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孤獨的星體,遊牧行星,它們如何運行?

2020-11-26 騰訊網

宇宙中的吟遊詩人,走近遊牧行星,揭開神秘面紗。

想想你曾看過的所有宇宙電影,然後想像角色最慘的死法(忘記幼年外星人從人的胸腔中破殼而出的樣子吧…)好吧,第二慘的死法當然就是被拋棄在母艦之外,孤苦伶仃地流浪在宇宙空間裡,無法控制自己的方向和命運(雖然死亡很快就會來臨)。

藝術形式演繹的遊走於宇宙介質中的遊牧星球的樣子。這顆星球的圖像被刻意模糊,來表現對其是否具有大氣層的不確定。

現在,想像一下,宇宙空間裡有數百萬的行星,脫離了他們的「母艦」,流浪在宇宙中,這些行星被稱作「遊牧星球」(或者流浪行星、星際行星、孤兒行星)。天文學家和科幻愛好者已經熱衷於他們的存在很久了。

這些星球可能是被逐出了自己的軌道,或者誕生於星際雲的碰撞,「漂流」在恆星星系的網絡之間。無論是哪種情況,它們的結局都是在銀河系裡寂寞地漫遊,地球有沒有可能變成這樣呢?會不會有一個行星衝入銀河系,打亂地球的軌道呢?遊牧星球的發現促使人們重新對一些概念進行再研究,從行星如何組成,到它們如何保持軌道,等等。

與此同時,這些漫遊者使我們認識到,在行星的維度上,我們並不孤獨,實際上,除了系外行星,我們還有很多很多的夥伴,畢竟據卡弗裡量子天體物理與宇宙研究所的路易斯·斯垂加裡博士的估計,遊牧星球的數量是以千萬億計的。

鑑於這是一個比較新的概念,學界花了大量的精力研究不被恆星引力捕捉的行星,在這篇文章裡,我們將會探索漫遊行星如何形成,如何淪為遊蕩狀態,它們將去往何方,以及是否可以承載生命。

關於流浪行星我們仍有許多未知的領域,但也正是這令我們對於流浪行星如此狂熱。

遊牧星球的可怕之處!

這張來自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的圖片展示了黑洞的微重力透鏡原理。除此之外,數量夠多的一簇星系也可以起到放大光的作用。,照片來自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

絕大多數人是在2011年年中日本大阪大學的天文學家角隆弘教授的研究中了解到遊牧星球的。角隆教授的實驗團隊使用了「微重力透鏡」的方法。在光源(遙遠天體)和觀測地(地球)之間如果有其他天體穿過,引力場會相應發生改變,來自光源的光線會被折射、放大,從而使地球上的觀測者能夠更清楚地觀測到遙遠天體,這就是「微重力透鏡」,通常被用於觀測遙遠的河外行星。角隆教授和他的同僚們觀測了10個跟木星質量相近,且無固定軌道的行星(數據來源:角隆弘),這一則新聞立即在所有天文迷的社交媒體上引爆了新一輪潮流。

正如我們所說的,這一理論指出這些慢慢遊蕩的星球可能出身於與恆星誕生的地方相同的星雲,由氣體和塵埃組成,或者是被太陽系從軌道中彈了出去。

在相關說明中,太陽系可以吸引附近的遊牧行星到廣闊的軌道中,所以完全有可能我們的太陽系曾經擁有比我們已知的星球多得多的天體,或許正是因為「礙事」行星的脫落,地球才能找到這樣一個被神選中的位置。

至於地球是否有可能被「亂來」的遊牧行星撞擊,確實有很小的可能性發生這種事,但是我們的銀河系其實相對來說非常小而擁擠,擠滿了小行星,那才是我們更應該擔心的事情。我們被彗星擊中或小行星碰撞的可能性要大得多,而這在宏大的宇宙中也是小如牛毛的一件事。(數據來源:穆舍爾)

角隆最初的研究給出了估計的結果,銀河系的每一個恆星都可能擁有著2-3個遊牧行星,另一個由史丹福大學卡弗裡學院今年的進行的研究對這一結果進行了重新估計,指出在我們的銀河中,可能有著多達100000個遊牧行星。

這個估計結果的關鍵詞是「可能」,卡弗裡的估計是基於以下因素推測的(數據來源:弗裡伯格)

已知的銀河系的重力擺動

形成遊牧星球所需的物質儲備

構成遊牧星球的物質分布的方式,可以小如冥王星,也可以大如木星。

如果估計無誤,這個理論指向了另一個問題:行星是如何組成的,遊牧行星在我們的銀河系中扮演著怎樣的角色。現在,讓我們看一下我們目前掌握的知識,並探尋它的可能性。

遊牧行星從何而來?

