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研究稱褐矮星更像是行星 或催生新天文學分類

2021-01-15 環球網

對普通人來說,恆星和行星之間的差異,應該是相當明顯的。但是一種被稱作「褐矮星」的天體,就模糊地處於「可能是最大的行星」、以及「可能是最小的恆星」的界限之間。 好消息是,來自海德堡大學的天文學家們,已經發現了褐矮星更像是行星、而不是恆星的新證據。

資料圖(來自:NASA / JPL-Caltech,viaNew Atlas)

通常情況下,儘管恆星與行星的誕生方式有一定的相同點,但其所處的情況仍有差別,比如初始都是一團塵埃和氣體。當某處有足夠的物質聚集在一起時,恆星就能夠誕生。壓力和熱量會在其核心內啟動氫核聚變。但行星通常由剩餘的材料形成,因為它圍繞恆星在圓盤中旋轉,但沒能擁有足夠的質量來點燃自己。

有趣的是,褐矮星似乎跨越了兩者之間的界限 —— 其龐大到足夠在內核發生聚變(至少是暫時的),但沒有足夠的質量來點燃氫氣、並發出自己的光線。對於褐矮星的官方定義,目前仍有些模糊不清。不過學界公認的一個觀點是,褐矮星的質量在木星的 10 倍以上;任何小於這點質量的,都該被認定為一顆普通的古老行星。

即便如此,關於褐矮星的形成,仍然存在著爭議。作為一顆巨大的失敗恆星,它們和恆星一樣,由星際雲分子組成。但也有些褐矮星在圍繞真正的恆星運轉,甚至有行星繞著褐矮星在轉。在這項新研究中,團隊專注於一個名叫 V Ophiuchi 的星系。這顆恆星距離我們的太陽約 150 光年、質量也是太陽的 2.5 倍。驚奇的是,這顆恆星還擁有兩顆褐矮星。

(圖自:Astronomy & Astrophysics / 海德堡大學)

研究團隊對 V Ophiuchi 展開了持續 11 年的研究,其中就包括分析它的徑向速度。結果發現,兩顆褐矮星在以奇怪的方式繞軌運行。其中一個公轉軌道為 530 天左右,另一個軌道則需要 3185 天。這使得它們處於 6:1 的共振配置,意味著褐矮星的內部的速度約為外部的六倍。

這種奇特的重要性質,暗示了恆星周圍的原行星盤中形成的物體(也就是行星)。研究團隊稱,這是褐矮星能夠形成這種方式的第一個直接證據。首席研究員 Andreas Quirrenbach 指出 —— 6:1 共振是(行星)狀態下的強烈表現,只有這樣,新形成的褐矮星的軌道,才能在數百萬年內達成穩定的共振。

當然,並非所有的棕矮星都會必然變成這個樣子。畢竟長期以來,褐矮星都被稱作「失敗的恆星」。研究人員稱,他們需要對這些奇怪的天體進行更加深入的研究,而這可能會催生一種全新的分類。

有關這項研究的詳情,已經發表在近日出版的《天文與天體物理學》(Astronomy & Astrophysics)期刊上。原標題為:《Precise radial velocities of giant stars - XI. Two brown dwarfs in 6:1 mean motion resonance around the K giant star V Ophiuchi》

