。雖然過去我們對它知之甚少,但通過後期探測技術的進步,被發現的褐矮星數量正在迅速增加。並且,科學家們認為,銀河系中褐矮星的數量和普通恆星的數量理論上應該大致相同。然而,這些彌合差距的星體,為什麼會被稱為失敗的恆星?本身質量較小的褐矮星,易與質量較大的行星混淆,我們又應該如何將它們進行準確區分?
  • 一顆與眾不同的褐矮星
    這顆褐矮星展示了它的極光。什麼時候會有太小而不能成為恆星,又太大而不能成為行星的東西呢?當它是一顆褐矮星時,也就是眾所周知的「失敗星」。但是,如果你認為失敗的恆星這個綽號有點悲觀,你會很興奮地聽到天文學家發現了一顆特殊的褐矮星,它比我們想像中的褐矮星更像恆星。人們認為它們的質量大約在13到80木星之間,它們既不能被定義為大質量行星,也不能被定義為小行星;它們是完全不同的星下奇觀,兼具兩者的特性。
  • 這個棕矮星不是一個'失敗的星' - 它是一個磁力強國
    褐矮星在這位藝術家的概念中展示了它的極光。什麼時候太小而不能成為明星,但是太大而不能成為一顆行星?當它是一個棕矮星,也被稱為「失敗的恆星」。但如果你認為失敗的明星綽號有點悲觀,那麼你會很高興聽到天文學家發現了一顆特殊的褐矮星,它比我們曾經認為的棕矮星更像是星形。
  • 低調神秘的褐矮星
    當世人的目光全被這些系外行星所吸引時,另一種更加違背常識的天體,出現在了太空望遠鏡的視野中,就在1995 年第一顆系外行星發現的數星期後,這顆星如其名的低調天體便出現了,它就是「褐矮星」。在這種情況下,氫核聚變將只是一種局部現象,不會涉及整個內核,所有沒有什麼可以阻止氣體繼續壓縮,如此一來,內核物質的密度便會不斷增大,電子互相靠攏,使得內核溫度降低,這樣便逐漸形成了一個內核中不產生核聚變的穩定天體,它一方面有著近似恆星的密度和溫度,但卻不能像恆星一樣發光,另一方面,它又是一個不折不扣的氣態巨行星般的「氣球」,但卻會產生零星的核聚變,釋放出微弱的光線。
  • 科學家發現宇宙中介於褐矮星和行星之間的天體,該如何分類?
    由氫和氦組成的天體,在宇宙中數不勝數。這樣的天體,可能以兩種形式存在,一種是恆星,一種是氣體巨行星。可是,在二者之間的臨界點,就讓科學家難以分辨了。在距離我們20光年的位置,就有這麼一顆尷尬的天體,著實讓科學家們頭疼了一陣子。它究竟是不是行星,目前都還沒有定論。
  • 被嫌棄的褐矮星的一生:只因為它恆星行星傻傻分不清|錚錚有聲
    通常我們指那些體積較大並且自己不發光發熱的天體為「行星」。衛星則是圍繞行星運轉的天體。有一種說法認為,有一種名為「褐矮星」的天體就是恆星變成的行星。它們是體積太小不能成為恆星,但又太大而不能成為行星的天體,具有恆星和行星的混合特徵。與普通恆星一樣,它們常常位於一個恆星星系(就好像太陽系)的中心,並有行星圍繞著它們運行。許多理論認為,褐矮星沒有足夠的引力來支持氫的核聚變。不過,它可以支持重氫(氘)的核聚變。
  • 被嫌棄的褐矮星的一生:只因為它恆星行星傻傻分不清|錚錚有聲
    通常我們指那些體積較大並且自己不發光發熱的天體為「行星」。 衛星則是圍繞行星運轉的天體。物質循環不息,恆星確實「變」成了行星。不過,多問一句,恆星能直接變成行星嗎? 有一種說法認為,有一種名為「褐矮星」的天體就是恆星變成的行星。 什麼是褐矮星? 褐矮星有時被稱為「失敗的恆星」。
  • 科學家:我們不僅認為冥王星不是行星,現在也懷疑木星不是行星
    冥王星被踢出行星行列,讓很多人都震驚不已,從小學的九大行星,就這樣變成了八大行星。
  • 科學家在太陽系附近發現95顆褐矮星,比行星大但比恆星輕!