這幅唯美的藝術作品展示了黑暗宇宙中一顆脫離恆星星系漂流的行星。2011年太空人們解開了10個這樣孤獨星球的面紗,它們都是被恆星星系甩離出來的行星。圖片來自美國宇航局 JPL-CAL科技

讓我們先來說一些關於正常行星的背景知識。目前多數關於遊牧行星的知識來自於我們對於我們的太陽系和銀河系中的其他小星系的已有認知。我們知道,星系的大小和組成多種多樣,角隆發現的第一顆遊牧行星的大小與木星相仿,所以不能說小行星更容易「流浪」。質量小的行星可能更容易被星系「放逐」,而質量巨大的行星可能生來孤獨,這個說法來自恆星構成的星團的誕生。

所謂「放逐」其實指的是遊牧行星受到各種來源的引力作用,從其他的恆星到鄰近的行星,都對其有引力的作用。為了舉證,科學家們觀察了在其他星系中規模與木星相仿,距該星系中的恆星與水星金星距離太陽的遠近相似,且保持著自我軌道的行星們。想像一下我們的木星慢慢地縮短它的軌道,逐漸靠近太陽。木星的質量比地球要大出至少300倍,釋放出強力的引力場。

隨著大如木星的行星向內運動,它強力的引力場會擾亂許多其他行星、衛星、矮行星的軌道,會捕捉住小型的行星,並將它們向自己拉過來。這種斷斷續續的拖拉會將小型行星帶離原本的軌道,當它們的軌道改變,它們也許就會脫離原本的星系,漂向虛空。這很像我們利用行星或者衛星的引力彈弓作用將太空探測器發射到更遙遠的宇宙,只不過在這裡被「發射」出去的是一個行星,而不是一個飛行器。這只是行星被「扔出」星系的一種可能性。

另一種說法認為,如果星系中的恆星變成了超新星,行星就有可能被甩出星系。當然,一些行星也可能在強力的超新星爆發中直接灰飛煙滅,但是軌道在更外圍的行星們可能就會免於毀滅,但是被推出星系。

一旦身處恆星星系以外,遊牧行星可能會受到各種引力的影響。電腦模型顯示,如果一個行星在星團的早期時期被拋棄,它會更可能被拉入廣袤的宇宙,鬆散地繞著鄰近的恆星運行,而恆星越大,就越有可能重新攫住遊牧行星,給它一個新家。模型還顯示,遊牧行星有很高的可能性被黑洞吞噬。(來源:佩雷斯)

當然也有其他的可能性,比如說行星本身的軌道非常大,在銀河系裡進行著長周期的環遊,這意味著它仍在銀河舞臺上,與眾同行,只是沒有在一個小團體內部環行。最終很有可能會產生這樣的結果:兩個遊牧行星相遇,組成了雙星系統。兩顆孤獨的行星,浪漫地彼此繞行在寂寥的宇宙空間中,是不是突然之間遊牧行星聽起來沒有那麼孤獨了呢?

遊牧行星上是什麼樣子的?

在沒有詳細研究遊牧行星之前,我們無法確定遊牧行星上面到底是何種境況,但基於我們觀察到的太陽系內外的行星、矮行星和衛星的數據,我們可以做出一些假設。讓我們試著揭開遊牧行星的神秘面紗吧。

遊牧行星上有晝夜之分嗎?沒有。這一點我們可以肯定,我們的白晝和夜晚是基於我們與太陽的相對位置而產生的,沒有了緊鄰的恆星,行星上是不會有晝夜的差別的。話都這麼說了,那麼光合作用也可以從名單裡排除掉了。

遊牧行星能夠擁有大氣層嗎?是的,遊牧行星完全有可能擁有大氣層。一個星球要想擁有大氣層,首先要有足夠大的質量來吸引、固定住氣體,並且溫度要足夠低,防止氣體分解逃逸。反觀我們的太陽系,就算是小小的冥王星也擁有著一層大氣,所以遊牧星球當然可能擁有大氣,但並不代表遊牧星球的大氣可以像地球的大氣層一樣支持人類呼吸。

遊牧星球擁有怎樣的氣候?對於大多數遊牧星球,我們要想造訪那裡需要帶著厚厚的外套。地表的大多數熱量來自太陽光照射,沒有太陽,一切都會迅速地變得冰冷。但這並不意味著所有的遊牧行星都是冰寒的不毛之地,地表之下的熱量大多來自地核、地幔的輻射、摩擦力和壓力,儘管它們的地表或許是冰冷的,但有些遊牧行星可能會自己產生可以支持生命的熱量,如果它還擁有著一個大氣層防止熱量逸散的話, 那麼它的地表也有可能是溫暖的。(來源:弗裡伯格)

