褐矮星是失敗的恆星還是超級行星?

2020-12-07 騰訊網

  褐矮星填補了恆星和小得多的行星之間的「空白」——這是兩種截然不同的天體。但是它們是如何產生的還沒有得到充分的解釋。海德堡大學的天文學家現在可能能夠回答這個問題。他們發現恆星ν蛇夫座在銀河系中被兩個棕矮星,環繞在所有概率隨著恆星的氣體和塵埃形成磁碟,就像行星一樣。

  褐矮星要麼圍繞一顆恆星運行,要麼在浩瀚的銀河系中獨自運行。它們的質量——至少是木星的13倍——足以通過核聚變在其核心產生能量,至少暫時如此。然而,它們的質量還不夠大,不足以點燃內核中的氫,從而產生它們自己的光。它們在形成後繼續散發的熱量是天文學家確定它們位置的方法。據估計,多達1000億顆褐矮星在銀河系中安家。然而,它們是如何形成的還不清楚——它們是「失敗的」恆星,還是超級行星。

  海德堡大學天文中心(ZAH)最近的發現可以提供一個答案。教授安德裡亞斯Quirrenbach博士和他的團隊在Konigstuhl國家天文臺ZAH分析恆星的徑向速度變化ν蛇夫座。利用美國和日本的望遠鏡,海德堡大學的天文學家和其他人用了11年的時間測量了這顆恆星的速度。這顆恆星的質量略大於太陽的2.5倍,距離地球約150光年,位於蛇夫座。

  海德堡大學的研究小組注意到,在測量中有一種特定的模式,類似於由軌道行星或雙星引起的模式,這通常沒什麼不同尋常的。但在這種情況下,深入分析的數據顯示了一件非同尋常的事:很顯然,ν蛇夫座是由兩個環繞棕矮星的軌道周期大約530和3185天,這讓他們在一個6:1共振配置。所以,最近的棕矮星ν蛇夫座距其恆星的六次,另,更遙遠的棕矮星完成只有一個軌道。

  這一發現為研究褐矮星的進化提供了全新的視角。它們是完全像星際雲中的普通恆星一樣發育,還是也能在母恆星形成初期,在環繞其周圍的所謂的由氣體和塵埃組成的原行星盤中形成?奎倫巴赫教授解釋說:「6:1的共振是後一種情況的強烈跡象。」「只有這樣,新形成的褐矮星的軌道才能在數百萬年的時間裡適應穩定的共振。」

  這就是廣泛的動態分析的可能的配置ν蛇夫座系統建議,研究者報導。奎倫巴赫教授強調說,這個超行星系統是此類系統中的第一個,也是第一個肯定的跡象,表明褐矮星可以在原行星盤中形成。研究人員和他的團隊希望有一天能有其他類似的發現,讓他們弄清楚到底有多少「失敗」的恆星實際上是木星和土星的質量更大的兄弟姐妹。

