藉助先進的天文望遠鏡,科學家們發現了一顆遙遠的行星和一顆恆星,它比迄今為止觀察到的任何一顆系外行星-恆星對都更像太陽-地球系統,這顆名為KOI-456.04的遙遠行星與地球有許多相似之處,研究人員希望這可能意味著那裡的環境適合生命生存。
馬普學會將這顆恆星和它的行星描述為地球和太陽的「鏡像」,它們離地球大約3000光年,大約是17636000000000000英裡遠。到目前為止,世界各地的科學家已經成功地發現了4000多顆系外行星,即存在於太陽系之外的行星,科學家們通常對尋找與地球相似的行星很感興趣,因為這使得那裡可能存在生命。
首先,KOI-456.04圍繞一顆類似太陽的恆星運行。這顆被稱為克卜勒-160的恆星實際上會發出大量的可見光,這是大多數系外行星的恆星不會發出的。克卜勒-160也非常接近太陽的大小,它的半徑只比太陽大10%,它的表面溫度只比太陽低300度,這在天體物理學中幾乎沒有。這是很重要的,因為大多數系外行星的恆星往往是小而暗淡的,並且大多發射紅外輻射,它們屬於「紅矮星」的恆星分類。
就生命而言,這是一個問題。許多紅矮星被認為會釋放出輻射,任何靠得太近的行星都會被輻射炸飛。但是,由於紅矮星比太陽更冷、更暗,行星需要離太陽相對較近,才能獲得科學家認為可能導致生命的熱量,這也導致了其它問題:一顆行星離它的主星越近,它就越有可能受到引力的嚴重影響,從而導致猖獗的火山活動,這對任何新生生命都是致命的。
簡而言之,一顆可能存在生命的類地系外行星需要圍繞一顆類型正確的恆星在一個非常特定的距離上運,只有距離足夠近才能獲得光和熱以及一些火山活動,但距離又足夠遠,才能不被引力破壞或撕裂。天體物理學家稱之為「宜居帶」,因為它可能意味著適合液態水存在的條件,這對於我們所知的生命的出現是至關重要的。
這就是為什麼KOI-456.04如此有趣的原因,它滿足了這些要求,而且行星本身是巖石的,在大小上與地球相對相似。KOI-456.04和地球的另一個相似之處是它的公轉周期,也就是它的一年有多長。研究人員認為這是378天,比地球的時間稍微長一點。研究人員表示,這意味著KOI-456.04可能獲得了與地球相同的光量,大概有93%的相似度。
更重要的是,KOI-456.04小於地球的兩倍大小。對於研究人員來說,這似乎是一個關鍵點,因為幾乎所有體積小於地球兩倍、表面溫度可能類似地球的系外行星通常圍繞紅矮星運行,而不是像克卜勒-160這樣的太陽恆星。KOI-456.91相對於許多其它被認為可能適宜居住的行星來說是比較大的,但是這顆比地球小兩倍的行星和它的太陽類型的主恆星的結合使它如此特別和熟悉。
然而,系外行星在性質上差別很大。有些可能很小,有巖石,就像我們的水星,或者是巨大的氣態巨星,像木星。順便說一句,根據馬克斯·普朗克協會的說法,大多數被探測到的系外行星都是氣態巨星,它們就像我們的海王星,大約是地球的四倍,換句話說,這可能不是我們所知道的生命出現的理想條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