遊牧行星上有水嗎?遊牧行星上存在水,或者是冰是非常有可能的。運用無人機器人和衛星,科學家們已經探測到了火星上曾經有水存在的痕跡。在太陽系的更遠處,木衛二的地表也被探測到了有冰存在的痕跡,覆蓋著一片汪洋大海。如果我們在太陽系中的其他行星或者衛星上發現了水存在的痕跡,那麼遊牧行星上有水存在的可能性是非常高的。據統計每個恆星周圍都有著多達100000個遊牧行星,在如此大的基數上,可能性更是大大增加了。

遊牧行星上有生命存在嗎?

遊牧行星在人類未來更廣闊的宇宙冒險中將會扮演十分重要的角色。

圖片來源: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

生命…這是個顛覆性的提問。我們的星際空間真的富有生命嗎?可能吧。從我們目前對其他星球的了解來看,我們推測所有的遊牧行星都有某種共性。就已有的觀察來看,我們所認知的絕大多數星球無法支持生命的存在。但是數學法則預示著當基數是銀河系這樣廣袤的宇宙空間時,生命是有可能存在某個角落的,我們的存在就是最好的證據。

就算是「十萬遊牧行星」理論背後科學團隊的領導者路易斯·斯特裡加裡也對斯坦福新聞這樣說:「可能某一個遊牧行星質量大到擁有足夠厚的大氣層,它就能夠截留住足夠多的熱量,支持微生物層級的生命生存。」在這樣的例子中,這類罕見的行星可能成為茫茫宇宙中生命的庇護所,在極端嚴酷的宇宙環境中為生命撐起一片溫馨的港灣。

同樣的,一些遊牧行星上可能殘留著一些原本星系中智慧生物的遺蹟,比如說建築物、街區……鑑於它可能會遭遇許許多多小行星和太空碎屑,這些物質有可能逸散到宇宙各處。

最後,未來人類生存在遊牧星球上的可能性是很大的。比鄰星是距離太陽最近的恆星,距離地球大概4.22光年,遊牧星球可以在漫長的路途中作為中間的太空驛站,一旦我們脫離太陽系,我們就可以將宜居的遊牧行星作為跳板,實現遙遠距離的星際旅行。有這麼多的行星,我們不用走完恆星之間的全程路途,太陽與系外恆星之間的黑暗空間突然間充滿了潛力,和迷人的未解之謎。