相關焦點

  • 科學新發現,物質形成恆星失敗的褐矮星後與巨型行星並不一樣
    研究小組使用位於夏威夷西部的地面望遠鏡(直接成像)和位於蒙大拿州的天文臺以及斯巴魯望遠鏡研究了27個星系中這些暗淡伴星的軌道。這些研究數據結合軌道模型,使研究小組能夠確定這些系統中的褐矮星的形成過程與像恆星下次過程相同,而氣體巨行星的形成過程與地球這樣的行星的形成過程相同。
  • 大質量行星和褐矮星的界線是什麼?
    【博科園-科學科普-留言評論或建議有驚喜哦~( ^_^)】什麼時候一顆褐矮星根本不是恆星,而僅僅是一個氣體巨星?什麼時候一個氣體巨人不是行星,而是一個天體更類似於棕矮星?這些問題已經困擾了天文學家多年,現已進入了新定義的中心,對太陽系大型天體進行定義。
  • 褐矮星是失敗的恆星還是超級行星?
    他們發現恆星ν蛇夫座在銀河系中被兩個棕矮星,環繞在所有概率隨著恆星的氣體和塵埃形成磁碟,就像行星一樣。   褐矮星要麼圍繞一顆恆星運行,要麼在浩瀚的銀河系中獨自運行。它們的質量——至少是木星的13倍——足以通過核聚變在其核心產生能量,至少暫時如此。然而,它們的質量還不夠大,不足以點燃內核中的氫,從而產生它們自己的光。
  • 低調神秘的褐矮星
    時至今日天文學家已經在廣袤的宇宙中,發現了3000 餘顆系外行星,這其中有氣態巨行星,有類地行星,有些行星呈粉紅色,有的則由鑽石構成,我們還發現了10 餘顆處於宜居帶的行星,但是所有這些非凡的成就,卻遮蔽了另一個更具顛覆性意義的發現。
  • 一顆與眾不同的褐矮星
    但是,如果你認為失敗的恆星這個綽號有點悲觀,你會很興奮地聽到天文學家發現了一顆特殊的褐矮星,它比我們想像中的褐矮星更像恆星。人們認為它們的質量大約在13到80木星之間,它們既不能被定義為大質量行星,也不能被定義為小行星;它們是完全不同的星下奇觀,兼具兩者的特性。
  • 公民科學家新發現95個褐矮星
    來源:快科技8月19日,據外媒報導,一個由公民科學家組成的團隊在太陽附近新發現了95個褐矮星。報導稱,宇宙是十分廣闊的,由於研究人員有限,因此會有許多東西都會被忽略。為此,科學家們成立了由業餘愛好者組成的公民科學家團隊,幫助發現宇宙中的新事物。這些公民科學家團隊利用廣域紅外線巡天望遠鏡、斯皮策太空望遠鏡等,在太陽系附近發現了95個之前未發現的天體,它們被稱為褐矮星。
  • 公民科學家新發現95個褐矮星
    8月19日,據外媒報導,一個由公民科學家組成的團隊在太陽附近新發現了95個褐矮星。報導稱,宇宙是十分廣闊的,由於研究人員有限,因此會有許多東西都會被忽略。為此,科學家們成立了由業餘愛好者組成的公民科學家團隊,幫助發現宇宙中的新事物。
  • 離地球最近的褐矮星上,有了驚人的新發現
    來源:科學大觀園雜誌褐矮星是一種神秘的天體,它既非恆星也非行星,儘管大小和木星相似,但其質量常常是木星的幾十倍。褐矮星形成時溫度很高,隨後它會逐漸冷卻,慢慢變暗,終其一生散發著微弱的光芒。這也使得褐矮星觀測極為困難。目前,還沒有一臺望遠鏡能「看」清楚這些天體的大氣層。
  • 科學家在太陽系附近發現95顆褐矮星,比行星大但比恆星輕!
    為此美國宇航局(NASA)在2017年資助一個由公民科學家組成的「後院世界(Backyard Worlds:Planet 9)」的項目計劃,讓他們也去探索太陽系尋找「第九大行星」和褐矮星(brown dwarf)等天體。最新發表於《天體物理學雜誌》一篇研究報告稱,該項目團隊在太陽系附近發現了1500顆「褐矮星」,其中已識別了95顆。
  • 褐矮星是恆星或者行星?還是兩者都不是?
    宇宙中充滿了無數個巨大的天體,從恆星到行星,從彗星到小行星。但是,當有一些天體處在這些天體分類之間的模糊條件時,我們就不能對這些天體進行明確詳細的歸類,讓他們看起來就像是沒有家族的野孩子。
  • 如何將褐矮星與行星準確區分,其拓展活動蘊藏了哪些信息?
