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荷借射電望遠鏡探測到「失敗恆星」

2020-12-08 光明網

據美國太空網日前報導,美國和荷蘭科學家攜手,首次藉助射電望遠鏡發現了一顆寒冷且黯淡的「超級行星」(藉助傳統紅外觀測方法無法探測到這顆行星),這一發現有助於科學家進一步尋找宜居系外行星

研究人員藉助位於荷蘭的低頻陣列射電望遠鏡(LOFAR)探測到了這顆褐矮星,並將其命名為BDR J1750+3809,暱稱「埃萊格斯特」,位於212光年外的大力神星座內。

褐矮星也被稱為「失敗恆星」或「超級行星」,因為它們的大小介於行星和恆星之間——太小而不能被視為恆星,太大又無法被視為行星。褐矮星的大氣成分與太陽系中的氣態巨行星類似,但質量要大得多(最高可達木星的80倍)。

研究人員解釋稱,由於褐矮星太小而無法成為恆星,因此,它們不會像太陽等恆星那樣經歷核聚變反應,這就使它們比普通恆星更小、更暗、更冷,因此科學家們很難通過常規方法(如紅外儀器)找到。但褐矮星可以發出無線電波長的光,因此,藉助射電望遠鏡,或許可以將它們「逮個正著」。

在最新研究中,科學家首先使用位於荷蘭的LOFAR射電望遠鏡發現了「埃萊格斯特」,隨後,藉助位於夏威夷和智利的國際雙子座天文臺以及由夏威夷大學負責運營的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的紅外望遠鏡設施確認了這一研究結論。夏威夷大學方面表示,「埃萊格斯特」是首個藉助射電望遠鏡發現的「失敗恆星」。

這項研究共同作者麥可·劉表示:「藉助過去25年來的傳統方法,很難發現這些天體,這項工作為科學家們尋找漂浮於太陽邊緣的最冷天體開闢了一條新路。」(記者劉霞)

