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敗」的恆星褐矮星:和恆星的性質完全一樣,只是不會「燃燒」
我們知道宇宙當中的星球主要分為兩種,一種是恆星,而另外一種是行星。至於恆星和行星的區別,那就是恆星能夠發光放熱,向外釋放能量,但是行星卻不行。恆星是一團發光放熱的「等離子體」,是一種氣態星球,由於內部的壓力和溫度很高,所以不停地發生熱核聚變的反應,所以才會釋放出巨大的能量。那麼在宇宙當中同樣有一種「失敗」的恆星,它們和恆星的組成結構完全一樣,只是它們並不會「燃燒」,也就是內部不會發生任何的熱核聚變反應。
這種恆星就是「褐矮星」,也被稱為失敗的恆星。褐矮星雖然和恆星的組成結構完全一樣,但是由於它們的體積通常比恆星小了很多,內部的壓力和溫度,並不能達到足以發生熱核聚變反應的條件。但是這並不代表褐矮星不能夠發光放熱,褐矮星既然不是「行星」的一員,說明它還是能夠發光的,只是它的發光程度遠不及恆星那麼明亮,光線的顏色呈現出紅褐色,所以也被稱為「褐矮星」。
褐矮星是介於大型氣態行星和恆星之間的一種特殊星體,它的質量也處於二者之間。如果比褐矮星的質量小些,而且自身不會發光,那麼這種星球就被定義為行星,例如我們太陽系中的木星,就是一顆大型的氣態行星;而如果褐矮星的質量達到一定程度,內部能夠啟動熱核聚變反應,那麼它就能「進化」成為一顆恆星,例如我們太陽系中的太陽。
褐矮星的最大能夠達到90倍木星的質量,最小則大概在13倍木星的質量左右。在科學家為恆星分類的方式裡,「M型」恆星是質量和亮度最低的一種恆星,而一些大型的褐矮星,通常是M型恆星中最弱的幾種。除此之外,一些小型的褐矮星還分為「L型」和「Y型」兩種,質量和亮度依次降低,直到它們完全不再發光放熱,就成為了大型的氣態行星。
目前科學家們發現的「最純粹」的一顆褐矮星,是距離地球750光年之外的雙魚座的一顆褐矮星。這顆褐矮星的名字是SDSS J0104+1535,它和太陽一樣,也是基本由氫(H)和氦(He)兩種元素組成。至於科學家為何說它「最純淨」,是因為這顆褐矮星幾乎完全是由這兩種元素組成的,含量達到了99.99%。這顆褐矮星大概形成於100億年前,質量約是木星的90倍左右。如果它再稍稍大一些,就能夠成為恆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