    首先,我們可以從質量這個維度進行區分,一般情況下,褐矮星的質量必須低於太陽質量的8%,由於沒有強大的中央核能源,以至於這些物體都無法融合氘,褐矮星的內部也一直處於對流運動、或快速沸騰中;其次,我們可以從它們的光源進行區分,跟其他恆星一樣,褐矮星能夠自主地產生密集的光亮,而像木星這樣的行星則是照射來自太陽的反射光;與此同時,科學家們認為兩者的形成機制並不相同,褐矮星是通過塵埃和氣體雲的坍塌而形成,而行星則往往是通過圍繞恆星的圓盤中的冰體
  • 公民科學家幫助發現潛伏在太陽系附近的95顆新褐矮星
    據外媒BGR報導,公民科學家正在幫助搜尋美國宇航局(NASA)和其他團體收集的數據,以找到褐矮星潛伏在我們太陽系附近的證據。褐矮星的體積還不足以成為恆星,但它們比行星的體積大得多。正如NASA在一篇新的博客文章中所解釋的那樣,一個由普通公眾組成的團隊已經幫助發現了我們宇宙後院中的近100顆新天體。
  • 研究褐矮星,可以為我們人類帶來什麼樣的幫助?
    在這之前我們也許分得清恆星與行星之間的差別,分得清能夠孕育生命的星球應該有著什麼樣的環境,但是當一種新型的、無法判定所屬的星球被探測出來的時候,現有的星球分類體系就受到了嚴峻的挑戰。這就是褐矮星。褐矮星的橫空出世,幾乎是一個顛覆性的存在。依照現有的知識我們都能很清楚地認識到恆星與行星的判定都是有著一個特定範圍的,包括質量以及密度的大小。
  • 既不是行星也不是褐矮星 它到底是什麼?
    既不是行星也不是褐矮星 它到底是什麼?  Frieza77 • 2018-08-08 17:49:32 來源:前瞻網 E522G0
  • 科學家觀測發現褐矮星的大氣較像木星
    2021-01-10 19:07:55 來源: 天馬行文 舉報   褐矮星的構成類似恆星
  • 研究人員發現離地球6.5光年遠的褐矮星上的風和噴射流
    「我們想知道,褐矮星看起來像木星一樣,其規則的帶和帶狀物是由大型、平行、縱向的射流塑造而成嗎?或者它們會被不斷變化的巨大風暴所主導? 」亞利桑那大學研究人員丹尼爾·阿佩(Daniel Apai)說,他是天文與管家天文臺以及衛星與行星實驗室的副教授。
  • 太陽附近發現165顆褐矮星
    該發現有助於天文學家更好地量化褐矮星在太陽鄰域以及太陽系外出現的頻率。相關研究成果將發表在《天文物理期刊》上。  據科學新聞(Sci-News)網站11日報導,褐矮星寒冷而黯淡,很難被發現,也不容易將其進行分類。因為質量太小,褐矮星不能維持內核氫聚變反應,為此有時被稱為「失敗的恆星」,但它們的確具有恆星的屬性。通常情況下,褐矮星是木星質量的13倍—80倍,比行星大,具有類行星的特徵。
  • NASA首次測量了褐矮星上的風速
    官方命名為2MASS J10475385+2124234,新研究的目標是一顆褐矮星,從宇宙的角度來說,它距離地球32光年。研究人員探測到風以每小時1425英裡(每小時2293公裡)的速度在星球周圍移動。相比較而言,海王星的大氣層,太陽系中最快的風,風速超過每小時1200英裡(約每小時2000公裡)。
  • 在民間科學家的幫助下,天文學家發現了兩顆奇異的褐矮星
    《後院世界:行星9》是「公民科學」的一個實例,這是專業科學家和公眾成員之間的合作。科學家稱這些新發現的物體為「第一個極端的t型亞矮星」。「它們的質量大約是木星的75倍,大約有100億年的歷史。這兩個物體是迄今為止在銀河系最古老的恆星群中所看到的最像行星的褐矮星。
  • 新行星定義擴大太陽系
    但是最近發現的更多圍繞太陽運行的物體,比冥王星還大,形狀相似的圓形,對9的任意限制提出質疑,一些人建議冥王星不值得它的行星地位。現在,國際天文學聯盟(IAU)已經為一個將太陽系擴展到冥王星及其以外的行星制定了一個新的定義,包括所有的12個物體。今年早些時候,由IAU召集的一個特別小組努力建立定義行星的標準。各種提案包括尺寸(質量)和軌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