距地212光年,望遠鏡發現奇怪星球,科學家稱之為「失敗恆星」

2020-12-18 奇點使者

據報導,近日,來自美國和荷蘭的科學家團隊,聯合在距地球212光年之外的地方,發現了一顆「失敗恆星」,這顆恆星被命名為BDR J1750+3809,暱稱「埃萊格斯特」,那麼,它究竟是有哪些失敗之處呢?



「埃萊格斯特」的問題

「埃萊格斯特」為何會失敗?這就需要看它另外一個名字了——超級行星。從名字就可以看出,「埃萊格斯特」的個頭一定會不小,不過,它失敗的問題就在於,它既不是行星,也不是恆星。

它變得非常尷尬,它的大小處於恆星和行星的中間環節,所以,「埃萊格斯特」事實上是一顆褐矮星

那麼,什麼是褐矮星呢?讓我們接著往下看:褐矮星是一種類似於恆星,不過質量最大卻不到太陽的0.08倍,這就導致它雖然看起來非常巨大,但是卻因為質量不足,沒有辦法點燃自己,變成一顆可以進行核聚變反應的恆星。



在宇宙之中,雖然恆星很容易被發現,而系外行星雖然本身並不發光,但是現代科學仍然可以通過一些手段來發現它們,不過,褐矮星卻是很不容易看到的,因為它們本身是一種非常複雜的天體。

為何這麼說呢?褐矮星它由於沒有點燃自己,所以它一點都不明亮,截止到目前為止,科學家們也僅僅找到了幾顆褐矮星,其中最大的一顆是來自距離地球1500光年外的獵戶座,那裡有一對雙褐矮星,其中最大的那一顆,質量大約有太陽的5.5%左右。



褐矮星是如何形成的?

既然被稱作「失敗恆星」,那麼,褐矮星究竟是如何形成的呢?自從上世紀90年代初,科學家們第一次在太空中發現褐矮星,就已經在研究它們,截止到目前,有關褐矮星形成的原因,大致有以下幾種說法:

第一個假說:褐矮星可能是某一顆恆星的恆星核,當恆星進入生命尾聲的時候,由於某種原因,導致恆星核被保留,但是卻因為質量不足沒有辦法點燃,所以,只能形成一顆暗淡的「偽恆星」。

第二個假說:褐矮星或許是一顆發育不完整的恆星,當它從星盤中誕生的時候,由於周圍其它恆星的引力作用,導致它被碎裂,質量也因此而流失,剩餘的質量不足以支持它變成一顆恆星。



截止到目前,距離地球最近的一顆褐矮星,它和地球只有6.5光年的距離,它也成為了距離太陽系第三近的天體系統之一。

伴隨著這顆「近距離褐矮星」的發現,也有一種觀點認為:太陽系邊緣地帶,多年來一直被認為可能存在著一顆神秘X行星的說法,這顆神秘的X行星,它很可能是一顆尚未被發現的褐矮星。

此外,伴隨著褐矮星的研究深入,也一直有一種觀點認為,如果木星再大一點,木星就會變成一顆褐矮星,那麼,真的如此嗎?



木星會成為褐矮星嗎?

說道太陽系中的「行星巨無霸」,木星一定榜上有名,它是太陽系中最特別的存在,作為一顆氣態巨行星,多年來,木星也總被認為有一天會讓太陽系變成「雙星系統」。

不過,在科學家們的眼中,木星卻並不可能會變成褐矮星,而且截止到目前,也沒有發現任何褐矮星變大成為恆星的先例,這就意味著,木星會一直到太陽系死亡,都只能是一顆行星,不會有其它形態出現。

目前的質量大約是地球的330倍,體積相當於1300個地球,通過多年來對目前的研究,研究者表示,木星濃厚的大氣層之下,是充滿了液態氫的海洋,之後,是金屬氫的部分,這一部分也是木星最核心的部分。