    為此美國宇航局(NASA)在2017年資助一個由公民科學家組成的「後院世界(Backyard Worlds:Planet 9)」的項目計劃,讓他們也去探索太陽系尋找「第九大行星」和褐矮星(brown dwarf)等天體。最新發表於《天體物理學雜誌》一篇研究報告稱,該項目團隊在太陽系附近發現了1500顆「褐矮星」,其中已識別了95顆。
  • 科學家: 我們不僅認為冥王星不是行星, 現在也懷疑木星不是行星
    事實上,經過長期的觀察,科學家的確發現一個令人震驚的現象:木星向太空中釋放的能量是它從太陽處吸收能量的兩倍。這也就是說,木星自身也可以產生能量,難道木星內部真的在進行核聚變嗎?
  • 褐矮星閃亮登場,開創除恆星、行星外新形式存在體!
    褐矮星閃亮登場,開創除恆星、行星外新形式存在體!我們對太陽系和宇宙的探索從未停止過,正如我們以前所知道的那樣,火星是除地球之外的可居住行星,木星有一個天然的保護罩。那不是真的。現在,另一種新的恆星出現在公眾的視野中,除了恆星和行星之外,創造了一種新的存在形式,它是褐矮星。雖然這個物體被稱為棕矮星,但它的物體不一定是棕矮星。
  • 太陽系附近新發現近百個大型星體,內部是核聚變,而不是恆星
    一般我們都是認為,星體的主要分類是恆星和行星,但是可以被稱為星體的單一物體還有黑洞、中子星、白矮星、褐矮星、矮行星和小行星等,我們都知道,增加行星質量就會變成恆星,但是事實上,行星也不能直接進入恆星軌道,褐矮星就是介於這兩者之間的星體,也就是說,這種星體既不是行星,也不是恆星,而是一個非常獨特的星體
  • 新研究稱褐矮星更像是行星 或催生新天文學分類
    對普通人來說,恆星和行星之間的差異,應該是相當明顯的。但是一種被稱作「褐矮星」的天體,就模糊地處於「可能是最大的行星」、以及「可能是最小的恆星」的界限之間。 好消息是,來自海德堡大學的天文學家們,已經發現了褐矮星更像是行星、而不是恆星的新證據。
  • 褐矮星是失敗的恆星還是超級行星?
    褐矮星填補了恆星和小得多的行星之間的「空白」——這是兩種截然不同的天體他們發現恆星ν蛇夫座在銀河系中被兩個棕矮星,環繞在所有概率隨著恆星的氣體和塵埃形成磁碟,就像行星一樣。   褐矮星要麼圍繞一顆恆星運行,要麼在浩瀚的銀河系中獨自運行。它們的質量——至少是木星的13倍——足以通過核聚變在其核心產生能量,至少暫時如此。然而,它們的質量還不夠大,不足以點燃內核中的氫,從而產生它們自己的光。
  • 荷蘭天文學家首次用射電望遠鏡直接探測到一顆褐矮星
    該天體被稱為 "Elegast",它的發現開闢了一條利用射電望遠鏡發現 "褐矮星"系外行星的新途徑。褐矮星發出的無線電波攜帶著它們的磁場強度信息。到目前為止,無線電觀測只能測量強磁場(約為普通冰箱磁鐵強度的一百倍),LOFAR的低觀測頻率使它對磁場很敏感,這在最冷的褐矮星和大型系外行星上假定存在的範圍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