來源: 科技日報

相關焦點

  • 首次借射電望遠鏡發現「失敗恆星」
    據美國太空網23日報導,美國和荷蘭科學家攜手,首次藉助射電望遠鏡發現了一顆寒冷且黯淡的「超級行星」——藉助傳統的紅外觀測方法無法探測到這顆行星,最新研究有助於科學家進一步尋找宜居系外行星。研究人員藉助位於荷蘭的低頻陣列射電望遠鏡(LOFAR)探測到了這顆褐矮星,並將其命名為BDR J1750+3809,綽號為「埃萊格斯特」位於212光年外的大力神星座內。褐矮星也被稱為「失敗恆星」或「超級行星」,因為它們的大小介於行星和恆星之間——太小而不能被視為恆星,太大又無法被視為行星。
  • 美荷聯手探測到「失敗恆星」有助尋找宜居行星
    【僑報網綜合訊】美國和荷蘭科學家攜手,首次藉助射電望遠鏡發現了一顆寒冷且黯淡的「超級行星」(藉助傳統紅外觀測方法無法探測到這顆行星),這一發現有助於科學家進一步尋找宜居系外行星。(圖片來源:荷蘭射電天文研究所官網)綜合「太空」(Space)網站、福克斯新聞報導,研究人員藉助位於荷蘭的低頻陣列射電望遠鏡(LOFAR)探測到了這顆褐矮星,並將其命名為BDR J1750+3809,暱稱「Elegast」,位於212光年外的大力神星座內。
  • 科學家首次通過射電望遠鏡探測到了褐矮星
    歐洲和夏威夷的科學家們,已經通過射電望遠鏡探測到了一枚「超級行星」(Super-Planet)—— 又稱「冷棕矮星」(Cold Brown Dwarf)或「失敗恆星」(Failed Star)。這顆被命名為 Elegast(BDR J1750+3809)的天體,位於 212 光年外的大力神星座內,相關研究或有助於科學家們尋找宜居的外星行星。
  • 天文學家首次通過射電望遠鏡在大力神星座探測到褐矮星Elegast
    天文學家首次通過射電望遠鏡在大力神星座探測到褐矮星Elegast(BDR J1750+3809)(神秘的地球uux.cn報導)據cnBeta:歐洲和夏威夷的科學家們,已經通過射電望遠鏡探測到了一枚「超級行星」(Super-Planet)—— 又稱「冷棕矮星」(Cold Brown Dwarf)或「失敗恆星」(Failed Star)。
  • 突破:射電望遠鏡首次發現「失敗之星」
    褐矮星被稱為「超級行星」,偶爾也被稱為「失敗的恆星」——它們缺乏在核心引發氫聚變的足夠質量,因而只能用形成時剩餘的熱量發出紅外波長光。這顆被命名為「BDR J1750+3809」的天體是首顆通過射電觀測技術發現的亞恆星——迄今為止,其他褐矮星主要是通過紅外巡天掃描發現的。雖然褐矮星缺乏讓太陽發光的聚變反應,但它們可以發射射電波長的光。驅動褐矮星發出射電波的潛在過程也發生在太陽系最大的行星上——木星強大的磁場加速了電子等帶電粒子的運動,從而產生輻射(即射電波和極光)。
  • 射電望遠鏡首次發現「失敗之星」
    褐矮星被稱為「超級行星」,偶爾也被稱為「失敗的恆星」——它們缺乏在核心引發氫聚變的足夠質量,因而只能用形成時剩餘的熱量發出紅外波長光。這顆被命名為「BDR J1750+3809」的天體是首顆通過射電觀測技術發現的亞恆星——迄今為止,其他褐矮星主要是通過紅外巡天掃描發現的。雖然褐矮星缺乏讓太陽發光的聚變反應,但它們可以發射射電波長的光。驅動褐矮星發出射電波的潛在過程也發生在太陽系最大的行星上——木星強大的磁場加速了電子等帶電粒子的運動,從而產生輻射(即射電波和極光)。
  • 射電望遠鏡首次發現微弱的「超級行星」
    這個暗淡、寒冷的天體是首次通過射電望遠鏡觀測到的。 (圖片來源:ASTRON/Danielle Futselaar) 科學家們發現了一顆冷的、微弱的「超級行星」,這顆行星仍然是傳統紅外探測方法難以捕捉的。
  • 中科院:平方公裡陣列射電望遠鏡很強,將能探測到很多雙星黑洞
    來自中科院國家天文臺的天文學家,量化了平方公裡陣列射電望遠鏡(SKA)時代引力波探測的潛力,其研究發表在《物理評論D》期刊上。這一新的計算首次表明,即使是平方公裡陣列射電望遠鏡監測到的少量大質量毫秒脈衝星(約20顆),也可以提供關於超大質量黑洞雙星(SMBBH)紅移演化的有價值的信息,超大質量黑洞通常位於星系中心,並與宿主星系一起演化。
  • 射電探測:系外行星搜尋利器
    射電波段是搜尋地外文明(SETI)計劃的主要探測手段,也是探索系外行星磁場的直接途徑。當第一顆太陽系之外的行星在射電脈衝星周圍被發現約30年後,射電天文開始在M型恆星周圍探測到行星的存在。目前在運行和未來幾年即將投入使用的高靈敏度射電望遠鏡,如我國貴州的天眼(FAST)和正在建設的平方公裡陣列,都將幫助人們探測到更多不同於已發現類型的系外行星,並對行星磁場進行測量。
  • 射電望遠鏡觀測到,1000光年外的英仙座中,有74顆原恆星!