上文中我們提到過,褐矮星的質量,一般是太陽的0.08倍左右,如果對比木星質量的話,目前已知最小的褐矮星,它的質量也有木星的13倍。

這意味著,如果木星想要變成褐矮星,它必須不斷壯大自己,讓自己膨脹13倍的質量,不過,顯然這並不可能。

要知道,行星增加自身重量基本上是不可能的事情,否則伴隨著行星的演化,所有的行星都會變得越來越大,恆星系統也會因此發生大混亂,甚至是全部崩潰。



所以,褐矮星是褐矮星,木星是木星,它們一個是「失敗恆星」,一個是氣態巨行星,雖然都是宇宙中比較特別的存在,但是卻永遠不可能有交集。

相關焦點

  • 首次借射電望遠鏡發現「失敗恆星」
    據美國太空網23日報導,美國和荷蘭科學家攜手,首次藉助射電望遠鏡發現了一顆寒冷且黯淡的「超級行星」——藉助傳統的紅外觀測方法無法探測到這顆行星,最新研究有助於科學家進一步尋找宜居系外行星。研究人員藉助位於荷蘭的低頻陣列射電望遠鏡(LOFAR)探測到了這顆褐矮星,並將其命名為BDR J1750+3809,綽號為「埃萊格斯特」位於212光年外的大力神星座內。褐矮星也被稱為「失敗恆星」或「超級行星」,因為它們的大小介於行星和恆星之間——太小而不能被視為恆星,太大又無法被視為行星。
  • 科學家發現一顆新類地行星,距地球約53光年,可能有厚厚大氣層
    在天文望遠鏡的幫助下,科學家在太陽系外發現了不少的類地行星,其中有一些和地球的相似度非常高,不排除適宜人類生存的可能。最近科學家又發現了一顆新的類地行星,這顆行星編號為HD 21749b,被歸入所謂「亞海王星」類系外行星,意思是其質量相比天王星或海王星要更小一些。
  • 美荷借射電望遠鏡探測到「失敗恆星」
    據美國太空網日前報導,美國和荷蘭科學家攜手,首次藉助射電望遠鏡發現了一顆寒冷且黯淡的「超級行星」(藉助傳統紅外觀測方法無法探測到這顆行星),這一發現有助於科學家進一步尋找宜居系外行星。研究人員藉助位於荷蘭的低頻陣列射電望遠鏡(LOFAR)探測到了這顆褐矮星,並將其命名為BDR J1750+3809,暱稱「埃萊格斯特」,位於212光年外的大力神星座內。
  • 距地20萬光年大麥哲倫星雲發現「隱藏寶藏」
    距地20萬光年大麥哲倫星雲發現「隱藏寶藏」   距離地球20萬光年的大麥哲倫星雲是銀河系的衛星星系,其中恆星形成區的明亮星光如同萬花筒  據國外媒體報導,科學家在距離地球大約20萬光年的大麥哲倫星雲處發現了新的恆星形成跡象,作為銀河系的衛星星系,大麥哲倫星雲在前者引力的作用下形成拉長狀外觀,並圍繞著銀河系,其中的氣體雲發生摺疊坍縮後演化出新的恆星。
  • 科學家稱首次在系外行星發現水 距地球100光年
    英媒稱,科學家們在11日發表的一篇論文中說,他們首次在一顆遙遠行星的大氣層中發現了水,為太陽系外存在這種支持生命存續的關鍵要素提供了重要證據。   據路透社9月11日報導,科學家們在代號為K2-18b的行星大氣層中發現了水蒸氣。K2-18b是數百個「超級地球」之一。
  • 比克卜勒-452b還適居的星球,距地僅100光年,是未來的移居目標
    例如在2019年發現的巴納德b星,是美國卡內基科學研究團隊發現的,其中距離地球6光年,是目前距離地球最近的超級地球之一,比巴納德b星還要近的星球是比鄰星b,距離地球只有4.2光年,不過這兩枚星球雖然距離地球較近,但是卻和地球的相似度不高,所以,被科學家認為不具備生命居住的可能性。那麼究竟是哪顆星球更適合人類居住呢?
  • 與太陽系極為相似,距地2545光年,這顆星球有可能存在水與大氣!
    與太陽系極為相似,距地2545光年,這顆星球有可能存在水與大氣!在數百年之前,人類就已經有了星際移民的想法,尤其是在上個世紀60~70年代,更是引發了一股月球移民的熱潮。科學家信心滿滿,人們也充滿了希望,認為在21世紀,人類就有能力飛出地球成功的,進入太陽系的其他星球成為新星球的主人,在其他星球上拎包入住,安家落戶。但是當21世紀真正到來的時候,我們才發現我們離可以到達其他的星球上生存還有非常大的距離。在21世紀的今天,我們依舊沒有辦法徹底地離開地球到達新的星球,實現真正的火星移民。
  • 距地3000光年,科學家發現新的恆星系統
    藉助先進的天文望遠鏡,科學家們發現了一顆遙遠的行星和一顆恆星,它比迄今為止觀察到的任何一顆系外行星-恆星對都更像太陽-地球系統,這顆名為KOI-456.04的遙遠行星與地球有許多相似之處,研究人員希望這可能意味著那裡的環境適合生命生存。
  • 瑞士首次發現冰星球 比地球大4倍距地球30光年
    瑞士首次發現冰星球 比地球大4倍距地球30光年 央視國際 www.cctv.com  2007年06月01日 22:10 來源:     瑞士天文臺首次發現冰星球    本報特約記者 洪武
  • 迄今最像地球的星球被發現,距地200光年,其上有水和有磁場