相關焦點

  • 褐矮星被稱為「失敗的恆星」,質量介於恆星和行星之間的一種存在
    恆星和行星之間的褐矮星恆星之間的光度差別很大,光度是指恆星每秒鐘輻射出的總能量,科學家把光度大的恆星稱為「巨星」,光度比巨星還要強的稱為「超巨星」,光度較小的稱為「矮星」。赫羅圖還有一種矮星叫「褐矮星」,也可以叫做「棕矮星」,褐矮星是一種比較特殊的存在,褐矮星的質量介於恆星和行星之間。
  • 「失敗」的恆星褐矮星:和恆星的性質完全一樣,只是不會「燃燒」
    「失敗」的恆星褐矮星:和恆星的性質完全一樣,只是不會「燃燒」我們知道宇宙當中的星球主要分為兩種,一種是恆星,而另外一種是行星。至於恆星和行星的區別,那就是恆星能夠發光放熱,向外釋放能量,但是行星卻不行。
  • 科學新發現,物質形成恆星失敗的褐矮星後與巨型行星並不一樣
    根據國外一組研究小組針對巨型行星和褐矮星的研究發現,巨大的系外行星的形成過程和棕矮星的形成過程不一樣,因為它們並不屬於一個天體類別。褐矮星沒有足夠的氫氦物質來點燃劇烈的核聚變讓其成為恆星,所以宇宙中所存在的褐矮星的規模比巨行星的規模更大。
  • 失敗的恆星?宇宙「棄兒」?沒錯,這些都是不發光褐矮星
    在行星與恆星之間,存在著一種特殊的天體,那就是「褐矮星」。褐矮星被認為是一種失敗的恆星。由於褐矮星的構成類似於太陽,是一顆氣態天體,但質量不夠大,中心溫度不夠高,不足以產生核聚變反應,於是被認為是演化恆星過程中失敗的宇宙「棄兒」。
  • 褐矮星是恆星或者行星?還是兩者都不是?
    年第一次被證實以來,它們已經跨越了行星和恆星之間的界線,看起來它們不會很快擺脫這種尷尬境界。 一項最新研究表明,最近探測到的兩顆褐矮星的質量超過了已知的分類質量極限,這使得科研人員重新猜測了它們目前的理論模型。他們的發現使目前關於恆星和褐矮星之間質量、光度和溫度差異的爭論更加複雜化。
  • 科學家在太陽系附近發現95顆褐矮星,比行星大但比恆星輕!
    結果發現了1500多顆介於行星和恆星之間的天體,已初步識別出了95顆是褐矮星。 其中新發現的褐矮星中最接近地球的距離僅23光年,其他都在30-60光年之間。此外部分褐矮星的溫度接近地球,可能會存在水雲。
  • 美荷聯手探測到「失敗恆星」有助尋找宜居行星
    【僑報網綜合訊】美國和荷蘭科學家攜手,首次藉助射電望遠鏡發現了一顆寒冷且黯淡的「超級行星」(藉助傳統紅外觀測方法無法探測到這顆行星),這一發現有助於科學家進一步尋找宜居系外行星。「失敗行星」Elegast示意圖,藍色為磁場線。
  • 被稱為失敗的恆星!公民科學家新發現95個褐矮星
    這些公民科學家團隊利用廣域紅外線巡天望遠鏡、斯皮策太空望遠鏡等,在太陽系附近發現了95個之前未發現的天體,它們被稱為褐矮星。褐矮星是構成類似恆星,但質量沒達到0.08倍太陽質量,不足以在核心點燃聚變反應的氣態天體。褐矮星是質量介於最小恆星與最大行星之間的天體,由於這一原因褐矮星非常黯淡,要發現它們十分困難和複雜。
  • 被稱為失敗的恆星!公民科學家新發現95個褐矮星
    8月19日,據外媒報導,一個由公民科學家組成的團隊在太陽附近新發現了95個褐矮星。報導稱,宇宙是十分廣闊的,由於研究人員有限,因此會有許多東西都會被忽略。為此,科學家們成立了由業餘愛好者組成的公民科學家團隊,幫助發現宇宙中的新事物。
  • 行星和恆星有無進化的空間,二者之間還存在一種「失敗的恆星」
    類似於太陽的壽命大致在110億年左右,裡面元素的變化也並不是可逆的,遲早有一天太陽也會因為內部物質消耗逐漸的日暮窮途,當然這個過程相對很漫長,大約幾十億年的時間,相比之下行星的構成則分為很多種,無論是類木行星、還是類地行星,他們本身所蘊含的物質不足以使其發光發熱,當然局限於規模和質量,他們也只能環繞比他們大的恆星運動。
  • 首次借射電望遠鏡發現「失敗恆星」