    對於低質量恆星(質量約為太陽質量的恆星),這一階段通常被分成兩個子類,恆星在一個大約持續50萬年的過程中,通過從一個大小在50萬到1萬個天文單位(AU)之間的巨大包層中吸積物質而成長。哈佛史密森天體物理學中心天文學家Ian Stephens,Tyler Bourke,Mike Dunham,Phil Myers,Sarah Sadvoy,Katherine Lee,Mark Gurwell和Alyssa Goodman帶領一個團隊使用亞毫米陣列射電望遠鏡編輯和發布了對年輕原恆星進行的最大規模公開高解析度亞毫米譜線研究。
  • 射電望遠鏡首次發現微弱的「超級行星」,第九行星會否也將被發現
    棕矮星有時被稱為失敗恆星或超級行星,因為它們太小而不能被視為恆星,但又太大而不能被視為行星。然而,根據夏威夷大學的一份聲明,Elegast是第一個用射電望遠鏡探測到的亞星際物體。 這項研究的合著者、夏威夷大學天文學研究所的研究員麥可·劉在報告中說:「這項工作為尋找漂浮在太陽附近的最冷物體開闢了一種全新的方法,否則這些物體將太過微弱,無法用過去25年的方法發現。」。
  • 荷蘭天文學家首次用射電望遠鏡直接探測到一顆褐矮星
    荷蘭天文學家首次用射電望遠鏡直接探測到一顆褐矮星荷蘭射電天文學研究所的天文學家利用LOFAR射電望遠鏡發現了一個 "褐矮星",這是一種比木星更巨大,但質量明顯小於太陽的微弱天體。到目前為止,無線電觀測只能測量強磁場(約為普通冰箱磁鐵強度的一百倍),LOFAR的低觀測頻率使它對磁場很敏感,這在最冷的褐矮星和大型系外行星上假定存在的範圍內。
  • 美最大射電望遠鏡將被迫「退役」
    因此,NSF決定永久性關閉該望遠鏡。NSF數學和物理科學局局長肖恩·瓊斯表示:「下這個決定並非易事,但安全因素排在第一位。」服役57年成績顯著儘管此次阿雷西博因鋼纜斷裂而面臨被迫「退役」的命運,但50多年來,它禁受住了多次颶風、熱帶風暴和地震的考驗,在引力波、小行星特徵描述、行星探測等領域做出了重大貢獻。
  • 阿雷西博望遠鏡正式「退役」,人類為探測太空有多努力?
    要知道阿雷西博射電望遠鏡早在1963年建成,運行將近60年,直到2016年中國的500米口徑球面射電望遠鏡FAST「天眼」建成,它一直都是全世界最大的單孔徑望遠鏡。最重要的,阿雷西博射電望遠鏡在人類的外太空的天文探測上面也有眾多貢獻。借著阿雷西博的「隕落」,我們就來盤點下人類在天文探索上的種種努力和成就吧。
  • 我國的射電望遠鏡,也在搜索地外文明信號,若發現了,會如何?
    什麼是射電望遠鏡?射電望遠鏡是指觀測和研究來自天體的射電波的基本設備,可以測量天體射電的強度、頻譜及偏振等量。包括收集射電波的定向天線,放大射電信號的高靈敏度接收機,信息記錄﹑處理和顯示系統等。射電望遠鏡與光學望遠鏡不同,它既沒有高高豎起的望遠鏡鏡筒,也沒有物鏡,目鏡,它由天線和接收系統兩大部分組成。天線對射電望遠鏡來說,就好比是它的眼睛,它的作用相當於光學望遠鏡中的物鏡。它要把微弱的宇宙無線電信號收集起來,然後通過一根特製的管子(波導)把收集到的信號傳送到接收機中去放大。接收系統的工作原理和普通收音機差不多,但它具有極高的靈敏度和穩定性。
  • 中日韓共建世界最大射電望遠鏡陣
    中國、日本、韓國三國科學家正利用他們共同構建的世界最大射電望遠鏡陣,探測銀河繫結構、超大質量黑洞等深空奧秘。三國天文學界在各自獨立開發的射電天體探測網基礎上,整合了東亞地區直徑約6000公裡範圍內19臺射電天文望遠鏡,覆蓋了從日本小笠原、北海道至中國烏魯木齊、昆明的廣闊地域,成為世界上最龐大的射電天文觀測網絡。如果配合日本「月亮女神」繞月衛星上搭載的觀天設備,這個望遠鏡陣的直徑將會擴展到2.4萬公裡。
  • 射電望遠鏡——「眼觀八方,胸懷宇宙」
    日常生活中一提到望遠鏡,人們通常會想到天文望遠鏡,但其實普通的天文望遠鏡只能用於觀測可見光波,且受限於光學望遠鏡的尺寸,很多遙遠的天體無法用光學望遠鏡來探測。直到科學家發現,宇宙天體不但會輻射可見光波,同時也在不斷向外輻射波長大於光波的電磁波。於是,根據這一現象,科學家發明了射電望遠鏡。
  • 射電望遠鏡的五項重大天文學發現
    這裡我們列出了5項驚人的射電望遠鏡發現。 什麼是射電天文學? 射電望遠鏡使從太空觀察無線電波成為可能。它的工作原理與光學望遠鏡類似,只是反射的不是可見光,而是無線電波。無線電波和微波的波長也比可見光長,天文學家利用這些波長來收集物體發射無線電的頻率、功率和時間等數據。
  • 上海天文臺啟用亞洲最大射電望遠鏡
    射電天文學及射電望遠鏡發軔於上世紀三十年代,並在二戰後得到快速發展。自1931年,美國貝爾實驗室的科學家用天線陣接收到了來自銀河系中心的無線電波後,通過接收天體的射電波來測定遙遠天體構成的射電望遠鏡開始受到關注。今天已經被大家所熟知的脈衝星、類星體、宇宙微波背景輻射和星際有機分子等的發現,均與射電望遠鏡的進步有關。
  • 射電望遠鏡的作用
    貴州平塘500米口徑射電望遠鏡領跑世界   探測天體射電輻射的基本設備。可以測量天體射電的強度、頻譜及偏振等量。通常,由天線、接收機和終端設備3部分構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