    迄今最像地球的星球被發現,距地200光年,其上有水和有磁場早些年地球上出現了多例不明飛行物的事件,在全世界範圍內引起了關注。這讓人類開始思考自己的位置是否安全,會不會有一天遭到外星文明的入侵。因此科學家開始在宇宙中探索外星生命的存在,迄今為止尚未發現任何外星生命的痕跡。
  • NASA 發現宜居星球,距地球約 100 光年
    IT之家1月7日消息 1月6日,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稱「行星獵人」(TESS)衛星發現一顆地球大小的行星,名為TOI 700d,距地球約100光年,該星球上可能存在液態水,這也是TESS發現的第一個潛在宜居星球。
  • NASA拍到新生恆星 距地球約1000光年
    圖源NASA官方  而根據報導,這張圖片是由美國宇航局/歐洲航天局哈勃太空望遠鏡拍攝的,而這張照片可以看作一顆新生恆星的圖中藍色的星團是編號為從7到11 (HH 7 - 11)的赫比格-哈羅天體,它們位於NGC 1333,這是一個充滿塵埃和氣體的反射星雲,距我們的星球大約1000光年。  而且,美國宇航局還在其官方推特上發布推文稱,哈勃望遠鏡捕捉到了一顆新生恆星的確鑿證據!
  • 科學家首次觀測到發育中的新行星 距地球450光年
    科學家首次觀測到發育中的新行星 距地球450光年 2015-11-19 16:32:56來源:中國日報網作者:${中新記者姓名}責任編輯:李夏君
  • 科學家覓24個「超級宜居」星球 距地球逾100光年
    美國有大學研究發現,宇宙有24個「超級宜居」的星球,距離地球超過100光年,甚至比地球更適合生物居住。世上有沒有另一個星球適合人類居住?美國華盛頓州立大學的研究,在4500個已知太陽系外行星中尋找。怎樣是「超級宜居」?
  • 距地100光年,天文學家發現一顆類地行星,或為宜居星球
    由此可見,在宇宙中地球這樣的行星根本就不算稀奇,我們沒有找到地外生命,或許真的只是因為我們的科技不夠發達,當然,也有可能我們從一開始探尋的方向就錯了。為何這麼說?多年來天文學家尋找地外生命,往往都是以地球為藍本,我們需要氧氣、水和適宜的溫度,於是就理所當然的認為,在宇宙中其它可能存在生命的星球,或許也與地球一樣,具備同樣的宜居環境。
  • 科學家發現最古老星系,距地130億光年,它將證明奇點是存在的
    自從20世紀地外世界大門被打開以後,一幅遼闊無垠的宇宙畫卷展現在世人的面前,此時人們才深諳「人外有人,天外有天」這個道理。與宇宙相比,地球只不過是一塊彈丸之地,想起以前的那種自大的說法,真的有點羞愧。在感到羞愧的同時,也起了濃厚的興趣,對那片未知的世界有著無盡的嚮往。宇宙到底是怎麼產生的?關於這個問題,存在著不少的說法。
  • 距太陽系最近恆星系統內發現一顆類地行星
    科技日報北京8月24日電 (記者張夢然)本周英國《自然》雜誌在封面位置刊登了一項天文學重要發現,一顆小型巖石行星繞比鄰星運行,而比鄰星正是距離太陽系最近的恆星。新發現的行星被命名為比鄰星b(Proxima b),質量約為地球的1.3倍,其表面溫度理論上允許液態水存在。比鄰星是一顆紅矮星,距太陽系僅4光年多一點,因此也是人類研究最深入的低質量恆星之一。
  • 距地410光年之處,出現奇怪現象,科學家感嘆:它是地球的未來
    你看了流浪星球了嗎?如果不是看了這部電影,我可能不會想到太陽有一天也會出現衰老的現象,並且會對地球造成如此大的影響。但就和「紅豆」裡面的歌詞:並不是所有的都能永垂不朽,所表達的一樣,生物尚且有生老病死,作為星球,自然也有能源耗盡的時候,可是這種情況,距離人類還遠嗎?
  • 科學家發現新類地行星,距地球201光年,有液態水,可能存在生命
    科學家通過探索發現,太陽系沒有第二個天然的適宜人類生存的星球,雖然現在科學家期望能夠在未來通過改造火星,讓火星適宜人類生存,但這個難度會非常大,即使能夠進行一部分改造,火星也只能移民很少一部分,可能還要在封閉的生態圈中生活。
  • 又一顆類地行星被發現!這次宜居可能性更大,距地僅100光年
    在2018年以前科學家們主要是利用克卜勒太空望遠鏡對太陽系外的行星進行觀察和研究,這麼做的主要原因是人類想要在太陽系外尋找一顆適合人類生存的星球,因為從眾多探測情況來看太陽系內目前並不存在這樣的星球。於是在克卜勒望遠鏡的幫助下,天文學家花費了大量的時間發現了系外超過3000顆的恆星,同時還發現了這些恆星系中的行星數量也超過了4000顆。當然這只是浩瀚宇宙中的冰山一角,那麼其中會有人類的希望存在嗎?2018年是克卜勒太空望遠鏡正是退役的一年,它由於耗盡了燃料而不得不提前退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