FY: Ayue

作者:ERIC SEEGER

如有相關內容侵權,請於三十日以內聯繫作者刪除

轉載還請取得授權,並注意保持完整性和註明出處

相關焦點

  • 雖然被擠出了行星行列,冥王星仍然是一顆孤獨而特別的星體
    水星、金星、地球、火星、木星、土星、天王星、海王星和冥王星,這是我們小時候所知的太陽系九大行星,不過時至今日,太陽系只有八大行星了,因為最遠處的冥王星早已被擠出了行星的行列。冥王星是與1930年所發現的,那個時候,人類還沒有在冥王星所在的柯伊伯帶上發現其它有分量的天體。
  • 宇宙中最孤獨的星體:流浪星球
    地球上最孤獨的是它世界上最孤獨的鯨魚叫做Alice。Alice從阿拉斯加出發,途經大西洋,一路遷徙,最終到達以色列沿海,這漫長的旅途對一隻鯨魚來說是不可思議的。它一路遊來,一路歌唱,只為了尋找一個能聽得到它歌聲的同伴。原來,正常的鯨魚聲音頻率都在15到25赫茲之間,而Alice發出的聲音頻率卻高達52赫茲。
  • 史上最孤獨的嬰兒行星在宇宙流浪,這是要上演宇宙版的小鬼當家?
    在我們的印象裡,行星都是圍繞恆星轉的,然後有天文學家就發現了一顆獨自在宇宙中流浪的行星。這顆被稱為史上最孤獨的行星,是美國宇航局在距離地球大約95光年的地方發現的。距離地球不算遠,這顆行星科學家推測它的質量是地球的一千二百至兩千五百倍,大約有一千萬年的歷史。
  • 距離地球95光年 有一顆 「最孤獨」的行星
    距離地球95光年 有一顆 「最孤獨」的行星[圖]  目前,研究人員發現一顆「最孤獨的行星」,它是一顆年輕行星,流浪在太空之中,它被命名為2MASS J11191137,大約已有1000萬年歷史,但在星系時間標度裡僅是「嬰兒行星」。
  • 已知最大的行星,個頭比最小恆星大了300倍,卻還得圍繞恆星運行
    恆星和行星都是宇宙中的常見天體,不過通常恆星的質量都比行星大得多,因此有著較強的引力,所以在一個有恆星和行星的系統中,通常都是行星圍繞恆星轉的,比如在我們太陽系中,太陽是唯一的恆星,它自己就集合了整個太陽系99.86%的可見物質,因此是太陽系中的絕對統治者,所有的星體都在圍繞太陽運行
  • 繞行恆星的天體叫行星?很多行星並不繞恆星運行,它們是流浪行星
    在太陽系之中,包括我們所在的地球,八大行星都在各自的軌道上圍繞太陽穩定運行。所以我們可能會理所當然地認為圍繞恆星運行的天體就是行星,而事實上並不是這樣的。太陽系中的行星確實全都圍繞太陽運行,受到太陽這顆恆星的引力制約,而在太陽系之外,存在著很多並不受恆星制約的行星,它們就像流浪者一樣,游離在宇宙空間之中,我們給這樣的行星一個恰如其分的名字,流浪行星。這些流浪行星是如何形成的呢?大多數的行星都是恆星的附屬品,它們通常誕生於恆星誕生之後,一出生便圍繞恆星運行,永不離去。
  • 天文學家發現迄今距恆星最遠的孤獨行星
    近日,天文學家幫一顆孤獨漂泊在宇宙中的行星找到了「媽媽」——它的「媽媽」是距其約1萬億公裡的一顆恆星。 據澳大利亞國立大學官網消息,這顆行星是一個編號為2MASS J2126-8140的氣態巨行星,它環繞寄主星的軌道直徑相當於冥王星繞日軌道的140倍,它公轉一周的時間相當於100萬地球年。
  • 孤獨的行星:異形'熱土'有幾個朋友
    一項新的研究發現, 炎熱的地球 - 與水星相比更接近恆星的地球大小的世界 - 可能經常是孤獨的行星,要麼遠離任何其他世界,要麼是它們系統中唯一的行星。研究人員說,這些孤立的熱土可能是大得多的世界的燒焦殘餘物,或者它們可能是系外行星,它們與巨大的氣體和塵埃盤的相互作用將它們危險地拖到它們的恆星附近。
  • 圍繞行星運行的天體,我們叫衛星,那圍繞衛星運行的天體叫什麼?
    廣袤的宇宙中遍布著各式各樣的天體,而所有這些天體並不是雜亂無章地撒在宇宙之中,它們組成了一個個有序運行的系統,或大或小。這些由天體所組成的系統,其運動方式可以簡單的概括為兩個字「繞行」。恆星圍繞著星系的核心運行,比如我們所在的太陽系就是圍繞銀河系的銀心運行的。而在恆星的周圍又有或多或少的星體圍繞其穩定運行,我們稱這些圍繞恆星運行的天體為行星,我們的地球就是一顆行星。而在行星的周圍又會有一些更小的天體受行星的引力影響,從而圍繞行星運行,這些繞行行星的天體,我們稱其為衛星。月球是圍繞地球運行的唯一一顆天然衛星。
  • 為什麼太陽系的8大行星都在圍繞太陽很有規律地運行?
    如今太陽系的8大行星都在圍繞太陽很有規律地運行,然而如果我們知道太陽系形成至今發生過的一些事的話,或許能讓我們從中悟出做人的道理。太陽系剛形成的時候,星球的數量遠比現在要多,天文學家們預估在今海王星以內的軌道中,行星和矮行星級別的天體就有數百個,它們的軌道雜亂無章,很多天體運行的時候都會受到其他天體的引力影響