    據美國太空網23日報導,美國和荷蘭科學家攜手,首次藉助射電望遠鏡發現了一顆寒冷且黯淡的「超級行星」——藉助傳統的紅外觀測方法無法探測到這顆行星,最新研究有助於科學家進一步尋找宜居系外行星。研究人員藉助位於荷蘭的低頻陣列射電望遠鏡(LOFAR)探測到了這顆褐矮星,並將其命名為BDR J1750+3809,綽號為「埃萊格斯特」位於212光年外的大力神星座內。褐矮星也被稱為「失敗恆星」或「超級行星」,因為它們的大小介於行星和恆星之間——太小而不能被視為恆星,太大又無法被視為行星。
  • 美荷借射電望遠鏡探測到「失敗恆星」
    據美國太空網日前報導,美國和荷蘭科學家攜手,首次藉助射電望遠鏡發現了一顆寒冷且黯淡的「超級行星」(藉助傳統紅外觀測方法無法探測到這顆行星),這一發現有助於科學家進一步尋找宜居系外行星。研究人員藉助位於荷蘭的低頻陣列射電望遠鏡(LOFAR)探測到了這顆褐矮星,並將其命名為BDR J1750+3809,暱稱「埃萊格斯特」,位於212光年外的大力神星座內。
  • 距地212光年,望遠鏡發現奇怪星球,科學家稱之為「失敗恆星」
    據報導,近日,來自美國和荷蘭的科學家團隊,聯合在距地球212光年之外的地方,發現了一顆「失敗恆星」,這顆恆星被命名為BDR J1750+3809,暱稱「埃萊格斯特」,那麼,它究竟是有哪些失敗之處呢?這就需要看它另外一個名字了——超級行星。從名字就可以看出,「埃萊格斯特」的個頭一定會不小,不過,它失敗的問題就在於,它既不是行星,也不是恆星。
  • 如何將褐矮星與行星準確區分,其拓展活動蘊藏了哪些信息?
    直到時間來到1995年,科學家們才終於發現了褐矮星的蹤跡,並將其形象地比喻為「失敗的恆星」。雖然過去我們對它知之甚少,但通過後期探測技術的進步,被發現的褐矮星數量正在迅速增加。並且,科學家們認為,銀河系中褐矮星的數量和普通恆星的數量理論上應該大致相同。然而,這些彌合差距的星體,為什麼會被稱為失敗的恆星?本身質量較小的褐矮星,易與質量較大的行星混淆,我們又應該如何將它們進行準確區分?
  • 被嫌棄的褐矮星的一生:只因為它恆星行星傻傻分不清|錚錚有聲
    恆星通常遠遠大於行星,因此根據萬有引力定律,基本是行星圍繞恆星轉。那麼有個有趣的問題:恆星有沒有可能變成行星呢?要解決這個問題,我們首先要了解恆星的演化過程。有一種說法認為,有一種名為「褐矮星」的天體就是恆星變成的行星。
  • 被嫌棄的褐矮星的一生:只因為它恆星行星傻傻分不清|錚錚有聲
    物質循環不息,恆星確實「變」成了行星。不過,多問一句,恆星能直接變成行星嗎? 有一種說法認為,有一種名為「褐矮星」的天體就是恆星變成的行星。 什麼是褐矮星? 褐矮星有時被稱為「失敗的恆星」。
  • 大質量行星和褐矮星的界線是什麼?
    【博科園-科學科普-留言評論或建議有驚喜哦~( ^_^)】什麼時候一顆褐矮星根本不是恆星,而僅僅是一個氣體巨星?什麼時候一個氣體巨人不是行星,而是一個天體更類似於棕矮星?這些問題已經困擾了天文學家多年,現已進入了新定義的中心,對太陽系大型天體進行定義。
  • 新研究稱褐矮星更像是行星 或催生新天文學分類
    對普通人來說,恆星和行星之間的差異,應該是相當明顯的。但是一種被稱作「褐矮星」的天體,就模糊地處於「可能是最大的行星」、以及「可能是最小的恆星」的界限之間。 好消息是,來自海德堡大學的天文學家們,已經發現了褐矮星更像是行星、而不是恆星的新證據。
  • 褐矮星閃亮登場,開創除恆星、行星外新形式存在體!
    褐矮星閃亮登場,開創除恆星、行星外新形式存在體!我們對太陽系和宇宙的探索從未停止過,正如我們以前所知道的那樣,火星是除地球之外的可居住行星,木星有一個天然的保護罩。那不是真的。現在,另一種新的恆星出現在公眾的視野中,除了恆星和行星之外,創造了一種新的存在形式,它是褐矮星。雖然這個物體被稱為棕矮星,但它的物體不一定是棕矮星。
  • 射電望遠鏡首次發現微弱的「超級行星」,第九行星會否也將被發現
    科學家們發現了一顆寒冷、微弱的「超級行星」,傳統的紅外探測方法仍然無法探測到它。 研究人員從低頻陣列(LOFAR radio telescope)的觀測中發現了一顆褐矮星,他們將其命名為BDRJ1750+3809,綽號為埃拉加斯特Elegas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