  • 為什麼行星的運行軌道和方向是一致的,有例外嗎
    從理論上講,行星在其軌道上以某種方式運行的概率大致相等,但實際上,情況並非如此(至少在太陽系中是這樣)。這是為什麼呢,太陽系行星的軌道為什麼都在一個近乎平面的軌道上呢? 關於行星的運行軌道和運行方向幾乎一致,它們都朝著同一個方向旋轉,原因就是:角動量守恆。
  • 水星和金星很孤獨?距太陽近是原因之一,還有這樣的原因?
    現在太陽系有八大行星,但是除了水星和金星之外,其他幾個都有衛星,最多的木星有79顆,而最少的地球也有一顆。但是水星和金星就只能這樣孤獨的運行著,這到底是為什麼呢?其實我們在看太陽系八大行星排列的時候應該就能發現一個問題,水星和金星距離太陽的距離比較近,而太陽的引力相比它們倆要大得多。所以那些小石塊和星體是很容易被太陽給吸引走的,這跟他們的質量也有關係,要知道一般情況下,質量越大引力就越大。而它們的質量在八大行星中實在不算出色,並且旁邊還有個太陽壓著,再看看人家木星70多個小夥伴,這一比水星和金星還真是寒酸的不得了。
  • 太陽系「最孤獨」的兩顆行星,居然沒有1顆衛星,真實原因是這樣
    在目前人類的認知中,太陽系八大行星裡,大部分的行星都是有衛星圍繞著其運轉的,並且每一顆行星所擁有的衛星數量也並不相同,甚至是差異很大。然而,在美麗的太陽系內的8大行星中,竟然有兩顆行星是沒有衛星的,它們被稱為太陽系內「最孤獨」的行星。那麼,究竟是哪兩顆呢?當然就是我們熟知的水星和金星了。看到這裡,估計有小夥伴要問了,憑什麼就他們兩兄弟沒有衛星呢?是什麼原因導致這樣的結果呢?
  • 如何區分恆星與行星 wikiHow
    不論是觀測時還是語言描述時都很難將它們區分開。然而,還是有可靠的辦法來區分恆星與行星的,依照以下步驟來了解這些區別。它們非常實用,谷歌天空地圖(Google Sky Map)功能簡單,適宜新手。David Levy的《觀測指導》這類天文學書籍在星圖上會有更深入的描述,並展現單個星座邊界,同時還提供最佳觀賞時間。
  • 太陽系最孤獨的「行星」,幸好有你的陪伴……
    在這粒塵埃的邊緣,有一顆「行星」在孤獨的前行。冥王星(Pluto),曾經是太陽系的第九大行星。在2006年被科學家們降級為矮行星。從此它脫離了太陽系的行星大家族。孤獨地在距離太陽59億公裡的地方流浪。在這個地方,寒冷、獨孤侵蝕著冥王星的內心。這是一個暗無天日的地方,即使是太陽的光芒,也很少能穿越著59億公裡的旅程來與它作伴。不過,還好有你。
  • 科學家發現一顆奇怪的行星,運行軌道怪異,連天文學家也沒見過
    而到了近現代以來,伴隨著人類科技的不斷發展,天文學家對於宇宙的了解也越來越多,各種神秘的星體不斷被發現,無論是行星還是恆星,都是千奇百怪的,正應了那句話,「世界之大無奇不有」,不過,前段時間天文學家們卻發現了一顆令他們驚掉下巴的行星
  • 天文學家發現太陽系最遙遠的星體 是冥王星距離的3.5倍
    與歐洲有關的一切據外媒報導,天文學家發現太陽系中的最遠的星體,它的距離遠達120天文單位(AU),一天文單位是地球到太陽的距離,約為1.5億公裡。這個星體是在今年11月發現的,國際天文學聯合會給它的臨時名稱叫「2018 VG18」,綽號是「遙遠」。
  • 太陽系八大行星要多個「兄弟」了?「第九行星」或已被鎖定
    不過,無論最終數值多少,在太陽系眾多天體中它的體積依然最小,這完全可以確定。這顆天體最吸引專家注意的不是它的外形,而是它的運動軌跡。它的運行軌道十分有趣,遠近相差十分之大,整個運動軌道要比地球運行軌道多出兩千多倍。最遠時可以距離太陽三千五百億公裡,最近時卻只有一百多億公裡。這三十五倍的差距註定它的運動軌道不是圓形,它更似橢圓,而且是一個形狀非常扁長的橢圓。
  • 冥王星為什麼會從行星降級為矮行星?行星的定義又是什麼呢?
    例如,如果最小的行星直徑假定是2000km,那麼2001km直徑的星體就可以認為是行星,而1999km直徑的就是矮行星。更糟糕的是,一直到太空飛船對於星體進行直接的探測之前,行星的直徑都是未解之謎,而太空飛船並不是現階段可以實現的。克萊德·湯博於堪薩斯(3)從環境而言。
  • 科學家重新定義了「行星」一詞,決定將系外行星包括在內
    從我們有記憶開始,課本就告訴我們太陽系中有九大行星:水星,金星,地球,火星,木星,土星,天王星,海王星和冥王星。關於冥王星有一個存疑點—它與前八顆行星都不類似。在冥王星前面先是四個內部是巖石的星體,然後是四個非常巨大的氣態星體,這兩者之間是小行星帶,而位於最後的冥王星是一個寒冷、孤獨的冰世界。